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256层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提高肺结节胸腔镜术前定位成功率的效果。方法对30例肺结节患者行胸腔镜(VATS)肺楔形切除术,术前行低剂量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或Hook-wire联合亚甲蓝定位肺结节。在穿刺定位过程中对容积数据进行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重建,指导穿刺定位的进针轨迹。结果MPR技术指导VATS术前肺结节定位成功率100%,定位操作时间11-28min,平均18.4min。8例(26.7%)发生并发症,其中无症状气胸5例,无症状出血2例,无症状气胸和出血1例。2例术中金属钩脱落,胸腔镜下观察肺组织表面血肿或亚甲蓝染色,据此定位后成功手术切除。结论MPR导向直观显示穿刺定位路径,对肺结节VATS术前低剂量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320排CT低剂量全肺双输入模型灌注成像(DI-CTP)血供分析在肺结节经皮CT引导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CT引导穿刺活检病例单发肺结节113例(直径1~4 cm),分为常规组(胸部增强CT)51例、DI-CTP组62例,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穿刺成功率、阳性率及临床符合率。结果 常规组对肺结节穿刺成功率92.15%(47/51)、穿刺活检阳性率8 2.3 5%(4 2/5 1),临床符合率为76.47%(39/51),DI-CTP组穿刺成功率98.38%(61/62)、穿刺活检阳性率95.16%(59/62),临床符合率为91.93%(57/62)。DI-CTP组穿刺活检阳性率(χ2=4.83,P<0.05)及临床符合率(χ2=5.23、P<0.05)显著高于常规组。结论 肺结节DI-CTP灌注参数结合灌注伪彩图为穿刺活检提供了直观影像学依据,显著提高了肺结节的鉴别诊断效能及穿刺活检临床符合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5):89-94
目的应用128层螺旋CT三维重组成像技术,结合穿刺或手术病理、评价对实性孤立性肺结节(Solid SPN)良恶性的鉴别价值。方法选择50例实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检查采用128层螺旋CT机,在Phillips工作站对薄层图像进行多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容积重现(VR)等后处理。结果 128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显示肺结节的影像学特征优于常规轴位图像(P0.05);良性肺结节的影像学特征的出现率明显低于恶性肺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8层CT三维重组技术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对实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CT与B超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对周围型肺部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在2016年2月—2017年4月该院治疗的周围型肺部肿块患者10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在B超引导下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观察组在CT引导下实施经皮肺穿刺活检,比较两组定位成功率、穿刺活检成功率、病理检查结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病理检查诊断明确率、并发症发生率(94.00%、22.00%)与对照组(96.00%、12.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定位成功率及一次活检成功率(98.00%、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44.00%、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B超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均为安全、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其中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可提高诊断周围型肺部肿块的一次性定位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 MPR重建技术在肺结节非平面进针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于本院行胸部CT高度怀疑肺原发恶性肿瘤或转移瘤结节灶,且穿刺扫描发现因肋骨阻挡、或穿刺路径中存在较粗血管、支气管、叶间裂、肺大泡等无法在同病灶XY平面皮肤点进针患者71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32)与对照组(n=39).实验组穿刺前、中利用MPR重建技术指导穿刺针在XY轴及Z轴的位置及进针、调针方向;对照组仅确定穿刺针在XY轴的穿刺角度,Z轴穿刺位置及穿刺角度凭术者经验选择;应用全自动活检针进行经皮穿刺活检,以肉眼观察成功穿刺至病灶组织为判断标准.比较两组穿刺时间、穿刺调针次数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穿刺调针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气胸发生率、穿刺针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PR重建技术在肺结节非平面进针穿刺活检中能明显缩短穿刺时间、减少调整穿刺针次数,并减少CT扫描次数从而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细针固定法在下肺小结节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9月于西部战区总医院进行C T引导下行下肺小结节穿刺活检病例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试验组采用细针固定法穿刺活检,对照组以传统单针穿刺法穿刺活检.对比两组下肺小结节穿刺活检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调针次数及患者所受辐射有效剂量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有效取材成功率为81.4%(35/43),低于试验组95.3%(41/43)(P<0.05);对照组气胸、肺内出血和痰中带血等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6.5%(20/43),高于试验组25.6%(11/43)(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8.5±3.9)min,高于试验组(16.3±3.1)min(P<0.05);对照组调针次数为(4.6±0.8)次,高于试验组(3.8±0.8)次(P<0.05);对照组辐射剂量为(3.94±0.31)mSv,高于试验组(3.58±0.34)mSv(P<0.05);对照组CT测量结节移动幅度为(0.76±0.28)cm,高于试验组(0.48±0.11)cm(P<0.05).结论 细针固定法可提高下肺小结节穿刺活检有效取材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调针次数和患者辐射剂量,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在下肺小结节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肺小结节胸腔镜下切除术前CT引导下定位的临床意义。方法:肺小结节105例直径≤1cm在全胸腔镜手术前,行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和肺小结节局部注射美甲兰。结果:肺小结节105例患者,105个结节均直径≤1cm,行全胸腔镜下切除术。转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57例(54.29%),转常规开胸手术3例(2.86%)。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和美甲蓝定位成功率100%。结论:胸腔镜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和美甲蓝定位术可互补,减少了术中无法找到结节"误切"可能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三维立体定向仪在≤2cm肺部小结节CT引导下经皮肺穿活检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及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经皮肺穿活检术且肺内≤2cm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使用CT引导下直接穿刺活检的患者定义为A组(n=55),使用三维立体定向仪穿刺活检的患者定义为B组(n=59),再按照病灶直径分成A1、B1(1cm≤直径≤2cm)及A2、B2(直径<1cm),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穿刺时间及穿刺次数。结果:A2组穿刺成功率为70.83%,B2组为95.65%,P=0.048;B1组穿刺时间及穿刺次数均小于A1组(P<0.05),B2组穿刺时间及穿刺次数均小于A2组(P<0.01);气胸及咯血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为40.0%,B组为20.34%,P=0.022。结论:三维立体定向仪指导下穿刺成功率比CT引导下穿刺成功率更高,且穿刺时间短、穿刺次数少,对组织损伤少,尤其对于病灶越小,穿刺成功率越高,气胸及咯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少,三维立体定向仪指导下精确穿刺肺小结节病变技术成熟、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四钩定位针在肺结节术前定位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术前行CT辅助下穿刺定位的肺结节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定位方法不同分为四钩定位针组28例、传统hookwire定位针组30例,2组定位后均行胸腔镜下楔形或肺段切除手术,比较两种方法的定位并发症(气胸、血胸和肺内出血)、定位成功率和操作的可行性。结果 四钩定位针组共28例患者定位28个结节,hookwire组共30例患者定位30个结节。2组均定位成功,定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中切除后成功找到结节。四钩定位针组无肺内出血发生,hookwire组发生9例,发生率为30%(P<0.05);2组气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钩定位针组定位时间为(16.29±3.74)min, hookwire组定位时间为(11.47±3.30)min,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方式、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四钩定位针与传统hookwire定位针两种定位方法在肺结节定位中均有较高的成功率,四钩定位针组肺内出血发生率更低。该设备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应用于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将在本院诊治并确诊为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患者作为本次试验对象(就诊时间: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11月1日),共收治108例患者,然后按照本院就诊患者入院诊治时间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54例。给予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CT技术进行临床诊断检查,给予观察组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技术进行临床诊断检查。最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检查结果,并分析诊断技术的临床意义。结果诊断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前采用CT扫描检查所得图像质量的优良率与常规组患者对比(96.30%VS77.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采用CT扫描检查肺部疾病影像学检查操作时间与常规组患者对比(17.31±3.24VS24.85±5.1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采用CT扫描检查与术后证实符合率与常规组患者对比(94.44%VS7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采用CT扫描检查的误诊率和漏诊率与常规组患者对比(0.00%、5.56%VS11.11%、2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技术应用于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患者检测,有效提高诊断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对高危肺癌人群的筛查价值及影像表现。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行健康体检的120例高危肺癌人群为研究对象,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包括常规扫描、低剂量扫描,观察并记录CT扫描对各肺叶结构、肺部结节显示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低剂量扫描对各肺叶结构显示、肺结节个数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检出肺部小结节33个,其中良性28个,恶性1个,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证实;需随访者3个,其中3个月复查2个,显示结节增大,手术治疗且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早期肺癌,6个月复查1个,结节大小变化不明显,18个月再次复查结节中央呈现点样钙化,判定为良性结节。结论多层螺旋CT对各叶细节结构、肺部结节数可清晰显示,对高危人群肺癌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且建议行低剂量CT筛查。  相似文献   

12.
乔婷  温学慧  缪颜嵘  董智慧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5):121-123+169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6年10月27日~2017年10月27日期间本院急诊科收治的81例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将检查结果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患者在不同检查期间的心率水平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共检出冠状动脉狭窄者64例,占比79.01%;主动脉夹层9例,占比11.11%;肺动脉栓塞8例,占比9.88%。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共检出冠状动脉狭窄者64例,占比79.01%;主动脉夹层10例,占比12.35%;肺动脉栓塞7例,占比8.64%。两种检查方式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检查患者的心率水平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差异并不显著(P0.05);患者对多层螺旋CT检查的满意度为96.30%,明显更高(P0.05)。结论对于急诊胸痛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对其病因的检出情况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相似,且对患者的心率影响小,属于临床诊断急诊胸痛的理想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造影(3D-CEUS)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卵巢肿块定性诊断及治疗方案指导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疑似卵巢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3D-CEUS及多层螺旋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3D-CEUS和多层螺旋CT分别诊断及联合诊断在良恶性卵巢肿瘤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并通过测定良性肿瘤组与恶性肿瘤组在该影像学检查中的相关参数[达到时间(AT)、达峰时间(TTP)、增强强度(EI)],评估其与卵巢癌分期的相关性。结果两种检查诊断卵巢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以及阴性、阳性预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EUS联合多层螺旋CT检查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阴性和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单独3D-CEUS及单独多层螺旋CT检查(P<0.05);经检查,早期组、中期组及晚期组患者组间AT、TTP、EI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AT、TTP与临床分期具有负相关性(r=-0.526,-0.537,P<0.05),而EI与临床分期具有正相关性(r=0.759,P<0.05)。结论3D-CEUS联合多层螺旋CT确可清晰直观地显示卵巢肿瘤患者的病灶部位及形态,临床良、恶性诊断价值较高,且术前可通过临床分期,从而有利于医师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40例肺结核患者,均接受常规胸部CT扫描及低剂量CT扫描,比较常规剂量与低剂量CT扫描辐射剂量的差异,比较常规剂量与低剂量CT扫描对肺结核病变特征的显示情况,包括病灶数目、毛刺、结节、空洞、实变、磨玻璃影、钙化及胸膜粘连.结果 低剂量扫描CT剂量指数[(29.8±3.6)vs(43.2±6.3)]及剂量长度乘积[(34.3±4.2)mGycm vs(138.7±27.6)mGycm]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5%和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剂量CT扫描比较,低剂量CT扫描对病灶数目、结节、空洞、实变、钙化及胸膜粘连征象显示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剂量CT扫描对毛刺(38.0%vs 51.1%)及磨玻璃影(36.4%vs 49.6%)的显示率低于常规剂量CT扫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排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能够显示肺结核病变特征,且具有辐射剂量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在我院行CT扫描发现的50例肺结节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CT常规剂量和30 mA低剂量进行胸部扫描,对肺结节数量的检出情况和肺结节的形态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两种剂量的检测方法均检查出68枚结节,低剂量扫描检测钙化、空洞、毛刺征、分叶征、支气管征和胸膜粘连征等肺结节形态学的结果与常规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扫描测量肺结节直径为(11.2±6.5)mm,低剂量扫描测量肺结节直径为(11.3±6.1)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低剂量胸部扫描与常规扫描的价值等同,且低剂量CT扫描对患者的辐射危害性小,可见低剂量CT用于肺结节的诊断是可行的,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5年6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所有患者均已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图像给予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后处理,分析不同后处理技术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 48例肺栓塞患者共发现累及各级肺动脉分支栓子491处,VR重建对肺段动脉、亚段动脉栓子检出率低于MPR与MIP,VR对肺栓塞栓子整体检出率为81.1%,低于MPR与MIP重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91处肺栓子直接征象以偏心性充盈缺损多见,其次为完全性栓塞、中心性充盈缺损,附壁血栓较少见;间接征象包括肺梗塞、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增粗、胸腔积液、肺纹理局限性稀疏、支气管动脉扩张。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肺栓塞敏感度、特异性高,且安全、无创,图像质量高,分辨率高,同时配合MPR、MIP后处理,可提高亚段动脉栓子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引导穿刺术前定位辅助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孤立性肺小结节(SSPN)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SSPN患者于术前行CT引导下带钩钢丝(Hook-wire)定位,然后行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结果:术前CT穿刺定位成功率为100%,平均定位时间为(30.15±5.16)min。2例患者定位后发生微量气胸并发症,无须特殊处理。VATS楔形切除术成功率为100%。20例患者中16例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腺癌,继续行VATS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4例病理学检查为炎性肉芽肿。无一例中转开胸。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SSPN准确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对急诊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断应用与价值。方法收集72例行多层螺旋CT或MRI检查的肺动脉栓塞患者的病历与影像学资料,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患者为CT组(n=48),行常规MRI血管造影的患者为MRI组(n=24),分析两组的影像学资料,比较图像显示及诊断情况,并分析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特点。结果与MRI组相比,CT组诊断准确性91.67%、敏感性70.83%、图像质量等级评分显著较高,扫描时间明显较短(P0.05);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包括急性栓塞和慢性栓塞,栓塞部位以双侧居多;病变范围包括左右肺动脉远端、肺叶动脉、肺段以下动脉等;直接征象为肺动脉或分支内充盈缺损;间接征象表现为马赛克征、局限性肺纹理纤细或稀疏、肺动脉高压或扩张、胸腔或心包积液、部分肺段渗出或梗死。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急诊肺动脉栓塞诊断中具有准确性、敏感性高,图像质量好等优点,且影像征象明显,对急诊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翟淼  朱瑞明  刘垒  于朝阳  林肖彬 《当代医学》2009,15(35):712-7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PR重建在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定位中的应用。方法对28例三叉神经痛病人,在射频热凝治疗术中应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并进行MPR重建,对卵圆孔进行精确定位并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和深度,然后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结果穿刺针均位于卵圆孔内,治疗后疼痛即刻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多层螺旋CTMPR重建技术引导卵圆孔定位,提高了卵圆孔穿刺的成功率和精确性,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