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的不同给药方法对减少PFNA内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隐性失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安吉县人民医院就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全部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用随机数字法让研究对象分为3组:26例单纯PFNA组(A组),27例静脉用药+PFNA组(B组),27例联合用药+PFNA组(C组)。比较3组患者PFNA内固定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各种失血量、输血情况、凝血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术前3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在各时间点上比较,C组高于B组,B组又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率的指标比较,C组低于B组,B组又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上3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术后1周下肢血管B超、胸部CT及观察临床症状了解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结果显示在减少PFNA内固定股骨转子骨折隐性失血方面,TXA联合给药有良好优势,且并没有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结论在减少PFNA内固定股骨转子骨折隐性失血方面,TXA联合给药有良好优势,且并没有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4):2248-2250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多次静脉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减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因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本科行PFNA内固定的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及用量不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40例,术前术后均未予TXA;单次给药组40例,术前静脉滴注TXA20 mg/kg;多次给药组40例,术前静脉滴注TXA 20 mg/kg,术后3、6 h再次静脉滴注TXA 10 mg/kg。检测患者的术前、术后1、3、7 d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并通过Gross方程计算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后1d、7d行双下肢彩超检查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单次给药组的隐性失血量(585.37±239.23)ml较对照组(718.86±380.82)ml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用药组的隐性失血量(351.31±172.29)ml,较单次用药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术前使用TXA可以减少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且不增加血栓风险,术后多次重复应用TXA可有效安全地进一步减少围手术期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使用氨甲环酸(TX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分配法将患者分为TXA组(术前静脉应用TXA 1 g,术后24 h静脉应用TXA 3 g,60例)和对照组(术前术后不用TXA,60例)。比较两组患者以下指标:总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Hb),术后24 h D-二聚体水平,术后30、90 d病死率,术后12周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得90 d随访。总失血量:TXA组为(1 468.5±986.4)ml,对照组为(1 998.7±1 078.9)ml,TXA组较对照组少(530.2±126.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量及输血率TXA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Hb水平TXA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D-二聚体水平、术后30 d和90 d病死率、术后12周内DVT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应用TXA能够降低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量,而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前静脉滴注与局部髓腔注射氨甲环酸(TXA)对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术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06—2021-06于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外一科行PFNA固定术的老年患者,根据术前TXA的应用方法分为髓腔注射组和静脉滴注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局部联合应用氨甲环酸(TXA)对全髋关节置换(TH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初行单侧THA患者随机分为A组(术中20 ml含1.0 g TXA生理盐水,分2次浸润+术后灌注50 ml含1.0 g TXA生理盐水)、B组(术中20 ml含1.0 g TXA生理盐水,分2次浸润+术后灌注50 ml生理盐水)、C组(术中20 ml生理盐水,分2次浸润+术后灌注50 ml含1.0 g TXA生理盐水)各30例,分别在术中局部浸润和术后经引流管逆行灌注。比较3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Hb)以及发生深静脉血栓(DVT)例数。结果术中失血量: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均少于C组(P0.05)。术后引流量: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均少于B组(P0.05)。术后第3天Hb:A组高于B、C组(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DVT发生。结论局部应用TXA可减少初次行单侧THA的失血量,术中局部浸润可减少术中失血量,术后灌注可减少术后引流量,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在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静脉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的止血效果。方法将380例初次行单侧TKA患者按照应用TXA方式及不应用TXA分成3组:1静脉滴注组:术中静脉滴注TXA 30 mg/kg,120例;2局部注射组:将1.5 g TXA溶入50 ml生理盐水中,术中关节腔内多点注射,136例;3不应用组:术中不应用TXA,124例。术前及术后第1、2、3天连续测量术侧肢体周径,对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情况、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3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异体血输注量、DVT及术侧肢体周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率、术后隐性失血量、失血总量:静脉滴注组、局部注射组均明显低于不应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滴注组与局部注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初次行单侧TKA中,静脉及局部应用TXA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能明显减少患者的出血量,且不增加DVT的风险。两种用法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氨甲环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符合标准纳入研究的126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术前术后使用氨甲环酸,64例)和对照组(不使用氨甲环酸,62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总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3d血红蛋白、术后30及90d死亡率、术后90d内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90d随访。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平均总失血量(1 365.7±856.8)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 899.6±989.7)mL(P0.05);试验组总失血量较对照组少(533.9±132.9)mL。试验组患者术后输血量及输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24hD-二聚体水平、术后30d及90d死亡率、DVT发生率等相似(P0.05)。结论氨甲环酸能够降低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量,而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3):2134-2138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围术期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多次应用对减少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拟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3组。A组:术前5~10 min TXA 20 mg/kg静滴以及3、6 h后再次静滴TXA 1 g;B组:术前5~10min TXA 20 mg/kg静滴以及3、6、9 h后再次静滴TXA 1 g;C组:术前5~10 min TXA 20 mg/kg静滴以及3、6、9、12 h后再次静滴TXA 1g。[结果]C组的总失血量(418.50±246.39)ml、隐性失血量(316.21±249.08)ml、血红蛋白下降最大值(14.54±8.31)g/L均明显低于B组的(676.31±289.43)ml、(560.31±385.63)ml、(21.86±7.47)g/L和A组的(770.58±368.06)ml、(663.73±369.46)ml、(25.49±9.4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无1例需要输血。C组术后24 h及48 h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均低于B组和A组,且术后24 h的D-二聚体水平亦低于B组和A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肌间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9)。整个住院及随访期间没有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事件。[结论]在THA术前5 min~10 min以及3、6、9、12 h后多次重复应用TXA可以进一步抑制纤溶,降低术后的总失血量以及隐性失血量,减少血红蛋白丢失,且不增加血栓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中局部和静脉应用氨甲环酸两种方式对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以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局部注射组和静脉滴注组,各25例。局部注射组缝合深筋膜后于骨折端局部注射2 g氨甲环酸后关闭切口;静脉滴注组切皮前10~15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第1次给药3 h后再次静脉给予1 g氨甲环酸。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率以及术后1、3、5、7 d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及凝血功能指标,并于术后第1、7天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术后隐性失血、术后输血量、输血率局部注射组均少于静脉滴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7 d Hb、HCT值局部注射组高于静脉滴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7 d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值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7天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均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局部注射和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均能减少术后出血量、降低输血量,均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但局部注射对减少隐性失血量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不同给药途径(局部、静脉以及局部静脉联合)减少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方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因重度骨关节炎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无TXA使用禁忌的患者共计159例;排除术前存在深静脉血栓DVT、凝血功能异常、术前正使用抗凝药物、术前血红蛋白<100 g/L、伴有恶性肿瘤、伴有或曾发生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患者、伴有出血性疾病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分为A、B、C、D 4组,A组给予关节腔注射生理盐水100 ml,B组给予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1 g,C组术前30 min给予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 g,D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 g +关闭关节囊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1 g。记录患者术后凝血系列、显性失血量,并计算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输血率。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组间相关测量指标比较使用方差分析。 结果术前、术后1 d、3 d和7 d,同一时间点比较各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无明显差异。4组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10.53%、11.11%、13.64%和13.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1,P >0.05)。B组、C组和D组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都明显低于A组(P <0.05),D组的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明显低于B组和C组(P <0.05),而B组和C组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均无明显差异(P >0.05)。A、B、C、D 4组的输血率分别为21.05%,6.67%、4.76%和2.94%,B组、C组和D组的输血率明显低于A组(χ2 =9.914,P <0.05)。 结论氨甲环酸局部应用、静脉滴注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均能有效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失血量并降低输血率,而不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静脉联合关节腔注射减少术后失血量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开始前静脉输注氨甲环酸能否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方法纳入自2016-12—2017-07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7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随机分为2组,氨甲环酸组(37例)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静脉输注氨甲环酸1 g(200 ml),生理盐水组(40例)静脉输注200 ml生理盐水。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引流量、术后输血率、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天及第3天Hb、Hct,术后第3天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氨甲环酸组术后第3天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更少,术后输血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引流量、术后Hb、术后Hct、术后第3天显性失血量、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后手术开始前静脉输注1 g氨甲环酸可以有效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手术患者的隐性失血量,降低术后患者输血率,进而减少贫血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同时不增加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切口局部联合静脉多次应用氨甲环酸对腰椎退变性侧弯手术失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2015年4月~2019年4月,97例腰椎退变性侧弯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三组。空白组32例,不应用TXA;静脉组33例,术前30 min静脉滴注TXA 15 mg/kg;联合组32例,术前30 min静脉滴注TXA 15 mg/kg+术后切口内灌注TXA 1.0 g溶液10 ml+术后6 h重复静脉滴注TXA 15 mg/kg。比较三组围手术期临床与辅助检查资料。[结果]三组手术时间及固定融合的腰椎节段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静脉组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及异体红细胞输入量均显著少于空白组(P0.05)。联合组术后引流量和术后隐性失血量显著少于静脉组和空白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Hb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24 h和72 h,联合组Hb显著高于静脉组和空白组(P0.05)。术后三组患者的D-二聚体均高于术前(P0.05)。超声检查显著三组间肌间血栓发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局部联合静脉多次应用氨甲环酸可以明显减少DLS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而不增加深静脉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围术期较大的失血量是其术后高病死率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氨甲环酸降低PFNA术中、术后失血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行PFNA手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是否在术前30min内使用氨甲环酸分为TA组和对照组。TA组共56例,男20例,女32例,平均年龄(71.35±5.40)岁;对照组共52例,男20例,女32例,平均年龄(71.69±5.51)岁。记录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与术后血红蛋白水平,统计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发生率。结果TA组总失血量为(541.05±162.18)mL,对照组为(803.10±264.86)m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TA组平均输血率为12.5%(7/56),对照组30.7%(16/5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两组DVT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可明显降低PFNA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需求,而且不增加术后DVT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静脉滴注联合关节腔内注射不同剂量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减少术后失血效果的差异。方法根据选择标准,研究共纳入2017年1月–6月收治的90例单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在术中止血带充气前10 min静脉滴注TXA 1 g;关闭切口后,A、B、C组分别于关节腔内注射含1、2、3 g TXA的生理盐水50 mL。3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患膝侧别、骨关节炎病程及分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以及术前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后1、3、7 d血红蛋白(Hb)值以及输血率,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症状性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2个月,平均8.4个月。A、B、C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引流量明显少于A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1例发生切口皮缘坏死,C组1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1、3、7 d Hb均高于A组(P0.05),B、C组间仅术后1 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C组分别有9例(30%)、4例(13.3%)、5例(16.7%)患者输血;A组输血率明显高于B、C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3组中仅B组有1例患者在术后3周时健侧腘静脉以下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TKA术前静脉滴注1 g TXA联合术毕关节腔内注射2 g TXA,能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降低输血患者比例,且不增加血栓性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贫血患者膝单髁置换术使用氨甲环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18年7月~2019年5月行单侧UKA患者术前贫血的临床资料。共有7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将患者分为TXA组34例,非TXA组39例。比较两组临床与辅助检查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两组在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XA术后引流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异体输血量显著少于非TXA组(P0.05)。围手术期两组患者均无症状性血栓或肺栓塞。两组患者Hb和HCT术后1~3 d呈下降趋势,术后3 d均降至最低值,术后4~5 d恢复性上升(P0.05)。术后各时间点TXA组的Hb和HCT均高于非TXA组,术后1 d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5 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显示,TXA组4例肌间血栓,非TXA组5例肌间血栓。[结论]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贫血患者UKA的失血量,降低输血率,而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低分子肝素对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减少出血及预防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80例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低分子肝素组(实验组,40例)与低分子肝素组(对照组,40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例数、血红蛋白、血凝指标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的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凝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倾向,术后2周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氨甲环酸联合低分子肝素应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围手术期可有效减少出血量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全身与局部联合应用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10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2例)。所有患者接受相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其中对照组术前20 min给予氨甲环酸治疗,将15 mg/kg稀释于250 ml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中将氨甲环酸0.5 g溶于20 ml生理盐水注入股骨髓腔,进行局部治疗。比较两组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析两组手术前后血液指标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观察两组血栓类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而观察组术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与对照组(11.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全身与局部联合应用对降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减少血细胞丢失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静脉滴注氨甲环酸(TXA)应用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7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腰椎椎管狭窄症需行单节段PLIF的患者98例,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年龄在18~70周岁、腰腿痛或间歇性跛行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且经3个月以上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无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58例。随机分为TXA组和对照组,其中TXA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0.5±6.3岁;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1±4.2岁。TXA组在手术切皮前15min按照15mg/kg静脉滴注TXA,并于第1剂TXA滴注完成后8h再予等量TXA缓慢静脉滴注;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滴注等量生理盐水。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24h内引流量及术后24h至引流管拔出时引流量等;同时监测患者手术前后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纤溶指标、肝肾功能、炎性指标;记录血栓形成、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药物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植骨融合率分析手术效果。结果:TXA组患者的总失血量(894±324ml)、显性失血量(380±109ml)、术中失血量(197±70ml)、术后24h内引流量(134±58ml)及术后24h至引流管拔出时引流量(50±28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339±330ml、815±226ml、266±78ml、381±136ml及168±6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炎症指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XA组术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无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药物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及脑脊液漏等手术相关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1、3、12个月的JOA、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两维间椎间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TXA在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减少PLIF手术围手术期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与肾上腺素关节腔内注射减少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失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重度膝关节炎拟行TKA术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列表法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68例。止血带松开前,A组关节腔内注射TXA 3g;B组关节腔内注射TXA 3g+肾上腺素0.25mg。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止血带应用时间、住院时间、直腿开始抬高时间、术后3d大(小)腿周径变化率、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HSS膝关节评分及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3d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3d红细胞比容下降值、异体输血率、皮下瘀斑面积1%发生率。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止血带应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腿开始抬高时间、术后3d大(小)腿周径变化率、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术后3个月HSS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3d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3d红细胞比容下降值、皮下瘀斑面积1%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现切口感染坏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和症状性的肺栓塞以及血压骤升、心律失常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关节腔内注射TXA和肾上腺素在减少TKA术后失血的效果上明显优于单用TXA,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TXA)不同应用时间与途径对减少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手术期显性失血与隐性失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初次单侧THA 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32例切皮前静滴TXA(15 mg/kg),联合缝皮后经引流管逆行灌注50 m L TXA(20 mg/m L);B组34例术中局部浸润20 m L TXA(50 mg/m L),联合缝皮后经引流管逆行灌注50 m L TXA(20 mg/m L)。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第3 d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计算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前Hb、术前Hct、术后引流量、显性失血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3 d Hb(106.43±5.84)g/L、Hct(0.42±0.03)g/L均显著大于B组(102.52±6.03)g/L、(0.40±0.04)g/L(P0.05),A组术中失血量(278.57±40.21)m L、隐性失血量(632.67±64.72)m L均显著小于B组(304.85±52.62)m L、(687.09±70.16)m L(P0.05)。结论:TXA切皮前静滴联合缝皮后局部灌注在减少显性失血方面的作用与术中浸润联合缝皮后局部灌注相似,但在减少隐性失血方面优于术中局部浸润联合缝皮后局部灌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