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神经内镜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对象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1年3月~2002年10月我院行颅内蛛网膜囊肿脑池或脑室内镜造瘘术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5~52岁,平均16.8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11月,应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51例,均行囊肿壁部分切除+囊肿与蛛网膜下腔和脑池造瘘沟通术.结果 51例症状消失,随访到37例,行CT和MRI扫描囊肿消失9例,囊肿体积缩小1/2以上18例,另10例缩小1/3.结论 神经内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安全、微创、效果明确,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颅内蛛网膜囊肿,其中采用神经内镜下囊肿脑池造瘘和囊壁部分剥除18例,囊肿次全切除3例,囊肿脑室造瘘5例(1例尚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随访3个月-2年。结果 术前有症状的20例患者中,症状消失11例,改善7例,无变化2例,术后不能改善的症状主要是癫痫。有随访影像学复查结果的16例患者中,囊肿消失6例,缩小7例,无变化3例。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有效和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采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两家医院神经外科42例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患者。其中未使用神经内镜的单纯显微外科手术(A组)24例,直接或配合使用神经内镜手术(B组)18例。通过临床病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对比是否使用神经内镜(A,B两组间)对患者手术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临床症状的改善、术后随访囊肿复发或变化等方面产生的相关统计学差异。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患者,均采用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依据是否使用神经内镜又可分为2组:未使用神经内镜(A组),直接或配合使用神经内镜(B组)。术后大部分病人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或控制,复查颅脑CT或MRI均显示囊腔较前有所缩小,手术疗效明显。B组术式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囊肿复发率及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方面较A组有明显优势。结论神经内镜技术适应性广,疗效确切,是微创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发展趋势,可以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IAC复发率,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5.
颅内蛛网膜囊肿约占非创伤性颅内占位性病变的1%,绝大多数蛛网膜囊肿患者无症状,也不需治疗,但是头部受到撞击时,则有可能继发硬膜下血肿或硬膜下积液[1].另外,极少患者也可自发出现硬膜下血肿或积液.我院1992至2005年收治10例上述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效果,为蛛网膜囊肿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至2010年5月使用神经内镜治疗的108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及手术效果.结果 108例均成功行造瘘术.短期内症状好转68例(63%,68/108),其中头痛、恶心及呕吐症状缓解40例(95%,40/42);年龄小于12岁74例中症状好转48例(65%,48/74),其余34例中症状好转20例(59%,20/34).术后1周影像学结果示术前合并脑积水16例均明显缓解.手术并发症包括发热、硬膜下积液、皮下积液、动眼神经麻痹、颅内感染,除1例死于术后颅内感染外,其余经处理后治愈出院.94例随访3月,影像学检查示蛛网膜囊肿消失或缩小61例(64.9%,61/94),无变化33例(35.1%,33/94);临床症状较术前改善54例(57.4%,54/94),其中癫痫好转8例(44.4%,8/18);86例术后随访半年,影像学检查示蛛网膜囊肿造瘘术无效46例(53.5%,46/86).结论 神经内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长期有效率不高,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好发部位蛛网膜囊肿(IAC)的内镜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21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2例中颅窝AC及3例鞍上池IAC患者选择内镜部分IAC切除+IAC-基底池穿通术,6例后颅窝AC患者中5例行内镜部分IAC切除+脑池穿通术,1例患者行内镜IAC大部分切除术。对患者术后症状、体征以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21例患者(1例失随访)中症状消失9例,改善9例,无明显变化2例。影像学复查显示,IAC张力消失3例,与术前相比,囊腔缩小、脑组织膨胀饱满14例,无明显变化3例。结论 IAC部分切除+囊肿-脑池穿通术的治疗效果较好,应作为影像学检查示与脑池、脑室比邻的AC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神经内窥镜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科自 1 998年 7月至 1 999年 8月采用神经内窥镜 ,对 1 3例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治疗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资料和文法1 .一般资料 本组 1 3例 ,男 1 1例 ,女 2例 ,年龄 3- 47岁 ,平均 1 5.7岁 ,其中 1 8岁以上 4例。表现癫痫 4例、头痛 4例、走路不稳 2例、多动 2例、月经不规则 1例。 CT或 MR显示囊肿分别位于外侧裂 6例、后颅窝 4例、顶部 2例、鞍旁 1例。囊肿大小为 3.0× 3.0× 2 .0 cm~ 7.5× 5.0× 7.0 cm。2 .手术方法 在全麻下用外径 6.5mm的硬质神经内窥镜。根据 CT或 MR的引导 ,于囊肿最近的部位颅骨钻孔 ,剪开硬膜 ,电凝并…  相似文献   

9.
应用神经内窥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于1996年应用德国生产的Storz硬质神经内窥镜治疗6例颅内不同部位蛛网膜囊肿。收到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35(6~58)岁。病史自数月至数年不等。 1.2 临床表现 明显头痛4例,恶心呕吐1例,头昏1例,偏瘫1例,癫痫1例。全组均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后颅窝蛛网膜囊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共40例病例经CT和MRI均证实为后颅窝蛛网膜囊肿,随机分成显微镜切除组和内镜治疗组,术前均行MRI相位对比电影法.术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相关并发症等判定疗效,同时进行1-2年随访.结果 本组病例行显微镜下囊肿切除术15例,内镜下囊肿切除25例.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术后复查头部MRI显示28例患者后颅窝囊肿较术前有明显缩小(94%),MRI相位对比电影显示第四脑室脑脊液流动恢复正常.随访1年,内镜组12例囊肿缩小,14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总有效率为87%.显微镜组8例缩小,3例复发,10例临床症状好转,总有效率为53%.结论 神经内镜治疗后颅窝蛛网膜囊肿与传统的开颅显微镜手术比较,其操作简便,创伤小,手术安全,患者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神经导航辅助内镜治疗侧脑室蛛网膜囊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运用神经导航辅助内镜技术手术治疗侧脑室蛛网膜囊肿,探讨两者结合应用对开展神经内镜技术治疗脑室深部病变的意义。方法对10例蛛网膜囊肿病人运用神经导航制定手术计划,设计理想的手术切口和入路,实时、动态地监测内镜的操作轨迹。结果本组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内镜下行蛛网膜囊肿开窗术6例;切除术4例,其中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无出血、感染及神经功能缺失等并发症。结论内镜手术治疗侧脑室内蛛网膜囊肿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结合神经导航技术,可以弥补病理情况下脑室内局部解剖变异影响内镜操作定位困难的缺陷,使脑室内复杂手术的精确性更高、更有效和安全。  相似文献   

12.
正1病例资料65岁女性,因头痛2年、加重半年于2019年9月23日入院。当地医院头颅CT示左侧额顶部囊性占位性病变。我院头颅MRI示左侧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额顶叶囊性病变,周围脑组织有挤压(图1A~C)。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GCS评分15分;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9月27日在全麻下行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下囊肿-侧脑室造瘘+支架植入术。取仰卧位,头正位,头高脚低,术前行神经导航定位,确定囊肿位置规划手术入路,并避开周边重要神经功能结构。在左顶部预画线处行长约4 cm直切口,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撕开治疗硬膜下积液26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科自1998年6月以来收治外伤性硬膜下积液26例均在常规钻孔基础上加蛛网膜撕开治疗,效果满意,无复发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改进单纯神经内镜下蛛网膜-侧脑室造瘘术以改善手术效果。方法采用神经内镜下造瘘及金属支架桥接侧脑室治疗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结果蛛网膜囊腔与邻近侧脑室脑脊液沟通良好,囊肿内囊液参与脑脊液循环,囊肿明显变小并得到稳定控制。结论神经内镜下造瘘及金属支架桥接侧脑室方法可有效治疗颅内较大蛛网膜囊肿,在手术难度及风险方面优于囊肿切除术,在复发率方面优于单纯神经内镜下囊肿造瘘术,在人工植入物数量方面优于囊肿-腹腔分流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中颅窝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性、安全性,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方法:根据影像学的分型,采用神经内镜对16例中颅窝蛛网膜囊肿进行囊肿壁部分切除及造瘘术。结果:11例行囊肿壁大部切除及邻近脑池造瘘;5例行囊壁部分切除及邻近脑池造瘘。术后除1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1例出现硬膜下积液,2例发热外,大部分病例症状改善明显。结论:应用神经内镜治疗中颅窝蛛网膜囊肿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颅内蛛网膜囊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是一类由透明菲薄的膜包裹无色清亮液体的囊肿.Howship(1816)和Bright(1831)最早报告.此后,文献中曾用不同名称命名这类病变,包括"局限性浆液性脑膜炎","慢性囊肿性蛛网膜炎","假性脑瘤","硬膜下水瘤","蛛网膜憩室","颞叶发育不全","颅内良性囊肿","软脑膜囊肿"等.本病少见,发病率约为颅内占位性病变的0.4%~1.0%,CT发明以来,国外文献报告逐渐增多,Handa在2400例CT检查中发现IAC4例,但迄今尚无大宗病例报告.[病因] IAC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  相似文献   

17.
颅内蛛网膜囊肿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就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颅内蛛网膜囊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ail arachnoid cyst,IAC)自Howship 1819年和Bright 1931年首先报道,至今已有70年以上的历史,但IAC得到普遍的认识还得归功于影像学的发展。近些年来国内报告也在增多。关于IAC的发生机制,病理生理,最后转归尚未完全阐明。尤其是外科治疗的适应证,术式选择也未达到共识。笔者复习文献,结合本人临床实践体会,对IAC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转归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IAC)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蛛网膜下腔顺向交通术治疗IAC29例,并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术后3~12月复查CT或MRI,囊肿消失或明显缩小;1例枕大池蛛网膜囊肿,术后1.5年囊肿未见缩小,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改行囊肿-腹腔分流术,治愈。结论蛛网膜下腔顺向交通术是目前治疗IAC的有效方法,手术应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20.
颅内蛛网膜囊肿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报道33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幕上22例,幕下10例,侧脑室1例。26例行囊壁部分切除+囊肿脑池造瘘术,1例行囊肿腹腔分流术。近期疗效满意。指出行囊肿脑池分流是较理想的手术方法,并强调术中充分建立囊肿与脑池的交通是该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