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非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进行分析,探讨非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0例诊断冠心病行冠脉造影的非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分为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对入选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BPCV)、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dSBPCV)、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PBCV)、白天舒张压变异系数(dDBPCV)、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CV)、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nDBPCV)。并分析两组血压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冠状动脉S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r=0.075)、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r=0.090)、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r=0.628)、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r=0.708)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且血压变异性随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的增加而增加。患者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CV)、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nDBPCV)均与SSS值之间呈正相关(回归系数B分别为0.028,0.033,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与非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是冠心病的一项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变化、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BPV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1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64例H型高血压患者和63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血压读数的标准差(SD)代表BPV值.结果 H型高血压组Hcy、24 hSSD、nSSD、nSBP、颈动脉内膜斑块发生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行颈动脉IMT与动态血压等指标单因素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示颈动脉IMT与Hcy、24 h SSD、nSSD、nSBP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Hcy升高影响血压变异性,Hcy、BPV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收治的82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高血压测量结果分为正常组25例、增厚组43例和斑块组14例;根据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水平,以9.57作为临界值,分为低动态血压变异性组42例(7.02~9.57)和高动态血压变异性组40例(9.57~14.29)。比较不同IMT组血压变异指数差异;不同动态血压变异性组IMT差异。结果增厚组与斑块组24 hDBP、24 h SBP、dDBP、dSBP、nDBP及nSBP等动态血压水平高于正常组,且斑块组高于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厚组与斑块组24 hSBPV、24 hDBPV、dSBPV、dDBPV、nSBPV及nDBPV等动脉血压变异水平高于正常组,且斑块组高于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动态血压变异性组左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右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左侧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右侧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发生率均高于低动态血压变异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CDFI检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IMT可对动态血压变异性指数进行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4.
孔庆琳  董桂娟  张劲 《当代医学》2021,27(10):138-139
目的 探讨各个年龄段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差异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3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段不同进行分组,将≤40岁的患者纳入青年组(n=26)、将41~59岁的患者纳入中年组(n=30)、将≥60岁的患者纳入老年组(n=37).记录3组动态血压指标,包括24 h收缩压(24 h SBP)、24 h舒张压(24 h DBP)、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24 h平均动脉压(24 h MAP)、24 h心率(24 h HR)、白昼心率(dHR)、夜间心率(nHR)、24 h平均脉压(24 h PP).结果 老年组24 h SBP、dSBP、nSBP、24 h PP均明显高于中年组、青年组,老年组24 h DBP、dDBP、nDBP、24 h MAP、24 h HR、dHR、nHR均明显低于中年组、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难治性高血压患者24 h SBP、dSBP、nSBP、24 h PP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24 h DBP、dDBP、nDBP、24 h MAP、24 h HR、dHR、nHR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规律.方法 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病人58例,设高血压无糖尿病肾病组60例作对照,全部作动态血压测定,比较2组间各动态血压值的差异.结果 糖尿病肾病组与对照组比较,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SBP/dSBP有显著性差异(P<0.05),nDBP、nDBP/dDBP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患者有显著的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及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取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的评估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科24 h动态血压监测采集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分为极高危组患者5例、高危组患者10例、中危组患者22例和低危组患者43例,比较四组患者的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血压晨峰值差异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结果:四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dSBP、24hSBP、dDBP、24hDBP、nSBP、血压晨峰值及nDBP均存在明显差异(P <0.05),其中,极高危组患者的dSBP、24hSBP、dDBP、24hDBP、nSBP、血压晨峰值以及nDBP最高(P <0.05),低危组患者的最低(P <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取24 h动态血压监测能有效评估心血管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群  朱小红 《安徽医学》2009,30(4):382-38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h血压变化状况。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50例原发性高血压(EH)组和5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组患者的24h血压,比较24h收缩压(24hSBP)、24h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24hDBP、dSBP、dDBP、白天血压负荷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SBP、nSBP、收缩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升高、血压负荷值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结果将147例高血压患者分为杓形高血压组与非杓形高血压组;进行心脏及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出左室重量与左室重量指数以及颈动脉管壁内膜情况及有无斑块形成;检测尿肌酐及尿蛋白.结果 非杓形高血压组患者左室重量指数、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尿肌酐及尿蛋白均比杓形组高,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 非杓形高血压组dSBP、dDBP、nSBP、nDBP、SBP-L、DBP-L与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 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含量,探讨其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和动态血压变异性( BPV)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测定IMT,按IMT厚度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IMT斑块组;并检测24 h动态血压、血Hcy、血清hsCRP。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组、颈动脉IMT斑块组血清hsCRP、Hcy及BPV明显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cy、hsCRP、以及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徐燕  王梦琳  高旭光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1):1206-120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1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39例血压正常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行无创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血压读数的标准差(SD)代表BPV值.根据日间收缩压SD的第50百分位数(P50)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低BPV组(n=76)和高BPV组(n=82),比较两组间动态血压参数和颈动脉IMT的差异.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以颈动脉IMT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各时间段(24 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夜间收缩压SD高于对照组(P<0.0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BPV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双侧颈动脉IMT高于低BPV组(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4 h平均收缩压和日间收缩压SD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PV增高,且独立于平均血压,BPV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和探讨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的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性。方法纳入40岁以上均在本院接受腹膜透析治疗3月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根据原发病分为糖尿病肾病腹透组(n=20)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腹透组(n=20),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腹膜转运特性和透析充分性指标,比较两组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性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透析充分性和残余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肾病腹透患者收缩压变异性指包括24h和白天收缩压均值的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大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P<0.05)。结论 40岁以上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的腹膜透析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大于同龄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伴高血压的腹膜透析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脂控制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冠脉事件的影响.方法:以本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诊治的1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脂控制情况将其分为A(血脂正常)、B(血脂异常)两组,测定比较两组血脂指标、血压变异指标及冠脉事件发生率,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脂水平与血压变异性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A组患者TC、TG、LDL-C、24hSBPSD、24hDBPSD、24hSBPCV、dSBPCV、nSBPCV、nDBPCV均显著低于B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冠脉事件发生率为16.00%,显著低于B组的33.7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24hSBPSD、24hDBPSD、24hSBPCV、dSBPCV、nSBPCV、nDBPCV与TC、TG显著正相关,24hDBPSD、24hSBPCV与LDL-C显著正相关,24hSBPSD、24hDBPSD与HDL-C显著负相关.结论:血脂异常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加冠脉事件发生几率,需加强血脂控制以维持患者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稳定,减少冠脉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曹洁  成威 《安徽医学》2019,40(3):261-264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的高血压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44例)和IMT异常组(66例)。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24 h血压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AS的影响因素。结果与IMT正常组相比,IMT异常组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Hcy、hs-CRP、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检出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PG、三酰甘油(TG)、HDL-C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C、Hcy、hs-CRP、24 h平均收缩压的标准差(SSD)、有无血压晨峰为CAS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IMT异常组存在≥3个危险因素的患者的比例高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Hcy、hs-CRP、SSD、血压晨峰与CAS有关,是导致CAS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患者合并危险因素越多,存在CAS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14.
陆铮  郭涛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4,35(11):118-12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tion,BPV)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95例门急诊老年高血压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斑块组(研究组)和无斑块组(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计算并比较2组全天、白天以及夜间的平均血压、平均脉压、血压变异系数.结果 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的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大于对照组[(0.099 61±0.027 37) vs(0.084 04±0.176 01),P<0.01],白天舒张压变异系数大于对照组[(0.11449 ±0.039 42) vs (0.091 88±0.026 77),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白天血压变异性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吴学娟  阮义生  曹琴 《安徽医学》2012,33(4):432-434
目的回顾性分析影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方法随访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确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0例,分析影响梗死后生存时间的可能因素。结果 Kaplan-Meier分析示年龄≥71岁平均生存时间(16.62±2.98)个月,71岁平均生存时间(30.60±1.59)个月;IMT≥0.80 mm平均生存时间(22.70±2.12)个月,IMT0.80 mm平均生存时间(32.83±2.0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及脂质代谢异常均影响梗死后生存时间(P0.05)。Cox风险模型分析仅年龄和IMT可成为大面积梗死后生存独立预测因子(HR=1.185、16.461,P0.05)。结论年龄和颈总动脉IMT可作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预测因子,且颈总动脉IMT预测风险优于年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粥样硬化与24小时血压变异性(BPV)(收缩压、舒张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根据血Hcy水平的不同,分为3组:A组36例(Hcy15.0μmol/L),B组62例(15.0μmol/L≤Hcy20.0μmol/L),C组22例(≥20μmol/L),分别测定其颈动脉厚度(IMT)及24小时收缩压及舒张压、脉压标准差(SD)。结果三组中血压变异性随着HCY的增高,变异性增大,IMT厚度也随之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血Hcy水平与24小时BPV(收缩压、舒张压)之间存在相关性(r=0.570、0.512,P0.01);IMT与24小时BPV呈直线相关(r=0.653、0.635,P0.01),IMT与Hcy水平也呈直线相关(r=0.1252,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可能与高Hcy、IMT相关,Hcy增高可能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穆珺  庄晓明  李然  孟岩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568-157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347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174例,女173例)进行血糖、血脂、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测定,测量血压、计算体质指数(BMI);同时用高频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分析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1)男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07);(2)将男女患者分别根据颈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分为3组:A组:颈总动脉内膜正常,IMT≤0.09 mm;B组,0.09 mm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吸烟、低密度脂蛋白等因素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水平是颈动脉硬化及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男性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无相关性。(4)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女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三酰甘油、hs-CRP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1);与BMI相关性接近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血尿酸水平是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危险因素。控制体质量和改善脂代谢紊乱,可能会减少女性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  相似文献   

18.
老年高血压与颈动脉结构性重构及血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雷  王汐  刘莉 《医学综述》2013,19(10):1901-190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与颈动脉结构性重构及血脂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53例为高血压组,另选同期53例非老年高血压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检测双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同时采血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研究对象的血脂指标。结果高血压组患者比对照组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增厚组和斑块组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IMT与血压、血脂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探讨动态血压相关参数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患者11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颈动脉硬化分为颈动脉正常组(n=44)和颈动脉硬化组(n=71),行24h动态血压检测,对比两组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分析其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 与颈动脉正常组相比,颈动脉硬化组各时段的收缩压、脉压差、收缩压标准差均增大,夜间收缩压下降率降低,非杓型血压占比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颈动脉硬化与各时段的收缩压标准差呈正相关,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夜间收缩压标准差是EH合并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常的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对EH患者发生颈动脉硬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