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术中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经验总结。方法回顾25例CEA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中TCD监测情况。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4±10岁,男性23例,女2例。其中,左侧颈动脉狭窄11例(44%),右侧13例(52%),双侧狭窄而右侧较重者1例(4%)。除3例术中发生探头移位而未记录完整(均使用转流)外,余22例均全程监测。可根据CEA术中TCD监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变化了解术侧颈动脉远端供血情况,以确定是否转流。同时全程监测微栓子情况;术后有1例(4%)患者出现轻度神经系统缺损症状;2例(8%)出现谵妄;余22例(88%)未出现新发神经精神症状。结论 CEA可有效解除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易损斑块、降低卒中风险,术中TCD监测可为手术安全提供一定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荧光造影辅助下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荧光造影辅助下CEA治疗的4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典式CEA,术中持续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脑血流动力学情况;使用吲哚菁绿(ICG)造影和FLOW 800分析,蔡司P900显微镜下观察内膜剥脱前后颈动脉荧光显影。结果 手术效果良好39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中TCD监测和ICG荧光造影显示术侧颈动脉血流通畅,出院前CTA检查显示术侧颈动脉通畅。术后1、6个月复查CTA,3例出现再狭窄,其中2例狭窄程度40%~60%,1例出现同侧颈外动脉重度狭窄,但无症状。结论 CEA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中应用ICG荧光造影对预防脑缺血或过度灌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CEA)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CEA术中采用TCD和SEP联合监测,用TCD监测术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并记录同时段SEP波幅的变化。根据术中TCD和SEP的变化综合判断是否实施转流术,并判断开放颈动脉后有无出现脑血流高灌注。结果本组患者经术中应用TCD和SEP联合监测均顺利完成手术;3例TCD监测MCA Vm及SEP波幅下降均达到转流标准的患者,术中行转流术。SEP(10.3%,3/29)和TCD(44.8%,13/29)监测达到转流标准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8,P=0.002)。5例患者TCD监测示术中出现脑血流过度灌注,但此时SEP并无阳性表现,通过适当降血压及压迫颈动脉处理,其中仅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本组患者术后1周内复查CTA或DSA显示颈动脉狭窄均消失。术后随访3~18个月,仅1例患者在术后第10 d出现术侧手功能区小片状脑梗死,其他患者均无出现并发症。结论TCD与SEP联合监测在CEA术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SEP在判断术中是否使用转流方面更有优势,TCD在判断CEA术中高灌注方面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血压变异性(BPV)是否与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脑灌注改变相关。方法前瞻性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并行CEA治疗的4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 于术前3 d起严密监测患者血压(4次/d)以获得其术前BPV(BPV以观察时间段内连续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之间的最大绝对差值即最大△为标准), 同时监测术后3 d内出现的脑灌注变化(脑高灌注标准为手术麻醉复苏后新出现谵妄、亢奋表现或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存在颅内出血等, 脑低灌注标准为手术麻醉复苏后新出现言语、运动等神经功能缺损或原有脑缺血症状加重, 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新发脑梗死等), 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术前BPV对患者CEA术后脑灌注改变的预测效能。结果 47例患者中9例(19.1%)术后脑灌注发生改变(5例脑高灌注、4例脑低灌注), 其中2例患者因术后发生脑梗死遗留神经功能缺损, 余7例患者均为术后短期的谵妄(5例)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2例)表现, 经适当调整血压后均恢复正常。ROC曲线分析显示, 术前BPV预测患者CEA术后脑灌注改变的RO...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分期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治疗双侧颈动脉狭窄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1年12月分期CEA治疗的17例双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均顺利完成双侧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症状均好转或消失。术后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小梗塞1例、基底节区出血1例、术区皮下血肿2例,均保守治疗治愈。17例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23.5±12.3)个月,头颈部CTA+CT灌注成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未发现再发狭窄。结论 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采用分期CEA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高分叉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27例高分叉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高分叉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本次研究纳入的患者27例,平均年龄(62.6±6.3)岁,其中男21例。术前患者平均狭窄程度为89%±8%,术后平均狭窄程度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头部核磁灌注提示颅内供血明显增加。术后1周和30 d内不良事件4例,其中短暂性声音嘶哑2例,过灌注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低血压1例。术前术后24个月患者NIHSS评分,术后神经功能评价均有所好转或保持相同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42,P0.001)。结论 CEA治疗高分叉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尤其对于病变血管走行迂曲以及血管内治疗存在禁忌证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并发烟雾病(MMD)患者的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收集本科收治的10例颈动脉狭窄并发MMD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颈动脉狭窄并发MMD患者的治疗方法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行CEA,术后5~7d复查头颈上胸段CT血管成像(CTA),可见血流通畅,患者临床痊愈出院。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未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症状。结论颈动脉狭窄并发MMD患者如果颅内大脑前动脉或大脑中动脉正常存在,则应考虑CEA,以保证颅内正常血管的血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术中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经验总结。方法 回顾25例CEA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中TCD监测情况。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4±10岁,男性23例,女2例。其中,左侧颈动脉狭窄11例(44%),右侧13例(52%),双侧狭窄而右侧较重者1例(4%)。除3例术中发生探头移位而未记录完整(均使用转流)外,余22例均全程监测。可根据CEA术中TCD监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变化了解术侧颈动脉远端供血情况,以确定是否转流。同时全程监测微栓子情况;术后有1例(4%)患者出现轻度神经系统缺损症状;2例(8%)出现谵妄;余22例(88%)未出现新发神经精神症状。结论 CEA可有效解除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易损斑块、降低卒中风险,术中TCD监测可为手术安全提供一定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动态磁敏感对比灌注成像(DSC-MRI)测量方法研究有症状和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脑灌注的改变,以此评估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对改善脑循环的作用.方法 选取35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行CEA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分别行DSC-MRI检查来评估对比分析脑灌注的变化情况.结果 随时间的进展,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组脑循环改善的趋势更大,尤其在平均通过时间(MMT)值上显示明显,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在术前和术后行DSC-MRI检查,发现有症状和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在接受CEA术后脑灌注改变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分析2015年2例1期行动脉瘤夹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合并同侧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两例患者均先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然后1期行CEA。术后患者症状消失,复查头颈上胸段CTA,可见动脉瘤完全夹闭,颈动脉斑块完全切除,血流通畅,患者痊愈出院。术后3个月随访,两例患者症状消失,复查头颈上胸段CTA颈动脉未见再狭窄。结论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脑血管疾病,该类患者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的血压控制是手术成功的重要问题,本文选择在电生理监测下先行动脉瘤夹闭,解除由于血压波动导致动脉瘤破裂的危险,然后再行CEA。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0例,脑梗死10例。术前病人均有头晕、头痛。本组均行CEA,并对病人进行随访。结果 CEA术后颈动脉血流再通率达100%。平均手术时间(93.4±20.5)min,术中颈总动脉阻断时间(22±6.2)min,平均住院时间(10±3.9)d。术后头晕、头痛消失30例,明显缓解10例。40例随访2~18个月,术后6个月出现颈动脉再狭窄1例,术后12个月出现手术对侧小面积脑梗死2例。结论 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一种简单、安全的方法。术中精细操作,合理使用转流管、补片可减少发生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黑血技术(black bloo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B-MRI)及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computed angiography,MSCTA)对颈动脉斑块特征的研究,并探讨两者与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剥脱下斑块的病理对照及对颈动脉斑块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20例行超声检查有颈动脉斑块者,其中15例均行BB-MRI及CTA检查,3例仅行CTA检查,2例仅行BB-MRI检查。其中18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2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MSCTA、BB-MR与从CEA中剥脱斑块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 MSCTA及BB-MRI对软斑块的诊断率分别为75%、92%。两者对软斑块的检出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性(P>0.05)。18例从CEA中剥脱下斑块的病理组织与CTA及BB-MRI检查结果相一致。结论 BB-MRI及MSCTA能够对颈动脉斑块的病理学类型做出相关定性的分析,检查结果与CEA标本的组织学密切相关。根据斑块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相关资料能够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脑血流过度灌注临床特点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下治疗脑血流过度灌注之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8月实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且行TCD监测的60例(63例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TCD监测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脑血流过度灌注或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结果术后7 d三维CTA检查显示,60例(63例次)患者颈动脉狭窄完全解除,术后30 d内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轻度缺血性卒中(1例次占1.59%)、心肌梗死(1例次占1.59%)、声音嘶哑(1例次占1.59%),无脑出血和死亡病例。术后脑血流过度灌注4例次(6.35%),持续1~3 d,其中1例次(1.59%)为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表现为精神亢奋,幻觉和睡眠障碍。术后视力明显改善3例次占4.76%,其中1例次发生脑血流过度灌注。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TCD监测可以早期发现术中和术后脑血流过度灌注,及时根据TCD监测结果控制血压异常变化,是减少术后脑出血并发症之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保护装置下颅外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0例脑保护装置(保护伞)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3种不同斑块类型在远端保护伞中组织碎片检出情况;围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及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对患者行术前、术后1月以及术后1年神经功能评价,比较术前和术后的差别。结果术前颈动脉造影平均狭窄程度为(82.3%±10.2%),术后平均狭窄程度(14.5%±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12,P0.001)。通过Fisher确切概率法,得出硬斑、软斑、以及混合斑三种不同类型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保护伞中组织碎片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检出率最高(90%),硬斑最低(25%)。在术后1周和术后30d内不良事件发生4例(13.3%),1例脑血管痉挛,1例脑梗死,2例TIA,未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及死亡病例;分别随访术后1月、1年,患者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评价均有所好转(χ2=53.073,P0.001)。结论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安全、有效。通过术前斑块性质的研究有助于术前、术中选择合适的策略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起始部合并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颈内动脉起始部合并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同时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VAS)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87例;先行支架植入术再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19例,其中先行VAS再行CEA 11例,先行VAS和CAS再行CEA 5例,先行双侧VAS再行CEA 3例。结果术后DSA复查均显示狭窄解除、管腔通畅,远端显影较术前明显好转。MRI灌注复查提示脑灌注较术前明显改善。围手术期出现小脑点状梗死5例,经常规内科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6~48个月,出现脑梗死3例,VAS术后再狭窄14例,CAS术后再狭窄5例,CEA术后未见再狭窄者。结论对颈内动脉起始部合并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病人,需灵活运用VAS、CAS及CEA术式,扬长避短,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脑血流动力学的超早期改变。方法回顾我院2017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85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其中12例因颞窗透声不佳排除,剩余73例行TCD监测,采用TCD检测术前、术后1 h、术后6 h患侧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流速峰值(PSV)、搏动指数(PI)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前平均收缩压为(152. 47±12. 85) mm Hg,术后1 h平均收缩压(127. 86±16. 48) mm Hg(P <0. 01),术后6 h平均收缩压(126. 75±14. 31) mm Hg(P <0. 01)。术前患侧MCA-PSV为(70. 25±19. 87) cm/s,术后1 h MCA-PSV为(84. 81±17. 88) cm/s(P <0. 001),增幅为24. 95%;术后6 h MCA-PVS为(83. 58±17. 26) cm/s(P <0. 01),增幅为23. 17%。术前患侧MCA-PI为(0. 836±0. 158),术后1 h MCA-PI为(0. 933±0. 178)(P <0. 01),平均增幅为12. 14%;术后6 h MCA-PI为(0. 921±0. 164)(P <0. 01),平均增幅为10. 88%。结论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1 h、术后6 h术侧MCA-PSV、MCA-PI就明显增高,而术后1 h与术后6 h对比无明显差异。狭窄程度> 90%者术后1 h MCA-PSV增幅明显升高,可能会增加脑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正>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HS)是颈动脉狭窄血管重建术后少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1]。目前颈动脉狭窄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据文献报道,CEA术后患者CHS发病率为0.2%~18.9%,而CAS术后CHS发病率为1.1%~25%[1]。关于CHS发病机制的假说,目前普遍被接受的是CHS与脑长期低血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次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经验教训,为拟开展CEA的同行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我院初次开展CEA的前期准备过程及围手术期的管理办法,总结经验教训。结果两院区共实施CEA术31例,其中A院区12例(38.7%);其中B院区19例(61.3%)。A区平均阻断时长(56.4±12.6) min,总手术时长(231.2±58.8) min; B区平均阻断时长(35.9±9.8) min,总手术时长(204.5±34.5) min。术后并发症共6例(19.4%)。其中A院区术后颅内出血2例(6.5%),颈部血肿1例(3.2%); B院区颈部血肿2例(6.5%)、颈动脉闭塞1例(3.2%);两院区均无症状性脑梗死病例。结论开展前规范培训,术前严谨的评估、术中规范的操作、术后科学的管理,能大大降低手术风险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彩色多普勒影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经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具有脑缺血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狭窄率≥70%)且接受CAS治疗的患者41例,采用CDFI及TCD测量CAS治疗前、后颈动脉狭窄局部管径、狭窄率、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及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与DSA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原狭窄处内径明显增宽,原狭窄处内径由术前(1.88±0.75)mm增加至术后的(3.63±1.02)mm(P<0.01);颈动脉狭窄处PSV及患侧MCA的PSV、PI恢复正常.侧支循环全部关闭.颈动脉狭窄处PSV由术前(197.49±64.78)cm/s,降至术后的(82.62±36.48)cm/s(P<0.01);患侧MCA的PSV由术前(63.92±26.83)cm/s,术后升高(87.46±18.90)cm/s(P<0.01);MCA的PI值由术前0.67±0.35提高到0.89±0.17.结论 CDFI和TCD结果提示CAS后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善,CDFI和TCD结合可以作为准确评价和随访CAS术后疗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在治疗颈动脉狭窄中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根据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对156例162侧颅外颈动脉狭窄病人采取CEA治疗,分析其治疗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CEA术后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率为4.3%,脑卒中发生率为1.9%.结论 CEA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