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i-PRF)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自10~15 d龄SD乳鼠胫骨骨髓分离培养BMSCs至第4代。自SD乳鼠静脉血采用改良低速离心法备制i-PRF。将第4代BMSCs随机分为空白组、150μl组和300μl组,分别加入i-PRF 0、150、300μl,并加入12%FBS进行培养。于第7、14、21 d观察各组细胞形态改变并以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检测其神经分化情况。[结果] BMSCs经i-PRF诱导7 d后细胞形态开始改变,21 d后突触生长,出现类神经元细胞形态;而空白组细胞形态无改变。细胞免疫组化显示150、300μl组Nestin蛋白表达阳性,而空白组为阴性。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150、300μl组S-100β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空白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Nestin、N-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为150μl组>300μl组>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RF能有效诱导BMSc成神经细胞分化且受i-PRF剂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颖  陈华 《中国美容医学》2023,(11):202-205
近年来,已经开发出不同的自体血小板浓缩物,例如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和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Injectable platelet-rich fibrin,i-PRF)作为PRF衍生物中唯一以液体形式获得的产物,不仅保留了PRF在创面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如:持续释放生长因子,促进新生血管生成,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低速离心后更是显著增加了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以及生长因子浓度。同时还可以达到最大化注射,并能够与其他生物材料联用,因此在创面修复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i-PRF在创面修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BMSCs在修复神经损伤方面起重要作用,同时改变外界温度对细胞移植成功率及增殖分化起重要影响。观察采用亚低温同时联合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雌性成年SD大鼠45只,体重200~250g,以半切法制备脊髓胸段半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只。A组为单纯损伤组,B组为单纯BMSCs移植组,C组为亚低温(33~35℃)治疗联合BMSCs移植组。于造模后1、2、4、6、8周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等运动功能检测。第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HE染色及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第8周取材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逆行示踪观察,透射电镜观察轴突的再生情况。结果造模4周后B、C组大鼠双下肢运动功能有明显恢复,BBB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BBB评分高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1、2周3组斜板倾斜角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4周后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造模后4周A组可见明显组织空洞,B组组织空洞小于A组,C组组织空洞消失。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B、C组大鼠脊髓损伤灶组织中的BrdU阳性细胞数分别为0、(90.54±6.23)、(121.22±7.54)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RP逆行神经示踪观察示,A、B、C组大鼠脊髓损伤灶组织中HRP阳性神经纤维束数目分别为(10.35±1.72)、(43.25±2.65)、(84.37±4.59)条,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透射电镜示C组正中横断面可见大量新生的无髓及有髓神经纤维。结论 B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后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联合应用亚低温治疗有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4.
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对56例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的患儿采用神经卡压松解。神经外膜内注射醋酸确炎舒松-A,神经束膜松解,坐骨神经周围放置醋酸确炎舒松-A,术中对坐骨神经直接电刺激,术后随访2年。结果:神经损伤症状完全恢复18例,部分恢复27例,无明显恢复11例,有效率80.4%。结果: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的症状体征,应立即手术,及早的神经外膜松解、生理盐水冲洗及术中对丛骨神经直接电刺激有助于坐骨神经损伤的恢复。醋酸确炎舒松-A的应用能减轻粘连并有效地防止坐骨神经术后的再次疤痕卡压。  相似文献   

5.
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 对56例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的患儿采用神经卡压松解、神经外膜内注射醋酸确炎舒松-A,神经束膜松解,坐骨神经周期放置醋酸确炎舒松-A,术中对坐骨神经直接电刺激等。结果 术后随访2年,神经损伤症状完全恢复18例,部分恢复27例,无明显恢复11例,有效率80.4%。结论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一旦有损伤的症状体征,应立即手术,及早神经外膜松解、生理盐水冲洗及术中对坐骨神经直接电刺激有助于坐骨神经损伤的恢复。醋酸确炎舒松-A的应用能减轻粘连并有效地防止坐骨神经术后的再次疤痕卡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LGA神经导管联合ADSCs与自体神经组织碎屑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32只SD大鼠平均分成4组,无菌条件下切断右侧的坐骨神经,制成1 0衄长的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A组采用PLGA神经导管连接缺损神经进行修复,B组由内置自体神经组织碎屑的PLGA神经导管连接,C组由内置ADSCs与自体神经组织碎屑的PLGA神经导管连接,D组采用自体神经移植方式。12周后通过对再生神经桥接体的一般观察、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甲苯胺蓝染色来评价神经的再生情况;通过肌电图、腓肠肌的HE和Masson染色来评价神经对靶器官的再支配情况。结果:术后12周,各组的神经导管均已降解,切断神经通过神经导管向两端生长。一般观察、肌电图、组织学观察结果均提示PLGA神经导管联合ADSCs与自体神经组织碎屑组C组的修复效果显著优于内置神经组织碎屑的PLGA神经导管组B组和空导管组A组的修复效果,但仍稍差于自体神经移植组D组。结论:PLGA神经导管联合ADSCs与自体神经组织可以比较有效地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为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红花黄素腹腔注射联合骨髓阳J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BMSCs;SD大鼠45只,改良Allen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B组、C组.A组腹腔注射红花黄素治疗(40 mg/kg),B组和C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1次,共14 d;A组和B组损伤局部行BMSCs移植(6×106/60μl),C组注射等体积的PBS液.于术后1 d、2 d、3 d、4 d、7 d取材检测损伤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细胞凋亡,术后1 d和7 d、14 d、21 d、28 d采用改良BBB评分法进行行为学检查评分.结果 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BBB评分得分均增高,术后28 d时A组得分为(19.33±1.37),B组为(15.83±1.17),C组为(9.0±1.41),A组高于B组和C组,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活性在相同时间点,均有A组高于B组和C组,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含量在术后2 d、3 d、4d A组低于B组和C组(P<0.05),且有A组低于B组(P<0.05).术后3 d时各组细胞凋亡达高峰:A组(72.83±13.38),B组(96.33±6.35),C组(219.33±28.64);之后各组细胞凋亡数逐渐减少,至术后7d:A组(3.67±3.72),B组(16.33±5.54),C组(86.17±12.27);除术后第1天,在相同时间点,细胞凋亡数有A组少于B组和C组,B组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花黄素和BM-SCs移植均能抑制损伤脊髓局部自由基生成、脂质过氧化和细胞凋亡,减轻继发损伤,两者联合具有累加协同效应,有助于脊髓损伤大鼠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自 1994~ 2 0 0 2年收治臀部注射高浓度、非常规药物引起的坐骨神经损伤 6例 ,均采用神经松解术治疗 ,取得满意的疗效 ,现结合临床资料对该损伤的机制、治疗与预防作一分析小结。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例 ,女 2例。年龄 34~ 5 4岁 ,平均 4 3 7岁。注射药物 :鹿茸注射液 2例 ,鹿茸注射液 +胎盘组织液 +VitB12 3例 ,胎盘组织液 +VitB12 1例。发病至手术时间 4 0d~ 10个月 ,平均 4 8个月。其中 2例当即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 ,随后跛行日重 ;4例次日出现症状 ,表现为肌注点、小腿外侧、足背灼痛、麻木 ,跛行。术前均在院外经反…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红花黄素腹腔注射联合骨髓阳J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BMSCs;SD大鼠45只,改良Allen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B组、C组.A组腹腔注射红花黄素治疗(40 mg/kg),B组和C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1次,共14 d;A组和B组损伤局部行BMSCs移植(6×106/60μl),C组注射等体积的PBS液.于术后1 d、2 d、3 d、4 d、7 d取材检测损伤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细胞凋亡,术后1 d和7 d、14 d、21 d、28 d采用改良BBB评分法进行行为学检查评分.结果 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BBB评分得分均增高,术后28 d时A组得分为(19.33±1.37),B组为(15.83±1.17),C组为(9.0±1.41),A组高于B组和C组,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活性在相同时间点,均有A组高于B组和C组,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含量在术后2 d、3 d、4d A组低于B组和C组(P<0.05),且有A组低于B组(P<0.05).术后3 d时各组细胞凋亡达高峰:A组(72.83±13.38),B组(96.33±6.35),C组(219.33±28.64);之后各组细胞凋亡数逐渐减少,至术后7d:A组(3.67±3.72),B组(16.33±5.54),C组(86.17±12.27);除术后第1天,在相同时间点,细胞凋亡数有A组少于B组和C组,B组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花黄素和BM-SCs移植均能抑制损伤脊髓局部自由基生成、脂质过氧化和细胞凋亡,减轻继发损伤,两者联合具有累加协同效应,有助于脊髓损伤大鼠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红花黄素腹腔注射联合骨髓阳J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BMSCs;SD大鼠45只,改良Allen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B组、C组.A组腹腔注射红花黄素治疗(40 mg/kg),B组和C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1次,共14 d;A组和B组损伤局部行BMSCs移植(6×106/60μl),C组注射等体积的PBS液.于术后1 d、2 d、3 d、4 d、7 d取材检测损伤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细胞凋亡,术后1 d和7 d、14 d、21 d、28 d采用改良BBB评分法进行行为学检查评分.结果 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BBB评分得分均增高,术后28 d时A组得分为(19.33±1.37),B组为(15.83±1.17),C组为(9.0±1.41),A组高于B组和C组,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活性在相同时间点,均有A组高于B组和C组,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含量在术后2 d、3 d、4d A组低于B组和C组(P<0.05),且有A组低于B组(P<0.05).术后3 d时各组细胞凋亡达高峰:A组(72.83±13.38),B组(96.33±6.35),C组(219.33±28.64);之后各组细胞凋亡数逐渐减少,至术后7d:A组(3.67±3.72),B组(16.33±5.54),C组(86.17±12.27);除术后第1天,在相同时间点,细胞凋亡数有A组少于B组和C组,B组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花黄素和BM-SCs移植均能抑制损伤脊髓局部自由基生成、脂质过氧化和细胞凋亡,减轻继发损伤,两者联合具有累加协同效应,有助于脊髓损伤大鼠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治疗大鼠骨外露创面的疗效。方法取10~12周龄,250~300 g的雄性SD大鼠24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8只。将所有SD大鼠前头盖骨区域1.5 cm×1.5 cm皮肤全层切除及并去除颅骨表面的骨膜。PRF组创面覆盖PRF;脂肪移植组创面覆盖等量脂肪颗粒;对照组创面覆盖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第4、7和11天对创面换药。使用Image J软件对骨外露面积进行量化评估。应用HE染色和马松三色染色评估创面新生血管和胶原沉积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因子水平。组间比较采用随机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第4天时,PRF组大鼠骨外露比例为57.99%±11.29%;脂肪移植组骨外露比例为45.92%±9.55%;对照组骨外露比例为77.73%±5.57%。第7天时,PRF组大鼠骨外露比例为4.29%±2.28%;脂肪移植组骨外露比例为29.52%±6.33%;对照组骨外露比例为36.90%±8.43%。第11天时,仅PRF组的骨外露创面完全被肉芽组织覆盖,脂肪移植组及对照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外露,分别为10.15%±1.49%和21.69%±2.40%。PRF组在各时间点创面骨外露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7天和第11天时,PRF组的骨外露比例显著低于脂肪移植组,但是在第4天时,脂肪移植组的骨外露比例却低于PRF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11天时,HE染色结果显示PRF组的新生微血管密度为(10.37%±0.49%)显著高于脂肪移植组(4.86%±0.83%)和对照组(2.91%±0.31%)(P<0.05),马松三色染色结果显示PRF组的胶原纤维最丰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提示第11天时PRF组的生长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与脂肪移植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F作为一种取材方便的治疗手段,对修复创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可加快骨外露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内源性Spastin蛋白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假手术对照组(n=6),实验组建立坐骨神经挤压损伤模型,对照组仅暴露坐骨神经。实验组分别于术后1、3、7、14、28 d(n=6),假手术组于术后7 d取大鼠坐骨神经相应节段的L4~6脊髓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pastin m 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Spastin蛋白表达;并取损伤远端5 mm处神经组织,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坐骨神经远端轴突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两组大鼠L4~6节段脊髓组织中Spastin蛋白表达和基因表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实验组Spastin蛋白和基因表达量呈先下降后逐渐上升的趋势,于术后7 d降至最低,28 d时达初始水平。其中实验组术后3、7、14 d Spastin蛋白和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假手术对照组(P0.05);术后1、28 d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7、14 d Spastin蛋白和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术后1 d和28 d(P0.05),术后1 d和28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实验组术后1、3、7 d,坐骨神经损伤远端髓鞘严重破坏;术后14 d雪旺细胞增生;术后28 d可见大量有髓神经纤维,接近正常形态。结论内源性Spastin蛋白在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出现了表达变化,提示Spastin可能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腹腔注射细胞外ATP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健康雌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成两组。将两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切断后立即行外膜吻合术。术后实验组腹腔注射ATP(2mg/kg)0.4m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4ml。术后1周、4周和8周从每组随机取8只大鼠,检测每只大鼠双侧小腿三头肌湿重、术后1周时测神经纤维再生速度、术后4周时电镜检测髓鞘横截面积和髓鞘厚度。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1周时神经再生速度快(P〈0.05)、4周时髓鞘横截面积大(P〈0.05)、髓鞘厚(P〈0.05),4周、8周时小腿三头肌湿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腔注射细胞外ATP对大鼠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具有较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acellular muscle bioscaffolds,AMBS)接种BMSCs,同种异体移植修复大鼠脊髓半切损伤,观察两者联合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取8周龄雌性SD大鼠,采用改良化学方法制备AMBS,并进行复合冷灭菌;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贴壁法培养BMSCs,取第3代细胞用Hoechst 33342荧光标记,采用注射法制备BMSCs-AMBS复合支架,14 d后扫描电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其生物相容性。取成年雌性SD大鼠48只,制备T9~11脊髓半切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n=12),A组于缺损处移植BMSCs-AMBS复合支架,B组单独移植BMSCs,C组单独移植AMBS,D组注射PBS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2、3、4周行运动功能评分,术后4周行HE染色观察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Masson染色及HE染色示AMBS内部呈平行结构,主要为胶原纤维,几乎无肌纤维。BMSCs-AMBS复合培养14 d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示Hoechst 33342标记BMSCs大量存活,扫描电镜可见BMSCs贴附于支架内表面生长。术后2~4周,大鼠BBB评分A组均高于其余3组(P<0.05),D组明显低于其余3组(P<0.05);术后4周B组明显高于C组(t=10.352,P=0.000)。术后4周,HE染色示脊髓空洞面积A组明显小于其余3组,免疫荧光染色示A组神经丝蛋白200、巢蛋白阳性细胞表达量高于其余3组,神经胶质原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则明显低表达。A、B组荧光示踪的BMSCs移植到体内后主要迁移至对侧灰质前角,部分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A、B、C、D组GFAP荧光半定量分析积分吸光度(IA)值分别为733.01±202.04、926.42±59.46、1 069.37±33.42、1 469.46±160.53,A组明显低于其余3组,D组高于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BS具有相对规则的内部结构,与BMSCs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能抑制胶质瘢痕,促进BMSCs存活、迁徙、分化,是细胞移植理想的天然载体。两者联合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能发挥协同作用,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条件下兔耳软骨缺损区的修复情况,了解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联合自体软骨颗粒修复软骨缺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临床中软骨移植术后供区缺损修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于双耳对称处设计1.0cm×0.6cm的全层软骨缺损,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颗粒软骨组、PRF组、PRF+颗粒软骨组、软骨块回置组,各组予以对应处理。分别于4周,8周和12周后处死,观察各组缺损大体情况并行HE染色分析软骨修复情况,进行组织学修复评分,所得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体标本和组织学观察可见:空白对照组几乎无软骨再生,为纤维组织覆盖修复;颗粒软骨组、PRF组软骨缺损边缘及移植的颗粒软骨周围可见少量新生软骨细胞,新生软骨较正常软骨薄且不规则;PRF+颗粒软骨组修复效果优于上述3组,缺损区为新生软骨覆盖,修复效果接近软骨块回置组。软骨缺损组织学修复评分结果显示:PRF+颗粒软骨组修复效果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P0.01),颗粒软骨组、PRF组软骨缺损修复效果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颗粒软骨组、PRF组组间修复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F联合自体软骨颗粒能够有效修复及缩小软骨缺损面积,PRF或颗粒软骨单独置入修复效果也优于软骨缺损自行修复。  相似文献   

17.
物理治疗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疾病,评估物理治疗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雌性Wistar大鼠64只,体重252~365g,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16只。各组分离右侧坐骨神经后,B、C、D组钳夹坐骨神经造成损伤模型,A组不进行钳夹作为对照。术后第2天,B组未治疗,C组采用单纯电刺激治疗,D组采用电刺激、分米波和红外线综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后0、7、14、30d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 index,SFI)、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检测,并取材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透射电镜观察,取治疗后30d切片行轴突图像分析。结果治疗后0、7d,B、C、D组SFI显著高于A组(P<0.05),B、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30d,D组SFI显著降低,30d时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SFI有所降低,但与A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0、7、14d,B、C、D组MNCV显著低于A组(P<0.05),C、D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D组高于C组(P<0.05);治疗后30d,B、C组仍显著低于A组(P<0.05),但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0、7d,透射电镜观察各组仅见胶原蛋白和脂质成分;治疗后14、30d,B、C、D组可见大量雪旺细胞和再生神经纤维,D组最显著。治疗30d时轴突图像分析示,D组有髓神经纤维数、轴突直径及髓鞘厚度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和轴突直径显著高于B、C组(P<0.05),髓鞘厚度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物理治疗有促进大鼠损伤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在神经组织中的表达以及抑制其作用对损伤的坐骨神经华勒变性过程的影响.方法 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B、C、D(n=24),另取42只随机分为2组E、F组(n=21),于右大腿后部中段切断坐骨神经,A、B组用聚乙烯软管套接固定神经远端于充满MCP-1抗体的微渗透泵直到取材,近端返折固定于临近肌肉.C、D、E、F组神经切断后远端旷置,近端处理同A组.A、B组于0 h、24 h、3 d、7 d(n=6)分别作光镜和电镜观察远端神经轴突和髓鞘形态变化,C、D组分别为其对照.E、F组在损伤后0 h、6 h、12 h、24 h、3 d、7 d、14 d(n=3)取坐骨神经远端,E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MCP-1 mRNA表达,F组Western Blot测定MCP-1蛋白含量.结果 神经损伤后,在24 h和14 d时E组MCP-1 mRNA和F组MCP-1蛋白水平达到高峰,于24 h时最高.光镜和电镜下各实验组髓鞘厚度均高于各自对照组.结论 MCP-1在大鼠坐骨神经切割伤后在时间上存在分泌高峰,在神经损伤后远端华勒变性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束膜切开术治疗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道9例由于药物注射引起的坐骨神经损伤,采用束膜切开减压术治疗。术后立即出现患肢皮肤温度升高1~2℃。术后2~3天开始有皮肤感觉恢复。2例足底皮肤溃疡在术后1月内愈合。有腓总神经支配区肌肉瘫痪的8例,其中5例恢复正常。作者讨论了药物注射引起神经损害的病因、病理改变,以及治疗方法等。  相似文献   

20.
辛伐他汀联合BMSCs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单纯BMSCs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效果尚不理想,探讨辛伐他汀联合BMSCs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 方法 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分离培养BMSCs,取第2代细胞制备为1×107/mL,细胞悬液,与明胶海绵复合.取70只新西兰大白兔经耳缘静脉注射10.μg/kg脂多糖,24 h后臀肌注射20 mg/kg甲基强的松龙琥珀酸钠,共3次,每次间隔24 h,制备股骨头坏死模型.选取制备成功的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A组不作任何处理B组单纯减压,并于减压通道植入明胶海绵;C组减压同时植入复合BMSCs的明胶海绵;D组减压同时植入复合BMSCs的明胶海绵,每日灌服辛伐他汀(10 mg/kg)至处死.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于术后4、8周各组取6只行MRI扫描后,处死取股骨头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 术后8周C、D组动物走路姿势逐步好转.术后4周各组MRI未见明显坏死区信号改变,8周时A组可见坏死低信号区明显扩大,B组无变化,C组范围缩小,D组明显缩小.组织病理学观察,术后4周A组见空骨陷窝,无新生毛细血管;B组空骨陷窝较多,有少量新生毛细血管;C、D组空骨陷窝减少,坏死区有大量增生活跃的成骨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D组空骨陷窝阳性数及微血管密度分别为19.30±1.52和7.08±1.09,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A组可见部分骨小梁断裂;B组减压孔道有纤维性骨痂形成;C组空骨陷窝少见,髓腔形态不规则;D组大量新生骨形成,髓腔较规则,髓内脂肪细胞大小及分布均匀.D组空骨陷窝阳性数及微血管密度分别为11.31±1.28和12.37±1.32,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术后8周,A组骨小梁见多处断裂塌陷,骨小梁表面未见骨细胞,髓腔内有大量脂肪细胞堆积;B组部分骨小梁可见裂痕;C组骨小梁不致密;D组骨小梁结构规整致密,成骨细胞多,骨细胞及基质胶原纤维正常,髓腔规则. 结论 辛伐他汀能促进BMSCs成骨及成血管化,辛伐他汀联合BMSCs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