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囊性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治疗(附8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囊性听神经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囊性听神经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73例,近全切8例.面神经解剖保留72例.术后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Ⅰ~Ⅱ级28例,Ⅲ~Ⅳ级38例,Ⅴ~Ⅵ级15例.结论面神经监护下行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有助于面神经的解剖保留和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采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切除14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听神经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14例面神经均获得解剖保留,术后1周复查面神经功能良好(H-B分级Ⅰ~Ⅱ级)13例(92.86%),面神经功能较差(H-B分级Ⅲ级)1例(7.14%)。术后常规复查头颅CT,2例患者术区有少量出血,继续复查未见进展。术后1例出现颅内感染,予加强抗感染后好转。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面神经功能保存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常见问题与对策,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并对解剖保留的面神经进行功能评价.方法 25例听神经瘤患者手术时均在面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全部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肿瘤,肿瘤切除后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肿瘤全切除25例(100%),无手术死亡;面神经解剖保留23例,占92%.面神经功能状态H-B分级Ⅰ、Ⅱ级19例,Ⅲ、Ⅳ级5例,Ⅴ级1例.术末刺激强度越小,术后面神经功能越好;低于0.5 mA同时面肌肌电波幅大于100 μV,面神经功能可达Ⅰ~Ⅱ级;术末刺激强度大于2 mA波幅反应不明显时,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不理想.结论 术中自发或诱发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灵活应用可明显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对其定量分析有助于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中型听神经瘤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术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10月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的108例大中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术后1年根据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估面神经功能,其中Ⅰ~Ⅱ为正常,Ⅲ~Ⅵ级为异常。结果 108例中,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正常74例,异常3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 cm、肿瘤囊性变、面神经与肿瘤重度黏连是术后面神经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大中型听神经瘤,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主要和肿瘤大小、肿瘤囊性变、面神经与肿瘤黏连程度有关,临床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手术治疗的116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增强MRI分为中小型听神经瘤组(最大径≤3 cm;83例)和大型听神经瘤组(最大径>3 cm;33例)。结果 中小型听神经瘤组肿瘤全切除率为97.6%(81/83),面神经解剖保留80例(96.4%)。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良好(H-B分级Ⅰ~Ⅱ级)59例(71.1%)。大型听神经瘤组肿瘤全切除率87.9%(29/33),面神经解剖保留28例(84.8%),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良好18例(54.5%)。结论 对于中小型听神经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手术可实现肿瘤完全切除和良好的面神经功能保护。对于大型听神经瘤,在良好体位、充分释放脑脊液、电生理监测等辅助下,采用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手术也可实现肿瘤安全满意切除和面神经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6.
大、中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保护及其功能评价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大、中型听神经瘤术中保护面神经的技术,并对解剖保留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方法 168例听神经瘤患者手术时均在面神经监测下进行,全部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肿瘤,肿瘤切除后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肿瘤全切除156例(93%);次全切除(大于90%)12例(7%)。面神经解剖保留154例(92%),保留未成功14例(8%)。面神经功能状态H-B分级Ⅰ、Ⅱ级89例(53%),Ⅲ、Ⅳ级57例(34%),Ⅴ、Ⅵ级22例(13%)。术末刺激强度与面神经功能呈明显相关性,刺激强度越小,术后面神经功能越好;术末刺激强度在1~3V,面神经功能可达Ⅰ~Ⅱ级;刺激强度大于15V,术后面神经功能难以恢复。结论 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的关键。术中面神经监测可显著提高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率,并可评价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手术中面神经保护的技术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3月—2018年2月,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的48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面神经功能进行观察和随访。结果本组患者中,肿瘤全切者31例(64. 6%),次全切11例(22. 9%),部分切除6例(12. 5%)。术中面神经均获得解剖保留,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B-H分级Ⅰ-Ⅱ级者20例(41. 67%)、Ⅲ-Ⅳ级27例(56. 25%)、Ⅴ-Ⅵ级1例(2. 08%);术后3个月时面神经功能B-H分级Ⅰ-Ⅱ级者21例(43. 75%)、Ⅲ-Ⅳ级27例(56. 25%),无Ⅴ-Ⅵ级者。随着患者肿瘤直径的增大,其术后面神经H-B分级越高,功能预后越差(均P 0. 05)。结论精细的显微手术操作、完善的神经电生理监测对术中面神经保护具有重要价值;术前肿瘤体积可作为术后面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并评价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8—122010一12收治40例听神经瘤患者,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人路切除听神经瘤。结果本组肿瘤全切除32例,次全切除者8例,面神经解剖保留30例。通过治疗后全部病人均痊愈出院。对32例肿瘤全部切除病人随访6~12个月,复查CT或MRI,无复发。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分级显示1~Ⅱ级17例,Ⅲ~Ⅳ级15例,V~Ⅵ级8例。结论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面神经监测下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切除听神经瘤16例,术中行面神经自发和诱发电位监测,指导手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14例(87.5%),面神经解剖保留15例(93.8%),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保留13例(81.3%).结论面神经自发和诱发电位监测下行神经内镜辅助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可以有效提高听神经瘤全切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保护技术、方法.方法 133例听神经瘤全部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在显微外科基础上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配合超声吸引和激光刀切除肿瘤,术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方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肿瘤全切除126例(95%),次全切除7例(5%).面神经解剖保留122例(92%),无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回访108例,按House-Brackmann分级,面神经I~Ⅱ级65例(60.2%),Ⅲ~Ⅳ级36例(33.3%),Ⅴ~Ⅵ级7例(6.5%).结论 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及面神经保护的术中技巧是面神经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大中型听神经瘤的疗效及保护面神经的方法。方法 23例大中型听神经瘤(直径>2 cm)患者均在电生理监测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术后对其面神经功能进行随防。结果 肿瘤全切除15例,近全切除8例;面神经保留22例,保留率为95.7%;术后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1级3例,2级10例,3级6例,4级2例,5级1例,6级1例。术后所有病人随访3~24月,发生脑脊液漏者1例,长期昏迷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显微手术与面神经的电生理监测为全切除大中型听神经瘤并保留面神经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在面神经功能监护下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8年4月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在面肌肌电图监测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的127例大型听神经瘤手术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参照House-Brackmann分级系统评价面神经功能。结果总计127例听神经瘤患者,大型肿瘤(≥30 mm)占92.1%(116/126)。肿瘤全切除率为98.4%(125/127),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9.2%(126/127),死亡率为2.36%(3/127)。术后即刻的优秀面神经功能(H-B I-II级)保留率为90.2%(111/123),随访1年及以上的优秀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85.5%(71/83)。结论听神经瘤患者术后远期面神经功能与术者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密切相关,与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肿瘤大小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是否合并脑积水、囊性变、症状持续时间未见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面神经功能保留角度探讨小型听神经瘤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直径1~3cm的听神经瘤43例,所有肿瘤均经MRI确诊,手术方法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面神经功能测定。结果小型听神经瘤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后,术后2W内面神经功能Ⅰ~Ⅲ级占77%,长期随访面神经功能Ⅰ~Ⅲ级占87%。结论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小型听神经瘤对面神经的功能保留率较高,但是保留率不如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且手术并发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疗效及保护面神经的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在电生理监测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65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51例,近全切除8例,大部切除6例。面神经解剖保留58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9%(11/65)。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依据House-Brackmann分级,Ⅰ级31例,Ⅱ级8例,Ⅲ级7例,Ⅳ级11例,Ⅴ级7例,Ⅵ级1例。出院后随访2~24个月,肿瘤复发2例。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听神经瘤的有效方法,准确把握面神经与肿瘤关系的各分型以及术中的电生理监测的应用和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能显著提高面神经的解剖和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听神经瘤术中的面神经监测的重要意义及刺激阈值的预测价值.方法 45例听神经瘤患者均采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在面神经监测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术中分别记录刺激阈值并术后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肿瘤全切除40例(89%),次全切除5例(11%).面神经解剖保留41例(90%),保留未成功4例(10%).面神经功能状态H-B分级Ⅰ、Ⅱ级30例(67%),Ⅲ、Ⅳ级10例(22%),Ⅴ、Ⅵ级5例(11%).肿瘤切除后刺激阈值在脑干端﹑粘连段及内听道端分别小于10 mA同时前两者与内听道端比值小于1者面神经功能保留好.结论 术中面神经监测可显著提高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率,并可预测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策略(附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大型听神经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经验。结果肿瘤全切除21例(80.8%),次全切除5例(19.2%)。肉眼下面神经解剖保留20例(76.9%),术后House—Brackman面神经功能分级Ⅰ~Ⅱ级10例(38.5%),Ⅲ~Ⅵ级16例(61.5%)。结论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面神经可获得解剖和功能的保护,并发症与病死率低,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中型听神经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16例大中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肿瘤均全切除,面神经解剖保留14例(87.5%),术后面神经功能依据House-Brackmann分级Ⅰ级5例,Ⅱ级6例,Ⅲ级3例。术后无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术后随访3~24个月,复查MRI增强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切除大中型听神经瘤,有助于减少手术创伤,减少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保护面听神经功能,提高肿瘤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脑脊液释放在大型听神经瘤锁孔微创手术治疗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3级或以上听神经瘤病例资料,采用锁孔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在剪开硬脑膜前,经枕大池释放脑脊液。结果肿瘤全切除30例(78.9%),次全切除8例(21.1%)。术后常规复查头颅CT,无一例术区出血、小脑挫伤,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结论锁孔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体积为3级或以上听神经瘤时,剪开硬脑膜前,经枕大池释放脑脊液,能避免小脑挫伤,且可迅速暴露肿瘤。这种改良脑脊液释放方法对听神经瘤切除,面神经及脑干等重要结构保护至关重要,具有安全、简单、微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手术治疗大型(≥3.0 cm)听神经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术中打开岩裂-桥脑裂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手术治疗31例大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术中均打开岩裂-桥脑裂。结果 肿瘤全切除15例,近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5例。29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术中未能解剖保留,行面神经端-端吻合。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按H~B标准:Ⅱ级14例,Ⅲ级7例,Ⅳ级8例,Ⅵ 级2例。术后并发呛咳4例及吞咽困难1例。31例术后随访3~69个月,平均30.5月;肿瘤无复发;术后半年后恢复至B级3例,C级5例,无改善11例,未能保留听力12例。结论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手术切口及小骨窗,利用小脑自然间隙,在不牵拉或少牵拉脑组织的情况下,达到手术操作所需的空间,降低脑组织、神经、血管的牵拉损伤风险,治疗大型听神经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保留面神经的技术。 方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8月至2010年12月经枕下乙状窦后(骨瓣成型、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患者168例,术中在面肌肌电图监测下采取囊内切除与囊壁切除交替进行、双向会合、锐性分离面神经等技术切除肿瘤,并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的技巧和疗效。 结果 肿瘤全切149例(88.69%),部分切除19例(11.31%);面神经解剖学保留146例(86.9%);死亡2例(1.19%)。术后6个月按House Blackmann标准评估面神经功能:Ⅰ、Ⅱ级91例(54.16%),Ⅲ、Ⅳ级52例(30.95%),Ⅴ、Ⅵ级25例(14.89%)。 结论 经枕下乙状窦后(骨瓣成型、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安全有效;利用术中面肌肌电图监测可以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熟练掌握显微手术技巧是全切肿瘤、解剖保留面神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