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玉树地震受伤患者伤口感染梭状芽胞杆菌培养鉴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玉树地震受伤患者伤口感染梭状芽胞杆菌情况,为临床诊治及突发公共卫生灾害细菌的感染救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3例伤口感染的地震受伤患者入院时立即采集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厌氧和需氧培养,并采用ATB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鉴定出的梭状芽胞杆菌菌株经PCR扩增细菌16S rRNA基因,DNA测序分析,进一步确定细菌种类。结果 3份标本经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出1株产气荚膜梭菌、4株疑似梭状芽胞杆菌;PCR扩增显示5株菌均出现目的大小条带;测序证实5株菌有1株为产气荚膜梭菌,另4株为需氧芽胞杆菌属细菌。结论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和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联合应用可快速、准确为临床提供诊治和预防控制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国家标准方法 GB 4789.14—2014、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和16S rDNA鉴定方法在鉴定1株卵磷脂酶阴性蜡样芽胞杆菌中的应用性。方法用血平板从一变质豆奶中分离到1株细菌,形态疑似蜡样芽胞杆菌,应用国家标准方法 GB 4789.14—2014、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和16S rDNA鉴定方法对该细菌进行鉴定,并评价这3种方法在鉴定蜡样芽胞杆菌的应用性。结果该细菌被鉴定为卵磷脂酶阴性的蜡样芽胞杆菌,且在这3种鉴定方法中,国家标准方法 GB 4789.14—2014与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结合可鉴定出该细菌,而16S rDNA鉴定则可单独鉴定出该细菌。结论国家标准方法 GB 4789.14—2014、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和16S rDNA鉴定方法对蜡样芽胞杆菌的鉴定互为补充,各有优劣势。  相似文献   

3.
芽胞杆菌属(Bacillus)细菌自然存在于土壤和水中,也污染食品。少数菌种可引起食物中毒。其中腊样芽胞杆菌(B.cereus)多见,短芽胞杆菌(B.brevis)、坚强芽胞杆菌(B.firmus)少见。我们于1986年9月从一起76人的食物中毒标本中分离出一种需氧杆菌,经系统鉴定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第三芽胞梭菌是属于芽胞梭菌属,气性坏疽病原菌群,G染色阳性的厌氧芽胞杆菌。该菌寄生肠道,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第三芽胞梭菌从腰椎结核病人化脓性病灶中分离出来还属少见。现将该菌株分离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1 菌株分离:采集病人腰部瘘道中的脓性标本,进行直接镜检和厌氧培养。该菌在镜下为G~ 芽胞杆菌;在血平板上经厌氧培养后菌落为扁平、灰白色,菌落直径2—4mm,边缘不齐,半透明状,少数溶血。该菌在疱肉培养基中生长不消化肉渣。标本接种普通营养琼脂,在有氧情况下生长形成较小菌落。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蜡样芽胞杆菌的检验方法。方法细菌培养鉴定法和实时荧光PCR技术。结果细菌培养鉴定法难以正确鉴定蜡样芽胞杆菌。结论细菌培养鉴定法和实时荧光PCR技术相结合,是细菌检验值得推广的做法。  相似文献   

6.
早先报导有关因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特征主要为腹泻和腹痛。自1971年以来报导了一些与进食米饭有关的蜡样芽胞杆菌的食物中毒,其特征为急性恶心与呕吐。为了进一步确定蜡样芽胞杆菌肠毒素,作者选用以下三株不同来源与具有不同中毒特征的蜡样芽胞杆菌菌株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7.
肖烨  陈诚  高琼 《实用预防医学》2023,(9):1134-1137+1153
目的 对面膜类化妆品中检出的疑似蜡样芽胞杆菌进行鉴定,分析该面膜菌落总数不合格的原因,为防止面膜产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和微生物项目不合格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 参考国家标准《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GB 4789.14-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蜡样芽胞杆菌检验》以及商检标准SN/T 2206.2-2009《化妆品微生物检验方法 第2部分:需氧芽孢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对广东某化妆品厂生产的酒糟面膜(生产批号:03060102)检验中发现的疑似菌进行形态观察、生化鉴定以及VITEK-2确证。结果 该菌在营养琼脂平板以及MYP平板上的形态特征符合蜡样芽胞杆菌;结合该菌的生化鉴定试剂盒检测结果、VITEK-2确证结果、根状试验、溶血试验以及蛋白毒素结晶试验结果,可得出该菌为蜡样芽胞杆菌。结论 酒糟面膜存在被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情况,可能是导致其菌落总数项目不合格的原因之一。提示化妆品生产企业往产品中添加粮食作物时应当注意防止蜡样芽胞杆菌污染。  相似文献   

8.
李婵媛 《现代预防医学》2018,(12):2215-2218
目的 对2015年7月铁岭市发生一起皮肤炭疽疫情中运用UPT上转发光免疫分析仪联合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描述与分析,探讨可以快速现场检测炭疽芽胞杆菌的方法。方法 采集疑似皮肤炭疽患者的焦痂下涂抹样本10份和炭疽疫区外环境样本19份,运用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技术联合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标本进行检测,与此同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结果 10份患者的痂下涂抹物样本和2份病死牛血污染土壤样本在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果均呈现阳性。细菌分离培养技术仅分离到1株炭疽芽胞杆菌。结论 实验室检测结果充分证明此次疫情的病原体为炭疽芽胞杆菌的感染。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方法的联合应用,能快速、特异、灵敏检测出炭疽芽胞杆菌,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马陆肠道细菌对普通卷甲虫取食和活动的影响,进而筛选普通卷甲虫的细菌驱避剂。方法利用传统分离纯培养法分离马陆的肠道可培养细菌,通过16S rDNA对细菌进行分子鉴定,再通过爬行痕迹实验和取食选择实验确定细菌对普通卷甲虫取食和活动的影响。结果在马陆肠道内分离到可培养肠道细菌10种,分别为短小芽孢杆菌、莫林枸橼酸杆菌、产气克雷伯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蜡样芽胞杆菌、拟香味类香味菌、粪产碱杆菌、厦门芽孢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通过爬行痕迹实验表明,蜡样芽胞杆菌、拟香味类香味菌和粪产碱杆菌对普通卷甲虫的活动有显著驱避作用;而通过取食选择实验表明,短小芽孢杆菌、产气克雷伯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蜡样芽胞杆菌和厦门芽孢杆菌对普通卷甲虫的取食有显著驱避作用。结论明确了6种马陆肠道细菌对普通卷甲虫的取食有显著驱避作用,为开发普通卷甲虫无害化驱避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2016年7月北京市发生的一起炭疽疫情中PCR和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探讨合理和快速的炭疽疫情实验室检测方法。方法采集疑似皮肤炭疽患者的焦痂处涂抹样本和血清样本及炭疽疫情现场环境样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炭疽芽胞杆菌。同时采用细菌分离培养法分离和鉴定炭疽芽胞杆菌,应用新一代测序法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检测。结果所有患者的涂抹样本和病死牛血污染土壤样本实时荧光PCR法检测为阳性。1例炭疽患者患处皮肤涂抹样本和病死牛血污染的土壤样本中分别分离到炭疽芽胞杆菌,同属于A.Br.001/002组。5例患者血清中炭疽荚膜抗体阳性,其中1例双份血清检测到抗体阳转。结论实验室检测结果充分证明了此次疫情是由炭疽芽胞杆菌感染引起。实时荧光PCR、新一代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快速鉴定炭疽疫情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解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控制食品生物性污染。方法按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方案要求,无菌采集超市(商店)、农贸市场、餐饮店制售的10类食品496份,监测10种致病菌。结果肉类、餐饮食品、速冻熟制米面制品、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动物水产品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四种致病菌24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占致病菌构成比的62.50%,金黄色葡萄球菌29.17%;肉类食品致病菌检出率高达11.21%。结论肉类及其制品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危食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则是食源性疾病的高风险致病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白银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水平和趋势,为对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起到预警作用提供参考。  方法  按照随机抽样原则,在白银市两区三县分别选取2~6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依据《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等进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8种致病菌及细菌总数、大肠菌群2种卫生学指示菌检测。  结果  2013—2021年共采集各类食品908份,阳性47份,总体阳性率为5.18%,不同年份采集样品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趋势2=23.09,P < 0.05)。检出致病菌由高至低依次为大肠埃菌(1.87%)、蜡样芽胞杆菌(0.99%)、金黄色葡萄球菌(0.44%)、霉菌(0.3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0.22%)。卫生学指示菌指标细菌总数超标率较高(2.09%)。各类食品中,奶及奶制品、冷冻食品、凉拌食品、烧烤、米面制品等阳性率较高。按季度统计,第一、二季度阳性率较高。  结论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微生物污染风险,应关注贫困地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现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品,特别是对奶及奶制品、冷冻食品、凉拌食品、烧烤、米面制品等重点食品的监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市售54批次蜂蜜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蜂蜜中菌落总数、霉菌计数和嗜渗酵母计数进行检测和判定,通过形态学、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大亚基单元核糖体RNA基因序列对不合格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共3批次蜂蜜微生物超标,其中菌落总数超标1批次,检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梧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广西的监测方案,选择梧州市区大型超市、零售店、餐饮店、农贸市场作为采样点。按照《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检验。结果共监测11类581份食品,检出8种105株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为18.07%,分别为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腊样芽孢杆菌、阪崎肠杆菌、大肠杆菌O157。致病菌检出率最高是大肠杆菌O157,为32.00%;其次是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创伤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26.92%、23.13%、18.18%、5.32%。结论梧州市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较严重,相应的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食品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本地区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对我市的部分超市、市场、商店、专卖店及餐饮服务场所的11类食品共637份进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阪崎肠杆菌、蜡样芽胞杆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并将分离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进行肠毒素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637件样品中检出致病菌60株,总检出率为9.41%。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17.05%,金黄色葡萄球菌、阪崎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沙门菌检出率5.42%、1.37%、0.92%和0.20%, 未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各致病菌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27.0999,P=0.000)。各类食品中以餐饮食品、豆制品和婴幼儿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9.41%、21.88%和17.8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污染为主。有2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肠毒素,阳性率为69.70%,并同时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庆大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我市部分市售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状况,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的污染为主,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阪崎肠杆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了解河南省学生餐的食品安全状况,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结合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实际情况,覆盖城市和农村包括城乡结合部,分配采样计划,采集河南省学生餐862份,并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沙门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的检测.结果 学生餐样品食源性致病菌的整体检出率为8.58%,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分别为3.13%和4.40%;致泻大肠埃希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沙门菌检出率较低,分别为0.70%,0.23%和0.12%.乳与乳制品、豆制品、米面制品以及盒饭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7.86%,12.50%,9.79%和8.79%.农村和城市学生餐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14.29%和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20,P=0.009).结论 河南省学生餐存在致病菌污染隐患,应加强对高污染率食品类别学生餐的卫生监测和监管.  相似文献   

17.
2011-2012年绵阳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绵阳市各类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寻找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高危食品,为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和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手册,对7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 2011-2012年共抽检食品样品540件,45份样品检出致病菌,总检出率为8.33%,检出致病菌45株,其中蜡样芽胞杆菌2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7株,沙门菌5株,阪崎肠杆菌1株。结论 2011-2012年绵阳市熟制米面制品和婴幼儿食品的致病菌检出率较高,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较为严重,对此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进一步了解医院环境微生物污染情况,控制院内病原菌感染。方法:参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从医院的工作环境、物品和器械分别取样,进行微生物检测,以此了解微生物污染情况。结果:不同的工作环境和物品所受微生物污染情况有较大区别。其中,手术室、血库工作台、注射室台面、口腔科工作台等带菌量较低(0 CFU/cm2~499 CFU/cm2),供应室、取药窗口、各种医疗工作台、医护办公桌椅面、病历、化验单等带菌量较高(500 CFU/cm2~4999 CFU/cm2),门诊服务台、收费及挂号窗口、急诊观察室、普通病房桌椅面床栏、门把手、工作人员手掌等带菌量最高(5000 CFU/cm2~29999 CFU/cm2)。结论:摸清不同工作环境和物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对于预防医院内病原菌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绵阳市各类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寻找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高危食品,为控制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和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手册,对8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共抽检食品样品582件,检出致病菌49株,总检出率为8.42%。其中蜡样芽孢杆菌26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8株,阪崎肠杆菌4株,铜绿假单胞菌4株,沙门菌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结论2012-2013年绵阳市乳及乳制品和婴幼儿食品的致病菌检出率较高,蜡样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较为严重,对此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提高食源性疾病预警和控制能力。方法 按照《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要求,对市售的8类食品样本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和弯曲菌等9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结果 自2027份样品中共计检出阳性样品39份,检出率1.92%。其中,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最高,达3.64%,此后依次为弯曲菌(1.50%),致泻大肠埃希氏菌(1.20%)、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0.62%)、沙门菌(0.4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0.37%),未检出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和副溶血性弧菌。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食品监督管理,以减少食源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