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目的 探究萧山地区消化道肿瘤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648例消化道肿瘤患者,采用NRS 2002简表实施营养风险筛查,并分析发生营养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 648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中,271例存在营养不足,占41.82%;有营养风险的患者398例,占61.42%。年龄、性别、病程及文化水平对营养不足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居住地类型、肿瘤TNM分期及是否接受化疗对营养不足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类型为农村,肿瘤TNM分期为Ⅲ、Ⅳ期,有化疗史是患者营养不足的影响因素(均P<0.05);年龄、文化水平、居住地类型、肿瘤TNM分期及是否接受化疗对营养风险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低文化水平,居住地类型为农村,肿瘤TNM分期为Ⅲ、Ⅳ期,有化疗史是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萧山地区消化道肿瘤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足情况,营养风险较高,年龄、文化水平、居住地类型、肿瘤分期以及化疗史均是引起营养风险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营养支持对有营养风险胃肠恶性肿瘤病人有无改善临床结局和成本-效果比的影响.方法:2014年12月至2015年8月,以连续抽样方式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营养风险发生率、临床结局和医疗费用进行资料收集. 结果:共纳入244例病人,在有营养风险者中,营养支持组总并发症率(31.94% vs 57.89%,P=0.04)以及非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25.00% vs 52.63%,P=0.02)显著低于无营养支持组.另外,肠内营养组在非感染性并发症风险的减少方面有绝对优势(16.67% vs 52.63%,P=0.03).多因素分析确认营养支持改善病人总并发症发生率的结论稳定(OR =0.62,95%CI =0.37 ~0.81,P<0.01).存在营养风险且接受营养支持病人的总费用比未接受营养支持者高,两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8 175.9和7 184.9,增量成本-效果比为3 819.2. 结论:对胃肠恶性肿瘤有营养风险的病人给予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时间,其成本-效果比水平高.  相似文献   

3.
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营养状况的评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3例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前的基础营养指标、血清蛋白及血清氨基酸浓度等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将测定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血清氨基酸浓度的变化能更早、理好地反映病人的营养状况;(2)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对除苯丙氨酸、蛋白氨酸外的其它必需及半必需氨基酸的摄取更为显著;(3)为防止术前营养支持的同时促使肿瘤生长的可能性,有必要限制某些氨基酸的投放量;(4)其它的测定项目  相似文献   

4.
术前术后病人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要素膳、氨基酸和脂肪静脉注射已问世,全胃肠道与全静脉营养在医院中广泛使用,但大多并未按照病人的代谢情况和营养需要来应用,病人营养评价也未常规开展。我们过去调查发现,术后营养不良是术前的2倍,特别是蛋白一热能营养不良在外科病人中仍可见到。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是临床治疗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营养状况的变化直接关系到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现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我院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大手术病人营养支持现状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规范肿瘤病人的临床营养支持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肿瘤外科2010年1个月内出院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大手术病人病历180份,对其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肠外营养(PN)与肠内营养支持(EN)人数比为3.2∶1。手术前后营养支持率分别为5.2%和100%。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平均天数为(12.1±8.3)天,术后营养支持中位天数分别为胰腺癌13.3 d,食管贲门癌13.2 d,胃癌8.0 d,肝胆癌5.4 d,结直肠癌5.1 d。术后营养支持人均供给热量为5 633.3~693.7 kJ(1 346.4±165.8kcal)/d,其中每公斤理想体重平均供给热量104.6~125.5kJ(25~30 kcal)/(kg.d)的人数占32.8%,<83.68 kJ(20 kcal)/(kg.d)的人数占28.4%,<62.76 kJ(15 kcal)/(kg.d)的人数占7.8%。此外,PN病人中92.7%人次使用了谷氨酰胺、鱼油免疫营养支持治疗,EN病人中14.8%人次使用了富含鱼油的EN制剂。营养制剂费用人均(7 024.4±7 330.2)元人民币,日均(611.6±473.5)元人民币,日均营养制剂费用PN组显著高于EN组(P<0.01)。结论:我院肿瘤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已得到普遍重视。然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不尽合理,不足和过度并存,仍需继续推广基于证据的肠外肠内营养指南。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40例消化道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20例,试验周期为7天。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等热量、等氮量的营养支持一周(术后第1天和第2天分别提供热卡19.33~19.97Kcal/kg,氮量0.14~0.15g/kg;术后第3天至第7天每日提供热卡26.9~28.55kcal/kg,氮量0.2~0.21g/kg)。检测术前和术后第8天病人的体重、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血浆白蛋白、转铁蛋白、血清氨基酸谱和累计氮平衡等营养指标。结果两组病人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病人术后第8天的体重均明显下降(P<0.001),组间无差异。两组病人术后第8天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和上臂肌围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而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病人血浆白蛋白水平在术后第8天明显下降,而EN组较PN组下降幅度小(P<0.05)。两组病人的血浆转铁蛋白水平在术后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累计7天氮平衡EN组为(-26.1±15.3)g,而PN组为(-23.4±10.3)g,两组间无明显差异。EN组能明显升高血清天门冬氨酸(ASP)、丝氨酸(SER)、谷氨酸(GLU)、半胱氨酸(CYS)、异亮氨酸(ILE)及苯丙氨酸(PHE)的水平,对于其它氨基酸无明显影响。而PN组经过营养支持后,血清蛋氨酸(MET)浓度升高,组氨酸(HIS)浓度下降,其它氨基酸变化不明显。结论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可出现明显的负氮平衡和低蛋白血症。术后早期应激状态下,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均不能避免机体分解代谢状态。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有效的。肠内营养可以达到与肠外营养一样的维持体重和氮平衡的临床疗效。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能更好地维持血浆白蛋白水平和血清氨基酸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在综合营养干预下的营养状况,以及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纳入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本院84例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按照接诊先后顺序均分为观察、对照两组,每组42例。常规护理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联合综合营养干预予以观察组。根据化疗前、化疗中、化疗后不同的时间点,评估组间营养状况与生存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均较对照组更优,统计学分析结果(P<0.05)。结论:以常规肿瘤化疗护理为基础,联合有效的综合营养干预,可以促进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期间营养状况的提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与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1 000例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化疗后患者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 00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感染98例,感染率9.80%,其中呼吸系统感染占56.12%、泌尿系统占20.41%、消化道占13.27%;检出病原菌7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0.53%、革兰阳性菌占23.68%、真菌占15.79%;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住院时间长、血清白蛋白偏低、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肿瘤晚期是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较多,高龄、住院时间长、血清白蛋白低、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肿瘤晚期是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15例消化道肿瘤病人术中肿瘤切除,利用行胃肠吻合时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根粗细2.5mm塑料管插入空肠输出袢约30~40cm处进行术后肠道营养支持(En)。并同时选15例同期非肠道营养(静脉营养)作对照,并从病人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时间,进全流质量、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病人术后休重、体力恢复情况以及术后病人输血量,消化道瘘的发生和持续时间,病人术后营养状况改善情况等方面加以对照分析,从中对En作出评价。讨论了En与输血输液,术后病人化疗、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之间的关系,并为广大基层医院开展En提供可行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不同的营养评定方法(IBW%、ALB、PA、CHI%及血清氨基酸浓度测定),分别对23例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U组)和20例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L组)检测术前营养状况。结果提示:1.IBW%、ALB、PA均不能早期反映营养不良,但可反映两组的营养状况差异;2.CHI%能反映U组的营养不良,但不能反映L组的营养缺陷;3.血清氨基酸浓度测定可反映两组的营养不良;4.多数类别的氨基酸浓度变化与营养不良状况呈平行关系,AAA及met浓度变化与营养状况无关。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营养支持联合新辅助化疗对结直肠癌伴不全梗阻病人的术前营养改善和梗阻缓解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保守治疗暂时缓解梗阻的结直肠癌病人87例.分别于入院后第2天、手术前3d使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 2002)评估病人的营养风险状况,测定身高、体重、BMI,检查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以及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在保守治疗期间,通过灌肠或口服缓泻药物行肠道准备,然后行肠镜检查.经病理诊断明确后行新辅助化疗,方案为FOLFOX4,所有病人完成2个疗程的静脉化疗.治疗期间,根据病人梗阻症状缓解的情况,逐步调整营养支持方式. 结果:在87例病人中,65例(74.71%)病人的梗阻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营养支持方式由全胃肠外营养(TPN)转为全肠内营养(TEN)支持;22例(25.29%)病人的梗阻症状稍有缓解,营养支持方式由TPN转为PN+ EN支持.术前病人营养风险明显降低,营养状况明显改善.CEA阳性的病人数虽无明显变化,但阳性的数值较入院时明显降低. 结论:营养支持联合新辅助化疗在结直肠癌伴不全梗阻的病人中可改善其营养状况,降低营养风险,缓解梗阻症状,减轻肿瘤负荷,为限期手术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肿瘤术后辅助化疗病人营养不良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胃肠道肿瘤术后辅助化疗病人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调查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并进行原因分析,为该类病人临床营养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自2016年7月至12月对入住普通外科胃肠肿瘤术后并行辅助化疗的181例病人,运用PG-SGA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同时检测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白细胞,记录病人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根据性别、年龄、不同肿瘤部位、化疗疗程、症状等进行不同分值的亚组分析。结果 :所有181例病人均完成营养风险筛查,其中PG-SGA得分在0~3分的69例(占38.1%),4~8分即中度营养不良的71例(占39.2%);大于8分即存在严重营养不良的41例(占22.7%),4分以上即存在营养不良的共112例占61.9%。对112例营养不良病人进一步分析:胃癌病人PG-SGA得分明显高于直肠癌病人(P0.05)和结肠癌病人(P0.01);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P0.05);年龄大于65岁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65岁以下病人(P0.01)。PG-SGA得分越高化疗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越重,血红蛋白、白细胞水平也越低(P0.01)。营养不良与病人化疗疗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胃肠道肿瘤术后辅助化疗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肿瘤部位、性别、年龄和化疗不良反应等是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胃肠肿瘤外科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支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肿瘤专科医院胃肠肿瘤择期手术患者的营养风险及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情况.方法 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方法调查我院胃肠外科2010年5至9月新入院胃肠肿瘤择期手术患者的营养风险及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情况.结果 入院时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占43.6% (85/195),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术前营养支持率为11.7% (10/85),术后营养支持率为100% (85/85).无营养风险的患者术前营养支持率为0,术后营养支持率为84.5% (93/110).有营养风险与无营养风险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1% (13/68)和7.1% (9/127) (P=0.02).结论 胃肠肿瘤择期手术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不尽合理.入院时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要继续推广基于证据的肠外肠内营养指南.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病人多出现营养不良,其原因主要是恶性肿瘤本身的消耗和手术的影响,营养不良又会增加病人手术后的并发症和病死率,由此对这类病人进行营养支持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对结直肠癌病人围手术期的营养状况评定、营养支持的指征、时机、原则和方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营养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免疫营养(IEN)对胃肠癌根治术后病人营养状态、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和感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72例胃肠癌病人随机分为IEN组、标准肠内营养(S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另设空白对照组.IEN组病人于术后第1天起给予IEN液(瑞能),SEN组病人于术后第1天起给予SEN液(能全力),PN组病人于术...  相似文献   

18.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在胃肠手术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主观全面评价(SGA)法对外科病人进行营养评定,并观察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胃肠手术病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了76例胃肠手术病人,应用SGA法进行营养状况评定,统计各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情况,观察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病人血红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的影响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应用SGA法评定,34例(44.7%)存在营养不良;与入院时相比,术后血红蛋白明显下降,清蛋白在术后2周内明显下降,前清蛋白在术后2周时明显上升,术后1周转铁蛋白明显下降;各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29.6%和14.3%.结论:SGA法可对手术病人进行初步营养评定;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可改善营养不良的胃肠外科病人的营养状况,但对营养良好的病人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是否可作为对肝部分切除病人进行营养支持的依据。方法:收集肝部分切除病人243例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其中NRS 2002评分3分为182例,有营养支持组的病人109例,无营养支持组的病人73例;评分≥3分为61例,有营养支持组的病人41例,无营养支持组的病人20例,分别比较相关营养指标和临床结局指标。结果:在肝部分切除病人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5%。有营养风险组的病人给予营养支持的为67%,未给予营养支持的为33%。无营养风险组的病人给予营养支持的为40%,未给予营养支持的为60%。在有营养风险组,有营养支持组的病人和无营养支持组的病人相比,入院时血清前清蛋白(PA)、清蛋白(ALB)、总蛋白(T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院时,有营养支持组病人的血清PA、ALB含量均显著高于无营养支持组(P0.05);有营养支持组病人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无营养支持组(P0.05)。在无营养风险组,无论是否给予营养支持,病人出院时血清PA、ALB、TP含量与入院时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或无营养支持的病人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营养支持可显著改善肝部分切除并存在营养风险病人的营养状况和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