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脑性瘫痪 (脑瘫 )是在出生前或围产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非进行性损伤性疾病 ,临床症状表现为持续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其预后有重要意义。脑瘫的诊断除主要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外 ,CT、B超、磁共振成像等辅助检查对了解大脑形态学改变具有决定性作用 ,它可以客观提供脑瘫患儿脑部结构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准确反映出脑瘫患儿脑内病变的解剖部位、范围及其及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下面介绍几种辅助检查在脑瘫诊断中的作用。CT:CT在脑瘫的诊断中应用最广 ,阳性率也比较高 ,其结果异常者在 4 4 %~ 92 %之间 ,可…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磁共振DTI(Diffusiontensor imaging)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技术(Tract Based Spatial Statistic,TBSS),对比分析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Cerebral palsy,CP)与正常儿童(control group,CG)白质纤维束FA值的差异,为临床诊疗及干预提供精准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53例30DQ70伴有认知功能障碍CP组患儿及50例正常对照CG组小儿,使用Philips Ingenia 3.0T磁共振成像仪,常规MRI序列及DTI功能成像序列检查,行DTI基于白质骨架的纤维束空间统计法分析。结果白质骨架图显示53例CP组患儿双侧额叶白质、右颞叶白质、右枕叶白质、右顶叶白质、双侧脑室体旁白质、双侧内囊前后肢较CG组的FA值明显减低(P值0.05);随访13例CP组经6~12个月综合康复治疗后患儿的FA值在双侧内囊后肢区、右枕叶白质区、右侧内囊前肢区、右额叶白质区较康复前有所升高(P值0.05)。结论 DTI基于TBSS分析法将白质纤维束核心解剖结构可视化,揭示脑瘫患儿白质异常区域与认知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为脑瘫患儿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指征及科学客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动干预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儿童康复科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小儿脑瘫患儿6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采用儿童康复科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运动干预措施。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评定两组患儿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及ADL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及ADL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儿各项指标得到显著改善,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干预可明显改善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提高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童严重的致残原因,为探讨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总结分析了102例早期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方法:对2个月~1岁内120例患儿,经评价诊断为脑瘫及中枢协调障碍患儿采用综合治疗,包括药物、运动疗法、理学疗法。结果:对102例患儿追踪至3岁评价,82例坚持治疗患儿效果良好,尤其是50例诊断中枢协调障碍患儿48例达正常化。而20例未坚持治疗的患儿,脑瘫发生率极高。结论:脑瘫早期诊断是指1~9个月间诊断。由于婴幼儿脑代谢快,代谢能力强。给予药物可使其损伤修复,给予运动及感觉刺激又促进脑的发育及髓鞘形成。早期诊断及干预是提高脑瘫治愈率,减少残疾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覃文华  江万荣 《海南医学》2009,20(5):131-135
儿童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围产期新生儿脑损伤的主要疾病,也是引起脑瘫、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落后、癫痫等疾病的重要因素。新生儿HIE的发生包括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及生化学改变,其病变发生的部位、程度与缺氧缺血持续时间及发生HIE时脑成熟的程度有关。儿童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头部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为计算机体层摄影(CT)、B超及磁共振成像(MRI),CT/MRI检查可显示脑损伤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功能性磁共振可反映脑性瘫疾(CP)患儿某些脑功能及局部代谢的异常,磁共振频谱成像(MRS)还能显示患儿脑内生物化学构成及脑代谢的异常变化。CT与MR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分析病因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人群为基础调查和分析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和脑瘫高危因素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收集成都市行政管辖范围内20个区县残联登记在册的2~12岁脑瘫儿童的脑瘫高危因素和基本信息,应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粗大运动功能进行分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调查2~12岁脑瘫患儿333例,男女构成比为1.15∶1,平均(6.32±2.74)岁,6-P >0.05)。结论 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与成都地区脑瘫高危因素之间未见相关性,尚不能用脑瘫高危因素来提示或预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对51例早产儿坐姿惯用臂做伸展运动的动力学特点进行了评估,其均为2~11岁脑瘫(CP)的患儿,其中33例患强直性偏瘫(SH),18例为双侧脑瘫(Bi-CP)。其间参考了29例正常发育儿童的资料。结果表明CP患儿惯用臂做伸展运动的质量要比正常发育儿童的差得多。而Bi-CP患儿更是如此。例如:CP患儿做伸展运动所花的时间更长,而做出一个连贯动作的概率更小。与做伸展运动的质量相关的因素:新生儿脑部超声检查得出的损伤严重程度、运动障碍的严重程度、痉挛的程度以及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最后一点表明SH患儿和Bi-CP患儿的惯用臂活动应该得到临床…  相似文献   

8.
黄方 《中国民康医学》2013,25(4):101-103
引导式教育(Peto法)的目的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刺激儿童发育过程,是完全以儿童为中心的运动残疾教育系统,它通过儿童主动参与游戏及各种活动,从中学习和建立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脑瘫(CP)患儿异常的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正常,开发潜能,在成长过程中,能学会主动解决因体能所致的问题,提高他们在运动、生活自理和社交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探讨综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0例脑瘫患儿进行为期6个月由水疗、运动疗法、针灸、神经肌肉电刺激、感觉统合治疗及作业治疗组成的综合治疗方法,采用《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对患儿的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能力、自理动作以及社会适应性的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综合疗法可显著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能力、自理动作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结论综合疗法能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和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进行康复治疗的符合脑瘫诊断标准的脑瘫患儿46例(脑瘫组),同时选取性别、年龄与脑瘫组患儿匹配的健康儿童45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健康组儿童体检时及脑瘫组患儿治疗前、常规康复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NSE和MBP浓度。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和粗大运动功能88项量表(GMFM 88)对脑瘫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分级和评估。结果: 健康组儿童血清NSE、MBP浓度分别为(6.77±2.08)μg/L、(0.38±0.10)μg/L;脑瘫组患儿治疗前血清NSE、MBP浓度分别为(16.26±2.94)μg/L、(1.21±0.41)μg/L,治疗3个月后浓度分别为(13.56±2.29)μg/L、(0.85±0.33)μg/L;脑瘫组患儿治疗前、后的GMFM 88评分分别为(132.33±81.60)分、(147.07±83.13)分。健康组儿童的NSE、MBP浓度与年龄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脑瘫组患儿治疗前的NSE、MBP浓度与年龄之间均呈负相关(P<0.05)。脑瘫组儿童治疗前的NSE、MBP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均P<0.05)。脑瘫组治疗前的NSE、MBP浓度与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与GMFM 88评分之间均呈负相关(P<0.05)。脑瘫组治疗前、后组内NSE、MBP浓度、GMFM 88评分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瘫患儿血清NSE和MBP浓度较健康儿童显著升高,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且与脑瘫的障碍程度及粗大运动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患儿MRI形态学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35例脑瘫患儿的头颅资料(1.5T),其中痉挛性脑瘫16例,锥体外系脑瘫7例,肌张力低下脑瘫4例,混合型脑瘫8例。结果:32例患儿(91%)颅脑MRI显示异常。其中脑萎缩11例,脑白质髓鞘发育延迟8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6例,基底节异常信号5例,脑软化灶5例,皮层梗死病灶3例,先天畸形4例。3例患者MRI检未见明确异常。结论:MRI检查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小儿脑性瘫痪(CP)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一般发生于出生前至出生后脑发育阶段,表现为一组以姿势及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症候群。CP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已成为近年来亟待解决的儿童健康问题,该病严重威胁患儿的生长发育,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早期识别和诊断对CP患儿进行早期康复干预、提高康复疗效,减少患儿残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小儿CP早期诊断相关生化指标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小儿CP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及其合并癫痫的易患因素和预后,以发现规律,指导临床。方法:对232例脑瘫病例临床资料、影像和脑电图进行分析总结。Logistic回归分析脑瘫发生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脑瘫类型与癫痫的发生、起病、癫痫控制难易的关系。结果:脑瘫合并癫痫发病率为25.9%,痉挛型四肢瘫最多受累。癫痫的发生与脑瘫的类型、影像改变和脑电图异常有统计学意义;癫痫的起病早晚及控制难易与脑瘫类型有关。结论:脑瘫是否合并癫痫以及合并癫痫的预后主要与脑瘫类型有关,即脑的受损部位和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在小儿脑瘫诊断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治疗并确诊的CP患儿25例,对其MRI影像学分类及临床分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部25例CP患儿经MRI检查结果正常为6例、异常为19例,总阳性率为76%。依据影像学分类将脑瘫分为,脑白质病变12例(48%)、胼胝体病变5例(20%)、软化灶3例(12%)、脑萎缩2例(8%);脑白纸病变CP患儿中6例为四肢瘫、1例为双瘫、2例为偏瘫、1例为肌张力低下型、2例为混合型;胼胝体病变5例中,3例为四肢瘫、2例为即张力低下型;基底节软化灶3例中,1例为四肢瘫、2例为偏瘫;脑萎缩2例均表现为四肢瘫。痉挛型四肢瘫、双瘫、偏瘫阳性率分别为80%、100%、80%,肌张力减低型阳性检出率为75%,混合型阳性检出率为66.6%;结论 MRI检查可以作为检查脑内病变部位和性质的的首选方法,可以确切提示脑部病变的性质、部位和范围,对小儿CP的病因分析、指导用药和判断预后均具有重要价值,适宜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GMFCS)与发病高危因素及头颅磁共振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次入院治疗的151例脑瘫患儿的基本信息、围生期脑损伤高危因素及头颅MRI表现.应用GMFCS对粗大运动能力进行分级;使用χ2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51 例脑性瘫痪儿童中GMFCS I级40 例(26.49%),II级43 例(28.48%),III级32 例(21.19%),IV级27 例(17.88%),V级9 例(5.96%).不同脑瘫类型的粗大运动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因素中,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及黄疸与GMFCS相关,分级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合并多因素时更倾向发展为GMFCS III-V级;头颅MRI表现中,异常率为86.09%,室旁白质软化、脑发育不良、基底节丘脑异常信号及脑软化萎缩在不同GMFCS分级之间差别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瘫患儿高危因素或头颅MRI表现与粗大运动之间具有相关性,不同高危因素脑瘫患儿粗大运动障碍程度不全相同,不同头颅MRI表现,其运动障碍程度亦不全相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CP)患儿胼胝体面积与神经运动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脑性瘫痪患儿63例作为研究组,正常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价脑性瘫痪患儿神经运动发育.对受试儿童进行头颅MRI检查,正中矢状位测量胼胝体总面积及分区面积,分析胼胝体面积与神经运动发育之间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胼胝体总面积及分区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胼胝体总面积与神经运动发育评分存在正相关性,其中粗大运动及适应能力相关明显.结论 脑性瘫痪患儿胼胝体的发育受影响,患儿临床症状越重,胼胝体面积越小,经头颅MRI对其检测可评估脑性瘫痪病情的轻重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与脑瘫类型、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9月~2018年9月于我院明确诊断的520例脑瘫患儿展开回顾性分析,观察不同脑瘫类型、危险因素患儿的MRI检查结果。结果①520例脑瘫患儿中MRI表现异常441例,异常率84.80%,以脑室周围软化(PVL)(18.85%)、侧脑室扩大(12.12%)、脑萎缩(10.38%)发生率较高。②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MRI异常率(88.00%)最高,混合型脑瘫患儿MRI异常率(77.36%)最低,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MRI异常率分别为85.93%、81.82%,以PVL、侧脑室扩大、脑萎缩、基底节病变多见。③具缺氧窒息、早产因素脑瘫患儿MRI异常率分别为88.12%、77.27%,均以PVL、侧脑室扩大、脑萎缩多见;具出生低体质量因素脑瘫患儿MRI异常率为79.49%,以PVL、脑萎缩、基底节病变多见;具病理性黄疸因素脑瘫患儿MRI异常率为58.41%,以基底节病变、局灶性脑缺血、髓鞘发育不良多见。结论MRI检查对脑瘫的临床诊断具重要价值,其结果或与患儿脑瘫类型及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量表定量评定矫形器对脑瘫患儿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年龄2~4岁的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Ⅱ~Ⅲ级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踝足矫形器组25例与非矫形器组28例,同时进行康复功能训练。两组训练前后利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区(站立位)及E区(行走、跑、跳)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利用Berg平衡量表进行平衡功能评定,利用踝关节活动范围角度的改变进行关节活动度(ROM)评定。比较两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结果干预前两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差异。而干预前与干预后非矫形器组、矫形器组组间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踝足矫形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小儿脑性瘫痪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高分辨显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Tatsuro的方法对5O例脑性瘫痪(C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做了高分辨显带研究,发现异常核型8例。占16%;经分组研究表明,无CP高危因素和/或家族史中癫痫CP及低智者,其染色体异常率远高于有CP高危因素而无上述家族史的CP患儿,经卡方(X2)检验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并对染色体异常与CP的相关性做了探讨;对其中20例CP的脑MRI改变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覃章平   《中国医学工程》2009,(4):271-273
目的探讨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10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以神经发育技术为基础的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力训练。治疗后2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评分的五区水平相当,治疗后2个月,所有患儿五区的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而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A区、B区评分水平基本相当(P〉0.05),C区(P〈0.05)、D区(P〈0.01)和E区(P〈0.01)试验组均要高于对照组。至治疗6个月时,康复水平进一步提高。组间比较仍以C区、D区和E区试验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肌力训练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尤其对患儿的爬、跪、站、走、跑和跳能力改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