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联合检测血清D-二聚体、肌钙蛋白I(cTnI)及肌红蛋白(Myo)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将AMI患者130例作为观察组,1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日立7602生化仪检测其血清D-二聚体水平,cTnI、Myo水平均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AMI发病2h后血清D-二聚体、cTnI及Myo浓度分别为(1.71±0.14)mg/L、(1.18±0.28)ng/mL、(90.53±2.36)ng/mL,对照组D-二聚体、cTnI及Myo浓度分别为(0.25±0.12)mg/L、(0.10±0.02)ng/mL、(23.61±4.15)ng/mL,AMI组D-二聚体、cTnI及Myo水平明显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血清D-二聚体、cTnI及Myo水平,对AMI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高达94.65%和98.5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D-二聚体、TnI及Myo对AMI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联合检测血清 D-二聚体、肌钙蛋白 I(cTnI)及肌红蛋白(Myo)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将 AMI 患者130例作为观察组,1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日立7602生化仪检测其血清 D-二聚体水平,cTnI、Myo 水平均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采用 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AMI 发病2 h 后血清 D-二聚体、cTnI 及 Myo 浓度分别为(1.71±0.14)mg/L、(1.18±0.28)ng/mL、(90.53±2.36)ng/mL,对照组 D-二聚体、cTnI 及 Myo 浓度分别为(0.25±0.12) mg/L、(0.10±0.02)ng/mL、(23.61±4.15)ng/mL,AMI 组 D-二聚体、cTnI 及 Myo 水平明显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检测血清 D-二聚体、cTnI 及 Myo 水平,对 AMI 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高达94.65%和98.5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 D-二聚体、TnI 及 Myo 对 AMI 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出血中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78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和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标本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入院后(0h),各组间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4、48、72h小量脑出血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量脑出血组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量脑出血组(P0.05);小量脑出血组在24hD-二聚体水平达高峰,而大量脑出血组48hD-二聚体水平达高峰且D-二聚体水平与颅内出血量呈正相关(r=0.914,P=0.000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随颅内出血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颅内出血量越多,D-二聚体高水平持续时间越长。可见检测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因胸痛就诊于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患者共80例,其中40例经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CTA)检查确诊为急性主动脉夹层病例作为ADD组,同期以类似症状就诊但最终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的4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胸痛发生12 h内检测血浆 D-二聚体,比较ADD组与对照组血浆 D-二聚体水平,分析D-二聚体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绘制D-二聚体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所有数据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DD组血浆在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5.48±7.95)vs.(0.64±0.75),P<0.01];D-二聚体(>0.5 μg/mL)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62.5%,70%和83.3%,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848±0.042,95%CI为0.766-0.930.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有效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钠尿肽(BNP)、D-二聚体对急性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治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急诊监护室住院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80例,将此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将80例在本院同期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纳为对照组。将两组hsCRP、BNP、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并将观察组治疗前后的hsCRP、BNP、D-二聚体水平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后发生与未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患者hsCRP、BNP、D-二聚体水平比较。结果两组hsCRP、BNP、D-二聚体水平比较,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hsCRP、BNP、D-二聚体水平上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发生MACE的患者hsCRP、BNP、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MACE患者(P<0.05);在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与联合检测间比较,hsCRP、BNP、D-二聚体的联合检测均显著高于单独检测(P<0.05);在特异度上,hsCRP、BNP、BNP、D-二聚体的联合检测均显著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 hsCRP、BNP、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较单独检测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不同疾病发展阶段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该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30例APL住院患者作为APL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APL组分为治疗前、治疗后3、8、16d、缓解组,检测各组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前、治疗开始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缓解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明显高于缓解后(P0.05)。结论在APL治疗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在早期诊断、疗效观察、疾病控制、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检测并比较75例体检健康者及14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01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107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D-D水平,用ROC曲线评价D-D的诊断性能。 结果:健康人对照组及UAP组、NSTEMI组、STEMI组患者血浆D-D水平分别为329(126,537)、634(200,1 333)、771(299,1 400)和1 160(388,2 418) μg/L;1支、2支和≥3支血管病变组患者血浆D-D水平分别为817(200,1 751)、1 002(262,2 418)和1 276(322,2 341) μg/L。STEMI组患者血浆D-D水平高于UAP组和NSTEMI组(U分别为198.1、96.5,P均<0.01);≥3支血管病变组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U=459.9,P<0.01)。D-D诊断STEM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6(95%CI:0.793~0.939),当cut off值为793 μg/L时,D-D诊断STEMI的敏感性为84.8%,特异性为69.3%。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血浆D-D水平增高是ACS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指标。 结论:ACS患者血浆D-D水平显著增高,特别是在辅助诊断STEMI时有较高的敏感性,且具有预后判断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联合D-二聚体(D-D)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感染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入院治疗的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的患者46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治疗前后血浆CRP、D-D水平。并以同期入院体检的非白血病合并感染的健康人(4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CRP、D-D的变化,对比治疗前后46例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血浆CRP、D-D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缓解后,CRP降低接近正常水平,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D水平较化疗前降低,但仍高于正常水平。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好过治疗前。上述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联合D-D检测对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患者的病情进展的观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在肺栓塞(PE)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32例肺栓塞患者与116例有肺栓塞临床表现的呼吸系统其他疾病患者的D-D、FIB和血小板(PLT)。结果肺栓塞患者的D-D和FI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栓塞患者的PL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和FIB综合诊断PE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1(95%CI=0.635~0.847),灵敏度为62.5%,特异性为82.76%,阳性预测值(PPV)为50%,阴性预测值(NPV)为88.9%,其中ROC曲线下面积、PPV和NPV都较单独诊断时高。结论联合检测D-D和FIB对早期诊断PE具有快速、简便、价廉等优势,值得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胰腺炎的分型、严重程度及预后是否存在相关性,以探讨D-二聚体水平联合CRP在急性胰腺炎患者分型及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1月入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25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55例。随机选取同期因腹痛入院的非急性胰腺炎患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不同时间点患者D-二聚体、CRP在外周血中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研究分析。结果 SAP组CRP水平显著高于MAP组及对照组,且在入院7 d内一直保持较高水平。SAP组各时间点D-二聚体浓度水平显著高于MAP(P<0.05)。在入院3 d内MAP组CRP浓度水平亦高于对照组(P<0.05);SAP组D-二聚体值与CRP存在正相关。结论 D-二聚体联合CRP能够作为急性胰腺炎患者分型的重要标志物,能较好地判断患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该院收治的82例AC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梗死体积分为3组:大梗死组(L组)13例,中梗死组(M组)47例,小梗死组(S组)22例;选取同一时期的10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Hcy、CRP、D-D水平和Hcy、CRP、D-D三者联合检测对ACI的诊断价值。结果各组研究对象Hcy、CRP、D-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灵敏度为84.14%,特异度96.00%,正确诊断指数0.801 4,阴性预测值88.07%;CRP灵敏度90.24%,特异度91.00%,正确诊断指数0.812 4,阴性预测值91.92%;D-D灵敏度75.61%,特异度98.00%,正确诊断指数0.736 1,阴性预测值83.05%;Hcy+CRP+D-D灵敏度98.78%,特异度89.00%,正确诊断指数0.877 8,阴性预测值9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CRP、D-D三者联合的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CRP、D-D联合检测可用于ACI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216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患者,其中37例(17.13%)伴有房颤。房颤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P<0.05),二者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r=0.9525)。216例中,发生脑梗塞21例(9.7%),伴房颤者10例(27.0%)。甲亢伴房颤的脑梗塞发生率明显高于甲亢无房颤者(P<0.001)。脑梗塞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二者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0.9213)。结果提示,对于甲亢患者的抗甲状腺治疗应尽早开始,以控制房颤的发生,这对于减少甲亢患者脑梗塞的发生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33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14.4%,梗死部位以广泛前壁乡见。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多见于梗死后左心功能不全或窦房结功能低下所致,当。心室率>120/分时应给予紧急措施控制心室率.若心房颤动持续不能转复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房颤动发生的时间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在1095例AMI连续病例中,76倒在发病后出现心房颤动,根据心房颤动发生的时间分为两组:心房颤动早发组(31例,发生在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内)和心房颤动晚发组(45例,发生在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后),比较两组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两组比较,心房颤动早发组下壁梗死的比率较高(P<0.01),而心房颤动晚发组前壁梗死的比率较高(P<0.01)。心房颤动晚发组Killip心功能大于或等于Ⅱ级的发生率及住院期病死率均高于早发组(P<0.05)。结论:AMI心房颤动发生的时间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有关,可作为评估AMI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0例健康对照者及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第1、7、14天)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大、中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重、中型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轻型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63例ACI患者(ACI组)、112名健康人(对照组)血液标本,采用循环酶法测定Hcy、免疫比浊法测定DD和Fg。结果 ACI患者血浆Hcy、DD和Fg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ACI患者血浆Hcy与DD水平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1),与Fg水平无显著性相关;血浆DD与Fg水平之间也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结论血浆Hcy、DD、Fg水平与A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ACI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人心房颤动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分析 45例老年人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结果 发现本组病人有如下特点 ,临床症状重 ,病情进展快 ,预后差 ,主要死亡原因是脑疝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老年人心房颤动易引起脑梗死 ,且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首次在上海市浦东医院住院治疗的2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287例未患脑梗死的健康人或医院内其他与脑血管病无关的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和双抗体夹心法测定D-二聚体浓度,同时使用美国GE公司MycoCardRReaderⅡ型超声诊断仪行颈部血管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总胆固醇[(4.25±0.92)、(4.98±0.88) mmol/L]、甘油三酯[(1.48±0.82)、(1.78±1.0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2±0.76)、(2.92±0.73)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38±0.26)、(1.06±0.29) mmol/L]、收缩压[(130.28±14.78)、(152.98±20.45)mmHg]、舒张压[(78.45±16.02)、(93.81±16.88) mm Hg]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照组左、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别为(0.86±0.41)、(0.87±0.39)mm,观察组分别为(1.18±0.25)、(1.12±0.29)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44、3.564、2.987、3.964、3.264、2.785、2.164、2.254,P均<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12.89±6.56) μmol/L]和D-二聚体[(1.53±0.59) mg/L]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17±0.12)μmol/L,(0.33±0.23) 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24、2.753,P均<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高低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及合并脑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栓塞和出血风险及抗栓治疗现状。方法回顾分析583例非瓣膜老年心房颤动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分别应用CHADS2评分及CHA2DS2-VASc评分进行卒中风险分层,比较两种评分系统对卒中风险评估的差异,分析探讨各分层抗栓药物应用情况,并应用HAS-BLED评分进行出血风险评估。结果所有NVAF患者基础病中以高血压最常见占61.3%,其次冠心病占56.2%。583例NVAF心房颤动患者中,CHADS2评分≥2分351例,华法林用药率为2.6%,抗血小板用药率为82.3%,CHA2DS2-VASc评分≥2分522例,华法林用药率为2.1%,抗血小板用药率为84.7%。结论高血压和冠心病是大多数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基础疾病,老年心房颤动及合并脑梗死患者应用华法林进行规范化抗凝治疗的比例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探讨3项指标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辅助诊疗价值。方法分别检测36例脑梗死患者发病急性期与恢复期以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D、FDP及CRP水平。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D-D、FDP及CRP水平与恢复期患者及对照组血浆D-D、FDP及CRP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D-D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血浆FDP检测阳性率。结论血浆D-D、FDP与CRP的实验室联合检测对判断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严重程度及疗效观察有一定临床意义,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