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患者感染性病变的淋巴结影像表现。方法收集AID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数据,选取经活检取材,病理确诊的AIDS感染性病变165例,包括结核、肺孢子菌肺炎、马尔尼菲蓝状菌、隐球菌、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对其淋巴结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统计,结核最明显(97.8%),其次是马尔尼菲蓝状菌(95.2%)、肺孢子菌肺炎(40.0%)、隐球菌(32%);对淋巴结见低密度改变的统计,结核最明显(50%),其次是马尔尼菲蓝状菌(27.5%)。结核与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淋巴结CT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是淋巴结低密度改变和环状强化(P<0.05)。结论AIDS感染性病变的淋巴结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其肺部影像表现对鉴别诊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感染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8月医院收治的53例确诊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2016年7月—2018年8月共2 019例住院艾滋病患者,旱季(10月至次年4月)1 135例中合并TM感染16例,阳性率1.4%;雨季(5—9月)住院艾滋病患者884例,合并TM感染37例,阳性率4.18%;53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脐凹样皮疹对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有诊断意义。结论 TM是深圳地区艾滋病患者条件致病菌之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PSM)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住院率有明显季节性,在雨季对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10个/μL且合并贫血、血小板数量减少的艾滋病患者要重点考虑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老年HIV/AIDS患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为特殊人群机会性感染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203例老年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结果 203例患者在确诊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时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为15(9~26)个/μL。马尔尼菲篮状菌在雨季(4月至9月)和旱季(10月至次年3月)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1)。临床主要表现发热为96.55%,全身乏力为73.39%,体重下降为75.36%,脐凹样皮疹为26.46%。168例(82.75%)患者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以肺结核所占比例最高(45.81%)。胸部CT表现异常征象为94.89%,其中斑片状病变占91.39%,磨玻璃样病变占38.17%,结节性病变占10.21%,空洞病变占5.37%,粟粒性病变占3.22%,胸腔积液占58.60%。好转占57.14%,放弃治疗占31.03%,死亡占11.82%。结论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老年HIV/AIDS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临床表现无典型的特征,常合并肺结核等多重感染,死亡率高。临床上需要对老年HIV/AIDS患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诊疗和管理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广西HIV/AIDS患者马尔尼菲蓝状菌机会性感染的流行情况,为艾滋病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6 956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筛选出血液或骨髓马尔尼菲蓝状菌培养阳性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西住院HIV/AIDS患者中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率为15.60%(1 085/6 956)。各年龄组HIV/AIDS患者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发病以中壮年为主。男性感染率为16.29%,女性为13.36%,男性高于女性(P<0.01)。不同民族人群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D4+T细胞计数患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50 cells/μL者感染率最高(33.03%)。桂东地区感染率最高(20.72%),桂北地区最低(12.70%)。季节里4月份感染率最高(22.31%)。结论 广西住院HIV/AIDS患者中马尔尼菲蓝状菌的感染率为15.60%,作为广西艾滋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临床上需要加强对马尔尼菲蓝状菌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谢周华  林艳荣 《中国热带医学》2018,18(12):1259-1262
目的 分析肺结核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22例HIV抗体阴性肺结核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部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 肺结核合并局限型肺马尔尼菲蓝状菌病14例,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急性加重伴或不伴有发热、气促、咯血,胸部CT肺部病灶以小结节、斑片、纤维空洞伴有支气管扩张或肺毁损改变为主;肺结核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蓝状菌病8例,均有高热、乏力及明显呼吸道症状,淋巴结肿大2例,皮肤损害1例,肺部病灶表现为片状、雪花样、磨玻璃样影,4例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与肺结核合并局限型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相比外周血血红蛋白下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总胆红素、CRP、PCT、G试验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结核合并局限型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症状轻,多继发于复治伴有慢性纤维空洞肺结核患者,预后好;肺结核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蓝状菌病全身炎症反应重,CD4细胞低者预后不良,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与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37例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TSM)患者,分为A组(n=75)和B组(n=62).A组采用伏立康唑静脉滴注或口服治疗,B组则给予两性霉素B静滴治疗,对比两组治疗转归及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7.
都泓莲  邓存良  肖科  黄富礼  钟利  吴刚 《四川医学》2018,39(9):1015-1018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特征,分析治疗及预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以来确诊的10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结果 10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可伴咳嗽、腹痛、腹胀、腹泻、呕吐、乏力、消瘦,可有脐窝样皮疹。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降钙素原升高,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CD4+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少,所有病例血培养均培养出马尔尼菲蓝状菌。胸部影像学以肺间质性病变及渗出性炎变为主。8例使用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10例患者4例好转出院,4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结论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以发热、咳嗽、消瘦、贫血、皮疹等为主要表现,可有血细胞减少、肝功异常,多发生在CD4+淋巴细胞计数小于50个/μL的患者,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艾滋病(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腹部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原学证实的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腹部CT表现。结果 11例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腹部CT示腹部淋巴结肿大6例(54.5%,6/11);肝脾肿大6例(54.5%,6/11);肝内胆管扩张1例(9.1%,1/11);腹水2例(18.2%,2/11);2例(18.2%,2/11)腹部CT影像未见异常。结论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腹部CT常见表现为腹部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肿大淋巴结中央坏死及环形强化少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AIDS)的临床及血液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HIV/AIDS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液学改变.结果 14例患者中发热4例,淋巴结肿大6例,肝大3例,脾大2例;白细胞减少4例,贫血9例,血小板减少8例;骨髓细胞学检查表现为正常骨髓象、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或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侵犯骨髓象;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7例.结论 HIV/AIDS患者血液学改变有一定特点,易合并机会菌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病情况.方法 分析177例HIV/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177例HIV/AIDS患者中,机会性感染发生率为91.53%(162/177),其中148例患者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机会性感染占83.62%,其中口腔真菌感染95例占53.67%,肺部感染79例占44.63%,皮肤疱疹病毒感染9例占5.08%,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7例占9.60%,颅内感染9例占5.08%,肺外结核6例占3.39%,肝炎42例占23.73%.结论 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病原体比较复杂,主要有口腔真菌感染、肺部感染、皮肤疱疹病毒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颅内感染、肺外结核及肝炎等,累及多个系统,多种病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HIV/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不同CT成像与肺功能检查(PFT)相关性.方法收集60例HIV/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的全部CT资料及肺功能测定结果,与同期住院的30例无肺结核的HIV/AIDS患者和3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设为对照组.定量分析肺内病变程度范围并进行评分,与肺功能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肺结核CT表现为空洞2例、下肺斑片结节26例、胸膜病变5例、间质病变12例、混合病变15例.单纯HIV/AIDS组的各项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HIV/AIDS合并肺结核组和单纯肺结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洞、斑片结节和混合病变对应的肺功能损伤较重.CT评分结果与肺功能测定呈负相关.结论结核感染的不同程度肺功能损伤与CT影像存在相关性.两者相结合有助于提高HIV/AIDS合并结核诊断率,肺功能检查可作为HIV/AIDS合并肺结核感染的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青霉病)的胸部影像表现及治疗后转归.方法 对83例艾滋病合并青霉病患者的胸部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3例患者胸部X线、CT影像学表现主要为5种类型:(1)以结节病变为主要表现29例;(2)以斑片或大片状渗出为主要改变27例;(3)以肿块病变表现6例;(4)双肺呈弥漫磨玻璃样改变为主5例;(5)双肺呈弥漫粟粒病变5例;(6)其他表现11例.治疗后肺部病灶明显吸收、消失77例,死亡6例.病灶呈双肺弥漫分布的患者病死率为14.6%(6/41),高于其他病灶分布患者(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计数多少与病死率关系不大(P>0.05).结论 青霉病绝大部分发生于AIDS晚期患者,胸部表现多种多样,以双肺弥漫性病变患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马尔尼菲蓝状菌的双相培养鉴定体会,以期提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HIV抗体阳性的38例患者的血液及骨髓样本进行培养,培养仪器为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阳性报警后转种于沙保罗琼脂平板上分别于25℃与37℃进行培育,对菌落特征与镜下形态进行观察。结果:马尔尼菲蓝状菌为双相型真菌,25℃培养为霉菌样菌落,周围有水溶性玫瑰红色素。镜下为卵圆形或圆形,光滑的孢子,孢间连体明显,菌丝细长分隔,帚状枝典型,两轮生多见,少数单轮生; 37℃培养为酵母样菌落,镜下为圆形、卵圆形、腊肠样孢子,无色素。结论:艾滋病患者容易感染马尔尼菲蓝状菌,沙保罗培养基双相培养鉴定是确诊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温州地区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并统计分析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为该地区该类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治和降低其死亡率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20年5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1例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转归等情况,根据治疗结局将其分为好转组42例和死亡组9例,比较分析其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2016—2020年温州地区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逐年增多;以青壮年为主(64.71%,33/51);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及淋巴结肿大;患者CD4+T淋巴细胞为9(5, 19)个/μL,其中<50个/μL的有47例,占92.16%;G试验和GM试验阳性率为分别为70.00%(28/40)和75.00%(30/40);50例患者胸部CT检查异常;病死率为17.65%(9/51);患者死亡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入院至接受抗真菌治疗的时间大于好转组,死亡组患者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比率明显低于好转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温州地区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患者发病率逐年升高,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常 < 50个/μL,临床表现多样化,及时抗真菌治疗和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临床诊断HIV/AIDS合并结核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T-SPOT.TB方法,测定60例疑似HIV/AIDS合并结核感染患者,30例健康体检者,20例非结核疾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结核感染特异的效应T淋巴细胞的频率.结果 60例疑似合并结核患者,最终确诊结核35例,其中26例结核抗原特异ELISPOT阳性,提示该诊断方法敏感度为74.3%,30名健康对照中,4名健康体检阳性,20例非结核疾病患者均阴性,该方法的特异性为86.7%.结论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是较灵敏和特异的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方法,可用于HIV/AIDS合并结核感染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北京佑安医院确诊的4例AIDS合并PSM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4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咳嗽、淋巴结肿大、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皮肤丘疹等。CD4明显减少。2例胸片表现为间质性或实质性改变;腹部CT表现为内脏、腹腔多发脓肿;1例胸部CT表现为肺部浸润、粟粒性结节伴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真菌培养:在37℃培养或组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呈酵母相,组织细胞外真菌呈长而弯曲、有横隔的腊肠样。25℃培养,菌落呈暗红色绒毛状,可见红葡萄酒样色素扩散入培养基中。结论AIDS合并PSM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遇到上述情况应考虑PSM,并行相关检查,对PSM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脾脏感染性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脾脏感染性病变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价值。方法:16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感染性病变(脾结核10例,脾脓肿6例)患者均作CT平扫及增强进行脾区扫锚,再与病理检查结果和临床确诊比较,分析符合率。结果:16例脾脏病变患者中,CT检出16例,占100%;CT定性诊断与病理及临床诊断符合12例,占75%。结论:CT对脾脏感染性病变的发现率高,对病变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PSM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6例AIDS合并PSM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血真菌培养发现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其中25例患者为江西籍。结果 AIDS合并PSM的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咳痰、肝脾肿大、皮疹为主,特征性坏死性丘疹具有一定诊断意义。26例患者中,发热24例(92.3%),皮疹17例(65.3%);20例出现肺部CT检查异常,但无特征性。多数患者(90.6%)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1。26例患者中抗真菌治疗24例:氟康唑治疗4例中,2例死亡,1例(25.0%)治疗12d后体温下降好转出院,1例病情无缓解更换为两性霉素B(AMB)后好转出院;伊曲康唑治疗4例中,3例(75.0%)治愈或好转,1例因严重肝功能损伤更换为AMB以15mg.d-1维持2周后好转;AMB治疗16例中,14例(87.5%)治愈或好转,1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马尔尼菲青霉病是江西籍AIDS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主要发生于CD4+T淋巴细胞<50个.μL-1的患者。特征性坏死性丘疹是PSM的特征性表现,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治疗上首选AMB。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北京佑安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1例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微生物学特点以及疾病转归.结果 临床表现为发热10例、体重下降8例、皮疹7例、咳嗽6例、淋巴结肿大7例、肝脾肿大7例.11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50个/μl.马尔尼菲青霉菌血培养阳性6例,皮肤活检或皮损渗液培养阳性3例,骨髓培养阳性3例,肠黏膜活检培养阳性1例,腹水培养阳性1例,痰培养阳性1例,培养阳性时间2~7 d.两性霉素B序贯伊曲康唑治疗8例,伊曲康唑单药治疗2例,1例未抗真菌治疗.最终治愈9例,死亡2例.结论 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以发热、消瘦、皮疹、咳嗽、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好发于既往有该菌流行地区旅居史的AIDS晚期患者,皮肤活检及骨髓培养阳性率高达100%.两性霉素B是治疗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具有较好疗效,但如延误治疗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在AIDS患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3例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AIDS患者作为观察组,103例未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AIDS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该T淋巴细胞亚群在诊断AIDS患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中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