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目的分析6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探索其临床特点和诊治规律。方法收集6例患者的流行病资料和电子病历记录,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6例患者均为输入性病例,轻型1例,普通型5例,传播方式主要为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其中发热、咳嗽4例,淋巴细胞降低是最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胸膜下结节影和磨玻璃影是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痰/咽拭子、粪便等标本均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轻型和普通型患者通过治疗可使症状明显缓解,核酸阴转。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强,应特别注意家庭聚集发病和无症状儿童患者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新型冠状病毒有可能通过进餐、排便、排尿等方式传播。轻型和普通型患者通常预后良好。抗病毒治疗可能具有缩短核酸转阴时间,减少传播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李官红  李文  曾剑  张宇  邱清萍  郑玉琼 《临床荟萃》2020,35(11):1005-1009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01-26至2020-04-05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二临床观察科确诊的12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基本信息、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胸部CT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新冠肺炎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为1.4∶1;病例以40岁以上中老年为主,普通型患者多于重型患者,重型与普通型比为1∶5;前期主要为本土病例,2月中旬之后主要为境外输入病例;本土病例中75%有武汉/湖北旅居史或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潜伏期最短4天、最长11天;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恶寒为主,白细胞未见明显升高,超敏 C反应蛋白升高,胸部CT以双肺磨玻璃样改变为主。重型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于普通型患者,淋巴细胞百分比、超敏C 反应蛋白、胸部CT评分高于普通型患者。结论 新冠肺炎患者以男性为主,40岁以上为高发人群,发热是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重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胸部CT病灶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温州地区6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地区65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病历资料,归纳新冠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结果 65例患者中,男37例(57%)、女28例(43%),年龄22~64岁、中位年龄42岁。有明确接触史63例(97%),其中发病前14 d内到过武汉34例,为第1代输入性病例,另有第2代病例25例、第3代病例4例。普通型51例(78%)、重型12例(18%)、危重型2例(3%)。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均有基础疾病史,入院后1~3 d发展为重症。所有患者病毒核酸检测均阳性。大多数患者有发热(94%)、干咳(75%)、乏力(60%),少部分合并气促(25%)及腹泻(22%),白细胞计数均正常或降低(65/65,100%),46%患者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CRP升高多见(74%)。65例患者胸部CT均有不同程度的肺部异常阴影,普通型表现为双肺外带散在渗出性改变(呈云紊状或磨玻璃样),局部可见小片状实变及支气管充气征,重型患者多为全肺叶累及的斑片状及条索状高密度影,局部实变及纤维化明显。所有患者均收入隔离病房,予抗病毒及...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1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诊治经验。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0年2月在我院隔离3区收治的12例COVID-19重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临床症状、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氧合指数、肝肾功能、胸部CT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重型患者症状主要为发热(11例)、干咳(12例)、呼吸困难(9例)、乏力(11例)、纳差(11例);患者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明显下降,最低值(0.66±0.23)×10^9/L,持续(12.09±5.91)d;氧合指数下降明显,最低至(166.08±59.50)mmHg(1 mmHg=0.133 kPa),300 mmHg以下持续(10.00±4.95)d。早期胸部CT显示,双肺呈多叶多发斑片或片状磨玻璃;进展期阴影范围增多,部分实变,少数伴胸水;恢复期66.67%患者出现纤维条索影。结论: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氧合指数、早期胸部CT表现均为COVID-19重型患者诊断的重要指标,对早期诊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2月21日渭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部分预后和转归。结果 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男女比例相同,年龄14~68岁,中位年龄41岁。可推算潜伏期者7例,为7~18 d,有3组家族聚集性发病,共10人。发病至确诊时间最长11 d,最短1 d。临床表现以发热、咽部不适、干咳为主要症状,仅1例患者有明显消化道症状。轻型4例,普通型7例,重型3例,无危重型病例。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多数正常,病程中观察到4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呈逐渐下降趋势,伴随持续发热或肺部影像学进展。6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包括3例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4例患者降钙素原检查均未见升高。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1例为第2次检测阳性、2例为第3次检测阳性。4例轻型患者胸部CT无明显改变,10例患者肺部存在多发病灶,均有磨玻璃影,病灶为单侧1例、双侧9例,均位于胸膜下或肺外带,合并有实变4例、结节影1例,无坏死灶出现,未见胸腔积液。目前14例患者中6例连续2次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病程6~27 d,中位时间22.5 d。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均不具有特异性,确诊需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但部分患者需多次检测才能得到阳性结果,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仍需全面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辅助检测及病情进展等方面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不同年龄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发病早期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及时发现和治疗管理COVID-19患者并防止病情进展,进一步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将2020年1月19日至3月9日全国COVID-19流行病学调查网络报告系统中湖北省以外省份报告的COVID-19确诊病例纳入作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020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州)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病例特征及流行趋势,旨在为遏制本地疫情扩散及外地疫情输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照《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疑暴露者和密切接触者管理方案(第二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呼吸道样本采集,通过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对其呼吸道样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特征、疫情趋势及聚集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对54例COVID-19病例的682名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发现确诊病例3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 截至2020年2月28日,甘孜州累计报告COVID-19病例96例,其中确诊病例78例,无症状感染者18例。 5例有湖北省武汉市旅居史的输入性确诊病例构成本次疫情流行曲线的早期波峰,本地73例确诊病例及18例无症状感染者通过共同聚集性活动使COVID-19疫情进一步扩散。结论甘孜州累计报告COVID-19病例96例,家庭及宗教(寺庙法会及丧葬礼念经)聚集性活动为本次疫情发生的高危传播因素,无症状感染者以中青年人居多,早期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严格隔离医学观察、对无症状感染者进行及时检测、对高龄确诊病例进行及时救治,可有效降低传染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温州地区实验室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3月收治的14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分析及治疗药物等,同时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严重组和严重组,比较两组在临床特点、影像学和实验室主要指标的差异.结果 14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男性75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南通地区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月27日至2月17日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隔离收治的15例聚集性COVID-19患者资料。按照病例暴露场所将患者分为5组,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点。结果:15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为27~67岁,5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7.33±14.38)岁、(51.50±5.50)岁、(65.00±1.00)岁、(52.00±1.79)岁、(57.33±12.28)岁。潜伏期平均为(3.00±1.41)d、(5.50±0.50)d、(5.00±0.00)d、(9.20±4.26)d、(8.67±4.11)d。轻型患者1例(6.7%),普通型13例(86.7%),重型1例(6.7%)。5组患者中,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的患者13例(86.7%),乏力14例(93.3%),咳嗽9例(58.7%),呼吸困难6例(40%)。基础疾病以高血压为主,并发症以肝损害为主,1例(6.7%)无任何临床表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及B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其中3组平均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明显。感染指标如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铁蛋白普遍升高,降钙素原(PCT)均表现为正常。肝功能除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轻度升高外,余均正常。乳酸水平均升高。氧合指数有1组(20%)患者明显降低。影像学改变主要为双侧病变,无胸腔积液。结论:南通地区聚集性COVID-19病例以家庭聚集性病例为主,中老年患者居多,慢性病高血压为常见基础疾病,肝损害为主要并发症,基本为普通型。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乏力、咳嗽。实验室检查血乳酸水平均升高,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余无特异性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北京市海淀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进行分析,为有效防控COVID-19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病例临床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海淀区COVID-19病例人口学特征、就诊情况、感染来源等进行描述,并对轻症和重症病例相应特征进行比较。结果2020年1月20日至3月8日,海淀区共报告COVID-19确诊病例63例,其中男性30例(47.6%),病例的中位年龄为47岁(四分位间距:36~67,范围:9月龄至88岁),60~79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20例,占31.7%),职业中干部职员病例数最多(21例,占33.3%),医务人员3例(4.8%)。 2020年1月23 — 28日,病例以武汉市输入为主(12/22,54.6%),之后以本地传播为主(25/41,61.0%)。 全区共报告家庭聚集性疫情12起,累计发病39例。 全区4例患者因COVID-19死亡,病死率为6.3%,因肺纤维化死亡1例,余58例(92.0%)痊愈出院。 重症病例17例(27.0%),轻症46例(73.0%);较大年龄[≥50岁 vs. <50岁,比值比(OR)=9.632;95% 可信区间(CI):2.238~41.456]和从发病到发热门诊就诊较长间隔(≥7 d vs. <7 d,OR=4.175;95% CI:1.116~15.610)是重症的危险因素。结论海淀区COVID-19疫情早期以武汉市输入病例为主,后继以本地传播为主;出现症状后及早就诊是减少重症和死亡发生的关键,特别是对于≥50岁者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杨栋  陈秋兰  王哲  陈宁  朱曼桐 《疾病监测》2021,36(6):561-565
目的 了解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东盟国家输入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我国调整针对东盟国家入境人员COVID-19疫情防控策略提供基础信息.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输入我国病例数据,从世界卫生组织网站获取全球各国报告的COVID...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3月1日入住辽宁省2所新冠肺炎集中收治医院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符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定义的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结果纳入重症新冠肺炎17例,其中重型15例,危重型2例。17例患者均存在发热,14例发生肝损伤,5例肌酸激酶升高,6例乳酸脱氢酶升高,13例出现D-二聚体升高。所有患者胸部CT均呈双肺典型病毒性肺炎表现。所有患者均需要氧气支持治疗。患者主观感受发病至出现呼吸困难中位时间8 d(1~15 d),但实际开始接受氧气治疗时间为发病第3天(1~16 d)。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疗。8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截至2020年3月16日,治愈出院16例,死亡1例。治愈患者发病至病毒核酸阴转中位时间(咽拭子、痰液RT-PCR检测)27 d(14~50 d)。结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发热持续时间长、淋巴细胞计数早期下降,随病情改善后回升,可伴有肝损害、心肌损害等,双肺典型病毒性肺炎影像表现。经鼻湿化高流量吸氧可以满足大部分患者的氧气供应。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减轻肺部渗出、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COVID-19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2月10日至11日武汉火神山医院119例非危重症和30例危重症COVID-19患者人口学基本特征、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以及重要检验指标,对2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危重症患者以高龄者居多,临床表现大多是数个症状共同或先后出现。COVID-19常伴有基础疾病,其中最多为高血压,其次是冠心病及2型糖尿病。51.3%~63.3%患者同时患高血压病、冠心病及2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此外,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非危重型患者,而白细胞计数、白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CK-M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及α-羟丁酸脱氢酶(α-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α-HBDH)等指标,危重症患者则明显高于非危重症患者。LDH及α-HBDH存在明显的分层分布差别(P0.001),且α-HBDH的曲线下的面积(AUC)高达0.936,高于CK-MB的0.775。结论:与非危重型COVID-19患者相比,危重型COVID-19患者年龄更大,临床表现和基础疾病更多、程度更重,炎性反应更明显。α-HBDH是判断COVID-19患者危重程度及心肌损伤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5日至2020年2月15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22例妊娠合并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及放射学特征和实验室数据。结果:22例患者临床表现中有发热10例(45.45%)、咳嗽5例(22.73%)、呼吸急促1例(4.55%)和腹泻1例(4.55%)。21例(95.45%)为普通型,1例(4.55%)为重型。实验室检查中,淋巴细胞降低14例(63.64%),D-二聚体增高22例(100%)。胸部CT检查均示典型的COVID-19表现,病原学核酸检测阳性率40.91%(9/22)。结论:孕妇患COVID-19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与非妊娠成人患者相似,相对于病原学检查,胸部CT检查快速安全且敏感性高,更适合COVID-19流行地区产科急诊住院患者的初筛,同时能监测病情进展,有助于COVID-19孕妇的筛查、诊断及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2019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 19)患者胸部薄层CT的影像表现,分析其演变过程,熟悉其肺部CT表现,了解其病程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2020年1-3月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 19的64例患者资料,分析胸部薄层CT表现,64例患者均进行5次胸部CT扫描,其中4例肺部CT未见异常,研究另60例患者CT演变特点。结果 COVID 19的CT表现多变,主要表现为双肺不对称分布胸膜下为主实变或磨玻璃密度影,最初铺路石征较多见,后来向模糊影、条索影变化,本组病例患者症状发作后的第1周和第2周肺部病变显著增加,随后肺部CT评分逐渐下降,双肺下叶CT评分较高,其次是右肺上叶,左肺上叶CT评分最低。结论 COVID 19大部分病例肺部病灶在28天左右可完全消失,但我们需要经过长期大样本随访观察肺部是否会遗留不可逆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石家庄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不同临床分型与实验室指标和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1日至2月10日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住院的2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病情将患者分为轻型、普通型和重型/危重型,分析不同病情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ProcartaPlex多细胞因子检测系统检测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水平。结果 COVID-19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重型占23.8%。重型患者WBC、淋巴细胞和T细胞亚群数量下降,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胆碱酯酶、钙水平下降。普通型和重型患者IL-8水平升高,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α和MIP-1β水平随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OVID-19重型患者存在淋巴细胞受损,肝功能有一定损伤,应加强对重型患者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四川省成都市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开展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截至2020年11月30日成都市入境航班及境外输入病例相关信息,采用Epidata Manager、WPS 2019和R 4.0.3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截至2020年11月30日,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浙江一起宗教大型集会活动导致的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征,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具有聚集、暴发流行性的认识,从而有效控制其传播。方法 收集浙江2020年1-2月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发病中21例肺炎病例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1例患者均为中老年女性,年龄(58.94±7.45)岁,10例(47.6%)有基础疾病,仅有1例患者被诊断为重症病例,其余均为轻症,期间没有患者死亡。发病时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19(90.5%)],咳嗽[15(71.4%)],咳痰[9(42.8%)],少见症状包括乏力[1(4.7%)]、腹泻[1( 4.7%)]及头疼[1(4.7%)],从接触到疾病发作的中位时间为7(3~11.5)天。入院时57.14%(12/21)的患者白蛋白减少, 42.85%(9/21)的患者钠离子减少,38.09%(8/21)的患者尿素氮降低,28.57%(6/21)的患者淋巴细胞减少及各14.28%(3/21)的患者钾离子、白细胞减少,另外,血糖、C反应蛋白、血清乳酸脱氢酶、转氨酶升高的患者分别占61.90%(13/21)、61.90%(13/21)、33.33%(7/21)、23.80%(5/21). 所有患者入院时肺部CT检查均有异常改变,影像学多表现为以磨玻璃/斑片样改变为主的双侧肺部感染。结论 本起聚集性病例起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群体聚集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扩散,且新型冠状病毒老年人更加易感,非常时期应限制大型集会,减少人员流动、减少接触,有助于疾病控制。  相似文献   

20.
李胜  石锦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2):1819-182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为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反应差、呼吸急促[1].与成年感染者相比,儿童病情大多数较轻,恢复更快,排毒时间短,预后好[2].实验室检测在 COVID-19 诊治全过程具有重要价值,核酸检测是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