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9 毫秒
1.
髋关节手术创伤大,患者术后往往伴随中重度疼痛。安全且有效的术后镇痛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活动,有利于髋关节手术后患者早期功能恢复。常规使用的静脉自控镇痛虽然镇痛效果确切,但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过度镇静、肠麻痹,甚至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腰方肌阻滞(QLB)作为一种替代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的技术。近年来逐渐应用于髋关节手术。本文通过对QLB的解剖基础、作用特点及其在髋关节手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为QLB在髋关节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永琼  高进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1,37(10):1114-1117

剖宫产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围术期疼痛和镇痛药物对哺乳的影响是产妇焦虑的问题之一。目前,多模式镇痛策略已广泛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其中腰方肌阻滞(QLB)是术后多模式镇痛的主要措施之一。QLB是将局麻药注射到腰方肌(QL)肌肉内或QL周围筋膜间隙的一种阻滞技术,是后腹壁肌肉之间的浅筋膜阻滞,可获得T10—T12阻滞范围,对剖宫产的切口痛和内脏痛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QLB相对安全,但仍应警惕交感神经及脊神经阻滞、药物毒性、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本文将围绕QLB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LB)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在成人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纳入腰方肌阻滞(QLB组)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组)在成人腹部手术后镇痛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VAS疼痛评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24 h内补救性镇痛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9项RCTs,共1412例患者。与TAP组比较,QLB组术后8 h静息(MD=-0.29, 95%CI-0.52~-0.06,P0.05)及运动状态(MD=-0.47, 95%CI-0.80~-0.14,P0.05)和12h静息(MD=-0.30,95%CI-0.48~-0.13,P0.05)及运动状态(MD=-0.68, 95%CI-1.03~-0.33,P0.05)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QLB组术后24 h内补救性镇痛率明显低于TAP组(RR=0.27, 95%CI 0.17~0.42,P0.05),同时恶心呕吐、眩晕的发生率明显低于TAP组(RR=0.37, 95%CI 0.24~0.56,P0.05; RR=0.29, 95%CI 0.14~0.57,P0.05)。结论腰方肌阻滞用于成人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优于腹横肌平面阻滞,且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腹部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用药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全麻下行腹部手术,术后接受48 h自控静脉镇痛的患者。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术后静脉镇痛期间,记录用药剂量、静止和运动疼痛评分、镇静评分、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以及不良反应。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个变量与用药量的关系。结果共有2829例(男性1611例,女性1218例)患者纳入分析。性别、年龄、体重和手术部位显著影响术后镇痛用药量。其中,体重影响最大且与术后镇痛用药量正相关,年龄与术后镇痛用药量负相关,女性用药量少于男性。身高、体重指数和手术方式不是术后镇痛用药量的决定因素。结论腹部手术患者实施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时要考虑体重、年龄、性别以及手术部位的影响,为患者制定专科化和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相似文献   

5.
术后镇痛与手术病人康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0,自引:4,他引:116  
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是伤害性刺激,严重损害病人的身心健康,可引起恶心、呕吐、肠蠕动减慢、肌肉痉挛、血栓形成、心肺并发症及器官功能恢复延迟等不良后果。除手术因素和病人病情等原因外,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是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1]。麻醉可以阻断疼痛反射弧的不同部位,从而减弱或阻断过强的应激反应。因此,人们日益重视应用麻醉技术和镇痛药物给病人以有效的术后镇痛,结合微创手术的开展、早期经口营养、早期活动、使用生长激素等综合措施,促进病人康复。本文就术后镇痛对循环、呼吸、消化、凝血、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硬膜外连续恒速注药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后硬膜外镇痛在国内应用曰益广泛,硬膜外单次反复注药镇痛,药物浓度易于波动,不利于术后安全管理。目前以硬膜外连续恒速注药镇痛(EOA)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为主。本文对80例腹部及下肢手术硬膜外麻醉病人,术后施行EOA镇痛治疗,获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复合镇痛方剂用于脊柱后路胸腰椎内固定手术病人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行后路脊柱胸腰椎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双盲法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观察组,在病人术毕缝合皮肤前给予复合镇痛方剂(吗啡+肾上腺素+罗哌卡因+生理盐水)椎旁肌肌注,B组为对照组,不予肌注.记录术后4、8、12、24、36、48 h病人刀口疼痛VAS评分、镇静评分、不良反应(皮肤瘙痒、头晕、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情况及术后补救镇痛情况,调查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术后4、8、12、24、36、48 h刀口疼痛评分显著降低,镇静评分升高,且手术12h后差异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者整体镇痛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而有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明显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减少术后补救镇痛次数.[结论]该复合镇痛方剂用于脊柱后路胸腰椎手术术后镇痛可取得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比较超声引导下肋下前路腰方肌阻滞(QLB)与低位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后腹腔镜肾脏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后腹腔镜肾脏手术患者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龄18~65岁,BMI 18~24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肋下前路QLB组(QLB组)和低位TPVB组(TPVB组),每组35例。QLB组行超声引导下患侧肋下前路QLB,TPVB组行超声引导下患侧T_(10)横突水平TPVB,两组分别注入0.33%罗哌卡因30 ml,注药后20 min测定感觉阻滞平面。两组术后行羟考酮PCIA。记录术后0~24 h和24~48 h镇痛泵用量、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记录术后2、6、12、24、36、48 h静息时和运动时的NRS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和低血压、肌力减退、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QLB组阻滞平面为T_5—L_2,TPVB组为T_5—T_(12)。QLB组术后0~24 h和24~48 h镇痛泵用量明显低于TPVB组(P0.05),有效按压次数和总按压次数明显少于TPVB组(P0.05),术后12、24、36、48 h运动时NRS评分明显低于TPVB组(P0.05),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恶心呕吐和嗜睡发生率明显低于TPVB组(P0.05)。两组低血压和肌力减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低位TPVB比较,超声引导下肋下前路QLB联合羟考酮PCIA在后腹腔镜肾脏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更显著,持续作用时间更长,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9.
四肢手术后镇痛泵镇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术后疼痛是人体受到手术刺激后的一种反应 ,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1] ,影响手术的预后。骨科手术后由于四肢的感觉神经末梢丰富 ,对疼痛敏感 [2 ] ,因此手术后的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而需要镇痛治疗。我科 1 998年 3月至 2 0 0 1年 3月对 68例四肢手术的病例采用镇痛泵镇痛 ,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 ,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共 1 36例 ,男 5 2例、女 84例 ,年龄 1 3~ 81岁 ,平均 42 .0岁。其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1 9例 ,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6例 ,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1 3例 ,骨折术后不连 64例 (桡骨 1 8例、股骨 1 4例、胫骨 32例 ) ,…  相似文献   

10.
术后疼痛是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过程的重要因素。为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术后镇痛已成为医疗护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院自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PCEA)为158例腹部手术患者进行术后镇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与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联合舒芬太尼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在阑尾切除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拟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阑尾切除的患者77例,男44例,女33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QLB组(n=39)和TAP组(n=38)。术后于超声引导下分别在腰方肌后表面以及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术后4、8、12、24、48h舒芬太尼的消耗量及静息VAS评分;记录术后恶心呕吐、眩晕、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48hQLB组舒芬太尼消耗量明显少于TAP组(P0.05)。两组不同时点静息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LB组术后恶心呕吐[2(5.1%)vs 8(21.0%)]、眩晕[4(10.2%)vs 11(28.9%)]的发生率明显低于TAP组(P0.05)。结论 QLB较TAP阻滞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少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腹部手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院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于腹部术后镇痛342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硬膜外阻滞下共施行腹部手术562例。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A组为对照组220例;B组为术后PCEA镇痛组342例;两组年龄和体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预先硬膜外注入吗啡用于术后镇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先硬膜外注入吗啡用于术后镇痛贾瑞雪*我们对在硬膜外麻醉下施行腹部手术的病人于术前预先硬膜外注入吗啡,并与术后注入相比较,观察其术后镇痛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选择40例ASAⅠ~Ⅱ级腹部手术病人,男16例,女24例,年龄37.9±4.6岁,体重...  相似文献   

14.
上肢再植术临床常见,断肢再植的成功与否,不但需要及时、精确的手术,还需要术后完善的止痛[1]。术后血管扩张可以维持断肢良好的血液循环,而血管痉挛可以使再植失败[2]。静脉自控镇痛泵因其疗效可靠,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笔者在实践中应用肌间沟置管术后镇痛,并进行临床对照观察,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剖宫产产妇60例,年龄20~40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QLB组(Q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Q组术毕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QLB,每侧注射0.33%罗哌卡因20ml,C组不阻滞。两组术毕均行PCIA,镇痛泵药液配方为曲马多800mg、奈福泮40mg,用生理盐水配成80ml。记录术后4、8、12、24、48h曲马多累计消耗量以及静息、咳嗽、翻身NRS评分、BCS舒适度评分;术后4、8、12、24、48h测定QLB的阻滞平面;记录总体镇痛满意度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Q组术后4、8、12、24、48h曲马多累计消耗量明显减少、静息NRS评分明显降低、BCS舒适度评分明显升高,术后12、24h咳嗽NRS评分以及术后4、48h翻身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8、12hQLB的阻滞平面主要为T7—L1,阻滞的节段数为7,术后24hQLB的阻滞平面主要为T8—L1,阻滞的节段数为6,术后48hQLB的阻滞平面消退;Q组总体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QLB能够明显减少剖宫产术后曲马多用量,降低术后疼痛评分,提高产妇术后舒适度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腰方肌阻滞(QLB)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82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术后分别采用QLB和TAPB法进行术后镇痛。比较2组患者术后2h、8h、12h、24h疼痛程度及深呼吸或咳嗽时的舒适度。疼痛程度采用疼痛数字评估量表(NRS)评价,舒适度采用Bruggrmann舒适量表(BCS)评价。结果:QLB组患者术后2h、8h、12h、24hNRS评分均明显低于TAPB组(P <0.05),而且各观察点BCS评分均明显高于TAPB组(P <0.05)。结论:QLB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优于TAPB。  相似文献   

17.
背景 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阻滞技术是一项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的局部神经阻滞技术,它可以减少术后镇痛阿片类药物的用量,继而减少其相关副作用,提高患者总的满意度. 目的 介绍TAP阻滞技术,探讨其在腹部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内容 就TAP阻滞的解剖基础、操作方法、临床效果、并发症及尚待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趋向 TAP阻滞技术,被证实在很多手术的术后镇痛应用中是安全、有效的,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复合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用于腰椎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腰椎手术的患者50例,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25例):对照组(C组)和QLB组(N组)。全身麻醉诱导前N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QLB,在每侧腰方肌和腰大肌之间的筋膜注射0.5%盐酸罗哌卡因15 ml。C组不做QLB,单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完成手术。记录患者术前(T0)、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即刻(T1)、手术开始前(T2)、手术结束时即刻(T3)、患者清醒拔管后即刻(T4)时点的MAP、心率、SpO2等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补液量、术者对肌松满意度评分;记录患者T4、术后4 h(T5)、术后8 h(T6)、术后12 h(T7)、术后24 h(T8)和术后48 h(T9)时静态VAS评分,T7~T9时动态VAS评分;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用量;记录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总按压次数、需额外使用静脉镇痛药补救镇痛的例数;记录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患者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C组(P<0.05);N组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顺苯磺酸阿曲库铵、舒芬太尼用量比C组降低(P<0.05);N组术后镇痛补救例数、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组(P<0.05);手术医师对N组的肌松满意度高于C组(P<0.05)。结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复合QLB用于腰椎手术患者的麻醉可以减少全身麻醉药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降低术后VAS评分,是一种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不同术后镇痛方式对手术患者恢复期心肌缺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对手术患者恢复期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39例行择期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硬膜外镇痛组(R组),16例,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术后硬膜外镇痛;静脉镇痛组(M组),23例,术中全麻,术后静脉吗啡镇痛。维持两组Price-Henry疼痛评分≤3分。所有患者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48 h。两组患者在入手术室安静平卧10 min、入SICU后2 h、术后第1天晨、术后第2天晨采集静脉血测定皮质醇浓度。结果术后48 h内,R组心肌缺血发生率比M组低(P<0.05),在术后各时点,R组的皮质醇浓度低于M组(P<0.05)。结论与静脉镇痛相比较,硬膜外镇痛明显减轻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心肌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硬膜外负荷量吗啡加芬太尼静脉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勇  薛倩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8(12):676-677
目前多数学者仍认为吗啡是最好的术后镇痛药[1] 。硬膜外吗啡术后病人自控镇痛 (PCEA)往往会出现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胃肠功能减弱及呼吸抑制等并发症 ,而使用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因其作用时间短而使镇痛不全的发生率较高。本文采用PCEA进行临床比较 ,评价硬膜外负荷量吗啡加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其不良反应。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35例择期胸部、腹部及下肢手术患者 ,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 :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组 (Me组 ,n =11例 ) ;硬膜外吗啡负荷量加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组(MF组 ,n =12例 )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