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前交叉韧带(ACL)单束重建中股骨隧道创建的方法较多,但经前内侧入口(AMP)与辅助前内侧入口(AAMP)创建股骨隧道的临床疗效分析较少。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中AMP与AAMP创建股骨隧道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接受关节镜下自体肌腱单束重建治疗的63例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经AMP创建股骨隧道的33例为AMP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19~54岁,平均(32.7±18.2)岁。经AAMP创建股骨隧道的30例为AAMP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0~56岁,平均(34.0±17.5)岁。测量两组股骨隧道长度、ACL股骨隧道位置、股骨隧道冠状位倾斜角;Lysholm评分、IKDC评价膝关节功能,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评价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结果:随访时间为9~24个月,平均(13.2±5.5)个月。AMP组和AAMP组股骨隧道长度分别是(37.8±3.4)mm和(40.0±3.6)mm(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股骨隧道冠状位倾斜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隧道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复查均显示重建的ACL完整。末次随访时,Lachman试验AMP组23例阴性、10例阳性,AAMP组24例阴性、6例阳性;Pivot-shift试验AMP组24例阴性、9例阳性,AAMP组25例阴性、5例阳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中经AMP与AAMP创建股骨隧道,均能重建ACL股骨止点。经AAMP创建的股骨隧道更长,股骨隧道位置更接近解剖位点,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更优,建议行ACL单束重建时首选AAMP创建股骨隧道。  相似文献   

2.
张强  张抒  李瑞  刘亚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20):1851-1853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中不同的股骨隧道制备方法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自2005年6月~2010年10月,采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单束单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140例,其中85例采用经胫骨隧道建立股骨隧道,55例采用经前内侧切口建立股骨隧道.通过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屈膝30°位KT-1000前向松弛度对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KT-1000前向松弛度均较术前有改善.而术后经胫骨隧道组和经前内侧切口组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KT-1000前向松弛度方面比较无踢显差异.[结论]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中经胫骨隧道建立股骨隧道与经前内侧切口建立股骨隧道两种方法可达到相同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3.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0年4月~2012年12月,笔者对30例单纯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患者采用保留ACL残迹、关节镜下进行单束解剖重建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3~52岁。术前行MRI检查,均明确诊断ACL损伤。均为单侧损伤,Lachman试验阳性。Lysholm膝关  相似文献   

4.
前交叉韧带解剖双束重建中股骨隧道建立路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前瞻性研究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解剖双束重建术中,采用经胫骨隧道与经前内人路定位建立股骨隧道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在连续30例ACL患者的解剖双束重建术中,首先分别以45°、55°角钻取胫骨隧道,关节内出口分别在ACL胫骨解剖附丽区印记的前内和后外,保留1~2mm间隔骨桥;关节外入口分别位于胫骨结节内侧和内侧副韧带前缘的前方,间隔以两枚Washer不重叠为准,分别用于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的移植重建。然后分别经两胫骨隧道,将两根球头空心钻的钻杆自胫骨隧道插入关节内,观察两钻头杆能否到达理想的股骨隧道,录像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本组30例患者中,经胫骨前内侧束隧道插入的钻头杆,在股骨侧的指向全部偏高、偏前,无一例能完全或部分到达股骨侧前内侧或后外侧束隧道口;而经胫骨后外侧束隧道的钻头杆,经屈或伸膝调整角度后,5例(16.7%)可完全到达、8例(26.7%)可部分到达股骨的前内侧束隧道口;有2例(6.7%)可完全到达、6例(20.0%)部分到达股骨的后外侧束隧道口。而经前内入路屈膝120°后,28例(93.3%)定位可达到理想位置。结论在ACL解剖双束移植重建中,经胫骨隧道定位钻取股骨隧道的方法不可靠、准确性差、变异较大、可重复性差;而经前内入路方法可调节性强、准确性好、股骨隧道短、不受胫骨隧道方向、角度和直径的影响、简便易行、重复性好;但应注意要在较大的屈膝角度下定位钻取。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手术中,经胫骨隧道与髌下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的长度、角度进行比较.[方法]在140例ACL移植重建患者中,70例采用经胫骨隧道、70例经前内入路建立股骨隧道,术中记录股骨隧道长度,术后行膝关节前后位及侧位X线检查,测量股骨隧道在冠状面与内外髁连线及矢状面与股骨干轴线夹角,并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胫骨隧道组及经前内人路组股骨隧道长度分别为(50.67±5.00) mm、(37.97±4.45) mm,后者股骨隧道长度短于前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冠状面股骨隧道角度两者分别为68.20°±6.92°;矢状面为45.45°±7.47°、32.81°±9.45°,无论在冠状面及矢状面,前内入路组股骨隧道角度均小于胫骨隧道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关节镜下ACL移植重建手术中,采用前内入路制备的股骨隧道,长度短、角度小.它可以减小“雨刮效应”和“蹦极效应”发生的可能,最终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熊川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21):1791-1794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关节镜下肌腱移植重建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准确建立股骨隧道,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1].研究不同股骨隧道建立方法的利弊,选择恰当的建立方法显得十分重要,也是ACL重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解剖的深入研究,发现前交叉韧带并不是以往所认知的双束椭圆结构,而是单束带状的。该发现引起了关于双束重建是否符合前交叉韧带解剖的热论,也促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解剖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技术改进。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与成人膝关节解剖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相关文献,对该技术的骨隧道定位和建立,移植物的选择和固定,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康复和临床效果等进行总结分析,综述成人膝关节解剖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行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单束重建过程中采用前内侧入口与辅助前内侧入口创建股骨隧道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股薄肌肌腱行ACL单束重建治疗单纯ACL完全断裂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资料。根据创建股骨隧道时采用的入口方式,将患者分为前内侧入口组[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19~60岁,平均(35.14±11.8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57±15.83) d;合并半月板损伤Stoller分级:0度 1例,Ⅰ度 3例,Ⅱ度10例]与辅助前内侧入口组[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18~62岁,平均(39.78±12.7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70±15.25) d;合并半月板损伤Stoller分级:0度2例,Ⅰ度5例,Ⅱ度16例]。末次随访时采用Lysholm、Tegner和IKDC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并通过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评价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结果 两组患者均全部获得随访,前内侧入口组平均随访(16.07±7.31)个月,辅助前内侧入口组平均随访(13.35±5.92)个月。末次随访时,Lysholm、Tegner、IKDC评分:前内侧入口组分别为(89.86±7.90)分、(8.64±1.65)分、(89.31±8.16)分,辅助前内侧入口组分别为(92.17±6.72)分、(8.91±1.16)分、(90.89±7.80)分。Lachman试验:前内侧入口组11例阴性,3例阳性,阴性率为78.6%(11/14);辅助前内侧入口组20例阴性,3例阳性,阴性率为87.0%(20/23)。Pivot-shift试验:前内侧入口组9例阴性,5例阳性,阴性率为64.3%(9/14);辅助前内侧入口组20例阴性,3例阳性,阴性率为87.0%(20/23)。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Lysholm、Tegner、IKDC评分以及Lachman试验、Pivot-shift试验阴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镜下行膝关节ACL单束重建时,应用前内侧入口与辅助前内侧入口创建股骨隧道,术后均可取得优良的初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解剖位单束重建(anatomical single-bundle,ASB)与传统过顶位单束重建(over-the-top single-bundle,OSB)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6月收治的64例单膝ACL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8例采用ASB治疗(ASB组),36例采用OSB治疗(OS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膝关节前方松弛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24个月,平均21.5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前方松弛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SB组轴移试验阴性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B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ASB重建ACL疗效优于传统OSB,尤其在控制旋转稳定性方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由外向内法(OI)与经前内侧入路法(AM)重建前交叉韧带(ACL)股骨侧隧道相关参数及隧道长度与股骨髁部大小的关系,探寻二者区别。方法取15具新鲜解冻膝关节标本,测量股骨髁部左右径及股骨外侧髁前后径大小,采用自行改进的内钩槽游标卡尺,定位ACL股骨侧止点中心,分别模拟采用OI法与AM法定位股骨外侧壁隧道口点。测量隧道长度、隧道口点与股骨外上髁位置关系。正侧位X线位上股骨隧道与膝关节线、股骨纵轴夹角。结果 OI法股骨隧道长度为(36.9±2.5)mm,AM法为(35.0±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I法与AM法股骨外侧壁隧道口点均位于股骨外上髁近前侧。 OI法较AM法偏近心端分布,但AM法更为集中;股骨髁部越大,隧道长度越长。 OI法较AM法隧道更为垂直。结论采用OI法与AM法均可满足ACL重建术对股骨隧道长度及位置的要求。 OI法相比下更随意,不受屈膝角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智尧  齐峥嵘  马立峰  杨波  张京新  李强  郭艾 《中国骨伤》2019,32(12):1097-1101
目的 :观察前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隧道过短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年5月至2017年6月,采用Transportal技术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128例,其中32例出现股骨隧道过短纳入本组。男13例,女19例;年龄25.8(17~43)岁;病史(4.5±1.1)个月。在关节镜下以自体腘绳肌腱Transportal技术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测量患者胫骨前移度,并以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评价膝关节术后功能。结果:经CT测量,32例患者股骨隧道长度为(27.34±0.36) mm。所有患者术后获2年以上随访。终末随访时,32例患者术膝轴移试验阴性30例,阳性2例;Lachman征阴性28例,Ⅰ度阳性4例;前抽屉试验阴性30例,Ⅰ度阳性1例,Ⅱ度阳性1例。胫骨前移度比健侧增加(2.6±1.8) 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7,P0.05)。Lysholm评分(82.2±6.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3,P=0.001);Lysholm评分优15例,良10例,中7例,差0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151,P0.05)。Tegner运动功能评分(7.4±0.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1,P=0.000 5)。术后患者膝关节运动能力明显提高,12例能参加对抗性体育运动,15例能参加非对抗性运动。15例对疗效非常满意,13例对疗效满意。结论:采用Transportal技术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发生股骨隧道过短的发生率为25%,目前临床观察短隧道患者的临床疗效尚可接受。但由于缺乏对照研究,隧道过短对疗效的影响作用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经胫骨隧道与髌下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的长度和角度。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102例ACL重建手术患者资料,其中50例采用经胫骨隧道建立股骨隧道(经胫骨隧道组):男39例,女11例;年龄15~49岁,平均(27.9±7.6)岁。52例采用经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前内侧入路组):男33例,女19例;年龄15~56岁,平均(30.5±10.7)岁。术中记录股骨隧道长度,术后行膝关节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股骨隧道在冠状面与内、外髁连线及矢状面与股骨干轴线的夹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经胫骨隧道组股骨隧道的平均长度[(50.9±5.0)mm]长于前内侧入路组[(37.8±4. 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83,P=0. 000);经胫骨隧道组冠状面股骨隧道角度(68.6°±7.0°)、矢状面股骨隧道角度(45.1°±8.1°)均大于前内侧入路组(49.8°±7.7°)、33.7°±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 874,P=0. 000;t =5. 877,P=0. 000)。 结论关节镜下ACL重建术中,采用前内侧入路制备的股骨隧道长度短、角度小。  相似文献   

14.
Restoring the bone stock in the femoral tunnel during revisio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is vital for better surgical results and to avoid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The technique must be easy, effective, simple, reproducible and cost effective. We describe a new, simple and inexpensive technique of femoral tunnel bone grafting in revision ACL reconstruction using universally available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双束股骨双隧道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恢复膝关节前后方向稳定性的能力,并与单束单隧道重建法进行生物力学性能的比较。[方法]应用跟腱分别采用双束股骨双隧道、单前内侧束和单后外侧束三种方法对10个新鲜尸体膝关节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分别于膝关节屈曲0°、15°、30°、60°及90°时对胫骨施行±100 N的作用力,测量胫骨相对于股骨移动的距离。[结果]在屈膝角度较小(0°~30°)的情况下,单前内侧束重建法术后胫骨的移动距离与完整标本接近(P>0.05);但屈曲超过30°,特别是超过60°后,单前内侧束重建法术后胫骨移动的距离明显大于完整标本(P<0.05)。在屈膝角度<60°的情况下,单后外侧束重建法胫骨移动的距离明显大于完整标本(P<0.05):但屈曲超过60°胫骨移动的距离与完整标本接近(P>0.05);在膝关节的整个屈曲范围(0°~90°)内,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法术后胫骨移动的距离与完整标本接近(P>0.05)。[结论]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法,在膝关节的整个屈曲范围(0°~90°)内,比单束股骨单隧道重建法能更有效的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consists of two functional bundles that behave independently throughout the range of knee motion. Many two-bundle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restore the function of the two bundles of the ACL. Generally, two femoral and two tibial tunnels are made during the surgery for a two-bundle ACL reconstruction. However, the procedure is technically demanding and time consum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one-tibial-two-femoral ACL double bundle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with a sextuple-stranded hamstring autograft. The anteromedial femoral tunnel is made using transtibial drilling technique and posterolateral femoral tunnel is made using outside-in technique. The two bundles in a single tibial tunnel are separated using biodegradable interference screw. Stable and adequate femoral fixation of the two bundles with a transtibial fixation and bioabsorbable screw can be obtained. This technique is relatively simple, and replicates the anatomy and differential behavior of the two native bundles of ACL more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三入路和传统前内侧技术确立股骨骨道的位置、长度和冠状面角度以及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早期疗效.方法:2018年12月到2019年6月收集36例诊断为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而且接受手术的患者,患者均有明确膝关节扭伤史,共分为两组,其中16例采用三入路技术钻取股骨骨道重建前交叉韧带,其中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3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