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4):358-361
目的:研究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技术在肝脏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上腹部扫描患者行上腹部普通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双能量扫描。通过Liver VNC软件处理后,可以获得动脉期、门脉期虚拟平扫数据,并与普通平扫对比,比较其在平均CT值、信噪比(SNR)、病灶检出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上的差异。结果:虚拟平扫和普通平扫在病灶检出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虚拟平扫肝脏CT值高于普通平扫(P<0.05);虚拟平扫图像SNR高于普通平扫(P<0.05)。两组虚拟平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均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应用虚拟平扫,可取消普通平扫,辐射剂量可降低34%。结论:双源CT的虚拟平扫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辐射剂量,可取代普通平扫,具有临床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能量盆腔CT虚拟平扫(VNC)与常规平扫(CNC)的图像质量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8年1月单盆腔增强扫描的60例患者,行常规平扫和实质期双能量扫描。测量虚拟平扫及常规平扫图像上臀大肌及膀胱的平均CT值、臀大肌SNR、臀大肌-膀胱对比噪声比(CNR)及辐射剂量,并记录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结果虚拟平扫所测膀胱SNR及图像质量评分与常规平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测膀胱CT值、臀大肌CT值、臀大肌SNR、C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能量盆腔直接增强扫描所测辐射剂量低于常规盆腔增强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能量盆腔CT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跟常规平扫的图像质量相比无差别,在去除节育环等金属伪影方面甚至优于常规平扫。因此虚拟平扫可替代常规平扫并且可以减少1次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双源CT小肠造影双能量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探讨虚拟平扫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第三代双源CT对42例患者进行小肠造影检查,行常规CT平扫及动、静脉期对比增强双能量扫描(100 kV和sn150 kV)。利用肝脏VNC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动、静脉期虚拟平扫CT图像。选择基本相同的层面测定常规CT平扫及动、静脉期虚拟平扫正常回肠壁及竖脊肌的CT值和噪声并计算信噪比、对比噪声比;采用5级(0~4分)标准评价三者的图像质量并比较病变检出情况;记录辐射剂量。结果常规平扫和动、静脉期虚拟平扫正常回肠壁及竖脊肌的CT值、SNR、CNR及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虚拟平扫可以显示常规平扫所有病变。常规平扫和动、静脉期增强双能量CT扫描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6.23±1.79)、(5.35±1.39)、(5.33±1.37)mSv,常规CT平扫有效辐射剂量高于动、静脉期增强双能量CT扫描(P<0.05),动静脉增强扫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小肠造影虚拟平扫成像有可能代替传统常规平扫,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双能量CT虚拟平扫与常规CT平扫诊断结直肠病灶结直肠癌的效果分析。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于江门市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结直肠病灶结直肠癌患者80例,根据患者的检查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CT平扫组),观察组(双能量CT虚拟平扫组),对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效果应用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经双能量CT虚拟平扫检查敏感性为92.50%,对照组经常规CT平扫检查敏感性为9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病灶准确性观察组为84.62%,对照组为81.58%,两组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肠壁厚度、转移淋巴结显示方面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道病变周围浸润、肿瘤边缘、肠道病变远处转移征象显示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能量CT虚拟平扫在结直肠病灶结直肠癌的定性鉴别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常规CT平扫。  相似文献   

5.
吴晓莹 《黑龙江医学》2021,45(5):539-541
目的:探讨头颅双能量CT在颅内出血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8月于泌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疑伴有颅内出血的40例患者,采取80 kV、140 kV的双能量扫描模式,经图像后处理获得碘叠加图像(IOM)、虚拟平扫图像(VNC),以48 h后头颅普通CT扫描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双能量头颅CT判定颅内出血的阳性预测值、特异度、阴性预测值、敏感度;并用kappa检验比较两评价者对图像质量评分及双能量CT扫描和金标准对颅内出血的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双能量CT扫描诊断颅内出血的阳性预测值为90.48%,阴性预测值为100.00%,特异性为92.86%,敏感性为100.00%;双能量CT扫描和金标准对颅内出血的诊断结果及两评价者对图像质量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强(P<0.01);双能量CT虚拟平扫辐射剂量低于头颅CT容积扫描诊断剂量的参考标准,安全性较高.结论:头颅双能量CT虚拟平扫可以用于分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颅内出血与造影剂外渗,且辐射剂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胸腔镜术前诊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增强扫描采用双能量扫描模式),对比分析两种扫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虚拟平扫图像与常规平扫图像的图像噪声以及信噪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单次辐射剂量小于常规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判断结节直径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碘图CT值诊断敏感度82.76%、特异度81.82%、准确度82.50%、阳性预测值92.31%、阴性预测值64.29%均高于常规平扫,后者敏感度62.07%、特异度63.64%、准确度62.50%、阴性预测值81.82%、阴性预测值3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结节碘比值比率与能量衰减曲线斜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上,双源CT双能量碘图成像相对于常规CT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效能更高,辐射剂量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虚拟平扫(VNC)在CT泌尿系造影(CTU)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8例临床疑泌尿系疾病患者行CTU检查(包括常规平扫、肾实质期双能量扫描和排泄期扫描)。将双能量扫描肾实质期利用Liver VNC软件处理得VNC图像,对比VNC图像与常规平扫(CNC)图像腹主动脉、肾皮质及病灶的平均CT值、SNR、CNR、图像质量评分、辐射剂量及对病灶的显示。结果与常规平扫相比:虚拟平扫所测器官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噪声高于常规平扫,而SNR、CNR均低于常规平扫(P〈0.05);虚拟平扫图像质量绝对评分低于常规平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图像对囊肿、实性占位的大小、位置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结石或钙化的现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能量扫描方案辐射剂量ED低于常规扫描方案,剂量降低1.39 mSv。结论双能量虚拟平扫在双源CT泌尿系成像中很有可能取代常规平扫,这样就会因为减少1次平扫从而减少1次放射剂量,如此不但不影响图像质量及病灶检出反而还降低了辐射剂量,在临床应用价值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次团注对比剂结合虚拟平扫技术在CT泌尿系统成像(CTU)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因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在我院行双源CT增强扫描的患者80例,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A组行传统CTU扫描技术,采用单源扫描,扫描序列设定为先行常规平扫,再注射碘对比剂100mL,行动脉期增强扫描、实质期增强扫描和排泄延迟期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10mAs。B组行分次团注与虚拟平扫相结合的改良CTU扫描技术,扫描序列设定为常规平扫后注射碘对比剂40mL,延迟15~30min后,再次注射碘对比剂60mL,行动脉期和实质期增强扫描,其中实质期增强扫描采用双能量扫描序列,扫描参数为A管管电压140kV,管电流68mAs,B管管电压80kV,管电流374mAs。比较两种方法扫描下的集合系统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比较虚拟平扫与常规普通扫描对于泌尿系统病变的检出情况,比较双能量增强扫描与常规普通增强扫描的辐射剂量。结果两种成像方法下集合系统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辐射剂量明显高于B组(P<0.05),分次团注结合虚拟平扫技术辐射剂量仅为传统CTU扫描技术的55%。虚拟平扫与常规普通扫描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显示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能量扫描与常规增强扫描的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分次团注与虚拟平扫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能获得与传统CTU扫描相同的图像质量,同时减少了约一半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随着双源CT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已成为研究热点。文中探讨单次对比增强的双源双能量CT血管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评估颅内出血及其原因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双源CT头颅常规平扫(conventional nonenhanced CT,CNCT)及对比增强双能量CT扫描(80 kV/400 mA和140 kV/95mA)。利用Liver VNC软件进行对比增强双能量CT数据处理得到虚拟平扫(virtual nonenhanced CT,VNCT)数据,与CNCT检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比较,分析CNCT和VNCT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平均CT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病灶检出率的差异。利用双能量CTA判断颅内血管异常,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所检出的病变比较诊断符合率。结果双能量VNCT的图像质量低于常规平扫(Z值=-6.576,P<0.01),但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VNCT的正常脑组织及出血区CT值、信号噪声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及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低于CNCT(P<0.01)。VNCT和CNCT对病灶的检出结果相似。在43例临床疑有脑血管病变的患者中,双能量CTA检出25例患者为动脉瘤,4例为动静脉畸形,3例为烟雾病,11例为阴性,与DSA或手术证实结果完全一致。双能量CTA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规DSA(P<0.01)。结论从双源双能量CT中获得VNCT平扫图像可用于诊断颅内出血,图像质量可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双能量CTA与DSA的诊断符合率很高。应用该技术可减少每次平扫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双源CT双能虚拟平扫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入住我院的49例SPN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常规平扫与双能增强扫描。经软件处理后得到虚拟平扫图、碘分布图和单能量图。比较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的CT值、噪声、信噪比、SPN直径、钙化检出率、增强强化值、碘图CT值、准确度、能谱衰竭曲线图斜率、碘基值比率及辐射剂量。结果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的CT值、图像噪声、图像信噪比及SPN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强化值与碘图CT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真实平扫为标准,虚拟平扫图像钙化检出率为93.02%;以虚拟平扫为基线诊断SPN的特异性最高,为92.86%,以碘图CT值诊断SPN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最高,分别为77.14%及71.43%;良恶性能谱衰竭曲线图斜率分别为(0.72±0.34)、(1.02±0.59),碘基值比率分别为(0.27±0.11)、(0.22±0.08),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平扫与增强扫描的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双源CT双能虚拟平扫技术对良恶性SPN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双源CT上腹部动脉期、门静脉期双能量虚拟平扫(VNC)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对200例患者行上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常规平扫(CNC)采用单能模式,动脉期与门静脉期采用双能模式,选择Liver VNC应用程序,获得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两期虚拟平扫图像,对比分析CNC、VNC图像质量评分、平均CT值、信噪比(SNR)、病灶检出率及辐射剂量。结果 VNC图像质量评分低于CNC,两期VNC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VNC图像中除了脾脏及腹膜后脂肪的CT值、SNR及胆囊的SNR与CNC无统计学差异,其他感兴趣区(ROI)的CT值、SNR均与CNC有统计学差异(P<0.05);动脉期VNC肾脏CT值低于门静脉期VNC,动脉期VNC腹主动脉CT值高于门静脉期VNC,其余两组感兴趣区的CT值、SNR无统计学差异。CNC、两期VNC图像的病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期VNC对病灶检出率高于动脉期VNC。双能量增强扫描的辐射剂量低于常规平扫(P<0.05),动脉期、门静脉期之间无差异;如减少常规平扫,受检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可减少38.73%。结论上腹部VNC不仅能够满足影像诊断的需要,同时减少了辐射剂量,门静脉期VNC的图像质量评分及病灶检出率更接近于CN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比较病灶在虚拟平扫和常规平扫图像中的平均CT值、信号噪声比(SNR)和图像质量评分。按淋巴结病理诊断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良性组(n=24)和恶性组(n=66),比较两组在不同keV下的平均CT值。结果:虚拟平扫组的SNR明显高于常规平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平均CT值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与恶性组在70和80keV下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平扫在颈部淋巴结扫描中具有替代常规平扫的潜在价值,双能量能谱分析有助于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FLASH双源CT泌尿系成像双能量虚拟平扫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240例患者进行FLASH双源CT泌尿系成像,包括常规平扫、肾实质期双能量扫描(100kVp/230mAs和Sn140kVp/178mAs)和排泄期扫描.顺序注射造影剂100ml(370mgI/ml)和100ml生理盐水,注射速度均为4.5ml/s.利用Liver VNC软件处理得到虚拟平扫CT图像,与常规平扫比较在器官CT值、噪声、信号噪声比、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常规平扫和虚拟平扫所测器官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图像噪声明显低于常规平扫而信号噪声比明显高于常规平扫(P<0.05),虚拟平扫图像质量低于常规平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实质期双能量扫描放射剂量高于常规平扫和排泄期扫描(P<0.05).结论 在FLASH双源CT泌尿系成像中,双能量虚拟平扫具有取代常规平扫的可能.减少1次平扫的放射剂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双源CT(DS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肝占位性病变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平扫及双能量增强扫描,记录其扫描时间、病灶检出率、定性诊断率、临床分期率、CT值、信噪比(SNR)、图像质量评分、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虚拟平扫技术在肺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病理证实肺部病变患者的影像资料,均行常规平扫及双能量增强扫描,利用"Liver VNC"软件处理得到虚拟平扫图像。比较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质量评分、噪声、病灶平均CT值及辐射剂量。结果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2±0.52)、(4.71±0.46)分,两者无明显差异t=2.319,P>0.05;虚拟平扫图像和常规平扫图像噪声分别为(8.10±1.16)、(7.30±1.06)HU,虚拟平扫噪声略高于常规平扫t=5.246,P<0.05;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病变CT值分别为(32.65±8.09)、(27.94±7.16)HU,t=-8.154,P<0.05;且两组CT值有很好的一致性(r=0.840,P<0.05)。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的有效剂量分别为(5.18±0.96)、(5.55±1.18)mSv,虚拟平扫有效剂量低于常规平扫t=4.005,P<0.05。结论虚拟平扫图像对肺部病变显示良好,可满足诊断要求,有代替胸部常规平扫潜在价值,减少检查时间及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能谱CT门静脉期虚拟平扫替代常规平扫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49例腹部增强扫描患者,选用美国GE Revolution128矢量CT宽体探测器螺旋CT,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3组采用能谱(GSI)扫描模式,平扫使用常规扫描模式,平扫与门脉期增强均采用前置ASiR-V40%算法重建成层厚及层间距均为1.25 mm的薄层图像传入GE ADW4.7后处理工作站,门静脉期图像经GSI Volume Viewer软件处理得到虚拟平扫图像。根据成像方式组合可分为常规平扫+三期动态增强、虚拟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扫描2种模式。分别测量常规平扫与门静脉期虚拟平扫2种图像肝脏及腹主动脉、竖脊肌的CT值、平均噪声(SD)值、平均信噪比(SNR)值,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评价常规平扫与门静脉期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和诊断效能差异;对比分析2种扫描模式的总辐射剂量差异。结果 门静脉期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肝脏、腹主动脉的平均CT值差别不大;门静脉期虚拟平扫肝脏、腹主动脉的SD值小于常规平扫(P<0.05);肝脏、腹主动脉的SNR值大于常规平扫(P<0.05);虚拟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患者接收辐射剂量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光山县中医院收治的70例肝脏良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病理诊断证实。所有患者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记录不同CT分期的扫描表现,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CT分期诊断肝脏良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结果经病理检查证实肝脏良性肿瘤58例,肝脏恶性肿瘤12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肝脏良性肿瘤的灵敏度、符合率均高于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肝脏良性肿瘤的特异度与CT平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良性肿瘤的诊断灵敏度和符合率较高,有助于鉴别肿瘤良恶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在肝癌C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拟诊肝癌的患者,先行常规平扫(CNC)后,再行双源双能量动脉期、常规门脉期、实质期扫描。应用后处理软件Liver VNC得出VNC图像,将CNC图像作为对照,分析两组在辐射剂量、图像CT值、图像信噪比等方面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VNC图像的颗粒感相对较粗,但能满足诊断要求,其图像质量评分无2分和1分图像,与C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VNC组图像的平均信噪比为(3.23±0.751),CNC组为(3.58±1.0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辐射剂量方面CNC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为(8.62±1.95)mGy,VNC组为(4.64±1.51)mGy,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双源CT双能量VNC在肝癌CT诊断中可以替代CNC,能显著降低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DCY)检查技术在小肠肿瘤性病变检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良恶性肿瘤,所收集病例术前均先行螺旋CT常规平扫,其后行MDC T增强扫描和多种重建显示技术检查,检查前口服足量对比剂.结果 17例小肠肿瘤均得到良好显示,其中良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10例.结论 MDCT平扫加多期增强扫描结合多种重建显示技术,对小肠良恶性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以及恶性肿瘤分期方面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器官有效调制技术(the effect of organ effective modulation,OEM)在胸部CT扫描中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46名胸部增强病人(男25例,女21例)。动脉期扫描时使用佳能640层CT OEM技术(OEM组),延迟期关闭OEM(常规组),其余扫描条件保持一致。对比两组辐射剂量及主、客观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OEM组CDTI降低了3.9%(5.84 vs 6.08 P值<0.0001),DLP降低了4.4%(219.36 vs 229.52 P值<0.0001),辐射剂量降低了4.3%(3.07 vs 3.21 P值<0.0001),但OEM组客观图像质量较常规组有所降低(噪声7.9 vs 6.24P值<0.0001),主观图像质量两组评估均满足诊断需求且两组间观察者间一致性表现良好。结论 OEM技术在胸部CT扫描中单期辐射剂量可降低4%,多期扫描辐射剂量可降低8%~12%,客观图像质量有所下降但不影响图像诊断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