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出现肝硬化后,肝病继续进展,可能发生失代偿或肝细胞癌(HCC)。早期研究表明,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率、病死率和HCC发生率更高,预后通常更差。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 (HBV)复制,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并提高生存率,甚至实现再代偿(recompensation),从而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延长患者无移植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
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敏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10(4):276-276,231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在失代偿期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拉米夫定0.1每日1次口服,治疗12月以上。结果 治疗组在服用拉米夫定1年后,HBVDNA阴转率为92.5%,HBeAg转阴率为18.75%,肝功能改善不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积极使用拉米夫定治疗,对减轻或阻止病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分期评价体系从关注疾病进展规律到进一步细化急性失代偿时疾病状态分类,提出病因治疗后失代偿期肝硬化可再代偿的概念,系统补充了失代偿期肝硬化分期评价体系,其中门静脉高压、系统性炎症变化等多种因素可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转归。肝硬化再代偿这一新概念的提出,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去阐明包括病毒性肝炎等在内的病因治疗后获得“再代偿”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潜在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范明均 《内科》2009,4(4):565-566
目的观察常规补钙治疗对肝硬化患者血清钙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测定患者空腹血清总钙和游离钙水平,常规服用钙尔奇D8周后,再次测定血清钙水平,并观察对临床症状的影响。结果46例患者中有35例血钙不同程度下降,补钙治疗后血清总钙及游离钙水平均有显著上升,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低钙血症是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表现之一,基础补钙治疗能纠正患者的电解质紊乱,改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治疗代偿期肝硬化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的肝硬化患者分为A、B两组,均采用一般保肝治疗,其中A组加用干扰素一2a肌注,疗程9~12个月。随访3~5a,与B组比较,A组Child—pugh评分改善,HBV—DNA/HBeAg阴转率提高,肝纤维化指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提示干扰素可延缓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提高其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医证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以下简称失代偿期患者)中医证型临床特点。方法:根据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中医临床四诊信息采集的要求,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提取112例失代偿期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舌、脉等四诊信息,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及中医临床信息分析的思维特点,对112例患者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探讨失代偿期患者中医证型临床特点。结果:显示为4类证型:第1类的特点为气滞湿阻、水湿困脾共57例:第2类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水停共22例;第3类为脾肾阳虚、湿阻、气滞、血瘀、水停共13例:第4类为肝脾肾亏损、阴虚水停共20例。结论:4类证型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中医证型临床特点及规律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基本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同病,气血水相互交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 3 0例HBeAg、HBVDNA均阳性老年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 自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 ,口服拉米夫定 10 0mg ,每日一次 ,18个月为一疗程。结果 疗程结束时 ,2 4例肝功能恢复正常 ,19例血清白蛋白上升为正常 ,2 4例HBVDNA阴转 ,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5。对减少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 ,降低死亡率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老年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可分化为肝系细胞。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患者取得良好的疗效。本文对各种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研究现状予以阐述,为肝硬化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正>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在肝病患者中的发病率日趋增高,也是治疗最棘手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严重者危及生命。如早期采用彻底的抗病毒治疗,可使肝功能改善、脾脏缩小。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为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72例被确诊为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4468〔平均(52.21±10.78)〕岁;病程268〔平均(52.21±10.78)〕岁;病程215年,平均(6.99±3.34)年。对照组男25例,女11例;年龄4115年,平均(6.99±3.34)年。对照组男25例,女11例;年龄4172〔平均(53.37±11.13)〕岁;病程372〔平均(53.37±11.13)〕岁;病程317年,平均(7.32±4.16)年。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年龄、病程无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传染病科收治的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阿昔洛韦80 mg+200 ml 5%葡萄糖,20滴/min,1次/d静脉滴注,拉米夫定100 mg1次/d口服,螺内酯片60 mg 3次/d口服,呋塞米30 mg 1次/d口服,根据患者尿量酌情调整剂量,2 w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前列腺素E 10μg+200 ml 5%葡萄糖,20滴/min,1次/d静脉滴注,2 w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血清白蛋白与血清球蛋白比值及随诊结果。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者ALT、AST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的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指标均有改善,且实验组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血清白蛋白与血清球蛋白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3随诊实验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腺素E能够明显提高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老年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生化、免疫学及病死率等特征。方法对1991年1月至2004年3月期间临床诊断PBC的10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老年(≥60岁)和中青年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物化学、免疫学及病死率等特征。结果确诊PBC时,2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中青年患者相似,老年组男性比例高于中青年组(214%对63%,P<001),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376±265)μmol/L和(647±630)μmol/L(P<005),其他肝功能实验和免疫学指标等差异无显著性。随访期间,老年组肝病相关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214%对25%,P<001)。结论和中青年患者比较,老年PBC患者肝病相关的死亡更为常见,提示年龄为影响PBC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患者测定甲状腺激素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探讨肝硬化患者游离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变化及其与临床、实验室检查及肝功能的关系。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73例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FT3、FT4、TSH水平,随着肝硬化程度加重,FT3及FT4度及预后具有实用价值。肝硬化低FT3、低TF4血症可试用甲状腺素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血小板参数变化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35例(A组)和健康体检者82例(B组)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PLT、血小板比容(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A组患者根据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分为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C组,65例)和无上消化道出血组(D组,70例),分别比较各组参数情况。结果 A组PLT、PCT均显著低于B组(P均=0.006),其MPV、PDW均高于B组(P均=0.007)。C组PLT、PCT、MPV、PDW均低于D组(P均〈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对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判断有无出血倾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阿德福韦酯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AFP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AF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血清HBV DNA阳性,伴血清AFP升高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2例,随机分为常规保肝治疗对照组及阿德福韦酯治疗组。观察1年内肝功能、HBV DNA定量、血清AFP水平变化及肝癌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阿德福韦酯治疗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明显下降,肝功能明显改善;血清AFP于短时间内下降明显,大多数于治疗12周时恢复正常,而对照组下降不明显(P〈0.01)。结论对于血清AFP升高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阿德福韦酯治疗后若AFP不下降,应警惕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2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提高对PBC的认识。方法 分析22例PBC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22例PBC中女性20例,发病平均年龄51岁,主要症状包括皮肤瘙痒、乏力、纳差、腹痛,主要体征包括黄疸、肝大、脾大、腹水,实验室检查以ALP、高GGT、高胆红素血症、高球蛋白血症、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抗线粒体抗体(AMA)、AMA-M2及抗核抗体(ANA)等,多数患者血ALT、AST升高,所有患者血清AST高于ALT。出现症状至临床确诊时间为2月-5年,平均8个月。治疗采用以熊去氧胆酸(UCDA)为主的综合方法,治疗3个月后ALP及TBil下降达50%以上者有12例,72.7%症状改善,死亡2例。结论 PBC以中年女性多,以肝脾肿大、黄疸、瘙痒、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以胆汁淤积为主,伴有高球蛋白血症及自身抗体;UCDA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部分肝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ETv分散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代偿期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提高代偿期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代偿期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ETV分散片0.5mg/次,1次,d,晨起空腹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75mg/次,37次/d,口服。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肝硬度指标、血清病毒学(HBVDNA、HBeAg及抗.HBe)指标,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肝脏、脾脏和门静脉内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8周肝功能指标(ALT、AST、ALB、TBil)、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CIII、IV.C)和肝硬度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0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VDN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O.000),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90、0.630)。对照组治疗48周发生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为30.8%、血清学转换率23.1%;治疗组治疗48周发生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为50.0%、血清学转换率为35.7%。两组患者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和血清学转换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4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门静脉内径、脾脏长径、脾脏厚度、脾静脉宽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30、0.350、0.870、0.490)。结论ETv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有协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HBV、抗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免疫调节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胶囊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症状、血清细胞因子、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PBC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给予扶正化瘀胶囊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口服,对照组单用熊去氧胆酸胶囊口服,疗程均为24周。记录并分析治疗12、24周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B(IgB)、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ALT、AST、TBil及总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2、24周ALT、AST、TBil、ALP、GGT、TG、CH、AMA、AMA-M2、IgM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改善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IgA、IgB、IgG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无明显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治疗12、24周中医临床症状较前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治疗12周中医临床症状无改善,治疗24周中医临床症状略有改善,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12、24周中医临床症状、ALP、GGT、ALT、AST、TG、AMA-M2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实验组治疗12周AMA、IgM及TBil与治疗前比较略有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治疗24周中医临床症状、ALP、GGT、ALT、AST、TG、AMA-M2较对照组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胶囊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PBC,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转氨酶及线粒体抗体方面较单纯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有明显疗效,但对降低CH、lgA、IgB、IgG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六味五灵片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HBV DNA、HBeAg阳性的CHB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36例。治疗组给予六味五灵片联合替比夫定治疗,对照组单用替比夫定治疗,疗程均为24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肝功能、慢性HBV标志物、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结果治疗组血清ALT、AST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及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五灵片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活动性CHB肝硬化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小,疗效优于单一用药组,是治疗活动性CHB肝硬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患者中,乙型肝炎肝硬化31例(68.9%);空腹血糖7.3±2.9mmol/L,餐后2h血糖16.2±4.7mmol/L,空腹血糖水平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rs=0.48,P〈0.01);通过饮食控制、口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皮下注射胰岛素,大部分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7例死亡病例均死于肝硬化并发症。结论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症状多不典型,以餐后高血糖为特征,血糖水平与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应用胰岛素治疗效果较好,不良预后主要与肝硬化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肝性骨营养不良和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收集自2008年3月~2009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3例,健康对照组21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股骨颈、尺桡骨骨密度,空腹抽血测定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白细胞介素-6。结果肝硬化组骨质疏松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3);两组股骨颈骨密度[(-0.860±0.705)g/cm2vs(0.125±0.715)g/cm2,P〈0.001]、尺桡骨骨密度[(-0.702±0.666)g/cm2vs(0.279±0.709)g/cm2,P〈0.001)]、血钙[(2.151±0.168)mmol/Lvs(2.336±0.170)mmol/L,P〈0.001)]比较,肝硬化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血磷[(1.051±0.077)mmol/Lvs(0.961±0.069)mmol/L,P〈0.001)]、甲状旁腺素[(412.674±22.779)ng/Lvs(386.000±30.223)ng/L,P〈0.001)]、降钙素[(45.358±3.900)pg/Lvs(30.667±3.120)pg/L,P〈0.001)]、IL-6[(41.795±14.988)pg/mlvs(4.077±1.555)pg/mL,P〈0.001]比较,肝硬化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肝硬化组股骨颈骨密度与IL-6呈负相关。结论肝性骨营养不良是乙型肝炎肝硬化严重并发症之一,以骨质疏松为常见表现,应监测骨密度预防肝性骨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