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镜下手术治疗颅内囊性病变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囊性病变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单纯神经内镜下及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肿瘤、囊肿,囊肿-脑室和囊肿-脑池造瘘等方法治疗颅内囊性肿瘤、颅内蛛网膜囊肿、透明隔囊肿、侧脑室内囊肿等囊性病变51。结果:囊性肿瘤全切9例,囊肿切除6例,蛛网膜囊肿囊壁部分切除加囊腔-脑池造瘘23例,囊肿脑室造瘘13例,25例于术后3个月复诊,疗效较好。结论:应用神经内镜可以通过颅骨钻孔或小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囊性病变,手术副损伤小,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经我科神经内镜造瘘治疗的枕大池蛛网膜囊肿病例,根据脑脊液的流动方向明确提出其准确的造瘘位置.方法 根据病灶位置及局部脑脊液流动方向,27例手术指征明确的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分别接受神经内镜囊肿-四叠体池造瘘或囊肿-小脑上表面蛛网膜下腔造瘘.术后定期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 将大枕大池误诊为枕大池蛛网膜囊肿1例,26例枕大池蛛网膜囊肿中7例接受囊肿-四叠体池造瘘、19例接受囊肿-小脑上表面蛛网膜下腔造瘘.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症状改善率88%( 23/26),闭目难立征转阴率92%( 24/26),囊肿体积缩小率8% (2/26),对4例脑积水患者同时行第三脑室造瘘术且术后脑室体积均恢复正常.结论 通过顺脑脊液流向对枕大池蛛网膜囊肿进行造瘘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因此认为重建脑脊液的正常循环是枕大池蛛网膜囊肿造瘘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3.
侧脑室内囊肿的神经内镜下辅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侧脑室囊肿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方法采用小切口、小骨瓣开颅皮层造瘘神经内镜切除侧脑室内囊肿,同时可行囊肿脑室或脑池造瘘手术,以打通脑脊液循环,共治疗侧脑室囊肿患者52例,术前术后均行头部MRI检查,术后进行病理检查。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结果神经内镜全切侧脑室囊肿37例(71%),部分切除和行造瘘术15例(29%)。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5例(67%),好转13例(25%),总有效率92%,无效4例(8%)。术后病理证实神经上皮囊肿43例,其中蛛网膜囊肿28例,脉络丛囊肿3例,室管膜囊肿12例,其他类型的囊肿9例。结论应用神经内镜治疗侧脑室内囊肿,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增加了病变的全切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颅内蛛网膜囊肿,其中采用神经内镜下囊肿脑池造瘘和囊壁部分剥除18例,囊肿次全切除3例,囊肿脑室造瘘5例(1例尚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随访3个月-2年。结果 术前有症状的20例患者中,症状消失11例,改善7例,无变化2例,术后不能改善的症状主要是癫痫。有随访影像学复查结果的16例患者中,囊肿消失6例,缩小7例,无变化3例。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有效和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软性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光学纤维神经内镜和电子软性神经内镜,配合软性内镜专用手术器械单独或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各种神经外科疾病228例。结果对63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内镜下单纯钻孔冲洗术治疗,除早期1例术后血肿复发接受2次手术外,其余患者均一次治愈。10例侧脑室及三脑室后部肿瘤患者采用内镜下肿瘤活检、全切或部分切除,有8例明确病理诊断后改用其他治疗方式治疗。78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在内镜下进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所有患者均获得成功造瘘,无1例造成副损伤。对19例因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的脑积水患者进行脉络丛烧灼术,其中13例仅单纯行脉络丛烧灼术,除1例单纯烧灼后颅压下降不明显、术后2周再行脑室-腹腔分流外,其余均获得满意疗效。内镜下打通脑室内多发分隔(感染或出血后)配合透明隔造瘘3例,均获成功。内镜下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16例,手术效果满意。此外,完成内镜辅助下手术39例,效果满意。结论软性神经内镜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和硬性神经内镜配合使用可以大大提高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范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囊性病变的神经内窥镜治疗方法;方法应用神经内窥镜对20例透明隔囊肿行囊肿-侧脑室造瘘;19例蛛网膜囊肿行囊种-脑池、脑室造瘘;4例脑实质内囊肿行囊肿-脑室造瘘;1例第三脑室囊肿行囊肿大部切除.结果44例中41例(93.2%)有效,3例无效.3例术后出现少量硬膜下出血,1例出现单侧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结论颅内囊性病变是神经内窥镜手术较好的适应证,对于有症状的颅内囊性病变应首选内窥镜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34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包括开颅囊肿切除并脑池开放术、囊肿-腹腔分流术以及神经内镜造瘘术.结果 34例术后随访2个月~5年,平均2年,复查颅脑CT示:囊肿消失11例,囊肿明显缩小12例,略有减小6例,无变化5例.结论 对有临床症状的颅内蛛网膜囊肿应积极手术治疗;充分沟通临近脑池及蛛网膜下腔及确切止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手术治疗12岁以下颅内蛛网膜囊肿26例,其中行囊肿造瘘术(造瘘术组)17例(内镜下囊肿造瘘术14例,显微镜下囊肿造瘘术3例),囊肿-腹腔分流术(分流术组 )9例。术后随访2~18个月。结果 造瘘术组与分流术组手术的有效率分别为88.2%和77.7%,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5%和22.2%,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和33.3%,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两种手术均能改善颅内蛛网膜囊肿患儿症状,分流术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造瘘术。  相似文献   

9.
神经内窥镜治疗颅内囊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颅内囊性病变的神经内窥镜治疗方法。方法:应用神经内窥镜对20例透明隔囊肿行囊肿-侧脑室造瘘,19例蛛网膜囊肿行囊肿-脑池,脑室造瘘,4例脑实质内囊肿行囊肿-脑室造瘘,1例第三脑室囊肿行囊肿大部切除:结果:44例中41例有效,3例无效,3例术后出现少量硬膜下出血,1例出现单侧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结论:颅内囊性病变是神经内窥镜手术较好的适应证,对于有症状的颅内囊性病变应首选内窥镜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一、背景鞍上蛛网膜囊肿约占颅内蛛网膜囊肿的10%,多见于儿童[1-2]。随着对其起源和病理机制的认识深入,其治疗策略以及手术技术也不断完善。目前,鞍上蛛网膜囊肿的治疗首选应用神经内镜技术经侧脑室额角入路囊壁部分切除+囊肿-脑室或脑池造瘘术;其他手术方式包括囊肿-腹腔分流术、开颅囊肿切除术及立体定向引导下囊肿开窗术等,因其具有并发症发生率高、创伤大或有效率低等缺点,均已很少采用[3-9]。  相似文献   

11.
神经内镜治疗不对称性脑积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对称性脑积水的原因、诊断、治疗和愈后。方法全部病例应用神经内镜治疗,19例行囊肿壁电凝切除或行囊肿脑室造瘘术,5例行室间孔肿瘤切除术,7例行透明隔穿通造瘘术。结果侧脑室内囊肿切除及囊肿脑室造瘘术19例,一侧室间孔肿瘤切除术并打通室间孔5例,室间孔粘连闭塞行透明隔造瘘7例;全部病例获得良好的近远期效果,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神经内镜治疗不对称性脑积水既解除梗阻的原因,也能建立新的脑脊液的循环通路,且为微创性手术,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11月,应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51例,均行囊肿壁部分切除+囊肿与蛛网膜下腔和脑池造瘘沟通术.结果 51例症状消失,随访到37例,行CT和MRI扫描囊肿消失9例,囊肿体积缩小1/2以上18例,另10例缩小1/3.结论 神经内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安全、微创、效果明确,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儿外侧裂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09例外侧裂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资料。显微镜下囊肿造瘘术治疗105例(显微组),神经内镜下囊肿造瘘术治疗104(内镜组)。术后随访1~6.5年,平均(18.8±7.5)个月。结果 显微组有效率为81%(85/105),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7%(7/105),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8%(5/105)。内镜组有效率为77.9%(81/104),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9%(3/104),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9%(2/104)。两组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显微镜下囊肿造瘘术和神经内镜下囊肿造瘘术均是治疗小儿外侧裂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方法,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14.
神经内窥镜辅助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疾病5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神经内窥镜在临床上治疗相关颅内疾病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应用神经内窥镜微创技术治疗颅内疾病54例,根据不同的病种分别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蛛网膜囊肿造瘘或剥离术、透明隔囊肿双向造瘘术、肿瘤切除术等。结果 16例先天性婴幼儿脑积水患儿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脑积水不同程度减轻。24例蛛网膜囊肿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囊肿缩小14例,无变化10例。5例透明隔囊肿患者术后囊肿不同程度缩小,3例术后症状消失,2例尚有症状。6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后症状缓解,5例内分泌症状减轻,2例有肿瘤复发趋势。3例脑室内实性肿瘤患者随访6月-1年。1例死亡,1例肿瘤复发,1例无变化。结论 神经内窥镜治疗颅内疾病重在病种选择。以处理脑积水和囊性病变效果最佳,且主要以造瘘术为主。单纯用内窥镜处理脑室内实性肿瘤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5.
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方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51例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囊肿壁部分切除并脑池开放术26例,其中12例同时行癫痫手术;囊肿一腹腔分流术11例,神经内窥镜下囊肿造瘘术14例。结果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3~6个月复查头颅CT,囊肿消失或明显缩小者41例,无改变10例。随访3个月~8年,症状消失或改善45例,无改变5例,加重1例。12例行致痫灶切除术患者症状控制满意。结论神经内镜囊肿一脑池或脑室造瘘术,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方法。对于伴有癫痫的患耆,采取开颅囊肿壁切除并脑池开放同时行致痫灶切除术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IAC)37例的疗效,探讨手术治疗IAC时正常灌注压突破(NPPB)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 24例行囊肿切除及脑池交通术,3例行囊肿切除术,10例行神经内镜下造瘘术.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7月,34例症状或体征有不同程度改善,2例无明显改善,1例死亡.2例发生NPPB(1例治愈,1例死亡),头颅CT或MRI提示囊肿较大,占位效应明显,有小脑幕上抬或颅骨变形、受压征象.内镜手术病例中未发生NPPB.结论 显微手术疗效确切,是大多数IAC的首选治疗方法;如预计发牛NPPB可能性较高,可行神经内镜下造瘘术;头颅CT或MRI可为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大剂量脱水、激素治疗对NPPB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网膜囊肿(IA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3年收治的57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切除囊肿壁同时打通颅底蛛网膜池26例,囊肿-腹腔分流术18例,神经内镜造瘘11例,保守治疗2例。对患者术后症状体征改善、影像学囊肿体积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57例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均不同程度的改善。影像学随访结果表明开颅手术切除并脑池开放术,囊肿体积明显缩小,脑组织膨隆较理想。结论手术切除囊肿壁同时打通颅底蛛网膜池近期效果明显,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鞍上池蛛网膜囊肿安全、有效治疗方法的探讨。方法应用立体定向引导在神经内镜下行鞍上池蛛网膜囊肿造瘘和桥前池造瘘术17例。结果经过随访6个月~8年,17例术后均改善,其中12例症状完全消失,5例症状减轻,无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立体定向引导神经内镜下行鞍上池蛛网膜囊肿造瘘和桥前池造瘘术,安全、有效、经济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神经导航辅助,内镜下透明隔囊肿造瘘的手术方法。方法我科在2004年10月至2005年8月,应用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神经内镜经侧脑室行透明隔囊肿造瘘6例,三角区入路1例,额角入路5例;单侧造瘘2例,双侧造瘘4例。结果本组患者无术后并发症。6例术后2周复查头颅CT,囊肿均明显缩小,随访3个月,全部病例术前症状均明显改善,5例完全消失,1例仅偶有头晕。结论神经内镜下透明隔囊肿造瘘已经逐渐成为治疗透明隔囊肿的首选方法,将神经导航与神经内镜结合起来对病灶准确定位,不但弥补了神经导航术中移位的缺陷,而且扩大了内窥镜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外科治疗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53例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囊肿切除并脑池交通术42例,囊肿-腹腔分流术10例,神经内镜下囊肿切除并造瘘术1例.结果 患者术后恢复均良好,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高热(>39.1℃)及持续发热(>3d)13例;形成皮下积液8例,再次硬膜修补术2例.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CT证实囊肿缩小或消失50例,无明显变化3例.结论 上述三种术式均是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方案,但应综合多种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并重视预防其相关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