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肝脏》2016,(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栓塞治疗前后B超检查肿块大小、肝动脉内径及肝动脉收缩期峰值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5月—2015年5月收治124例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肝动脉栓塞治疗。治疗前后,分别B超检查,比较肿块大小、肝动脉内径及肝动脉收缩期峰值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较治疗前,患者的肿块大小和肝动脉内径及肝动脉收缩期峰值均出现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肝动脉栓塞治疗前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肿块大小、肝动脉内径及肝动脉收缩期峰值均显著下降,B超检查可十分直观地了解疗效。  相似文献   

2.
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267例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超选择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效果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267例PHC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行超选择TACE,随访4a观察生存情况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本组1、2、3、4a生存者分别为126、89、44、8例;肿瘤多发、直径〉10cm及Ⅳb期患者3、4a生存率显著低于肿瘤单发、直径〈10cm及Ⅲ期、Ⅳa期患者(P〈0.05)。结论超选择TACE治疗PHC能延长患者生存期;肿瘤临床分期、直径及数量对预后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术联合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9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肝动脉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术,随访半年,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n=22)与未复发组(n=74)。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内科治疗、肿瘤数目、肿瘤部位、最大肿瘤直径、术前甲胎蛋白水平、MELD评分、邻近大血管、BCLC分期、饮酒史、肝癌家族史、相关病因、肿瘤包膜。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96例患者中,随访半年期间复发率为22.92%(22/96)。复发组22例、未复发组74例。两组年龄、性别、Child-Pugh分级、肿瘤部位、MELD评分、BCLC分期、饮酒史、肝癌家族史、相关病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科治疗、肿瘤数目、最大肿瘤直径、术前甲胎蛋白、肿瘤包膜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最大肿瘤直径、邻近大血管、肿瘤包膜为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数目3个、最大肿瘤直径4 cm、邻近大血管、无肿瘤包膜为微波消融术联合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该类患者,应密切随访并积极采取辅助治疗,及早发现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碘油栓塞对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消融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PHC患者,接受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hepatic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的患者为A组(TAE联合RFA组),共45例;单纯接受RFA治疗的患者为B组(单纯RFA组),共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首次肿瘤消融率,分析术前碘油栓塞是否能有效提高肿瘤完全消融率,减少肿瘤组织残留.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结果:A组患者术后肿瘤病灶完全消融率84.4%,高于B组(57.5%),机会残留率8.9%,低于B组(3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肿瘤部分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3 c m的单发肿瘤,A组首次完全消融率93.3%(14/15),B组为92.3%(12/13)(P0.05);而对于多发和/或直径介于3-5 cm的肿瘤,A组完全消融率80.0%(24/30),明显高于B组40.7%(11/27)(P0.05).结论:术前碘油栓塞对直径≤3 cm的单发肿瘤无助于提高肿瘤完全消融率,而对3 cm的单发肿瘤或多发肿瘤则有助于提高肿瘤完全消融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取肝动脉栓塞术治疗对高、中和低血供型肝血管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100例,其中高血供型37例(A组),中等血供型34例(B组)和低血供型29例(C组),均行肝动脉栓塞术治疗,经股动脉插管,注射博来霉素碘化油乳剂行栓塞术,随访12个月。结果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A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4.9%和81.1%,均显著高于B组的61.8%和67.7%或C组的3.5%和10.3%(P0.05);A组、B组和C组患者博来霉素碘化油用量分别为(11.4±2.6) ml、(9.7±1.9) ml和(4.3±1.0) ml,差异显著(P0.05);在术后12个月,C组患者病灶直径为(6.6±0.7) mm,显著大于A组的(2.8±0.2) mm或B组的(3.2±0.3) mm(P0.05);术后A组近期肝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8.9%,显著高于B组的8.8%或C组的3.4%(P0.05)。结论采取肝动脉栓塞术治疗不同血供类型的肝动脉瘤患者可能疗效不同,对富血供的血管瘤疗效较好,研究提示对乏血供的血管瘤,应采取其他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6.
《肝脏》2016,(11)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病灶显示效果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PHC患者60例,均应用TACE治疗,术后3个月至6个月,每个月时点均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MRI进行检查,并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CT和MRI检测结果的评判标准,对PHC患者TACE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病灶显示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60例PHC患者中,有73个病灶。我院应用DSA后,显示51个病灶为肿瘤残余或复发;22个病灶无异常情况;而使用CT和MRI,分别显示36个和50个病灶有肿瘤残余或复发。MRI的准确性、敏感度均高于CT(χ~2=6.245,P=0.012;χ~2=6.468,P=0.011)且判断术后肿瘤包膜病灶能力较高(χ~2=13.567,P0.01)。结论 MRI能够较准确地检测PHC患者TACE后肿瘤残余或复发,更好评价肝脏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灌注GRGDSP(Gly-Arg-Gly-Asp-Ser-Pro)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大鼠肝肿瘤生长与转移的机制.方法:成年♀Wistar大鼠30只制作为肝癌模型,随机分为:A组(n=10),即TACE GRGDSP组;B组(n=10),即TACE组及C组(n=10),即生理盐水组.介入术前及术后12d分别MRI检查计算肿瘤体积生长率V2/V1.术后行病理学检查计算肝肿瘤坏死率及转移情况,并采取免疫组化检测、吸光度分析von-Willebrandfactor(Ⅷ因子)和Ki67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存活26只大鼠,V2/V1值及Ki67阳性表达吸光度值(A,B,C组分别为4.4±0.7,7.0±1.1,13.0±1.7;0.21±0.05,0.30±0.06,0.38±0.04)比较:总体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112.97,P<0.01;F=25.81,P<0.01),A组低于B,C二组(P<0.05),B组亦低于C组(P<0.05);肝内转移灶数及Ⅷ因子阳性表达吸光度值(A,B,C组分别为4.89±1.25,6.63±1.60,7.22±1.92;0.18±0.02,0.22±0.02,0.23±0.02)比较,总体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5.04,P<0.05;F=15.62,P<0.01),均为A组低于B,C组(P<0.05),而B,C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肿瘤坏死率(A,B,C组分别为60.33±4.68%,55.80±5.23%,32.56±4.84%)比较,总体存在显著性差异(F=76.15,P<0.01),A,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均高于C组(P<0.05).结论:经肝动脉灌注GRGDSP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大鼠肝肿瘤具有显著抑制移植性肝肿瘤生长和肝内转移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有GRGDSP抑制了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的增生.  相似文献   

8.
李晓琳  王登科 《山东医药》2012,52(38):37-38
目的 比较官腔镜电切术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 10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50例,分别采用官腔镜电切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A组手术时间为(65.23±11.04) min,低于B组的(98.36±15.22) min,P<0.01.A组住院时间(6.35 ±0.01)d,与B组的(6.42±0.02)d相比,P>0.05.治疗12个月后,A组患者肌瘤均消失,B组7例患者瘤体缩小、5例患者肌瘤复发.A、B组手术治愈率分别为100%、78%,两组相比,P<0.01.结论 官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优于子宫动脉栓塞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对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201例HBV相关HCC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史、基础肝病、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Child-Pugh分级、肿瘤数目、肿瘤最大直径、肿瘤部位及腹水。计算各患者APRI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基线APRI的临界值,并将患者分为低APRI组(APRI≤临界值)及高APRI组(APRI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HBV相关HCC患者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根据ROC曲线确定基线APRI临界值为1.30。低APRI组104例,高APRI组97例,低APRI组与高APRI组患者间肝硬化(无/有:62/41vs 42/56)、WBC计数(4×10~9/L/≥4×10~9/L:29/74 vs 55/43)、ALT(45 U/L/≥45 U/L:82/21vs 63/35)、ALB(35 g/L/≥35 g/L:24/79 vs 49/49)、TBil(≤21μmol/L/ 21μmol/L:73/30vs 40/58)、PT(≤12.8 s/ 12.8 s:79/24 vs 46/52)、CHE(4000 U/L/≥4000 U/L:16/87 vs43/55)、腹水(有/无:4/99 vs 15/83)及Child-Pugh分级(A级/B级:91/12 vs 70/28)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APRI组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高APR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84,P 0.001)。Cox多因素预后分析表明基线APRI 1.30、ALB 35 g/L、肿瘤最大直径 3 cm是影响HBV相关HCC患者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2.836,95%CI:1.082~4.465,P 0.001;HR=0.616,95%CI:0.403~0.942,P=0.025;HR=2.286,95%CI:1.467~3.560,P 0.001)。结论基线APRI、ALB水平及肿瘤最大直径是HBV相关HCC患者接受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术后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动脉灌注化学治疗栓塞(TACE)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方法 65例PHC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为32例和33例.单纯TACE治疗组(对照组)常规行肝动脉灌注化学治疗栓塞术;TACE联合细胞免疫治疗组(研究组)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肝硬化患者心脏相关参数,探讨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及其与终末期肝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018 年 4 月~2019 年 4月我院诊治的124 例肝硬化患者(41例MELD 评分≤9 分为轻度)、35例为10≤MELD 评分≤19 分为中度和22例MELD≥20 分为重度)和60例健康人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左房收缩末期内径(LAs)、左室舒张期末期内径(LVd)、右房收缩末期内径(RAs)、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模式下检测二尖瓣环 Ea/Aa 比值,估算肝硬化患者肺动脉收缩压(PASP)。结果 对照组和肝硬化组 LAs 分别为(36.3±3.1)和(37.8±4.3),LVd 分别为(47.8±2.8)和(49.4±4.6),Ea/Aa 比值分别为(1.1±0.3)和(1.0±0.2),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肝硬化患者LAs 分别为(36.1±4.2)、(38.2±4.1)和(40.1±3.7),LVd 分别为(47.4±4.5)、(50.3±4.4)和(51.4±3.8),PASP 分别为(31.2±4.6)、(33.4±4.5)和(35.1±5.4),差异显著(P<0.05);在124 例肝硬化患者中, 9 例(7.3%)PASP>40mmHg,被判定为肺动脉高压(PAH)。结论 随着肝病向终末期进展,肝硬化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减退。超声心动图在评估肝硬化患者的心功能和估算肺动脉压方面具有敏感性高、可重复性强的有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用于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在接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围术期的麻醉效果。方法 2018年7月~2020年7月我院接受TACE治疗的125例PLC患者,被分为A组(n=64),在围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镇痛,和B组(n=61),采用吗啡镇痛。在栓塞即刻(T0)、术毕(T1)、术后12 h(T2)和术后24 h(T3)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改良的警觉/镇静量表(OA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常规测量平均动脉血压(MA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了解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在T0、T1、T2和T3时,A组VAS评分分别为(2.4±1.1)分、(2.0±0.9)分、(1.7±0.5)分和(1.2±0.3)分,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2.9±1.5)分、(2.5±1.3)分、(2.0±0.9)分和(1.6±0.5)分,P<0.05】; 在T0、T1、T2和T3时,A组OAA/S评分分别为(4.6±0.3)分、(4.5±0.3)分、(4.7±0.2)分和(4.6±0.2)分,与B组比,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4.5±0.3)分、(4.5±0.2)分、(4.6±0.4)分和(4.6±0.2)分,P>0.05】; 在各时期,两组MAP、SBP、DBP和HR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显著低于B组的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考核,A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7.2%和73.4%,与B组的68.9%和75.4%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自控镇痛能够更好地缓解PLC患者在接受TACE术治疗期间的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尝试。  相似文献   

13.
程静  徐路  彭素琼 《肝脏》2020,(3):260-263
目的探究肝血流超声参数联合外周血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对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EVH)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重庆市东南医院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同期收治的80例肝硬化合并EVH患者为肝硬化合并EVH组,健康体检者80名为对照组,比较3组肝血流超声参数门静脉内径(PVD)、门静脉充血指数(PV-CI)、门静脉到达时间(PVAT)、门静脉流速(PVV)、肝静脉到达时间(HVAT)、肝内循环时间(IHCT)、肝静脉减振指数(HV-DI)及血清vWF-Ag水平,以及EVH严重程度不同的肝硬化患者PVD、PV-CI、PVAT、PVV、HVAT、IHCT、HV-DI及血清vWF-Ag水平;分析肝硬化合并EVH患者血清vWF-Ag水平与肝血流超声参数的相关性,以及超声参数联合外周血vWF-Ag对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的诊断效能。结果肝硬化组、肝硬化合并EVH组、对照组PVD分别为(1.25±0.20)、(1.52±0.25)、(0.78±0.15)cm,PV-CI分别为(0.08±0.03)、(0.13±0.03)、(0.05±0.01)cm/s,PVAT分别为(19.88±4.59)、(23.34±3.68)、(13.19±3.02)s,PVV分别为(18.13±4.38)、(15.88±4.23)、(20.20±4.16)cm/s,HVAT分别为(20.35±5.19)、(16.77±2.66)、(23.96±5.56)s,IHCT分别为(9.53±2.55)、(6.48±1.90)、(11.12±2.93)s,HV-DI分别为(0.62±0.12)、(0.75±0.13)、(0.51±0.11)及血清vWF-Ag水平分别为(150.15±19.61)、(211.09±50.83)、(90.33±10.28)有显著差异(P<0.05);肝硬化患者轻度、中度、重度EVH的PVD分别为(1.38±0.08)、(1.50±0.16)、(1.61±0.23)s,PV-CI分别为(0.12±0.04)、(0.14±0.03)、(0.16±0.05)cm/s,HV-DI分别为(0.72±0.09)、(0.78±0.12)、(0.84±0.15),PVAT分别为(21.11±3.01)、(23.45±4.23)、(25.67±4.92)s及血清vWF-Ag分别为(206.45±35.43)、(225.32±50.67)、(256.30±59.62)水平随EVH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肝硬化患者轻度、中度、重度EVH的PVV分别为(16.88±3.48)、(14.33±2.12)、(12.56±1.87)cm/s、HVAT分别为(18.45±2.68)、(16.34±2.22)、(13.26±1.08)s,IHCT分别为(6.29±1.76)、(6.01±1.46)、(5.91±1.03)s,随EVH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减少(P<0.05);肝硬化合并EVH患者血清vWF-Ag水平与PVD(r=0.752)、PV-CI(r=0.750)、HV-DI(r=0.761)、PVAT(r=0.738)呈正相关(P<0.05,与PVV(r=-0.438)、HVAT(r=-0.441)、IHCT(r=-0.435)呈负相关(P<0.05);PVD、PV-CI、PVAT、PVV、HVAT、IHCT、HV-DI联合vWF-Ag对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各指标单项检测(P<0.05)。结论肝血流超声参数PVD、PV-CI、PVAT、PVV、HVAT、IHCT、HV-DI联合外周血vWF-Ag对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一定预测价值,可作为肝硬化前期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颅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n)栓塞前后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对栓塞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08年1月—2010年2月行栓塞治疗的PCoA-An患者13例,根据随访的结果将其分为复发组4例和稳定组9例。基于栓塞前后的三维脑血管造影资料建立动脉瘤模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软件,采用有限元算法对术前及术后瘤颈区域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并评价其对动脉瘤复发(2~18个月)的影响。结果栓塞术前,复发组瘤颈区域的收缩峰期壁面切应力(WSS)和血流速度分别为(29±7)Pa和(0.62±0.12)m/s,稳定组分别为(31±12)Pa和(0.85±0.29)m/s,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术后,复发组相同区域收缩峰期的WSS和血流速度分别为(48±4)Pa和(0.99±0.09)m/s,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稳定组分别为(21±12)Pa和(0.57±0.27)m/s,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栓塞术后,复发组瘤颈区域收缩峰期的WSS和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栓塞PCoA-An后,瘤颈区域存在的高WSS、高血流速度可能是导致术后动脉瘤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长期运动训练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92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均分为运动组和常规治疗组,运动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长期运动训练,随访1年,观察长期运动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径、颈动脉 IMT的影响。结果:一年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降低(P=0.01-0.04),颈动脉内径、颈动脉 IMT显著减小(P均=0.03);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运动组治疗后收缩压[(145.72±11.31)mmHg比(130.89±13.01)mmHg]、舒张压[(88.49±7.32)mmHg比(81.71±8.45)mmHg]降低更显著,颈动脉内径[(6.34±1.23)mm比(6.22±1.01)mm],颈动脉 IMT [(0.89±0.21)mm比(0.84±0.11)mm]减小更显著(P均<0.05)。结论:长期运动训练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能够有效逆转颈动脉壁的动脉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QT离散度(QTd)以及对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方法 抽取本院2017年1~12月接受PCI的ACS患者6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口服氯吡格雷)、试验组35例(口服替格瑞洛),两组均使用阿司匹林行双联抗血小板聚集(DAPT)治疗1年.测量两组治疗前及术后24 h、1个月、1年QTd值以及静脉血hs-CRP、sCD40L值.术后6个月随访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4 h,试验组QTd值及hs-CRP、sCD40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42.66±4.32)比(46.61±4.86),(3.73±0.39)mg/L比(4.06±0.42)mg/L,(593.94±61.69)ng/ml比(640.35±66.21)ng/ml](P<0.05);术后1个月,试验组QTd值及hs-CRP、sCD40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7.86±3.89)比(41.00±4.32),(1.87±0.21)mg/L比(2.03±0.22)mg/L,(417.20±43.21)ng/ml比(457.15±48.25)ng/ml](P<0.05);术后1年,试验组QTd值及hs-CRP、sCD40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2.19±3.35)比(37.36±3.81),(1.41±0.16)mg/L比(1.69±0.18)mg/L,(336.28±3.56)ng/ml比(387.96±3.91)ng/ml](P<0.05).术后6个月内,试验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22.9%)小于对照组(47.1%)(P<0.05).结论 ACS患者PCI围术期应用替格瑞洛能显著缩短QTd,降低炎性因子hs-CRP、sCD40L水平,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长期运动训练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92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按数字表法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6例)和运动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运动训练),随访1年,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两组血压、颈总动脉内径、颈动脉IMT,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基线值比较,运动组训练1年后收缩压[(176.66±11.78) mmHg比(130.89±13.01) mmHg]与舒张压[(101.43±6.41) mmHg比(81.71±8.45)mmHg]均明显降低(P均<0.05),颈动脉内径[(6.62±0.97)mm比(6.22±1.01)mm]、颈动脉IMT[(0.98±0.12)mm比(0.84±0.11)mm]显著减小(P均<0.05),且较治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显著减小(P均<0.05).结论:长期运动训练能有效控制血压,减少颈动脉内径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患者血清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规律。方法 2015年2月~2018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病科住院的肝衰竭患者47例,分别接受3次以上PE治疗。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因素。结果 在治疗12 w末,本组47例患者生存22例(46.8%),死亡25例;25例死亡患者年龄为(47.5±13.4)岁、基线MELD评分为(33.5±6.1)分、PTA为(23.8±10.1)%、APTT为(93.8±40.6)s,与22例生存患者比,差异显著,死亡组肝性脑病发生率为64.0%,显著高于生存组的27.3%(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和基线PTA是影响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经线性回归分析发现,PE术后TBIL下降与术前TBIL 水平呈正相关(r=0.866,P<0.05),首次PE术后PTA升高最显著(P<0.05)。结论 年龄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了解这些重要的指标对判断病情和及时地给予处理对改善预后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BPV)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根据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把18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UACR≤30mg/g为单纯高血压组(A组,120例),UACR>30mg/g为合并早期肾损害组(B组,61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BPV以血压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表示,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BPV和早期肾损害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各个时段的血压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白昼收缩压变异性外,A组和B组24h收缩压变异性[标准差(13.6±3.0)比(15.3±4.1)mmHg;变异系数(0.11±0.02)比(0.12±0.03)]、24h舒张压变异性[标准差(9.6±2.6)比(11.8±4.2)mmHg;变异系数(0.13±0.04)比(0.15±0.05)]、白昼舒张压变异性[标准差(9.5±3.0)比(11.3±4.6)mmHg;变异系数(0.12±0.04)比(0.14±0.06)]、夜间收缩压变异性[标准差(10.0±3.9)比(13.2±4.7)mmHg;变异系数(0.08±0.03)比(0.11±0.04)]和夜间舒张压变异性[标准差(7.7±3.7)比(10.0±3.8)mmHg;变异系数(0.11±0.05)比(0.14±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ACR与24h收缩压变异性、24h舒张压变异性、白昼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及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呈正相关(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UACR与夜间收缩压变异性、24h舒张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水平和三酰甘油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变异性、24h舒张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水平和三酰甘油与早期肾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随访继发性三尖瓣反流采用不同策略分级治疗后的疗效,验证策略分级的可行性,并总结影响三尖瓣反流复发的因素。方法:选取左心瓣膜疾病合并继发性三尖瓣反流的患者217例。根据三尖瓣瓣环直径指数和瓣叶闭合高度,把三尖瓣反流情况分为Ⅰ、Ⅱ、Ⅲ、Ⅳ四级,结合术前反流程度、肺动脉压力等选择最终三尖瓣成形方法。随访术后1周、术后近期(3~12个月)及术后中期(13~96个月)的三尖瓣功能。结果:共有Ⅰ级患者66例,30.3%未给于三尖瓣同期处理,63.6%采用线性Devega成形;Ⅱ级患者73例,82.2%采用线性Devega成形,17.8%使用成形环处理;Ⅲ~Ⅳ级患者78例,70.5%使用成形环。术后中期随访患者113例(52.1%),平均随访时间(45.0±21.9)个月。术后中期与术前比较,左心房前后径[(49.0±11.4)mm vs(53.5±12.7)mm]、肺动脉收缩压[(32.4±8.6)mmHg vs(49.1±18.7)mmHg,1 mmHg=0.133 kPa]、三尖瓣瓣环直径指数[(17.2±2.0)mm/m2 vs(23.0±3.7)mm/m2]和瓣叶闭合高度[(3.3±1.1)mm vs(4.5±2.1)mm]均明显减低(P均<0.0001)。最终共9例患者再次出现中量及以上程度三尖瓣反流,1例是Ⅰ级患者,余下8例均是Ⅲ~Ⅳ级患者。结论:继发性三尖瓣反流采用不同策略分级治疗,可以获得较满意的术后疗效,避免患者术后严重反流复发,有效降低三尖瓣再次手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