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静息态fMRI技术观察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记忆障碍病人脑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改变情况,探讨脑活动的神经机制。方法纳入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记忆障碍病人10例(记忆障碍组),创伤性颅脑损伤后无记忆障碍病人10例(无记忆障碍组),并招募健康志愿者10例(正常对照组),均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通过计算每个给定体素与其最邻近26个体素时间序列的相似性,获得全脑ReHo图,统计分析3组全脑ReHo差异。结果无记忆障碍组左侧角回ReHo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01),记忆障碍组左侧角回、左侧扣带前回、左侧额中回ReHo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01),记忆障碍组左侧额中回ReHo值明显低于无记忆障碍组(P 0.001)。结论左侧额中回ReHo值降低与颅脑损伤后并发记忆障碍相关,左侧额中回神经元自发活动一致性降低可能是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并发记忆障碍的神经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综合征(myoclonus dystonia syndrome,MDS)的长期疗效。方法对3例MDS患者行DBS治疗,并进行术后随访。采用UMRS(unified myoclonus rating scale)肌阵挛量表和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量表(Burke-Fahn-Marsden dystonia rating scale,BFMDRS)评价治疗效果并复习文献。结果本组患者采用丘脑腹外侧中间核DBS,开启刺激后,患者肌阵挛和肌张力障碍的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1例患者因在术后第30个月开始出现新发部位的严重肌张力障碍,后加行双侧苍白球内侧部电刺激术。平均随访64.7个月,肌阵挛平均改善99.1%,肌张力障碍量表运动评分平均改善85.3%,功能障碍评分平均改善78.8%。经长期随访患者疗效稳定。结论 DBS对MDS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一组以持续肌肉收缩.频繁扭转和重复动作的异常姿势为特征的症候群。肌张力障碍早期采用射频毁损术治疗.包括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和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单侧毁损术对于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因为并发构音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概率很高,所以双侧毁损术现在已经很少应用于临床。随着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取得满意疗效DBS成为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首选方法。因为对于中线的症状的改善有限,丘脑DBS手术现已经很少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苍白球DBS治疗肌张力障碍国内外有大量的文献报道,结果均显示苍白球DBS对于缓解肌张力障碍症状、提高肌张力障碍病人生活质量有明显疗效。但是,对于丘脑底核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报道还很少见,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在治疗难治性癫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DBS治疗的4例难治性癫病人的临床资料,1例选择丘脑前核电刺激,3例选择杏仁核-海马复合体电刺激。分析DBS治疗难治性癫的术前评估、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1-33个月,3例病人发作均减少50%以上,1例无效。结论对于不适合接受开颅切除性手术治疗的药物难治性癫病人,DBS治疗为安全而有效地治疗方式之一。靶点的选择主要依据癫癎样放电的部位及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颈段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对重度意识障碍病人的促醒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重度意识障碍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植物状态8例,最小意识状态14例。病人在原发病急性期后3个月接受电生理评估,15例病人在满足电生理评估标准后接受高颈段SCS治疗,余9例未接受治疗。结果所有病人随访9个月,接受SCS治疗的15例病人中清醒9例,GOS评分:轻度残疾2例,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5例;刺激后脑血流量较刺激前增加了36.6%(t=2.775,P〈0.05)。未接受SCS治疗的病人均未清醒。结论高颈段SCS是治疗重度意识障碍病人较为适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脑立体定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研究靶点的选择、影像学定位、电生理刺激,评估手术疗效。方法:通过CT或MR导向,辅以电生理刺激矫正靶点,对60例帕金森病(PD)患者行丘脑(Vim)或苍白球(PVP)进行射频术;或对底丘脑核(STN)进行脑深部刺激(DBS)。根据术前、术后Webster和UPDRS评分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60例的手术治疗中,包括2例进行了二侧手术,5例进行了DBS,结果显示有效率100%,术后1月Wwebster评分下降了30%,UP-DRS评分下降了37%,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无永久性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结论:从长期的治疗效果来看,PD的手术治疗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通过MR导向,术中运用电生理刺激和微电极定位使靶点毁损更加准确;对于PD的主要症状的控制,选择Vim或PVP是最佳的靶点;DBS对PD症状的控制较毁损疗效持久,且并发症少,PD患者第二次手术靶点应首选PVP。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术后程控策略.方法 采用微电极记录GPi的电生理信号,埋置脑深部刺激器治疗肌张力障碍患者8例,同时记录患者对侧受累肌肉的电活动.所有患者的刺激靶点均为双侧GPi.结果 除1例继发性全身肌张力障碍患者外,其余患者因随访时间长短,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时间12-36个月,改善率35.5%~87.5%.其中随访超过18个月的患者症状改善率均>59.6%.1例因全身扭动造成电极外露,锁骨下切口感染,最终将DBS装置取出.另有1例术后靶点区域少量出血,血肿吸收后原有症状仍有改善.结论 通过对现有DBS刺激GPi治疗肌张力障碍病例资料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总结,DBS成为治疗肌张力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GPi是治疗肌张力障碍较为有效的靶点.  相似文献   

8.
47例创伤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性脑梗死(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是因损伤引起局部脑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损害及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理状况,是颅脑外伤的并发症之一,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误治,以致影响病人预后。现就我院收治的47例创伤性脑梗死作回顾性分析。1 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2000年11月至2003年6月共收治创伤性脑梗死47例,其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1.5-76岁,平均43岁。15岁以下儿童19例(40.4%),成人28例(59.6%)。入院时GCS 评分>13分9例(19.2%),9-12分21例(44.7%),<8分17例(36.2%),脑疝形成8例(17%)。病人入院6 h-10 d时,病情曾  相似文献   

9.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难治性癫疒间临床已有应用,本文综述目前几种DBS常用靶点的特点,探讨针对不同类型难治性癫疒间DBS靶点的最优选择。目前常用的靶点是丘脑前核、丘脑中央中核和海马,此外还有丘脑底核、尾状核、小脑。不同靶点的作用机制,适用的癫疒间类型和效果存在差异,同时伴随相应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硫酸镁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和MB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动物实验表明,Mg^3 能减轻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改善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研究亦证实镁离子对颅脑损伤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这样的研究报道极少。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碱性髓鞘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是近几年发现的评估脑损害的特异性血清标记物,二者在血清中的含量不但可以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和提示预后,  相似文献   

11.
由于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脑电生理连续监测作为一种无创精确的脑功能检查方法 ,临床上日益重视。本文对我院 2 0 0 1 10~ 2 0 0 3 0 4收治的 16例临床确诊为持续性植物状态 (PVS)病人连续进行脑电监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6例患者 ,男 9例 ,女 7例 ,年龄 17~ 75岁 ,平均 41 6岁。其中车祸导致重型颅脑损伤 7例 ,头部打击伤 1例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2例 ,桥脑出血 1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 1例 ,CO中毒 2例 ,电击伤 2例。本组病例均在临床确诊为PVS后行EEG连续监测。1 2 方法 仪器采用上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A在立体定向手术机器人(Robot of Stereotactic Assistant,ROSA)辅助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的应用价值。方法 18例帕金森病和2例特发性震颤病人均行ROSA辅助DBS,利用ROSA观察穿刺针道在CTA图像上与血管重合情况。结果 20例病人术前计划植入电极39根,实际植入电极39根,其中植入丘脑底核37根,丘脑腹中间核2根。按传统定位与手术计划方法 ,17侧手术计划与CTA成像血管重叠,需重新调整手术路径。结论 CTA应用于ROSA辅助DBS,有助于提高安全性和精准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临床开展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brainstimulation,DBS)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原理尚不清除。而正电子放射断层显像术(post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能从生化、代谢、血流灌注、化学递质及神经受体等方面对帕金森病人的大脑局部代谢、突触前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多巴胺D受体进行显影,从而对脑深部电刺激(DBS)的治疗方法进行功能性的研究及评价。目前,关于DBS影响局部脑组织代谢方面的研究较少,而DBS是否伴有多巴胺代谢的改变也尚在研究中。本文对上述问题作一简要综述。1PET概述PET是目前影像学检查的先进设备之一。其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早期使用大剂量纳洛酮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所产生的意识障碍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选取50例经过纳洛酮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作为治疗组,并按照接近治疗组患者的受伤机制及病情,选取50例未给予纳洛酮治疗的病人作对照组。通过对两组病人GCS计分的总分平均值以及睁眼、言语反应和运动反应的记分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病人意识障碍程度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意识障碍有明显改善,总分平均值、睁眼及运动反应得分值显著增加(P<0.05),而病人的言语反应分值增加不明显(P>0.05)。结论 早期使用大剂量纳洛酮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所产生的意识障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研究背景脑深部电刺激术已成为外科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疗效肯定,而对颅脑创伤致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疗效尚不确定。本文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颅脑创伤后肌张力障碍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苍白球内侧部电刺激术和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治疗4例颅脑创伤后肌张力障碍患者,分别于术前以及开启刺激器后1、6、12和24个月和最后一次随访时进行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量表(BFMDRS)运动障碍和功能障碍评分,计算评分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4例患者开启刺激器后1、6、12和24个月BFMDRS运动障碍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38.35%、47.28%、62.74%和68.69%,功能障碍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35.36%、46.83%、59.60%和67.01%。影像学检查显示4例患者基底节区均完好。结论经严格选择适应证,脑深部电刺激术可有效改善颅脑创伤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症状,且长期疗效稳定。基底节解剖结构完整可能提示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采用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癫痫已探索了30年,现已正式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动物模型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已经证实,在一系列脑区如小脑、丘脑前核、丘脑中央中核、海马、丘脑底核、脑干、胼胝体及皮质等区域采用DBS治疗能有效治疗癫痫。但迄今为止,文献报道均为小样本非对照研究,结果不具可重复性。最近的一项大宗双盲随机对照分析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7.
急性颅脑损伤的机体糖代谢紊乱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测定了59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的血糖、血皮质醇及胰岛素浓度,并对部分病人死后进行脑局部剖检。化验结果证实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的血糖和血皮质醇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血糖浓度值与病人昏迷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检验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血糖和血皮质醇值极高者标志丘脑下部-垂体系统严重损害。脑剖检丘脑下部主要病理改变有:丘脑下部出血,漏斗柄部分断裂、扭转移位。垂体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垂体出血及变性坏死。 急性颅脑损伤血糖和血皮质醇升高的机理,我们认为有两种:一种是损伤时的机体应激反应;另一种是丘脑下部-垂体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效果和靶点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1例痉挛性斜颈病例资料,经严格术前评估,采用苍白球内侧部(globus pallidus internus,Gpi)为靶点行DBS治疗.结果 术后病人无并发症,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Burke...  相似文献   

19.
本综述脑深部电剌激(DBS)治疗帕金森病常用靶点的临床应用,目前常用靶点包括丘脑腹中间核(Vim),苍白球内侧(GHi)和丘脑底核(STN),根据病人症状可选择不同靶点。Vim DBS对单纯震颤的帕金森病有显疗效,GPi DBS和STN DBS适用于既有震颤和僵硬的帕金森病病人,又适用于运动迟缓和异动症病人,术后可逐渐减少服用多巴胺的剂量。目前认为STN DBS缓解震颤和僵硬疗效要优于GPi和Vim DBS,研究表明STN DBS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它抑制了STN的过度兴奋,使谷氨酸的释放减少,降低对投射区域的神经毒性作用,减少了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可作为DBS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及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对长期随访的45例接受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和9例接受脑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和临床分析。结果1例DBS病人术后无效,调整电极后效果满意,射频毁损术及DBS术后短期效果均满意,本组显效47例(87%),有效7例(13%),总有效率100%。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开”状态下提高38%,“关”状态下提高49%。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开”状态下症状改善率52%,“关”状态下改善率72%。随访结果:射频毁损者复发率为17.8%,DBS者无复发。结论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及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满意,精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微电极记录可提高手术的准确性。DBS具有非破坏性、可双侧同期手术、术后可调节等优点,但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