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者利手侧别对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假体放置位置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2月—2018年12月由同一右利手术者完成的86例(100膝)初次TKA患者纳入研究,单膝72例、双膝14例。根据术者术中操作位置不同分为优势组(右侧)及非优势组(左侧),两组各50膝。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临床诊断及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于术前及术后2周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股骨远端外侧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m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chanical 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MPTA),评价假体冠状位位置;于术后3个月膝关节侧位X线片测量股骨远端后方角(posterior distal femoral angle,PDFA)、胫骨近端后方角(posterior proximal tibial angle,PPTA),评价矢状位假体位置。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8,P=0.262)。优势组1例术后出现胫后动脉血栓形成,优势组和非优势组各1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22.0个月。末次随访时,优势组HSS评分为(87.2±4.3)分,非优势组为(86.8±5.0)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1,P=0.639)。X线片复查示,两组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手术前后两组HKA、mLDFA、mMPT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PDFA及矢状位股骨假体位置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PTA、股骨假体力线达中立位比例以及股骨假体过屈、股骨前方切迹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者利手侧别是影响初次TKA时股骨假体矢状位位置因素之一,非优势侧手术时矢状位股骨假体位置不良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精准度及有效性。方法对3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前行患侧下肢全长CT扫描,将所获DICOM数据导入M3D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下肢全长,再进行计算机模拟截骨、假体安装、假体大小与位置测量,再基于CAD设计结果,采用3D打印制作个性化膝关节截骨导板。评估CAD设计的假体大小与术中实际假体大小的一致性。术后行患肢膝关节CT扫描并重建,比较术后实际所得的下肢冠状面髋-膝-踝(HKA)角、假体冠状面股骨组件(FFC)角、假体股骨假体旋转角(PCA)、假体冠状面胫骨组件角(FTC)、假体矢状面胫骨组件(LTC)角与术前CAD设计值的差异,测量股骨远端、胫骨平台截骨厚度的术前CAD设计值与手术实际值的差异。结果术前假体大小与术中使用完全一致31例,准确率96.9%;术前HKA偏差为(4.6±1.3)°,术后HKA偏差(3.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1,P0.01)。术前及术后所得HKA角、FFC角、PCA角、FTC角、LTC角与术前CAD设计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股骨远端厚度(9.1±0.6)mm,术后股骨远端厚度(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2,P0.05)。术前胫骨截骨厚度(8.9±1.2)mm,术后胫骨截骨厚度(8.6±1.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2,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TKA术具有较高精准度,该方法可提供精准的TKA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经股内侧肌下微创入路与传统手术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4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94例(104膝)拟行TKA的骨关节炎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传统入路组(46例、52膝)和微创入路组(48例、52膝);其中传统入路组45例(51膝)、微创入路组45例(49膝)获得完整随访,纳入最终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侧别、骨关节炎分级以及术前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总失血量、术后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术后开始行直腿抬高锻炼时间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时VAS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及KSS评分;X线片测量的HKA、股骨解剖轴线与股骨假体关节面夹角(股骨角)、胫骨解剖轴线与胫骨假体关节面夹角(胫骨角)、股骨假体屈曲角、胫骨平台后倾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传统入路组随访时间60.0~72.5个月,平均66.4个月;微创入路组为60.0~71.2个月,平均65.6个月。与传统入路组相比,微创入路组切口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延长、患者开始直腿抬高锻炼时间提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失血量以及术后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2%(4/49),传统入路组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3 d,微创入路组VA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传统入路组(P<0.05);14 d时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个月以及3、5年,两组HSS评分及K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提示,随访期间假体无松动表现。末次随访时,两组HKA、股骨角、胫骨角、股骨假体屈曲角以及胫骨平台后倾角测量值及其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下微创入路行TKA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但远期疗效与传统手术入路TKA一致;同时因显露范围有限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经股内侧肌下微创入路与传统手术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4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94例(104膝)拟行TKA的骨关节炎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传统入路组(46例、52膝)和微创入路组(48例、52膝);其中传统入路组45例(51膝)、微创入路组45例(49膝)获得完整随访,纳入最终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侧别、骨关节炎分级以及术前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总失血量、术后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术后开始行直腿抬高锻炼时间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时VAS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及KSS评分;X线片测量的HKA、股骨解剖轴线与股骨假体关节面夹角(股骨角)、胫骨解剖轴线与胫骨假体关节面夹角(胫骨角)、股骨假体屈曲角、胫骨平台后倾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传统入路组随访时间60.0~72.5个月,平均66.4个月;微创入路组为60.0~71.2个月,平均65.6个月。与传统入路组相比,微创入路组切口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延长、患者开始直腿抬高锻炼时间提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失血量以及术后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2%(4/49),传统入路组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3 d,微创入路组VA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传统入路组(P0.05);14 d时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个月以及3、5年,两组HSS评分及K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提示,随访期间假体无松动表现。末次随访时,两组HKA、股骨角、胫骨角、股骨假体屈曲角以及胫骨平台后倾角测量值及其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下微创入路行TKA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但远期疗效与传统手术入路TKA一致;同时因显露范围有限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个体定制三维(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20例初次单侧TKA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术10例(3D组),传统TKA术10例(常规组)。纳入标准: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的或传统的初次行单侧TKA术患者,获完整随访者。排除标准:骨缺损较大需垫片或延长杆的患者,既往有膝关节手术史,严重的膝内外翻畸形和屈曲挛缩畸形,随访时间5个月者。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侧别、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截骨时间、术后2周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ROM)、髋-膝-踝角(HKA)、冠状面股骨组件角(FFC)、冠状面胫骨组件角(FTC)、矢状面股骨组件角(LFC)、矢状面胫骨组件角(LTC)与理想状态值的偏差。年龄、手术截骨时间、HSS评分、ROM、HKA角偏差、FFC角偏差、FTC角偏差、LFC角偏差及LTC角偏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和侧别的比较采用校正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卡方检验;出血量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3D组和常规组的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368 ml和517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4,P0.05);3D组和常规组的手术截骨时间分别为(35.7±2.2)min和(52.8±2.8)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9,P0.05);3D组HKA角平均偏差(0.76±0.21)°、FFC角平均偏差(0.36±0.10)°、FTC角平均偏差(0.14±0.01)°、LFC角平均偏差(4.13±0.70)°、LTC角平均偏差(0.51±0.11)°,均小于常规组[分别为(2.71±0.73)°、(1.38±0.54)°、(1.23±0.82)°、(9.56±1.22)°、(0.96±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D组的膝关节ROM(109.7±5.8)°和HSS膝关节评分(86.8±5.6)分,与常规组[分别为(101.2±4.6)°、(84.3±4.8)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相对于传统的TKA术,个体定制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术最大优势在于截骨更精确、假体力线更精准,且手术截骨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患者步态特点。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接受3D打印导板辅助TKA治疗的20例(20膝)膝关节骨关节炎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组)。患者年龄50~69岁,平均57.2岁。病程4~7年,平均5.6年。骨关节炎分级:Kellgren-LawrenceⅢ级5例,Ⅳ级15例。术前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为(170.8±5.6)°,内翻畸形。按照年龄及侧别进行配比,选择20名健康女性志愿者为对照组。年龄51~70岁,平均56.7岁;HKA为(178.8±0.6)°。两组HK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2,P=0.000)。比较手术组手术前后HKA、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6个月使用Vicon三维步态捕捉系统进行步态分析,比较手术组与对照组运动学参数,包括步速、步频、步长以及支撑相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支撑相膝关节最小屈曲角度、摆动相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支撑相平均髋关节旋转角度、支撑相平均踝关节旋转角度。结果手术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2个月,平均9.0个月。术后6个月WOMAC评分及VAS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影像学复查示,术后4周HKA为(178.8±0.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03,P=0.000);假体位置良好,股骨后髁截骨线、外科通髁线及髌骨横轴平行,内翻畸形均矫正,下肢力线恢复至中立位。术后6个月步态分析显示两组运动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健康人群相比,3D打印导板辅助TKA术后早期患者步态主要表现为步速、步频及步长减小,膝关节屈曲范围减小,代偿性髋关节及踝关节旋转范围增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其中30例采用传统TKA术式(传统组),30例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手术(3D打印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1、3 d患者血红蛋白值,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及功能评分;采用OptiKnee膝关节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屈伸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内外位移活动范围,同时与30例正常成人(<60岁)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传统组比较,3D打印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1、3 d血红蛋白值较高,术后切口引流量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7.3个月。两组手术前后HSS评分以及KSS临床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KS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3D打印组KSS功能评分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膝关节运动学分析示,术前两组膝关节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活动范围均大于正常成人(P<0.05),屈伸角及内外位移活动范围与正常成人相似(P>0.05)。术后3个月,与正常成人相比,传统组内外翻角活动范围增加、屈伸角活动范围减小(P<0.05);两组上下位移、内外位移活动范围明显减小(P<0.05);其余自由度活动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假体无松动。结论与传统TKA相比,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出血少、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全膝关节置换(TKA)两型假体间的疗效有无差异及髌骨置换与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同一医师施行的78侧初次TKA进行回顾。术前诊断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施行固定平台TKA手术的患者共30侧,14侧置换髌骨;施行旋转平台TKA手术的共48侧,36侧置换髌骨。术前和术后随访行膝HSS评分、测量关节伸直角度和屈曲角度,以比较两型假体TKA疗效;比较髌骨置换组与未置换组TKA疗效;在髌骨置换组与未置换组中,分别比较固定平台TKA和旋转平台TKA的疗效。结果成功随访76侧,平均25.2个月。旋转平台组术后HSS评分、伸直角度与固定平台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者术后的屈曲角度(112.0±11.5)°优于固定平台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0,P0.01)。髌骨未置换组术后HSS评分、伸直角度与髌骨置换组(102.5±1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9,P0.05;t=3.747,P0.01),术后屈曲角度与后者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髌骨未置换组中,旋转平台TKA与固定平台TKA的术后HSS评分、屈曲角度无差异,伸直角度差别无临床意义。髌骨置换组中,旋转平台TKA术后HSS评分、伸直角度与固定平台TKA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者术后的屈曲角度(112.9±13.0)°与后者术后的屈曲角度(96.7±1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8,P0.05)。结论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TKA术后总体疗效相似,旋转平台假体能够更好地改善关节屈曲角度;置换髌骨并不能更好地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应用移动平台型假体和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进行随访对照研究,分析这两种假体TKA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3年1月~2004年12月间诊断为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应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scorpio)和移动平台型假体(Gemini MK Ⅱ)行TKA手术.记录术前及随访时术膝的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及股骨角、胫骨角、膝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髌骨高度.[结果]术前固定平台组和移动平台组的年龄、体重指数、患膝内翻畸形、最大屈曲度及屈曲挛缩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平均随访31个月,固定平台组和移动平台组的术前术后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都明显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固定平台组和移动平台组的术后最大屈曲度(108°±9.3°,99.5°±10.1°)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股骨角、胫骨角、膝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前术后髌骨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均随访31个月时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和移动平台假体TKA均明显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两组的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疼痛评分、髌骨评分及X线片检查评价均无显著性差异.固定平台组的术后最大屈曲度大于移动平台组的术后最大屈曲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其中30例采用传统TKA术式(传统组),30例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手术(3D打印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1、3 d患者血红蛋白值,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及功能评分;采用OptiKnee膝关节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屈伸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内外位移活动范围,同时与30例正常成人(60岁)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传统组比较,3D打印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1、3 d血红蛋白值较高,术后切口引流量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7.3个月。两组手术前后HSS评分以及KSS临床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KS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3D打印组KSS功能评分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膝关节运动学分析示,术前两组膝关节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活动范围均大于正常成人(P0.05),屈伸角及内外位移活动范围与正常成人相似(P0.05)。术后3个月,与正常成人相比,传统组内外翻角活动范围增加、屈伸角活动范围减小(P0.05);两组上下位移、内外位移活动范围明显减小(P0.05);其余自由度活动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假体无松动。结论与传统TKA相比,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出血少、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的应用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n=55)行常规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组(n=55)应用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7、14 d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下肢力线角度及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膝关节活动范围、下肢力线角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内髁滑移截骨术(medial condyle sliding osteotomy, MCSO)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纠正患者内翻膝关节外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关节外科中心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MCSO在关节内纠正股骨侧的关节外内翻畸形的12例患者,统计该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股骨远端外侧力线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 mLDFA)、髋-膝-踝(hip?knee?ankle, HKA)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American Knee Society, AKS)综合评分系统中的膝评分和功能评分等,评价MCSO纠正关节外的内翻畸形的效果。结果本组患者随访6~40个月,无感染、骨折、假体松动、截骨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本组患者手术前后的mLDFA分别为117.4°±4.7°、91.6°±1.4°;手术前后的HKA角分别为167.2°±9.8°、179.6°±1.6°;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分别为(6.4±1.1)分、(1.8±1.5)分;手术前后的AKS膝评分分别为(60.2±17.6)分、(92.6±9.4)分;手术前后的AKS功能评分分别为(69.4±21.3)分、(87.6±14.9)分。手术前后以上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合并关节外畸形的内翻膝的关节置换手术中,采用MCSO技术可以正确纠正内翻力线,更容易实现伸屈间隙平衡,达到满意的手术疗效。能有效避免对膝关节后内侧和内侧组织结构的过度松解,从而避免单纯依赖软组织松解而导致的屈曲位内侧间隙松弛及髌股关节对位不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髌骨缩小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痛发生及膝关节功能疗效的影响。 方法筛选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骨科136例退行性膝骨关节炎拟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36例(136膝),剔除同侧髋病及严重内外翻畸形膝,术前按随机分配法分为观察组(术中行髌骨缩小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68例)和对照组(术中常规去除髌骨边缘硬化骨但不松解外侧支持带,68例),余手术操作均一致。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膝前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时间、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髌骨Feller评分、膝前痛评分,并进行术前术后和两组间的比较。拍摄术后膝关节正侧位和Merchant位X(屈膝30°髌骨轴位片)线片,观察髌骨轨迹情况。对计数资料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 结果观察组3例患者失访,2例外伤致胫腓骨骨折;对照组7例患者术中行"无拇指"试验发现需松解外侧支持带,排除研究;两组最终纳入63例和61例。所有患者均获得相同的随访时间。观察组术后膝前疼痛率为4.8%(3/63),对照组为16.4%(10/6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5,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时两组患者HSS评分、Feller评分、膝前痛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在HSS评分、髌骨Feller评分、膝前痛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t=3.125,P<0.05);两组均未发生髌骨坏死、髌骨骨折、髌骨高压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例和11例发生髌骨轨迹不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18,P<0.05)。 结论膝关节置换术中进行髌骨缩小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能明显减少膝前痛及并发症发生,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并较好维持术后髌骨的轨迹,提高TKA手术的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减少髌骨厚度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股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间在作者本院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22病例资料,分为常规髌骨打磨组与减少髌骨厚度组,术后随访2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髌骨评分(Feller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复查X线观察髌骨倾斜角、合适角。 结果术前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性,术前的HSS评分及Fell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年及术后2年HSS评分、Feller评分、疼痛评分(VAS)及膝关节活动度经过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两组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与时间点间存在交互作用,减少髌骨厚度组及常规髌骨打磨组在除术后1月外的其余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X线的髌骨倾斜角及合适角的对比无差异性。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如适当减少髌骨厚度,减轻髌股关节压力,较常规髌骨打磨更有利于改善髌股关节功能。但减少髌骨厚度的远期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髌骨周围去神经化对行膝关节置换术的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及影响。 方法前瞻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行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患者;纳入标准: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单侧TKA,2型糖尿病,围手术期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满意且术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4%~6%,同意参与该研究。排除标准:髌骨表面置换,既往下肢骨折畸形愈合,既往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精神性疾病病史,无法配合功能锻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88例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纳入去神经化组38人,非去神经化组50人。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的美国膝关节协会(AKS)评分,Feller髌股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记录手术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去神经化组的AKS膝关节分级(t=16.474、7.452)、AKS膝关节功能(t=7.906、1.484)、Feller评分(t=13.999、13.583)、VAS评分(t=-10.903、-3.609)均比非去神经化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的相同指标分别做前后自身对比,AKS膝关节分级(t=25.506,P<0.05)、AKS膝关节功能(t=19.173,P<0.05)、Feller评分(t=11.873,P<0.05)、VAS评分(t=-10.344,P<0.05)随着时间延长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去神经化组有3例(7.9%)患者发生术后手术切口红肿,分别发生在术后第3、3、5天;非去神经化组有4例(8.0%)患者发生手术切口红肿,分别发生在术后第2、3、3、3天,1例(2.0%)患者出现轻微脂肪液化。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延迟愈合、手术切口裂开、感染。 结论糖尿病患者TKA术中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可以改善短期膝关节功能、减轻膝前疼痛,且不会引起手术切口并发症增多。  相似文献   

16.
髌骨置换与否对全膝关节置换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髌骨置换与否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影响。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1年6月间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165例病人随机分为髌骨置换组和不置换组。置换组均采用同一种膝关节假体系统,由同组医生完成,术前和随访时评价HSS评分、髌骨评分和髌骨适合角、髌骨高度等影像学结果。所有评价均采用双盲的方式。结果在HSS评分和髌骨评分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影像学评价两组无统计学差异。髌骨置换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非置换组。结论对于骨关节炎病人,不置换和置换髌骨临床效果相当,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区别。但置换组的手术时间更长。不论置换与否,手术时应注意对下肢力线的矫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近中期疗效。 方法随访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科进行治疗的年龄大于60岁可应力下矫正内翻畸形的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不包括严重骨质疏松、多间室病变的骨关节炎患者。其中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23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27例。收集两组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术中出血、Hb下降、疼痛评分、膝关节屈曲至90°所需天数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两组计量资料进行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HSS评分、疼痛评分进行分析。进一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同一组手术前后的HSS评分、疼痛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UKA组23名患者中22例获得完整随访,平均时间为(17±4)个月。TKA组27例全部获得完整随访,平均时间为(15±5)个月。UKA组和TKA组均取得满意疗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假体松动、翻修等严重并发症。HSS评分UKA组术前(64±3)分,末次随访(85±6)分(t=-20.0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KA组术前(62±3)分,末次随访(83±5)分(t=-22.3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视觉模拟评分UKA组术前(6.5±0.4)分,末次随访(1.3±0.6)分(t=41.7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KA组术前(6.61±0.45)分,末次随访(1.5±0.5)分(t=46.6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KA组与TKA组比较,术中出血量(t=-21.332,P<0.05)、术后3 d血红蛋白下降水平(t=-15.470,P<0.05)、术后膝关节屈曲达90°需要天数(t=-7.34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末次随访HSS评分(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把握好适应证的情况下,单髁置换治疗单间室膝骨关节炎可取得与全膝关节置换相似的近中期疗效,且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髌骨置换与髌骨成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10年8月至11月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8例(69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髌骨置换组24例(35膝)、髌骨成形组24例(34膝)。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美国膝关节协会(Knee Society Score,KSS)膝评分及功能评分、髌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KSS膝评分及功能评分、髌骨评分、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髌骨置换组20例(30膝)与髌骨成形组20例(29膝)获得随访。术后各时点两组KSS膝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以后髌骨置换组KSS功能评分高于髌骨成形组,12个月以后髌骨置换组髌骨评分高于髌骨成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点髌骨置换组膝前痛发生率与髌骨成形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个月髌骨置换组与髌骨成形组术后胫股角(174.25°±0.97°与173.63°±0.48°)、髌韧带比值(1.01±0.09与1.09±0.07)、髌骨倾斜角(4.58°±0.18°与4.41°±0.19°)、髌骨适合角(2.69°±4.15°与2.56°±3.72°)、髌骨移位距离[(1.53±1.34) mm与(1.68±1.23) m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髌骨置换可以改善膝关节和髌骨功能,降低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陀螺仪股骨髓外定位截骨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1月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53例患者(61膝)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使用陀螺仪髓外定位股骨侧截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髓外组),34例行传统髓内导向杆定位股骨侧截骨全膝关节置换术(髓内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翻转髌骨或者滑移髌骨对术后低位髌骨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纳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新会中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9月实施的5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标准为Kellgren-Lawrence分级为Ⅲ-Ⅳ级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排除低位髌骨。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术中滑移髌骨(n=25),对照组采用术中翻转髌骨(n=25);并进行12个月的随访,分别比较2组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术前术后Insall-Salvati(IS)指数、改良Insall-Salvati(MIS)指数、Blackbume-Peel(BP)指数、Caton-Deschamps(CD)指数及术后低位髌骨发病率。应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比较评分和指数的差异。 结果术前两组HSS膝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P >0.05),术后第6、12个月,观察组的HSS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t=2.64、2.80,均为P <0.05)。术前两组IS指数、MIS指数、CD指数及BP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4、0.87、1.40、0.57,均为P >0.05);术后观察组IS指数、MIS指数高于对照组(t=3.004、3.29,均为P <0.05)。术后两组的CD指数、BP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06、-0.29,均为P >0.05)。观察组术后低位髌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15,P <0.05)。 结论TKA术中滑移髌骨比翻转髌骨术后发生低位髌骨的风险更低,但尚需前瞻性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