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5岁,BMI 18~25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阻滞组(T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支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术后采用PCIA。S组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T组则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两组均使用0.4%罗哌卡因30ml,阻滞完成后30min使用针刺法测定并记录感觉阻滞平面;记录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4、8、12、24、48h的静息和咳嗽VAS评分;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总量和哌替啶补救性镇痛例数;记录阻滞相关并发症、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S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S组术后12h静息时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S组PCIA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S组PCIA 48h内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减少(P0.01),两组气胸、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或胸椎旁阻滞均可为胸腔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术后镇痛,但前锯肌平面阻滞较胸椎旁阻滞作用更持久、操作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住院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48~67岁,BMI 21.3~26.7 kg/m~2,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P组,n=20)和对照组(C组,n=20)。记录术后在PACU内舒芬太尼追加剂量及总用量、48 h内疼痛VAS评分、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总按压次数;记录功能锻炼依从性及慢性疼痛的发生率;记录患者局麻药中毒、皮下血肿、感染、皮肤瘙痒、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便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SP组术后舒芬太尼追加剂量及总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2、4、8、24、48 h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总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功能锻炼依从性明显较好(P0.05)。两组慢性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镇痛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手术患者,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的多模式镇痛可有效控制术后疼痛,减少镇痛药的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和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将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探讨其对术中镇痛及创伤反应的影响。方法 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16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对其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麻醉不同分组,各组58例,实施SAPB的为S组,实施TPVB为T组,对两组镇痛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4 h、8 h、48 h各时段VAS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S组术后12 h、24 h的VAS评分较对照度低(P<0.05);两组麻醉诱导前IL-6、IL-10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24 h、48 h时IL-6、IL-10水平先升高之后逐渐降低,S组术后24 h、48 h的IL-6水平低于T组、IL-10水平高于T组(P<0.05);S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均较T组短(P<0.05);S组首次按压PCIA时间较T组短、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用量较T组少(P<0.05)。结论SAPB、TPV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均可获得较好镇痛效果,均能减轻围术期炎症反应,但SA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19年10月159例全麻择期初次胸腔镜手术,ASAⅠ~Ⅱ级。随机分成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n=80)和对照组(C组,n=79)。S组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患侧前锯肌平面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20 ml,C组不进行前锯肌平面阻滞。2组麻醉诱导和全麻维持、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相同。记录2组术后24 h、48 h PCIA按压次数。术后2个月电话随访,记录慢性疼痛情况,并评价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处理措施等级。结果与C组比较,S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0~24 h:3(3~6) vs. 9(7~12)次,Z=-10.794,P=0.000;0~48 h:8(6~8) vs. 20(17~25)次,Z=-10.457,P=0.000]。2组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45.0%(36/80) vs. 46.8%(37/79),χ~2=0.054,P=0.816],但S组术后慢性疼痛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减轻(Z=-3.629,P=0.000),疼痛处理措施等级降低(Z=-3.790,P=0.000)。结论前锯肌平面阻滞不能降低胸腔镜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但可减轻术后慢性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心肺转流(CPB)下胸腔镜心脏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和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行CPB下胸腔镜心脏手术患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18~64岁,BMI 18~28 kg/m2,ASA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SAPB组(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S组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SAPB,在前锯肌表面缓慢注射0.5%罗哌卡因20 ml, 30 min后测定阻滞效果,满意后实施全凭静脉麻醉。C组不做处理。两组采用相同的全凭静脉麻醉方法,术毕均行静脉自控镇痛。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前(T2)、CPB结束时(T3)、手术结束时(T4)、手术结束后24 h(T5)抽取静脉血,测血浆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血糖(Glu)、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记录术中及术后24 h舒芬太尼的用量、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serratus plane, SP)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行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60例,年龄40~65岁,BMI 20.1~24.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SP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S组)和全身麻醉组(N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S组在麻醉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SP阻滞,注射0.3%罗哌卡因25 ml。N组不行SP阻滞。术后两组均行舒芬太尼PCIA。记录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和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麻醉诱导前、术毕、术后24和48 h NK细胞、NKT细胞、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记录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N组比较,S组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术毕、术后24、48 h N组NK细胞、NKT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与N组比较,术毕、术后24、48 h S组NK细胞、NKT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48 h内均无一例不良反应。结论乳腺癌手术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能明显缓解术后急性疼痛,减少围术期镇静镇痛药使用并减轻免疫抑制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与胸椎旁阻滞(TPVB)对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纳入SAPB与TPVB在成人胸外科手术后镇痛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Cochrane指导手册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及评价研究质量。采用RevMan 5.4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RCTs,共计434例患者,其中SAPB组217例,TPVB组217例。两组术后1、2、4、6、12、24、48 h的静息及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PB组术后48 h内阿片类药物用量明显低于TPVB组(MD=-9.34μg, 95%CI-17.1~-1.58μg,P=0.02),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TPVB组(RR=0.23, 95%CI 0.07~0.76,P=0.02)。结论 超声引导下SAPB与TPVB对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相当,但采用SAPB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serratus plane,SP)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麻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40例,年龄45~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SP阻滞组(S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术侧SP阻滞,SP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C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术后均行舒芬太尼PCIA。于术后2、4、8、12、24h行Prince-Henry疼痛评分(PHPS)。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24h内舒芬太尼用量,24h内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D1)和实际按压次数(D2),计算D1/D2。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SP组PHPS疼痛评分在术后2h[(1.3±0.4)分vs.(3.0±0.5)分]、4h[(1.4±0.5)分vs.(2.9±0.7)分]、8h[(1.7±0.6)分vs.(2.7±0.6)分]明显低于C组(P0.05)。SP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287±41)μg vs.(375±66)μg]及术后24h内舒芬太尼用量[(54±17)μg vs.(88±25)μg]明显少于C组,D1/D2值(0.88±0.11vs.0.56±0.17)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均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能减轻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疼痛,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喉罩对保留自主呼吸的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病人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病人分为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保留自主呼吸麻醉组(C组)和双腔管气管插管全麻组(N组),每组3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后10分钟(T2)、手术开始后30分钟(T3)、手术结束后10分钟(T4)检测两组病人血糖、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浓度;比较两组病人术中麻醉药物的用量、苏醒时间、术后24小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病人自控镇痛(PCA)镇痛泵舒芬太尼用量及PCA按压次数,病人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两组病人T_4时的血糖、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均升高,与T_1、T_2、T_3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组T_4时血糖、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低于相同时间段的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C组病人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24小时VAS评分和PCA舒芬太尼用量及PCA按压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病人麻醉苏醒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在保留自主呼吸的胸腔镜手术中,能有效抑制围术期应激反应,为胸腔镜手术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降低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0.
术后自控镇痛能明显减轻病人疼痛,促进机体恢复,从而日益广泛应用。常用于镇痛的阿片类药物由于具有恶心、呕吐的副作用,常常使医护人员和患者生畏。笔者观察了小剂量地塞米松对芬太尼术后镇痛所致恶心、呕吐的防治作用,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的选择:择期手术患者100例,ASAⅠ~Ⅱ级,无明显心肺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其中四肢骨折手术56例,脊椎手术26例,脾脏切除及肺叶修补各9例。全身麻醉19例,神经阻滞81例。按抽签法随机化原则分为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1.2方法:手术结束(全身麻醉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即接通自控镇痛泵:药…  相似文献   

11.
地塞米松减轻曲马多术后镇痛引起恶心呕吐的观察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如何在提高曲马多镇痛效果的同时,减轻其不良反应,已引起临床的关注。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和对照方法探讨应用地塞米松(Dex)对减轻曲马多术后镇痛引起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104例,男64例,女40例,年龄26~64岁,BMI 18~24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2例.S组采用全麻联合术前30 min行SAPB...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锯肌平面阻滞对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接受胸腔镜根治术治疗的6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观察组32例,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对照组麻醉诱导前实施胸椎旁阻滞,观察组麻醉诱导前实施前锯肌平面阻滞,观察两组术后各阶段静息、活动状态下疼痛程度,自控镇痛用药增加量,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小时(T_1)、6小时(T_2)、12小时(T3_)及24小时(T_4)的静息及活动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VAS)与同期对照组对比,明显较低(P0.05);观察组术后T_2、T_3及T_4的自控镇痛用药增加量与同期对照组对比,明显较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8%,与对照组25.00%对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前锯肌平面阻滞有助于提高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减少自控镇痛用药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硬膜外吗啡术后镇痛,既能在脊髓水平阻断伤害性刺激向中枢传导,又能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因此临床镇痛效果确切,但恶心、呕吐副作用的发生率仍较高,需设法解除。本文在吗啡硬膜外术后镇痛期间辅用氯丙嗪和纳洛酮,观察其预防恶心、呕吐副作用的效果。今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连续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两种镇痛方式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减少肺部并发症、改善肺氧合功能方面的有效性。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126例,年龄18~70岁,BMI 18.5~30.0 kg/m~2,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连续SAPB组(S组)和PCIA组(P组),每组63例。术毕S组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留置导管予0.2%罗哌卡因行自控镇痛;P组行舒芬太尼常规PCIA。麻醉诱导前(T_0)、术毕即刻(T_1)、拔管后2 h(T_2)、拔管后6 h(T_3)、拔管后24 h(T_4)抽取桡动脉血记录PaO_2并计算氧合指数(OI)。记录T_2—T_4时静态和活动VAS评分,并记录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时比较,T_2、T_3时两组OI明显降低,且P组明显低于S组(P0.05)。T_2—T_4时S组VAS评分明显低于P组(P0.05),但两组补救镇痛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组比较,S组低氧血症、肺不张、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连续SAPB较PCIA能够改善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肺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术后硬膜外阿片类药物镇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近期硬膜外阿片类药物术后镇痛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表明:持续输注亲水性阿片可产生选择性脊髓镇痛作用,而副作用发生率低;亲脂性阿片药镇痛的产生可能脊髓作用有关,但单独硬膜外给药与静脉内镇痛相比并无明显优势;联合使用小剂量脂溶性阿片和局麻药比全身性单独注射阿片可能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还需进一步研究剂量范围以取得镇痛最佳、副作用发生率最低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背景 阿片类药物是术后镇痛的主要药物,但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因对阿片类药物产生耐受而难以得到较理想的临床术后镇痛效果.目的 讨论如何采用不同的镇痛技术和药物来更好地为这些患者提供良好镇痛.内容 介绍阿片类药物依赖的流行病学及术后镇痛特点,如何对阿片类药物依赖规范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及辅助类镇痛药物,麻醉医生擅长的神经阻滞技术在该类患者应有独特的地位.趋向 在阿片类药物依赖患者,通过使用阿片类药物、局麻药和辅助性镇痛药,将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或方法联合使用,发挥药物的相加或协同作用的平衡镇痛及多模式镇痛将是术后镇痛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术后硬膜外阿片类药物镇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近期硬膜外阿片类药物术后镇痛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表明:持续输注亲水性阿片可产生选择性脊髓镇痛作用,而副作用发生率低;亲脂性阿片药镇痛的产生可能脊髓作用有关,但单独硬膜外给药与静脉内镇痛相比并无明显优势;联合使用小剂量脂溶性阿片和局麻药比全身性单独注射阿片可能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还需进一步研究剂量范围以取得镇痛最佳、副作用发生率最低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背景 阿片类药物是术后镇痛的主要药物,但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因对阿片类药物产生耐受而难以得到较理想的临床术后镇痛效果.目的 讨论如何采用不同的镇痛技术和药物来更好地为这些患者提供良好镇痛.内容 介绍阿片类药物依赖的流行病学及术后镇痛特点,如何对阿片类药物依赖规范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及辅助类镇痛药物,麻醉医生擅长的神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经T6、T8水平入路的改良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肝移植术患儿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择期行肝移植术患儿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0~3岁,ASA 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全身麻醉联合改良SAPB组(S组)和全身麻醉组(C组),每组15例。气管插管后S组于双侧T6、T8水平行超声引导下改良SAPB,注入0.25%罗哌卡因1 ml/kg+地塞米松0.2 mg/kg,各注射点等量均分。两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方法一致。术后采用持续静脉泵注咪达唑仑2 μg·kg-1·min-1+瑞芬太尼3 μg·kg-1·h-1镇痛,并根据Comfort评分调整瑞芬太尼泵速。记录术中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用量、术后瑞芬太尼用量及瑞芬太尼持续使用时间。于术后1、2、3、4、5、6 d检测总胆红素、白蛋白、AST、ALT浓度。记录ICU治疗时间、气管导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C组比较,S组术中、术后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瑞芬太尼持续使用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中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1 d比较,S组术后2 d AST浓度和术后4 d总胆红素、ALT浓度明显降低(P<0.05);C组术后2 d AST浓度和术后3 d ALT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S组ICU治疗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气管导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改良前锯肌平面阻滞可以减少肝移植术患儿术中、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可为肝移植术患儿提供良好的围术期镇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