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股四头肌腱断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有关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股四头肌腱断裂的报道甚少。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四头肌腱断裂的发生率及其转归。方法:在一组23800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群体中,术后24例发生股四头肌腱断裂。另10例在外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四头肌腱断裂。因此,研究对象共包括34例患者,所有患者至少随访2年。11例患者为股四头肌腱完全断裂,余23例为部分断裂。结果: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四头肌腱断裂的发生率为0.1%(24/23800)。7例肌腱部分断裂的患者经非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1例肌腱完全断裂的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效果不满意。在外院经手术治疗的10例肌腱完全断裂的患者中,4例发生修补肌腱再次断裂,4例效果满意。经手术治疗的16例肌腱部分断裂的患者中,仅有1例发生术后肌腱的再次断裂,12例效果满意。在总共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中,有11例发生了术后并发症。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在股四头肌腱完全断裂的11例患者中有7例结果较差,并发症发生率高,而经非手术治疗的股四头肌腱部分断裂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且预后较好。可信水平:预后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56岁,于11 d前快跑时不慎摔倒,感两膝部疼痛,不能站立.在当地医院摄X线片未见明显骨折,以软组织挫伤处理.虽局部疼痛、肿胀有所减轻,但仍不能站立行走,遂到我院诊治.患者有双膝骨关节炎病史多年,无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及糖尿病等病史.  相似文献   

3.
正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髌韧带断裂罕见,临床上,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极易忽视髌韧带断裂的可能。本文在此报道1例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髌韧带断裂的病例。患者女性,80岁,因"双膝疼痛3年,加重伴活动受限6月"就诊。患者于就诊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膝部疼痛,休息后好转。就诊6月前双膝疼痛加重,尤其行走时疼痛明显,不能伸直,走路跛行。病程期间多次向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并自行口服药物"强骨粒",病情无明显好转。入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定位与软组织平衡的辅助检测作用,与传统手术进行疗效差异的比较,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其优势与不足。方法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行计算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18例22膝(导航组),男7例8膝,女11例14膝;年龄35~74岁,平均67岁。导航组采用计算机辅助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从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用传统手术的52例中随机抽取17例22膝(非导航组),男5例6膝,女12例16膝;年龄56~78岁,平均65岁。非导航组采用髓内定位杆(股骨)、髓外定位杆(胫骨)定位,常规手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全部44膝均为初次置换,两组患者的原始疾病、年龄、HSS评分行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术前、术后的力线、软组织平衡、并发症、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12个月,平均10个月。导航组力线误差大多在2°~3°,非导航组3°~6°。软组织平衡角度变量导航组大多在2°以内,非导航组2°~4°;软组织平衡分离变量导航组大多在2~4mm,非导航组5~7mm。导航组出血量大多在550~700ml,非导航组700~900ml;导航组手术时间大多在75~100min,非导航组45~60min。经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两组在术后力线、软组织平衡角度变量和分离变量、出血量、手术时间,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使假体的植入位置更为准确,术后下肢力线和软组织平衡更佳,并能减少出血量,早期疗效满意,但延长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切口采用间断缝合与美容缝合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8年4月行初次TKA的48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切口采用间断缝合(A组),25例采用美容缝合(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内外翻畸形程度及术前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IL-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6个月行患侧膝关节KSS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3、5 d行VAS评分,评价患侧膝关节疼痛程度;术后1 d和1个月采静脉血检测IL-6、PCT、CRP及ESR等炎性指标水平,评估假体周围感染发生风险;术后6个月采用Likert评分标准评估患者切口满意度,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7个月,平均11.3个月。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7,P=0.063);术后6个月A组患者切口满意度Likert评分显著低于B组(t=-2.196,P=0.033)。术后各时间点两组VAS评分、KSS临床评分和KSS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术后5 d VAS评分较术后1 d显著改善,术后6个月KSS临床及功能评分较术后1个月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3、5 d B组VAS评分显著优于A组(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各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IL-6、PCT、CRP及ESR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容缝合在切口外观、术后疼痛管理方面优于间断缝合,但两者在TKA术后早期关节功能及假体周围感染发生风险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纠正髌股关节轨迹运行不良的方法. 方法 2000年1月-2007年5月,对48例49膝TKA中出现髌股关节轨迹运行不良患者采用平衡髌骨内外侧支持带张力、适当调整胫骨假体位置或重建髌韧带止点的方法进行纠正.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3~76岁,平均66.8岁.病程6~23年,平均16.2年.其中骨性关节炎37例38膝,类风湿性关节炎11例11膝.患膝均有不同程度膝外翻和胫骨外旋畸形.膝外翻角为23~42 °,平均33 °;Q角为16~23 °,平均190 °23例有8~35 °屈曲畸形,平均220 °.术前膝关节KSS评分21~51分,平均32分;KSS功能评分29~45分,平均33分. 结果 术中髌股关节运行轨迹恢复正常,髌骨未再出现向外脱位倾向.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8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2个月.膝关节外翻畸形均获得矫正,3例残留5 °左右的屈曲畸形,重建的髌韧带未出现撕裂或断裂现象.术后膝关节KSS评分为76~89分,平均82分;KSS功能评分为81~90分,平均85分.术后至随访期末X线片均显示人工关节位置正常. 结论 TKA中出现髌股关节轨迹运行不良时,平衡髌骨内外侧支持带张力、适当调整胫骨假体位置或重建髌韧带止点是纠正这一现象的有效方法,对膝关节的功能康复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保留和切除髌下脂肪垫对髌腱长度的影响.方法 将67例骨性关节炎患者(99膝),分为A、B两组.A组为保留髌下脂肪垫组(51膝),B组为切除髌下脂肪垫组(48膝).拍摄膝关节X-ray侧位片:患者仰卧位,半屈膝(>30°),并确认髌腱为紧张状态.于膝关节侧位片上定位髌骨下极髌腱附丽点和胫骨结节上方凹陷,测量其两点直线长度,即为髌腱长度.测量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髌腱的长度.结果 A组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髌腱的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髌腱的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083).结论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髌下脂肪垫是引起髌腱短缩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成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潜在的、难以察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对1例双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缩短,出血明显减少,术后患者恢复快.双膝关节功能逐渐恢复.提出计算机技术及影像学手段的升级、导航系统的三维重建有利于手术的模拟立体定位,实现精确的手术导航定位;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有效心理护理,密切的术中配合、严格的无茵操作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20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5年3月~2009年3月,我科对20例22个膝关节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疗效满意.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20例 (22膝),男8例,女12例,年龄 50~68岁.单膝置换18例,双膝置换2例.其中骨关节炎14例16膝(见图1A、B,2A),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6膝.屈曲畸形者6膝,<20°者4膝,20°~40°者2膝.假体类型:后稳定型假体16例18膝;后交叉韧带(PCL)保留型假体4例4膝.  相似文献   

10.
我院 1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9月应用网状聚丙烯补片〔polypropylenemesh (Marlex) ,pp〕修补腹壁切口疝 3例 ,男 2例 ,女 1例 ,年龄 5 6~ 67岁。 2例为阑尾切除术后复发疝 ,均肥胖 ,原切口瘢痕下腹壁缺损约 5cm× 4cm大。另 1例于 13年前行直肠癌前切除术 ,9个月前因直肠癌局部复发行Miles手术 ,术后 1个月发现外置口内侧有可复性包块疝出 ,疝环直径约7cm。前 2例梭形切除切口疤痕 ,切开皮下组织 ,找到疝囊并切开入腹腔 ,分离疝囊与肠管的粘连 ,切除多余疝囊 ,在腹膜外用电刀游离出疝环 ,并紧贴腹直…  相似文献   

11.
改良髌旁外侧入路用于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索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入路与软组织平衡的新技术。方法设计并应用于临床兼有松解髌外侧支持带功能的改良髌旁外侧入路,通过平行分离髌骨外侧支持带深浅两层,并向外翻转脂肪垫暴露膝关节,术中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髂胫束或膝关节后外侧关节囊、膝外侧副韧带等紧张结构,假体安装后错位缝合外侧支持带深层与浅层,既维持了松解的外侧支持带的适当张力和髌股关节正常活动轨迹,又确保了术后深筋膜的闭合。术后2周内行CPM锻炼,2周后扶拐行走。结果11例患者下肢力线从术前平均外翻10.2°矫正至平均内翻1.5°,膝关节冠状面畸形矫正率达85.3%。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术后2个月伸屈活动度平均达105°,11例患者均可自如地平地行走,其中9例可上下楼梯。膝关节稳定性好。结论改良髌旁外侧入路能较方便地显露膝关节外侧稳定结构,有利于对外侧挛缩结构的精确松解,并保持良好的髌股关节活动轨迹,是严重外翻膝行全膝关节置换的良好入路。  相似文献   

12.
周一新 《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0):717-720
对“后滚”现象的再认识与内侧轴心膝关节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MRI技术的出现,尤其是开放磁场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出现,使人们在三维空间内同时研究膝关节内,外侧室胫股关节的对应关系成为可能。Niitsu等首先于1990年报告了利用MRI技术研究膝关节运动学的方法,随后Freeman等采用MRI技术针对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胫股关节的对应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转移修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4年5月采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转移治疗的11例(11膝)TKA术中MCL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损伤组),并与同期18例(21膝)TKA术中无MCL损伤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膝关节内翻畸形程度及术前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疗效,以KSS评分评价关节功能。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关节不稳、疼痛等并发症。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损伤组随访时间6~29个月,对照组7~34个月。末次随访时,损伤组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分别为(89.82±3.76)分和(89.54±3.50)分,对照组分别为(90.19±3.39)分和(90.00±3.53)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58,P=0.877;t=0.820,P=0.432)。X线片复查示,随访期间两组假体均无松动、下沉发生。结论对于TKA术中MCL损伤,可选择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转移修复,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止点接近MCL止点,移位后解剖重建MCL,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4.
我院1999年1月至2000年9月应用网状聚丙烯补片〔polypropylene mesh (Marlex), pp〕修补腹壁切口疝3例,男2例,女1例,年龄56~67岁。2例为阑尾切除术后复发疝,均肥胖,原切口瘢痕下腹壁缺损约5cm×4cm大。另1例于13年前行直肠癌前切除术,9个月前因直肠癌局部复发行Miles手术,术后1个月发现外置口内侧有可复性包块疝出,疝环直径约7cm。前2例梭形切除切口疤痕,切开皮下组织,找到疝囊并切开入腹腔,分离疝囊与肠管的粘连,切除多余疝囊,在腹膜外用电刀游离出疝环,并紧贴腹直肌背面向四周游离腹直肌后鞘3~5cm,用7号丝线间断缝合疝环及腹膜,在腹直肌后鞘表面放置pp网,与疝环边缘重叠3~5cm缝合固定,再间断缝合前鞘及皮肤,皮下置橡皮引流条,切口加压包扎。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代表了20世纪骨科手术领域的最重要进步,甚至可以看作是现代医学最具革命性的发展之一.与其他治疗手段相比,它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据估计,英国人口中有20%在60岁以上,并且至少2%的人有明显的膝关节症状而需行膝关节置换术药.而在美国行初次TKA的需求会在未来20年中增长将近7倍,达到将近350万人次[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整体护理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实施严密观察病情,科学评估,引流管护理、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等整体护理干预。结果本组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获随访12~24个月,术后无感染、早期脱位、松动等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实施科学、全面的整体护理措施,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关节功能良好恢复。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于2015-04诊治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深部血肿1例,报道如下。1病例报道患者,女,68岁,因"左膝疼痛8年,加重伴活动障碍1个月"入院。患者于8年前出现左膝关节疼痛,主要表现为行走劳累后疼痛明显,下蹲时明显,起立困难,膝关节偶有打软,无膝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天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roplasty,TKA)中采用运动体位下间断缝合手术切口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84例拟行TKA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体质量指数、骨关节炎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对照组于膝关节屈曲位间断缝合切口,观察组于运动体位间断缝合切口;两组术前和术后处理方法一致。比较两组切口长度、缝合时间、曲马多使用量、术中出血量、拆线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愈合评分(HWES)、患者切口自评满意度评分(Liktert评分);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和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HWES评分、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缝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和Likter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但术后曲马多使用量明显高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4.7个月;观察组为12~23个月,平均15.3个月。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睡觉前、拆线时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屈伸功能锻炼时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以及术后12个月时HSS评分、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时以及术后1、3、6个月时以上两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膝关节屈曲位间断缝合相比,TKA术中采用运动体位下间断缝合切口,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轻、切口愈合好、早期可获得较满意关节功能,但两者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成为骨科手术中普及率最高的术式之一[1],最大程度恢复膝关节功能,实现假体遗忘和长期使用是病人和关节外科医生的共同追求.假体旋转、尺寸匹配及下肢力线是术后关节舒适度和远期寿命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经典膝关节运动学认为,膝关节并不按固定轴线屈曲。在膝关节由伸直到屈曲的过程中,其屈曲轴线不断由股骨髁的前上方向股骨髁的后下方移动,即膝关节的瞬时旋转中心呈反写的“J”形(Jcurved instant center of rotation)。经典的反“J”形瞬时旋转中心理论町以圆满地解释为获得足够的活动度膝关节骨性结构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之一,即随着膝关节不断屈曲股骨后髁的曲率半径必须不断减小,以避免股骨后方与胫骨上端发生撞击。另一条件是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胫股关节的接触点必须不断后移,即经典膝关节运动学中认为的“后滚”。与此同时,“J”形瞬时旋转中心现象的存在,充分体现了生物界解剖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法则。随着膝关节逐渐屈曲,躯体中心远离膝关节,重力的力臂延长,对伸膝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J”形瞬时旋转中心理论认为,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膝关节屈曲轴线不断由前上方向后下方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