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检测妊娠晚期女性凝血四项、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DD)水平,分析其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就诊的9 200例妊娠晚期女性为妊娠晚期组,选取同期的1 200例健康非妊娠女性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女性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DD)水平。根据孕周将妊娠晚期组分为Ⅰ组(31~37孕周)、Ⅱ组(38~40孕周)、Ⅲ组(41~42孕周),比较不同孕周女性PT、TT、APTT、FIB、FDP及DD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妊娠晚期组女性PT、TT、APTT均明显缩短,FIB、FDP及DD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组与Ⅱ组PT、TT、APTT、FIB、FDP、D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组与Ⅲ组PT、TT、APTT、FIB、FDP、D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与Ⅲ组PT、TT、APTT、FIB、FDP、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妊娠晚期女性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动态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可指导临床合理治疗及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妊娠晚期孕妇抗凝血酶、D-二聚体检测及其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宁波市第四医院收治的90例妊娠晚期DIC孕妇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产检的90例妊娠晚期健康孕妇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α2-抗纤溶酶(α2-AP)、纤溶酶原(PLG)、抗凝血酶Ⅲ(AT-Ⅲ)及D-二聚体(D-D)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TT及APT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FIB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T-Ⅲ、PL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α2-AP和D-D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大多处于高凝状态,及时检测AT-Ⅲ及D-D对预防DIC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孕期孕妇凝血四项[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于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孕妇84名,其中妊娠中期27名(孕13~28周)、妊娠后期29名(孕29~36周)、临产期28名(孕37~42周),采集孕妇空腹静脉血,通过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TT、APTT、FIB、PT、D-D及FDP水平,比较不同孕期孕妇的TT、APTT、FIB、PT、D-D及FDP水平。结果临产期孕妇APTT水平低于妊娠后期、妊娠中期,临产期孕妇FIB水平高于妊娠后期、妊娠中期,临产期、妊娠后期孕妇PT水平低于妊娠中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期孕妇D-D、FDP水平高于妊娠后期、妊娠中期,妊娠后期孕妇D-D、FDP水平高于妊娠中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间监测孕妇APTT、FIB、PT、D-D、FDP水平变化,可为防治血栓发生及产后异常出血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凝血、抗凝和纤溶实验室指标,探讨其在正常妊娠晚期、子痫前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与母儿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D-D二聚体(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等7项凝血、抗凝、纤溶实验室指标共166例,其中非孕妇女40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40例,轻度子痫前期42例,重度子痫前期44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分析止凝血指标与母儿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与非孕妇女组比较,正常妊娠晚期组PT、APTT、TT、AT-Ⅲ明显降低(P0.01或P0.05),D-D、tPA、PAI-1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与正常妊娠晚期组比较,子痫前期组PT、APTT、AT-Ⅲ明显降低(P0.01或P0.05),随着疾病进展差异越显著,D-D、PAI-1明显升高(P0.01),随着疾病的进展指标升高越明显,而TT、tPA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与无母儿并发症组比较,存在母儿并发症组AT-Ⅲ明显降低(P0.05),D-D、PAI-1明显升高(P0.01),其他实验室指标在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正常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子痫前期患者处于异常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倾向。检测凝血、抗凝、纤溶实验室指标,对早期预防、诊断、监测和治疗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及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150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分别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组织因子(TF)及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6项指标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方法分别测定PHC早期患者(72例)、PHC晚期患者(78例)的PT、APTT、TT及FIB、TF、AT-Ⅲ的活性,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晚期原发性肝癌组的FIB、PT、APTT、TT、AT-Ⅲ与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肝癌组、晚期肝癌组TF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早期肝癌组与晚期肝癌组T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及TF、AT-Ⅲ活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肝脏损害程度,对临床肝癌患者病情检测、预后判断及指导治疗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孕期妇女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孕妇3604例,其中妊娠≤12周(早孕组)424例,妊娠13~27周173例(中孕组),妊娠≥28周2688例(晚孕组),妊娠高血压疾病319例(妊高组),另外入选体检正常的未孕妇女302例(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结果 早、中、晚孕组PT均短于对照组(P<0.05),且随妊娠时间增加而缩短(P<0.05).中孕组TT、APTT与早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中、晚孕组Fbg、D-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妊娠时间增加而升高(P<0.05).妊高组各指标明显异常,与晚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T:(11.65±0.15)s比(12.30±0.07)s,TT:(12.39±1.07)s比(12.87±0.63)s,APTT:(29.39±2.03)s比(30.95±2.85)s,Fbg:(5.09±1.01)g/L比(4.29±1.25)g/L,D-D:(1.59±0.15)mg/L比(1.45±0.08)mg/L,P<0.05].结论 妊娠期妇女凝血功能增强,可能有助于产后快速有效止血,预防孕妇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杭州地区497例孕妇凝血指标、D-二聚体(D-D)在妊娠各期的变化情况,初步建立妊娠期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2016年1月-6月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孕妇49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早孕组164例,中孕组174例,晚孕组159例和健康对照组159例,对以上4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妊娠各组的PT、APTT、TT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降低,PT、APTT随着孕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FIB和D-D随着妊娠进程的增加而逐渐升高(P0.05)。正常孕妇的血浆PT、APTT、TT、FIB和D-D在妊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T、APTT、TT落在现行正常人群的参考区间,而FIB和D-D在不同孕期的差异较大。结论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杭州地区正常孕妇妊娠期的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建立不同孕期正常孕妇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急性白血病( AL)患者的止凝血功能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对63例AL患者检测血小板计数( BPC)、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D-二聚体( D-D)、PT.APTT.FgAT -Ⅲ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治疗前患者血浆 FDP、D -D 显著升高;治疗后 CR 均恢复正常。AL伴DIC的血浆D-D、FD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LT、AT-Ⅲ明显低于对照组。 PT、APTT、TT比对照组明显延长。结论 AL发病过程中存在血小板活化以及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逐渐改善。指标对衡量出血程度和患者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杭州地区不同孕期孕妇凝血指标、D-二聚体(D-D)的变化情况,初步建立不同孕期纤维蛋白原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2017年6月-12月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早孕组297例、中孕组299例、晚孕组299例和对照组188例,使用SYSMEX CA-8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以上4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D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 PT、TT随着孕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APTT在孕早期变化不大,但在孕中后期明显降低(P0.05)。不同孕期的FIB和D-D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且随着妊娠进程的增加而逐渐升高(P0.05)。血浆凝血四项和D-D在妊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孕程增加,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动态监测孕期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可有效预防多种并发症,为临床处理正常妊娠与临产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指标在孕妇各妊娠期的动态变化。方法检测160例孕妇(实验组)妊娠各期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与同期16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在整个妊娠期PT、PT-INR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TT水平在孕中期出现较正常组及孕早期显著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TT水平在孕中期、孕晚期及临产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D-D从孕早期开始,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D-D自孕中期开始进一步增高,较孕早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D-D水平在临产期与中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在产后一周,各凝血指标均恢复至产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期检测凝血指标,对预防和治疗产中、产后异常出血及其他产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早产儿早期凝血功能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收住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15例胎龄在28~34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将早产儿分为窒息组(n=76)、妊娠期高血压组(n=71)、胎盘早剥组(n=78)和对照组(n=90);四组新生儿于出生2小时内行凝血功能检测,比较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差异。结果各组出生体重及胎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FDP、D-D、PT、APTT、FIB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792、5.126、6.783、5.658、11.873,均P<0.05),且进一步两两比较后发现,窒息组、妊娠期高血压组、胎盘早剥组的FDP、D-D、PT、APT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FI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窒息组、妊娠期高血压组、胎盘早剥组三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存在血液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出生时窒息、其母妊娠期高血压、胎盘早剥加重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病与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关系。方法使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30例正常对照组,111例肝病组的凝血醇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进行检测分并组比较。结果PT、APTT、Fbg、D—D在急性肝炎组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在漫性肝炎、肝硬化及重症肝病患者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说明PT、APTT、Fbg、D—D检测对轻度肝病的意义不大,但可预计重症肝病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及可能伴有隐匿型DIC,以上凝血及纤溶指标,有助于预防DIC的发生、判断病情的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孕妇凝血4项、D二聚体水平和血浆抗凝血酶3(ATⅢ)表达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合肥市滨湖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孕妇240例,按孕期不同分为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每组各80例,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育龄女性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凝血4项、D二聚体及ATⅢ差异。结果: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随孕期的增加而降低(P<0.05),但PT、APTT孕早期组与对照组无差异,TT孕中期组与孕晚期组无差异(均P>0.05);FIB水平从孕早期开始增加(P<0.05);DD水平随孕期增长而增高(P<0.05),但孕早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AT3在孕早期组与对照组、孕中期与孕晚期比较无差异(P>0.05),孕早期高于孕中期(P<0.05)。结论:妊娠期女性的凝血功能随孕期增加发生变化,表现为高凝状态,临床医生应重视孕妇凝血指标的监测,及时诊治避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叶思思  童燕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0):4687-4690
目的:探讨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评价孕妇高凝状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41例健康孕妇在早孕期、中孕期和晚孕期的TPO、MPV、抗凝血酶-3(AT-3)、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聚集率(PAR)水平,计算孕妇各指标的阳性率,并分析TPO、MPV和其余指标间的相关性;同时选取30例健康非孕妇女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妊娠组中孕期TPO和MPV显著高于早孕期和对照组,晚孕期二者水平显著高于中孕期(P<0.01);中孕期AT-Ⅲ、FIB、D-D和PAR水平与早孕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晚孕期FIB、D-D和PAR水平显著高于中孕期,AT-Ⅲ水平显著低于中孕期(P<0.001)。TPO与MPV呈显著正相关;TPO和MPV与AT-Ⅲ呈显著负相关,与FIB、D-D和PAR呈显著正相关(P<0.01)。中孕期TPO、MPV、AT-Ⅲ、FIB、D-D、PAR和TPO+MPV阳性率显著高于早孕期,晚孕期各指标阳性率均显著高于中孕期(P<0.01)。中孕期和晚孕期TPO、MPV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AT-Ⅲ、D-D和PAR阳性率,不同孕期TPO+MPV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余4个指标的阳性率(P<0.01)。结论:TPO和MPV可能是导致孕妇血液高凝状态的更重要因素,联合测定TPO和MPV在监测孕妇围产期高凝状态的发展和预防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859例妊娠妇女及200例正常非妊娠女性的PT、APTT、TT、FIB值,分成早、中、晚及临产妊娠四期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正常妊娠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着妊娠时间延长,早期、中期至晚期妊娠的PT值呈缩短趋势,不同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与临产期P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APTT值呈缩短趋势,早期组与中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妊娠期APT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妊娠四个时期的T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中期至晚期妊娠的FIB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期FIB值明显升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和正常妊娠组的PT、APTT、TF值比非妊娠组明显降低,FIB值明显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町、APTT、TT值比正常妊娠组明显降低,FIB值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切监测妊娠妇女的凝血四项变化,对预防血栓栓塞疾病和孕妇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大出血导致急性DIC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监测急诊老年危重患者凝血、抗凝、纤溶等指标,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是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方法 选择年龄≥60岁,符合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诊断标准且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 Ⅱ)评分≥10分的危重患者67例,24 h内采静脉血进行凝血检测: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并行APACHE Ⅱ评分.按照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43例)和死亡组(24例),按照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E)诊断标准分为MODSE组(30例)和非MODSE组(37例).结果 MODSE组与非MODSE组APACHE Ⅱ评分[(25.83±1.19)分比(18.11±0.73)分]及存活组与死亡组APACHE Ⅱ评分[(18.81±0.72)分比(26.50±1.42)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非MODSE组及存活组比较,MODSE组及死亡组PT延长,D-D显著升高,AT-Ⅲ、PC活性显著下降(P<0.05).PT、D-D、PAI-1与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28、0.308、0.335,P<0.05);AT-Ⅲ、PC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9、-0.559,P<0.01).结论 急诊老年危重患者存在凝血、抗凝、纤溶等指标的紊乱现象,且紊乱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PT延长、D-D升高以及PC、AT-Ⅲ下降,提示病情严重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子痫前期患者与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凝血指标及妊娠结局的差异,探讨凝血指标与子痫前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6例子痫前期孕妇及100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的血常规(HB、HCT、PLT、MPV)、出凝血指标(PT、APTT、FIB)进行检测和比较,并对各组孕妇的子痫、HELLP综合征、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孕妇相比,子痫前期孕妇的HB、PLT、PT、APTT显著降低,MPV、FIB显著增高,各种妊娠期合并症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较轻度子痫前期孕妇的PLT、MPV、FIB的变化更明显,子痫及HELLP综合征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痫前期可导致多种严重妊娠结局的发生。子痫前期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PLT、MPV、PT、APTT、FIB等指标可用于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及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HDCP)患者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参数与经典凝血功能指标的关联性及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  相似文献   

19.
妊娠晚期孕妇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含量、抗凝血酶(AT)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美国RaytoRT-2204C型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测定116例妊娠晚期孕妇和40例正常未妊娠妇女血浆中PT、APTT、Fg、AT及DD的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晚期孕妇血浆中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而Fg则显著增高;DD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高,AT活性显著减低。结论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凝血成分处于活化状态,纤溶活性增强,抗凝成分AT活性减低,这可能是引起孕妇高凝状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含量、抗凝血酶(AT)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美国RaytoRT-2204C型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测定116例妊娠晚期孕妇和40例正常未妊娠妇女血浆中PT、APTT、Fg、AT及DD的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晚期孕妇血浆中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而Fg则显著增高;DD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高,AT活性显著减低。结论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凝血成分处于活化状态,纤溶活性增强,抗凝成分AT活性减低,这可能是引起孕妇高凝状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