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肾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23例肾癌患者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图像,观察健侧和患侧肾动脉有无变异,肾静脉及腔静脉有无癌栓及肿瘤血管情况并结合手术中所见进行分析。结果 23例中12例可见确切的1支或多支粗大的肿瘤供血动脉以及瘤体内明显的肿瘤血管影或血池影;7例可见邻近肾动脉分支的受侵改变,4例肾静脉有癌栓,2例肾静脉及腔静脉同时有癌栓,1例病人患肾出现副肾动脉,为1支;所有病人健侧肾动脉均无异常。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精确提供双肾及肿瘤的血管情况,有效地提高肾癌患者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患者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的图像及相关生物学行为。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11月我院肾细胞癌患者84例,患者均采取MSCT检查,并行手术治疗,在术中取肾细胞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肾组织标本,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患者肾细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肾组织中Ki-67、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情况,并观察患者MSCT征象(瘤体大小、强化程度、有无坏死、液化、囊变,肿瘤边界清楚与否、有无血管受侵、有无邻近脏器侵犯或远处转移),分析肾细胞癌MSCT征象和Ki-67、HIF-1α表达情况相关性。结果本组术前应用MSCT扫描对肾细胞癌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率均为100%;Ki-67、HIF-1α在肾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均高于癌旁正常肾组织(P<0.05);MSCT征象表现为瘤体大小>5cm、强化程度≥20HU、存在坏死、液化、囊变、肿瘤边界不清楚、有血管受侵、产生邻近脏器侵犯或远处转移者Ki-67、HIF-1α表达均高于瘤体大小≤5cm、强化程度<20HU、无坏死、液化、囊变、肿瘤边界清楚、无血管受侵、未产生邻近脏器侵犯或远处转移者(P均<0.05)。结论应用MSCT扫描可对肾细胞癌施行准确术前诊断,且肾细胞癌患者MSCT征象和Ki-67、HIF-1α表达有着密切相关性,能间接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为肾细胞癌诊断、治疗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的价值.方法:47名肾癌患者的CT图像,分别为透明细胞癌37例,乳头状癌10例.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比较患者的性别与年龄、肿瘤大小、增强程度与增强模式、有无钙化、出血、坏死及囊变、肿瘤的扩散情况包括肾周变化、静脉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结果: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增强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透明细胞癌的坏死、囊性率显著高于乳头状癌,明显看到血管在透明细胞癌占21.6%,乳头状癌占10%.40%乳头状癌、2.7%透明细胞癌显示均匀强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透明细胞癌有明显钙化占21.6%,乳头状癌占20%,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肿瘤的增强程度是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最有价值的参数,而肿瘤的有无钙化、出血、坏死及囊性、血管状况及增强模式对鉴别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螺旋CT征象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术前的螺旋CT征象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CT主要特点为: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肾周间隙受侵征象有结节、条索状影、棘状突起和肾周筋膜增厚。MVD及VEGF表达与肾癌分期、肿瘤强化程度有相关性(P<0.05),与肿瘤密度、最大径及肾周间隙受侵征象无相关性(P>0.05)。结论:螺旋CT较好显示乳头状肾癌的影像特征,与肾透明细胞癌有明显不同,有助于鉴别诊断;并可推断PRCC中MVD、VEGF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无创地从分子水平判断PRCC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5.
么恩亮  张秀虹 《海南医学》2007,18(10):39-41
目的 探讨CT对肾癌病人术前分期与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细胞癌病人在手术前后的CT表现.右肾10例,左肾8例,术后7例行CT复查,复查时间3个月至1年半,CT发现3例病人有不同形式的复发与转移.使用GE Lightspeed Plus型CT机,全部病例行平扫与增强检查.结果 CT显示肿块位于肾包膜内3例,突破肾包膜并侵及肾筋膜12例,肿块突破肾周筋膜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瘤栓3例,其中1例侵及同侧肾上腺.未突破肾包膜的3例中CT表现与术中所见一致.12例CT显示肾周侵犯者中4例手术中和病理下未见肾周侵犯,为假阳性(4/12,33.3%),病理显示未受侵犯的肾周筋膜呈水肿伴炎性细胞浸润改变.在CT显示肿块突破肾周筋膜产有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瘤栓的3例中,手术所见与病理结果一致,准确性达100%.结论 CT检查可准确描绘原发肿瘤的大小,但对判断原发肿瘤有否突破肾被膜,肾周脂肪与肾筋膜是否受侵犯方面有一定限度,假阳性较假阴性率高.CT对肾细胞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假阴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贾江春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7):533-534
目的 探讨MSCT增强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肾细胞癌术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癌24例的术前多层螺旋CT影像数据,经后处理技术显示肿瘤和邻近肾内动脉分支的关系,肿瘤血管、肾动脉有无变异和肾静脉以及其他血管病变等.结果 24例原发性肾癌中21例病灶均在皮质早期呈明显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迅速下降;19例肿块邻近动脉分支有受侵受压改变;20例见确切的一支或多支粗大的供血动脉及瘤体内肿瘤血管影;7例患肾出现静脉早显;5例肾有副肾动脉;无1例患肾动脉狭窄;14例有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瘤栓;3例孤立性肾癌.结论 MscT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原发性肾癌的定性诊断,更有利于原发性肾癌术前治疗方案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肾透明细胞癌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征象评估病理分级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收治38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病理学分级将患者分为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对比分析肾透明细胞癌病理高低级别MSCT征象。结果 低级别组患者与高级别组患者肿瘤最大径、平扫CT值、强化均匀、有假包膜等MSCT征象比较无差异(P>0.05);低级别组患者肿瘤形态、密度、皮髓交界期强化程度、皮髓交界期肿瘤实质与同侧正常肾皮质CT值差及实质期肿瘤实质与皮髓交界期瘤实质CT值差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 MSCT可清楚显示肾透明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其影像学征象与病理学分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临床上初步诊断肾透明细胞癌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多层螺旋CT的影像特征及与其他亚型的鉴别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5年6月61例肾癌患者的CT图像,分成透明细胞癌组和非透明细胞癌组。比较两组增强幅度与肿瘤的大小、有无钙化、囊变、坏死和肿瘤的扩散状况(肾包膜、静脉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平扫肾透明细胞癌组CT值和非透明细胞癌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皮质期和髓质期的透明细胞癌的CT值显著高于非透明细胞癌(P0.05)。结论肿瘤的增强程度是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最有价值的参数,而肿瘤的大小、有无钙化、囊变、坏死和肿瘤的扩散状况对鉴别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肾癌不同亚型的CT征象及CT定量分析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经过手术和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肾癌的87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不同亚型分类,其中透明细胞癌43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6例,嫌色细胞癌18例。比较三种亚型肾癌患者平扫及增强后CT值,比较三种亚型肾癌病灶大小和强化方式,并分析肾癌亚型与CT征象的关系。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较嫌色细胞癌患者显著较高(P0.05);透明细胞癌患者中强化均匀者为23.26%较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57.69%与嫌色细胞癌患者66.67%显著较低(P0.05);透明细胞癌患者发生坏死或囊变的概率为81.40%较乳头状肾细胞癌57.69%、嫌色细胞癌22.22%显著较高,嫌色细胞癌者发生坏死或囊变的概率较乳头状肾细胞癌显著较低,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边缘清晰的概率为30.23%较乳头状肾细胞癌76.92%和嫌色细胞癌88.89%显著较低(P0.05)。结论肾癌不同亚型之间的CT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上能通过CT征象及CT定量分析对肾癌亚型进行初步判断,对肾癌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MRI对肾细胞癌下腔静脉瘤栓侵犯下腔静脉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肾根治性切除术及下腔静脉取栓术的肾细胞癌患者,术前行1.5 T或3.0 T MRI检查的56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由两位影像科医生测量术前MRI图像瘤栓所在水平肾静脉及下腔静脉最大径、下腔静脉瘤栓的长度,并评判瘤栓是否充满下腔静脉腔达两侧缘、瘤栓边缘是否光滑、瘤栓与下腔静脉壁分界是否清晰、下腔静脉壁正常信号是否改变等征象。基于病理证实下腔静脉壁受累与否将患者分为两组,对临床资料及MRI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56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5.64±0.43)岁,有17例(30.4%)病理证实下腔静脉壁受累, 大部分为透明细胞癌。下腔静脉壁受累组与非受累组比较,下腔静脉瘤栓的长度更长[(7.91±3.59) cm vs. (5.94±3.57) cm,P=0.049]、瘤栓充满下腔静脉腔(P=0.002)、瘤栓边缘不光滑(P=0.005)、瘤栓与下腔静脉壁分界不清晰(P=0.001)、下腔静脉壁正常信号改变(P<0.001)出现的概率更大,结合这五个指标诊断下腔静脉壁受累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94.12%和79.49%。结论:MRI可作为评估下腔静脉瘤栓侵犯静脉壁的方法,结合下腔静脉瘤栓的长度及MRI征象可以获得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肾癌合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治疗体会,评价其预后和治疗价值。方法对1994年7月—2006年7月接受诊治的15例肾癌合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者术前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合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单纯左肾静脉癌栓2例,下腔静脉癌栓Ⅰ型(肾旁型)9例,Ⅱ型(肝下型)3例,Ⅲ型(肝内型)1例。1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1例完成肾肿瘤切除、静脉癌栓取除和淋巴清扫,1例左肾肿瘤因与周围粘连仅作姑息切除。3例未手术患者因癌症死亡,中位存活时间为7个月。12例手术患者中失访3例,其余9例随访4个月~6年,无瘤生存5年以上者3例.1~3年3例,因癌症转移1年内死亡3例。结论CT、MRI检查是目前无创诊断肾癌合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的最佳方法。术前肾动脉栓塞可以非常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方便手术完成。无转移患者行根治手术加癌栓切除能获得相对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病理证实的14例肾细胞癌和1例肾盂癌的CT表现。检查方法包括增强前、后CT扫描。肾细胞癌常见的CT表现为:(1)增强前为低密度肾实性肿块;(2)增强后低密度肿块显示更清楚;(3)肿块与周围。肾实质分界不清;(4)转移性改变为肾静脉增粗、局部淋巴结肿大、下腔静脉受累以及远处转移。肾盂癌的CT表现颇具特征。增强前扫描扩张的肾盂内可见到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肾盂壁呈新月形增厚并突向扩大的肾盂形成密度增高的软组织块影。文中讨论了肾癌各种CT表现的意义及其与其他肾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肾癌多层螺旋CT成像与肿瘤血管形成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肾癌多层螺旋CT扫描征象与肾癌组织微血管密度及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OF)表达之间的相关系。方法 对47例肾癌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同时对肿瘤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及VEGF的表达。结果 (1)随着肾癌病理分级升高,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计数明显增高(P〈0.05);(2)肾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与微血管密度计数显著正相关(P〈0.01);(3)肾癌VEGF基因表达,微血管密度计数与肿瘤大小、瘤内坏死、囊变、强化、淋巴结增大、肾静脉或下腔静脉侵犯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1)。结论 (1)肾癌的多层螺旋CT能准确反映肾癌的病理学基础。(2)肾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VEGF基因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计数存在内在关系,可以据此术前评估其生物学行为与恶性程度并预测肿瘤的转移及侵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囊性肾癌螺旋CT的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癌28例病例的螺旋CT表现特点。结果 28例囊性肾癌中,病灶位于右肾者11例,病灶位于左肾者17例;其中单囊13例、多囊15例;囊壁局限性增厚19例;囊内伴壁结节25例,有分隔者15例,伴钙化者4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增强14例,中度增强6例,轻度增强3例。本组病例见7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6例见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瘤栓形成。结论囊性肾癌的螺旋CT表现相对有特征性,对临床诊断及术前准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癌栓粘连静脉壁对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手术难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于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94例非转移性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病理特征、手术及生存信息。按术中发现癌栓粘连静脉壁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64例为癌栓粘连静脉壁组(deep invasive tumor thrombus, DITT), 30例为非粘连组(non-invasive tumor thrombus, NITT)。分别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两组间分类变量和连续变量的单因素比较,绘制Kaplan-Meier曲线并进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以评估癌栓粘连静脉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与NITT组相比,DITT组患者的手术难度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手术时间更长(362.5 vs. 307.5 min,P=0.010),手术出血量更多(1 200 vs. 450 mL,P=0.006),围术期输血量更多(800 vs. 0 mL,P=0.021),血浆输注量更多(200 vs. 0 mL,P=0.001),开放手术占比更高(70.3% vs. 36.7%,P=0.002),术后住院时间更长(9.5 vs. 8.0 d,P=0.036),且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比例更高(46.9% vs. 13.8%,P=0.002)。DITT与患者的总生存期更差呈正相关(P=0.022),即使在多因素分析中,DITT仍是影响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不良预后因素[HR: 4.635 (1.017~21.116),P=0.047]。结论: 对于非转移性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患者而言,癌栓粘连静脉壁会明显增加其手术难度,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6.
小于1岁婴儿肾母细胞瘤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儿肾母细胞瘤CT表现特征,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肾母细胞瘤病例资料,年龄均小于1岁,全部采用64排CT平扫和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强扫描,分别观察肿瘤的大小、边缘性状、密度、囊性病、残肾形态、下腔静脉、双侧肾静脉异常变化。结果 6例中单肾病变4例、双侧2例,平扫2例显示点状钙化,直径大小7.2~11.3cm,平均8.83cm。肿瘤边缘均清楚、包膜完整、囊变明显,其中囊性区平均CT值21HU;增强后肿瘤实实质部分均显著强化,动脉期瘤体与正常残肾组织分界清楚呈"新月形"特征。下腔静脉、肾静脉均未见异常。结论婴儿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一般术前不难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静脉节段切除术治疗侵犯腔静脉的肾肿瘤瘤栓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手术经验。方法: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共收治92例肾肿瘤伴静脉瘤栓的患者,其中17例患者因瘤栓侵犯腔静脉壁需行腔静脉节段切除术。本组病例的特点为:男性15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为(59.2±12.9)岁(31~84岁);左侧6例,右侧11例;Mayo静脉瘤栓分级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4例;肾肿瘤最大径平均为(9.1±3.7)cm(3.0~14.5 cm)。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5例腹腔镜下完成(中转开放2例),12例开放手术完成(伴体外循环2例),平均手术时间为(430.4±120.7) min(284~694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2 918.8±2 608.2)mL(300~10 000 mL)。腔静脉内瘤栓中位长度为10 cm(3~21 cm),手术切除范围是从瘤栓顶端水平到瘤栓底部水平。发生术后并发症患者11例,分别为Clavien分级Ⅰ级1例、Ⅱ级7例、Ⅳ级2例和Ⅴ级1例(术后第2天因大出血死亡)。术后肌酐中位数为116 μmol/L(79~645 μmol/L),其中2例需术后床旁血液滤过或透析。术后病理为肾透明细胞癌10例、乳头状细胞癌2型5例、尿路上皮癌1例、梭形细胞肉瘤1例。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1~28个月),1例围术期死亡,1例术后9个月因多发转移死亡,3例患者发现远处转移,2例术后随访3~6个月仍有双下肢水肿,其余患者恢复情况和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对于某些侵犯腔静脉的肾肿瘤瘤栓的患者,可行腔静脉节段切除完成手术,短期随访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We used abdominal ultrasound scan (USS),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findings in venous spread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 to determine the superior extent of inferior vena cava (IVC) thrombus and IVC wall invasion and compared them with surgical and pathological reports. Methods From January 1999 to August 2007, 25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RCC with IVC tumour thrombus. Before their operation, all patients had USS, contrast enhanced CT and MRI to find the superior extent of tumour thrombus and IVC wall invasion. All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s were performed by experienced radiologists. Two pathologists reported on all pathology specimens. The superior extent of tumour thrombus was confirmed by the senior surgeon at each operation, using the levels of thrombus defined according to 2004 Mayo Clinic classification. The radiographic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surgical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Results All patients had radical nephrectomy and tumour thrombus excision. Eight patients had RCC on the left side and 17 on the right side.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6 patients had level I tumour thrombus, 9 level II, 5 level III and 5 level IV. Six patients had IVC wall invasion. No patient had evidence of lymph node or distant metastases. Of the 25 patients, USS correctly diagnosed the superior extent of tumour thrombus in 18/25, CT 23/25 and MRI 23/25. USS found 1 case of IVC wall invasion preoperatively. Conclusions Multidec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re comparable and more effective than abdominal ultrasound in diagnosing inferior vena cava tumour thrombus in renal cell carcinoma. None of the three methods can detect inferior vena cava wall invasion.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2):164-168
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一直是泌尿肿瘤学中一个高难度的领域,对其手术治疗的方法也有很多种。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处理不同的癌栓,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术后存活率。本文旨在对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一例采用手术切除巨大肾癌及腔静脉内癌栓的病例,术后随访至今10月余,仍健在。结合文献复习,讨论了此类病例选择手术切除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