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天津市宁河区医院收治的120例围绝经期女性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血清UA水平的检测,依据三分位法将其分为低UA组(2.32~3.35 mg/dl)、中UA组(3.41~4.98 mg/dl)及高UA组(5.04~7.18mg/dl),每组40例。对比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生化学指标及各骨密度(BMD)相关指标的差异;依据双能X片报告t值,将t值降低1~2.5个标准差定为低骨量,降低2.5个及以上标准差的为骨质疏松,将120例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低骨量组、骨质疏松组,比较不同BMD组间UA水平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UA与各部位BMD间的关系。结果不同UA组间在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骨钙素(OC)、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CTX)、腰椎BMD、股骨颈BMD、Ward’s三角区BMD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UA水平低于低骨量组及正常骨量组,低骨量组UA水平又低于正常骨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A与BMI、HbA1C、OC、腰椎BMD、股骨颈BMD、Ward’s三角区BMD呈正相关(P<0.05),与CTX呈负相关(r=0.445,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UA、BMI均为腰椎、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质疏松的保护性因素,CTX为危险因素。结论围绝经期女性T2DM患者较高的UA水平可能与较高的BMD、较少的骨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2.
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了解广东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4 489名 40~65岁妇女进行围绝经期综合征与饮食习惯调查。结果: 文化程度高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牛奶及豆制品的摄入量所占比例较大; 经常喝牛奶及经常吃豆制品者其围绝经期综合征较不喝牛奶及不吃豆制品者发生率低; 嗜好饮茶者占 37. 3%, 其围绝经期综合征、关节疼痛发生率低于不饮茶者。结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除药物治疗外, 改变饮食习惯, 增加牛奶及豆制品的摄入,可降低或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江苏省成年人血脂异常与糖尿病的关系, 为制定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的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江苏省14个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点抽取8 400名≥18岁成年居民并进行面访问卷调查, 分析血脂异常与糖尿病的关系。结果江苏省成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5.0%, 其中总胆固醇(TC)升高率为4.7%,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率为21.1%,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率为1.7%, 甘油三酯(TG)升高率为13.4%;糖尿病患病率为8.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TC、LDL-C、TG与空腹血糖均呈正相关(P=0.000), HDL-C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r=-0.054, P=0.00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血脂异常、TC升高、HDL-C降低和TG升高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风险分别为正常成年人的2.40倍(OR=2.40, 95%CI=2.03~2.83)、1.91倍(OR=1.91, 95%CI=1.41~2.58)、1.77倍(OR=1.77, 95%CI=1.47~2.13)和2.24倍(OR=2.24, 95%CI=1.83~2.73);TC、LDL-C和TG每增加1个标准差, 糖尿病患病风险分别增加17%(OR=1.17, 95%CI=1.07~1.26)、20%(OR=1.20, 95%CI=1.11~1.30)和26%(OR=1.26, 95%CI=1.19~1.34), HDL-C每增加1个标准差, 糖尿病患病风险降低32%(OR=0.76, 95%CI=0.70~0.84), TC、LDL-C、TG和HDL-C对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影响依次升高。结论江苏省成年人血脂异常与糖尿病密切相关, 应加强血脂异常与糖尿病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4.
《中国妇幼保健》2017,(3)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的月经情况与心血管疾病间的关系。方法选择388例围绝经期女性,根据月经情况将患者分为规律组111例、不规律组94例、绝经组173例。使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月经情况、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等进行调查。结果绝经组患者的高血压及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高于月经规律组和不规律组(P<0.05);不规律组患者的高血脂、冠心病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在有家族史、超重、肥胖患者中,绝经组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最高(37.01%),不规律组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最高(21.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的月经情况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当围绝经期女性的月经发生变化时,要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女性患者640例,其中正常对照组310例,围绝经期组330例;所有患者均询问病史,并进行实验室和体格检查。统计分析围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变化。结果围绝经期组的BMI、SBP、DBP、FPG、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围绝经期组的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葡萄糖受损、超重、肥胖、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混合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及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经其他项目校正后,围绝经期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葡萄糖受损、超重、肥胖、血脂异常及冠心病风险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存在血压升高、糖、脂代谢紊乱、肥胖和超重等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海南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PPS)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17—2019年海南省某医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年龄40~60岁女性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该人群PPS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2 055名40~60岁女性参与本调查,平均年龄(51.68 ± 4.14)岁,40~49岁占53.92%;汉族占86.08%;BMI正常占40.58%。该人群PPS发生率为21.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0.292)、在职(OR=0.476)、知晓PPS(OR=0.493)、规律补充钙剂或食用奶制品(OR=0.243)、规律体育锻炼者(OR=0.589)发生PPS风险较低,BMI越大(OR=3.346)、文化程度越低(OR=1.863)、初潮年龄≤13岁(OR=1.699)、产次≥3次(OR=2.711)、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者(OR=4.288)PPS发生风险越高。 结论 海南省40~60岁女性PPS发生率较高,影响PPS发生的因素较多,建议针对不同年龄、在职、PPS知晓情况、生活习惯等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或缓解该人群PPS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膳食结构、绝经综合征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抽取就诊于山东省泰安市3家医院妇科门诊、年龄40~ 60岁、有子宫及一侧或双侧卵巢、有月经改变或有绝经期综合征表现的862名妇女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使用改良Kupperman评分标准进行绝经症状评分,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以下简称《指南》)的标准相比较.结果 月经情况:初潮年龄为(14.8±1.9)岁,绝经年龄为(49.2±4.8)岁;799人出现了≥1种绝经症状,占92.69%;Kupperman症状评分与绝经综合征症状得分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均有相关性(P<0.05);围绝经期妇女膳食结构与《指南》相应项目比较,均不符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的推荐值.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膳食结构不够合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饮食习惯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糖尿病妇女发生低血糖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于宁波市第六医院进行治疗的118例围绝经期糖尿病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低血糖将其分为低血糖组(98例)和非低血糖组(20例)。患者入院前对其进行低血糖的检查;记录患者年龄、住院时间、体质量指数及糖尿病相关药物等,询问患者病史是否有家族遗传,并对比患者昔日的旧病历;分析并统计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在此过程中,不断对患者的血糖、不适情况等进行监测,按照患者是否发生低血糖反应分为非低血糖症组(20例)和低血糖组(98例);其中低血糖症是指未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的葡萄糖浓度低于2.8 mmol/L,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诊断标准为血糖低于3.9 mmol/L。结果 118例围绝经期妇女发生低血糖的患者有98例,未发生低血糖的患者20例。两组患者在糖尿病家族史、住院时间、糖尿病分型、活动量、体质量指数、心血管药物及独居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年龄、糖尿病患病时间、营养状况两种心血管药物联合、控糖药物二甲双胍、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女性睡眠质量与抑郁情绪状态的相关性,为围绝经期女性保健方案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就诊的围绝经期女性2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障碍指数(PSQI)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受试者进行调查,所有受试者均由同1名精神科医师按照《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及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进行诊断,明确其是否为睡眠障碍、抑郁发作。按照其是否为抑郁发作分为抑郁组(109例)和非抑郁组(149例)。分析不同临床特性受试者PSQI指数、HAMD评分间的差异。采用倾向性分析排除受试者除睡眠习惯因素对抑郁的混杂影响因素,分析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对抑郁的影响。探讨围绝经期女性抑郁预防和干预对策。结果 抑郁组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发生率(67.89%)高于非抑郁组(2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18,P<0.05)。抑郁组围绝经期女性心理性失眠(10.09%)、精神障碍导致失眠发生率(43.12%)高于非抑郁组(4.70%、2.01%),躯体疾病导致发生率(3.67%)低于非抑郁组(12.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024、135.716及51.571,均P<0.05)。抑郁组围绝经期女性年龄、婚姻状况、体质指数(BMI)、围绝经期阶段、性格特点、围绝经期生活质量评分量表(MRS)评分、子女职业状况、合并疾病、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独居、职业状态、生育史、PSQI指数、HAMD评分、社会支持度评分与非抑郁组围绝经期女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倾向性分析控制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之外的影响因素后,PSQI指数是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t=5.947,P<0.05)。结论 围绝经期抑郁女性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睡眠障碍是影响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临床预防围绝经期女性抑郁应重视对其睡眠健康采取措施提升睡眠质量,降低其发生抑郁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受教育程度与女性围绝经期情绪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到门诊就诊的、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筛选发现有情绪障碍的围绝经期女性65例,年龄介于40~60岁,其中小学及其以下文化20例,中学文化23例,大专及其以上文化22例。结果:不同受教育程度女性其抑郁程度有显著性差异,学历越高抑郁程度越重,二者呈低度正相关(P<0.05);不同受教育程度女性其焦虑程度有显著性差异,学历越高焦虑程度越重,二者呈低度正相关(P<0.05)。结论: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女性围绝经期情绪障碍偏重。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常州市成年居民血脂异常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现况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2 325名年龄≥35岁的常州市居民进行相关研究,血脂异常与糖尿病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结果 发生血脂异常的常州市成年居民患病率为32.94%,其中研究人群的总胆固醇(TC)的升高率为2.88%,甘油三酯(TG)的升高率为13.29%,高密度脂蛋白(HDLC-C)的降低率为22.53%,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升高率为5.89%;糖尿病患病率为8.20%;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研究人群的TC、TG及LDL-C均与空腹血糖水平成正相关( r =0.099,P<0.001; r =0.220,P<0.001; r =0.055,P<0.001),而HDL-C与空腹血糖水平呈负相关( r =-0.100,P<0.001);血脂异常、TG升高和HDL-C降低是常州市成年居民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1.59(1.39-1.83)、1.42(1.18-1.69)和1.50(1.27-1.36)。结论 常州市成年居民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密切相关,因此对血脂异常和糖尿病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环境双酚A(BPA)暴露与人群糖尿病的关系。方法以计算机检索中外期刊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Pub Med、EBSCO、Elsevier Science direct、Medical Evidence Matters Archive],收集各数据库从建库至2016年4月有关BPA暴露对糖尿病患病影响公开发表的文献。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篇文献共10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整体合并效应值OR为1.32(95%CI:1.15~1.52,P0.01);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以及不区分糖尿病类型三组研究进行亚组分析,各自合并OR值分别为1.19(95%CI:0.99~1.42)、0.70(95%CI:0.27~1.79)以及1.80(95%CI:1.39~2.34),结合漏斗图和Egger回归分析(P=0.691)发现纳入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较高BPA暴露可增加整体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但对不同类型糖尿病作用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硫脂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测定54例2型糖尿病患者身高、体重、腰围及血压,检测血糖、血脂、真胰岛素及脑硫脂;另设健康对照组48例。结果糖尿病组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高于对照组(t=9.216,4.609;P〈0.05),脑硫脂水平低于对照组(t=12.116,P〈0.05);HOMA—IR与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真胰岛素存在单变量相关(r值分别为0.348,0.419,0.368,0.539,-0.533,0.757);脑硫脂与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HDL-C和HOMA—IR存在单变量相关(r值分别为-0.326,-0.363,-0.414,-0.342,-0.676,0.430,-0.566);行多元线性回归显示,脑硫脂(β=-48.651,P=0.000),性别(β=-0.933,P=0.002),腰围(β=0.033,P=0.042)为HOMA—I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脑硫脂降低,血清脑硫脂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化酶1(HO-1)与2型糖尿病(T2DM)及其前期的关联性.方法 收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行口服糖耐量试验可疑的T2DM患者384例,其中T2DM患者216例(T2DM组),糖尿病前期(HDM)患者168例(HDM组),T2DM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122例)、双支病变组(54例)和多支病变组(40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HO-1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HDM组和T2DM组血清HO-1表达水平分别为(1.24±0.53)、(2.12±0.84)、(3.46±1.23) μg/L,其中T2DM组显著高于HDM组和对照组(P<0.05),HDM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血清HO-1表达水平和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4±1.14)、(3.72±1.36)、(4.64±1.58)μg/L和(1.21±0.16)、(1.44±0.20)、(1.62±0.27) mm](P< 0.05),其中双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多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P<0.05或<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HO-1表达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r=0.512,P<0.01).结论 HDM和T2DM患者中存在血清HO-1高表达,监测血清HO-1水平有利于T2DM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老年人不健康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患病的影响及累积效应,并探索起关键作用的生活方式。方法 基于2021年云南省行为与疾病监测队列的基线数据,选取年龄≥60岁的16 763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低体力活动、BMI异常和腰围异常,并使用每个研究对象暴露的累积数量来计算不健康生活方式得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混合图模型,分析不健康生活方式与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之间的关系。结果 老年人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57.0%、11.5%和37.0%。研究纳入的6种不健康生活方式大多数表现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患病风险随不健康生活方式数量的累积而上升。与无不健康生活方式者相比,同时具有6种不健康生活方式者,患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OR值分别为3.99(95%CI:1.81~8.80)、4.64(95%CI:1.64~13.15)和4.26(95%CI:2.08~8.73)。混合图模型构建的网络中腰围异常(桥强度=0.81)和高血压(桥强度=0.55)为连接不健康生活方式与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关键“桥接节点”。结论 老年人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得分越高,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患病风险越大,腰围异常是不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N.乙酰基转移酶-2(NAT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及测序技术对174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及17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NAT2基因分析.结果 NAT2突变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38,P>0.05).NAT2基因型Wt/Wt、Wt/M1、Wt/M2、Wt/M3、M3/M1、M1/M2、M1/M3、M2/M2、M2/M3、M3/M3分布频率对照组分别为39.08%(681174)、3.45%(6/174)、22.99%(40/174)、14.94%(26/174)、0.57%(1/174)、2.30%(4/174)、1.15%(2/174)、4,60%(8/174)、9.20%(16/174)、1.72%(3/174);糖尿病组分别为44.83%(78/174)、2.60%(8/174)、27.59%(48/174)、17.24%(30/174)、0.57%(1/174)、0.57%(1/174)、0.57%(1/174)、1.15%(2/174)、2.30%(4/174)、0.57%(1/1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2,P<0.01).糖尿病组NAT2快乙酰化代谢表型频率[94.25%(164/174)]显著高于对照组[80.46%(140/174)],而NAT2慢乙酰化代谢表型频率[5.75%(10/174)]则显著低于对照组[19.54%(34/174)](P<0.05).携带NAT2快乙酰化基因型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携带NAT2慢乙酰化基因型者的3.98倍(95% CI:1.90~8.35).结论 NAT2快乙酰化代谢表型可能是糖尿病的一个遗传易感因素,而NAT2慢乙酰化代谢表型可能对糖尿病的发生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淮安市老年2型糖尿病(以下简称"糖尿病")人群血脂异常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老年糖尿病人群血脂异常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纳入5 914名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统一问卷询问其基本情况、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史等,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并检测其血糖和血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糖尿病人群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淮安市老年糖尿病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为52.18%。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城市居住、血脂异常家族史、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高血压和血糖未控制是患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而大专及以上是患血脂异常的保护因素。结论淮安市老年糖尿病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偏高,避免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均有助于降低血脂异常的患病率,进而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