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目的调查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为本地区OP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x线骨密度仪(DEXA),对患者腰椎及左侧股骨近端的骨密度(BMD)进行测定;同时用超声测量跟骨骨密度。并对骨质疏松高危因素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偏相关分析,对各个因素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男、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且在66岁-70岁、71岁-75岁、76岁-81岁3个年龄段,男女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合并病史、是否服用钙剂、是否服用维生素D、生活行为方式与跟骨骨密度呈一定相关性,其中年龄为负相关。结论影响老年OP患病率的因素较多,患者应合理适当饮食,加强室外运动,保持正常体重,提高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2.
老年男性骨密度值与体重、体重指数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骨密度值与体重、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182名60~70岁健康老年男性腰椎正位骨密度,通过测量其身高、体重并换算出体重指数,根据体重指数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体重组,分析不同组间骨密度值的差异.结果各组间骨密度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骨密度与体重、体重指数呈正相关(均P<0.01),体重、体重指数与骨质疏松发生率有关.结论体重及体重指数是影响老年男性骨密度值的因素之一;低体重、体重指数<20kg/m2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机会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绝经年限、体重和体重指数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双能 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和股骨上段骨密度 ,用 SPSS软件进行相关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绝经后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限、体重和体重指数与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及 Ward′s区骨密度的相关十分显著 ;低体重组骨密度明显低于超体重组 ( P<0 .0 1 ) ;影响腰椎、大转子骨密度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和体重 ,影响股骨颈骨密度的重要因素为绝经年限和体重。说明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 ,其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呈下降趋势 ,对于体瘦者 ,患骨质疏松的危险性要大于正常体重组及肥胖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 MBI与老年男性 2型 DM患者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测量 94例老年男性 2型 DM患者的身高、体重 ,计算出 MBI,用双能 X线骨密度仪测定其骨密度 ,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低体重组患者各部位的骨密度值均较正常体重组和肥胖组患者的骨密度值低 ,以髋部及前臂的骨密度值降低为明显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 0 .0 1 )。骨质疏松患病率 ,低体重组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和肥胖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正常体重组和肥胖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 5 )。结论 低体重组患者的骨密度值明显降低 ,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和肥胖组 ,说明 MBI与 2型 DM男病人骨密度值呈正相关 ,低体重指数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男性激素睾酮的水平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的^125I-血清睾酮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测定38例老年男性睾酮水平,将其分为正常组与下降组,之后采用美国DPL10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前臂桡尺骨骨密度,比较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睾酮正常组18例骨密度均值为0.8027,睾酮降低组20例骨密度均值为0.6203,两组间判别具有显性。结论:雄性激素的减少是老年男性骨密度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新疆巴州地区汉族成年女性骨密度(BMD)与年龄、体重指数(BMI)之间关系.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190例年龄20-87岁的女性腰椎正位的BMD;分析各 BMI组年龄,绝经年龄,BMD和骨质疏松(0P)检出率的变化.结果 正常BMI和超BMI组相比,低BMI组BMD显著降低,0P显著增高.结论 新疆巴州地区汉族成年女性低BMI是OP发生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閮紵宄般€€鏉滅珛鍗庛€€楂橀矞 《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5):473-475
鐩殑浜嗚В鍖呴挗绂讳紤浜虹兢鐨勪綋閲嶆寚鏁?BMI)銆佽叞鍥?WC)銆佽鑴傜殑鍒嗗竷鎯呭喌鍙婄浉浜掑叧绯?鏂规硶浠ュ寘閽㈠湪鍐岀浼戜汉鍛?闄ゅ璁ょ煡鍔涘樊鍙婁笉鑳借鍔ㄨ€?682浜洪€氳繃濉啓璋冩煡琛?娴嬮噺琛€鑴傘€佷綋閲嶆寚鏁般€佽叞鍥?鎸夋€у埆浠ヤ綋閲嶆寚鏁般€佽叞鍥寸殑涓嶅悓绛夌骇杩涜鍒嗘瀽.缁撴灉绂讳紤浜虹兢涓敺鎬с€佸コ鎬ц秴閲嶇巼鍒嗗埆涓?9%銆?1%,鑲ヨ儢鎮g梾鐜囦负10%銆?8%,浠C(鐢锋€р墺85cm銆佸コ鎬р墺80cm)瀹氫箟鐨勮吂鍨嬭偉鑳栦负29%銆?1%.涓嶈鐢峰コ琛€鑴傚紓甯哥殑鎮g梾鐜囧潎涓嶣MI鍜學C鍛堟鐩稿叧,浠呰秴閲嶆椂鐨勮鑴傚紓甯稿嵄闄╂€у熀鏈笂閮戒綆浜嶣MI瓒呴噸涓斿悎骞惰吂鍨嬭偉鑳栫殑;BMI姝e父浣嗘湁鑵瑰瀷鑲ヨ儢鏃?鐢峰コ琛€鑴傚紓甯稿嵄闄╂€у鏁版儏鍐甸珮浜嶣MI瓒呴噸浣哤C姝e父鑰?鍦ㄨ璋冩煡瓒呴噸鑲ヨ儢浜虹兢涓湁20%WC姝e父,鍦ㄦ祴閲廤C涓鸿吂鍨嬭偉鑳栦汉缇や腑鏈?5.7%BMI鏈秴閲?鍦ㄨ璋冩煡鑵瑰瀷鑲ヨ儢浜虹兢涓璗G銆丠DL-C鐨勫嵄闄╂€ч珮浜嶣MI瓒呴噸鑰?鑰孴C銆丩DL-C鍒欎笉鏄庢樉.缁撹鐢ㄨ吂鍨嬭偉鑳栫殑WC璇勪环鑰佸勾琛€鑴傚紓甯稿嵄闄╂€ф柟闈㈣緝BMI鏇存湁鏁?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余杭地区健康人群的骨密度进行测量并对健康人群的骨质疏松发病率进行调查分析。方法收集余杭地区的健康人13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年龄进行分组。如果研究对象的峰值骨密度下降的数值超过2.5SD则可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结果30~35岁年龄段的女性、年龄在35岁左右的男性骨密度出现峰值;年龄大于55岁的女性具有非常显著的下降值,并且与男性的骨质疏松发病率比较,女性明显具有更高的发病率。结论女性55岁以前,男性65岁以前,应该加强学习骨质疏松方面的相关知识,此年龄段后,为了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要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老年正常人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下颌角骨密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老年正常人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下颌骨骨密度的差别,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XA,骨密度仪)测量右侧髋部与左侧下颌角的骨矿物密度,结果:老年原发性型骨质疏松症患者与老年正常人相比具有较低的下颌角骨密度。结论:骨质疏松症可导致下颌骨骨密度降低;下颌骨骨密度降低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身骨质疏松症的状况,用这种骨密度仪测量下颌角的骨密度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所测结果能反映了下颌骨的骨密度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包钢离休人群的体重指数(BMI)、腰围(WC)、血脂的分布情况及相互关系.方法:以包钢在册离休人员(除外认知力差及不能行动者)682人通过填写调查表,测量血脂、体重指数、腰围,按性别以体重指数、腰围的不同等级进行分析.结果:离休人群中男性、女性超重率分别为39%、41%,肥胖患病率为10%、18%,以WC(男性≥85cm、女性≥80cm)定义的腹型肥胖为29%、41%.不论男女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均与BMI和WC呈正相关,仅超重时的血脂异常危险性基本上都低于BMI超重且合并腹型肥胖的;BMI正常但有腹型肥胖时,男女血脂异常危险性多数情况高于BMI超重但WC正常者.在被调查超重肥胖人群中有20%WC正常,在测量WC为腹型肥胖人群中有15.7%BMI未超重.在被调查腹型肥胖人群中TG、HDL-C的危险性高于BMI超重者,而TC、LDL-C则不明显.结论:用腹型肥胖的WC评价老年血脂异常危险性方面较BMI更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研究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营养和骨质疏松状况并探讨GNRI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或肾病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234例,分为DN组与单纯T2DM组,并进一步将DN组分为骨质正常组、骨质减少组、骨质疏松组,组间比较并分析GNRI与DN患者BMD的关系。结果 DN组与单纯T2DM组相比较,GNR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DN组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更高(P=0.035);DN骨质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GNRI值均小于骨质正常组;但骨质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比较,GN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NRI与尺骨、桡骨、腰椎、股骨颈、全髋的BMD呈正相关关系(P值分别为0.015、0.037、0.000、0.00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的尺骨、桡骨、腰椎、全髋BMD较男性低(β值分别为-0.686、-0.416、-0.239,P <0.05),而高GNRI值的人群腰椎、股骨颈、全髋BMD较低GNRI值人群高(β值分别为0.322、0.295、0.421,P <0...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保健门诊就诊的离退休老年患者260例,分为骨质疏松组和无骨质疏松组,对其进行骨质疏松症相关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采用SAS 9.0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骨质疏松组女性、BMI≥24、饮酒、吸烟、常喝浓茶或咖啡、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或)内分泌疾病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无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或)内分泌疾病、不良生活习惯、不良饮食习惯、户外运动量少是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心脑血管疾病和(或)内分泌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全身性疾病,进行治疗时应采取系统全身性措施,在给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时应给予全面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和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中医证型间骨密度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11年1月一2013年2月,选择在新疆地区长期居住的绝经后汉族和维吾尔族妇女、经骨密度检测和临床表现确诊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46例,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进行腰椎正侧位骨密度检测。比较两组中医各证型间骨密度差异。结果维吾尔族与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肾虚血瘀和非。肾虚血瘀证型间年龄、体质指数、绝经年龄、生育数、骨密度值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与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肾虚血瘀和非肾虚血瘀4组证型间年龄、绝经年龄、生育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维吾尔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4组证型间:脾肾两虚型与肾精亏虚型、肝肾阴虚型、肾虚血瘀型患者体质指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4组证型间:肾精亏虚型与脾肾两虚型患者体质指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肾精亏虚型与脾。肾两虚型及肝肾阴虚型患者骨密度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维吾尔族绝经后妇女四组证型间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维、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年龄、绝经年龄、生育数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维、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各证型间体质指数及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各证型间骨密度值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16.
17.
年龄、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对中老年女性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年龄、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对中老年妇女骨密度的影响。方法统计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防治中心就医的277例中老年妇女各年龄组骨密度值及骨质疏松的发病情况,分析年龄、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中老年妇女的腰椎正位、腰椎侧位、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和Ward’s三角的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与身高及体质量呈正相关(P<0.01或P<0.05),而与体质量指数无相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随年龄升高逐渐增加。相对于低体质量组妇女(体质量指数<19),超体质量组(体质量指数>25)的腰椎、大转子及Ward’s区骨密度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龄、低身高及低体质量是影响中老年妇女骨密度的重要因素,是中老年妇女患骨质疏松的易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老年男性骨密度与钙调节激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骨密度与钙调节激素的关系。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65例老年男性骨密度(BMD)。用放免法测定睾酮(T)、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CT)、骨钙素(BGP)。结果 (1)随年龄增加,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患者逐渐增加;(2)T、CT随年龄增加而逐步减少,PTH逐渐增加,而BGP无明显变化;(3)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组T、CT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01),PTH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P<0.01),BGP在骨质疏松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而骨量减少组则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结论 增龄、钙调节激素异常是引致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年体重指数与老年住院、死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大量证据显示,超重和肥胖有损健康。它们与高血压、高血脂等已知冠心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但是,除此之外。它们是否对心血管疾病还有其他影响?人们对此争论不休。
目的:在人群中(无论其在基线时是否存在其他主要危险因素)评价中年时期体重指数与老年后发病率、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设计:“芝加哥心脏学会工业检查项目研究”(Chicago Heart Association Detection Projectin Industry)是一项前瞻性研究,研究将基线时(1967—1973年)心血管患病风险分为低危(血压≤120/≤80mm Hg,血清总胆固醇水平〈200mg/dL[5.2mmol/L],不吸烟)、中危(不吸烟,收缩压121—139mm Hg。舒张压81—89mm Hg,和/或血清总胆固醇水平200—239mg/dL[5.2—6.2mmol/L])以及存在下列危险因素中的1项、2项或全部3项:血压≥140/90mm Hg,血清总胆固醇水平≥240mg/dL(6.2 mmol/L),吸烟。体重指数分为正常(18.5—24.9)、超重(25.0—29.9)和肥胖(≥30)。平均随访时间为32年。
地点及参试者:共有17643人参加研究,其中既有男性也有女性,年龄为31—64岁。他们均来自芝加哥地区的公司或机构。基线时无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和糖尿病,心电图也未见重大异常。
主要观测指标:65岁以后因CHD、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住院、死亡的情况。
结果:在多变量分析中,对收缩压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进行校正。研究发现,在低危组和中危组中,与体重正常者相比,超重者死于CHD的比值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1.43(0.33—6.25)和2.07(1.29—3.31),而因CHD住院的比值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4.25(1.57—11.5)和2.04(1.29—3.24)。其他风险组结果类似,心血管疾病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但糖尿病的情形则更为严重(低危组:死于糖尿病的比值比[95%可信区间]为11.0[2.21—54.5],因糖尿病住院的比值比[95%可信区间]为7.84[3.95—15.6])。
结论:对没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和有1个或1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人群而言,中年时肥胖者老年后因CHD、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住院、死亡的风险高于中年时体重正常者。 相似文献
20.
体重指数过低与总死亡率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MI)与全死因死亡率的关系。方法 对1984-1986和1992年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的江苏省金坛县农民3204人(男1457人,女1747人)随访,采用COX回归估计体重过低对全死因死亡率的相对危险性(Relative Risk,RR)。结果 平均随访12.40年,共死亡307例(男187例,女120例);不同体重指数组间死亡粗率差异显著;以BMI18.5-24.9kg/m^2为参考组,体重过低(BMI<18.5kg/m^2)组总死亡率的RR为1.58(95%CI 1.16-2.14);吸烟和收缩压升高也是增加总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排除随访早期5年内因肿瘤死亡的45例后,体重过低组总死亡率的RR仍达1.49(95%CI1.07-2.07)。 结论 体重过低是增加总死亡率的危险因素,不能完全以吸烟、亚临床肿瘤的混杂效应来解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