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测定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与46例老年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sICAM-1、生化指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IMT将糖尿病患者分为:IMT正常组(30例)、IMT增厚组(28例)、斑块组(50例);将斑块组再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4例)、不稳定斑块亚组(16例),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组血清sI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组sICAM-1水平逐步升高(P〈0.05);不稳定斑块亚组高于稳定斑块亚组(P〈0.05)。血清sICAM-1水平与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呈正相关。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有关,其升高与慢性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方法对162例住院和门诊的受试者,应用多普勒彩超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其斑块性质,根据超声检测结果分为3组:颈动脉IMT正常组32例,颈动脉IMT增厚组39例,颈动脉斑块组91例。对各组受试者分别测定血清Hcy、MIF水平及相关生化指标。对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4例和不稳定斑块亚组57例。分析3组组间血清Hcy水平与IMF水平的差异,以及稳定斑块亚组及不稳定斑块亚组血清Hcy、MIF水平的差异,并分析Hcy、MIF与IMT的相关性。结果与IMT正常组比较,IMT增厚组、斑块组血清Hcy、MIF均明显较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斑块形成组血清Hcy、MIF亦明显高于IMT增厚组(P0.05);与稳定斑块亚组比较,不稳定斑块亚组血清Hcy、MIF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IMF与IMT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58,0.604,P均0.05。结论血清Hcy、MIF水平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血清Hcy、MIF水平升高可能导致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3.
傅绪栋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6):3396-339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内脂素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将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无病变组28例,IMT增厚组41例,斑块组39例,测定三组患者空腹血糖(FBG)、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内脂素、SAA水平。结果①斑块组患者FBG、HbA1c、TC、TG、LDL-C、内脂素、SAA水平明显高于无病变组和IMT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MT增厚组患者内脂素、SAA水平明显高于无病变组(P<0.05)。③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值与FBG、HbA1c、LDL-C、内脂素、SAA呈正相关(P<0.05)。结论内脂素、SAA在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早期已有升高,内脂素、SAA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早期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检测内脂素、SAA对于2型糖尿病亚临床动脉硬化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潘诚 《山东医药》2011,51(45):66-67
目的探讨中年高血压(HP)患者血浆叶酸、维生素B12(VB12)、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30例中年HP患者(HP组)及30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检测其颈总动脉紧张度、扩张性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检测血浆叶酸、VB12、Hcy和血脂。分析叶酸、VB12、Hcy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P组颈总动脉紧张度、扩张性明显下降,颈总动脉IMT明显升高,Hcy、TG明显升高,VB12、HDL-C明显下降(P均〈0.05);相关分析表明,HP组颈动脉IMT与Hcy水平呈正相关(r=0.378,P〈0.05)。结论中年HP患者的颈动脉硬化与Hcy升高、VB12降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合并颈动脉硬化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仅控制血糖)和联合组50例(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晚),疗程为12个月。测定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检出率、斑块Crouse积分及颈动脉内径无显著差异;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及Crouse积分明显增加(P<0.05),颈动脉内径、血脂及hs-CRP水平无明显变化;联合组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Crouse积分明显降低,颈动脉内径明显增加(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血清LDL-C、TG、TC、hs-CRP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P<0.05)。IMT、Crouse积分均与LDL-C、TG、TC、hs-CRP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对延缓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进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叶酸联合维生素B_6(VitB_6)对高血压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高Hcy血症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常规治疗)与观察组(40例,常规治疗+叶酸+VitB_6);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血浆Hcy水平较治疗前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颈动脉IMT值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颈动脉IMT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酸联合VitB_6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合并高Hcy血症患者血浆Hcy水平,改善颈动脉硬化现象,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硬化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年龄60~65岁的糖尿病患者300例和健康志愿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空腹采集静脉血进行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肌酐测定,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及内中膜厚度(IMT),并进行P300检测。结果糖尿病组患者空腹血糖(FPG)、Hcy和hs-CRP均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患者中227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占75.7%,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7例,15.7%,P0.05)。糖尿病组患者中颈动脉平均斑块数为(2.1±1.3)个高于对照组〔(0.4±0.4)个,P0.05〕。糖尿病组患者平均IMT(1.15±0.61)mm明显大于对照组(0.8±0.91)mm。糖尿病患者中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P300潜伏期明显长于无颈动脉斑块患者(P0.05),而与非糖尿病有颈动脉斑块患者相比差异不明显,其波幅也明显低于无颈动脉斑块患者和对照组中颈动脉斑块患者(P0.05)。糖尿病患者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r=0.279,P0.05)和IMT(r=0.453,P0.05)均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Hcy水平是IMT增厚的独立因素(OR值为1.98,95%CI 1.23~7.32,P0.05)。P300的潜伏期与糖尿病患者的Hcy水平、颈动脉粥样斑块和IMT均呈正相关(r=0.298,r=0.304,r=0.351;均P0.05);而P300的波幅与FPG水平、Hcy水平、颈动脉粥样斑块和IMT均呈负相关(r=-0.423,r=-0.294,r=-0.313,r=-0.264;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高Hcy血症,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IMT高于对照组,Hcy水平是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高Hcy血症和IMT增厚均与糖尿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烯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位碱基突变与2型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糖尿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正常组、糖尿病IMT增厚组。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Hcy水平,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MTHFRC677T基因型,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糖尿病IMT增厚组MTHFR基因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高,与糖尿病IMT正常组及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糖尿病IMT正常组之间T等位基因频率无统计学差异。MTHFR基因突变者血浆Hcy增高。糖尿病组MTHFR基因突变者IMT值明显高于无基因突变者。结论糖尿病IMT增厚组T等位基因频率增高。MTHFR基因C677T点突变组血浆Hcy水平升高,颈动脉IMT增厚。推测MTHFR基因C677T点突变可能是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发病的重要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取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血浆Hcy、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两组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有无动脉粥样硬化。结果观察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Hcy血症(Hcy>15μmol/l)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23例高Hcy血症患者中,血浆维生素B12下降15例,叶酸下降12例,两者同时下降7例。血浆Hcy水平与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624、-0.719,P均<0.01)。观察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489,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升高,其与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呈负相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之间的关系及强化控制对血Hcy和IMT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161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27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Hcy水平,对糖尿病组给予降糖、降压及调脂治疗随访12个月,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IMT、Hcy,分析血浆Hcy水平与IMT之间的关系及强化控制后二者的变化。结果(1)糖尿病组血浆Hcy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11.9±6.5)μmol/Lvs(9.0±4.9)μmol/L,P<0.01];糖尿病组高Hcy血症(Hcy>15μmol/L)的患病率为36.0%,对照组高Hcy血症的患病率为9.4%(P<0.01)。(2)糖尿病组中的高Hcy组随访12个月后其IMT为(1.01±0.32)mm,而正常Hcy组IMT为(0.83±0.19)mm(P<0.01)。(3)COX回归分析显示,高Hcy血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IMT增厚的危险因素(P<0.01,OR=1.079,95%CI为1.033~1.127)。结论高Hcy血症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327例发病时间≤7 d、首次发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梗死264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63例。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综合评估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性质。并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晨起空腹血浆Hcy浓度。分析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①327例患者中,99例为IMT正常,40例为IMT增厚,188例为粥样斑块形成。在188例斑块形成的患者中,易损斑块组82例,非易损斑块组106例。②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血浆Hcy浓度(中位数)分别为13.6、22.3、28.6μmol/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发生率分别为40.4%(40/99)、70.0%(28/40)、75.5%(142/188)。除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间HHcy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3组间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易损斑块组血浆Hcy浓度和HHcy发生率分别为28.9μmol/L和82.9%,高于非易损斑块组的23.4μmol/L和6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浓度增高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95%CI:1.04~1.25)结论随着血浆Hcy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之升高。HHcy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对49例老年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40例老年2型糖尿病无脑梗死患者、43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进行HbA1c,血清Hcy与IMT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的HbA1c、血清Hcy、IMT水平明显高于老年2型糖尿病无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中的IMT与HbA1c、血清Hcy、总胆固醇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除严格控制血糖外,有必要检测HbA1c、血清Hcy与IMT,以早期预防或延缓大血管并发症的出现,从而降低脑梗死的患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老年人群中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患病状况,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64例住院体检的老年病人,通过询问病史、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和头部MRI检查,将观察对象分为无症状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记录血压、体质量指数(BMI)并检测血浆Hcy、维生素B12(VitB12)、叶酸、空腹血糖和血脂等。结果164例老年患者中48例有无症状性脑梗死,占29.3%。无症状性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此外2组间的收缩压、BMI、叶酸和VitB12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cy水平与叶酸和VitB12水平呈负相关(P<0.05),而与血压、血脂、血糖和BMI无显著相关。结论高Hcy血症也应视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在老年人群中监测血浆Hcy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无症状性脑梗死,血浆Hcy水平的降低对减少无症状性脑梗死的风险以及防止其进展有重要意义,通过补充叶酸和VitB12或许能为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脉压(PP)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的相关性。方法对106例老年EH患者进行hs-CRP浓度测定,同时测量血压,并使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根据IMT及斑块将患者分为非IMT增厚组(32例)和IMT增厚组(74例),结合hs-CRP及PP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IMT增厚组hs-CRP及PP显著高于非IMT增厚组(P<0.05,P<0.01),粥样斑块Ⅰ、Ⅱ、Ⅲ级hs-CRP及PP显著高于粥样斑块0级(P<0.05,P<0.01),并且IMT与hs-CRP及PP呈显著正相关,IMT增厚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和0.638(P<0.05,P<0.01),非IMT增厚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和0.425(P<0.05,P<0.01),所有患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679和0.538(P<0.05,P<0.01)。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PP、收缩压与IMT增厚呈正相关。结论血清hs-CRP及PP水平与老年EH患者AS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H型高血压患者Hcy 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效果及其机制。 方法 400例高血压患者中依据纳入标准,抽取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0例,测定Hcy、颈动脉粥样斑块及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计算斑块crouse积分。对照组常规予以依那普利片10mg/日降压,观察组选用依那普利叶酸片10mg/0.8mg/日,其它治疗包括:常规使用抗血小板、稳定斑块等对症处理,在两组间基本一致。治疗随访1年后复测上述实验室及器械检查指标。 结果 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炎症反应指标成正相关,Hcy越高, IMT值越大,Crouse积分越高,反映血管炎症的Hs-CRP越高,说明两者相关性越高。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更佳。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后两组Hcy比较,治疗组的Hcy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cy水平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Hcy参与血管炎症反应,Hcy越高,血管炎症反应越显著,动脉粥样硬化越明显。依那普利叶酸片与依那普利比较,在降压、降低Hcy水平同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能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的关系,并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Hcy代谢的因素.方法 将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无下肢动脉硬化并发症组(55例)和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病变组(63例);6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Hcy浓度,发光免疫法测定叶酸、VitB12浓度;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FB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各组不同指标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组患者血浆Hcy浓度较2型糖尿病无下肢动脉硬化组和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cy水平与叶酸、VitB12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Hcy参与了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病过程,Hcy水平与叶酸、VitB12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IGR)患者血中游离脂肪酸(FFA)及各成分水平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20例糖尿病高危人群行OGTT,分为IGR、2型糖尿病(T2DM)和糖耐量正常(NGT)组,测定血中FFA及各成分的水平,超声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动脉斑块的发病率。结果(1)与NGT组比较,IGR和T2DM组血清FFA和饱和脂肪酸(SFA)水平明显升高(P〈0.05);(2)多不饱和脂肪酸(PUSFA)水平降低(P〈0.01);IMT增厚,动脉斑块的发病率增高(P〈0.05);(3)IMT厚度与血清SFA水平呈正相关,与PUSFA水平呈负相关。结论IGR患者血中FFA水平升高和PUSFA水平降低与颈动脉IMT增厚和动脉斑块的发病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从糖耐量正常、糖耐量减低至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变化,探讨其与糖尿病早期动脉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90例患者,其中糖耐量正常、糖耐量减低、2型糖尿病各30例。每例均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仪测定其baPWV及超声检测IMT。结果从糖耐量正常、糖耐量减低至糖尿病,随着糖代谢异常的加重,颈动脉内膜中层逐渐增厚(F=13.40,P<0.05)、baPWV逐渐升高(F=15.26,P<0.01),且两者变化之间呈正相关(r=0.856,P<0.01)。结论baPWV与IMT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二者均对了解糖尿病早期动脉硬化及其程度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及其与血脂、血尿酸、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2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4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A组)、43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B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阻力指数(RI)];同时检测血脂、血尿酸(UA)及C反应蛋白(CRP)。结果A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IMT、最大IMT及CRP增高(均为P<0.001),斑块发生率、Vmax、RI、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UA增高(均为P<0.05);B组与A组比较,平均IMT、最大IMT、RI及CRP增加更为明显(均为P<0.001),斑块发生率、Vmax、TC、甘油三酯(TG)、LDL-C、UA也有相应变化(均为P<0.05)。结论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许多危险因素有关,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 T2DM患者148例,按超声诊断仪测量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和粥样斑块将其分三组:非IMT增厚组46例I、MT增厚组53例和斑块形成组49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身高、体重、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RBP4,并计算BMI及IR,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T2DM患者组血清RBP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非IMT增厚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各组的RBP4水平与BMI、TG、HOMA-IR呈正相关,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的RBP4水平与IMT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BP4水平是IMT值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RBP4水平升高是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