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angiography,CTA)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bemia,PCI)患者的头颈部血管进行检查,分析血管异常病因,掌握发病规律。【方法】对200例PCI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应用原始图像、MIP、CPR和VR图像,记录钙化、斑块、狭窄、解剖走行及发育变异等表现,分析患者血管异常与PCI的因果关系。【结果】200例患者,诊断为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者148例、后循环脑梗死52例。综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者147例,考虑与PCI病因有关;53例CTA未见异常者,22例明确有心脏病心房颤动,考虑与后循环脑梗死病因有关;21例考虑与颈椎骨质增生后刺激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有关,余10例患者病因不明确。【结论】PCI的病因分析:(1)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或闭塞仍是其主要病因。(2)椎动脉起始部和V2段的迂曲折叠及钩椎关节骨刺形成,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是PCI的重要病因,甚至较动脉硬化狭窄更常见。(3)栓子脱落是引起后循环脑梗死的重要病因。(4)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变异也可引起PCI的发作。(5)脑盗血综合征。(6)罕见病因:颅内动脉炎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CT灌注成像和脑血管追影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 时56例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患者进行后循环CT灌注成像扫描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CT灌注成像显示异常者50例;脑血管造影显示36例患者,共48条血管异常,其中16条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狭窄,18条椎动脉起始部扭曲,6条椎动脉先天发育不良,8条颈动脉狭窄.结论 CT灌注成像和脑血管造影联合应用有利于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TCD及CT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丹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9):1124-112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及CT血管造影(CTA)在TIA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对36例确诊TIA的患者临床表现及TCD、CTA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颈内动脉系统TIA 22例(61%),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14例(39%),TCD检查发现颈内动脉异常率86%,椎基底动脉系统异常率86%。CTA检查发现脑血管狭窄24例(67%)。结论:应对TIA患者常规进行TCD、CTA检查以指导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变异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的相关性。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50例患者和同期在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受试者分别编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行CT血管造影,以评估椎-基底动脉的变异。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中17例有椎基底动脉变异,其中包括:椎动脉迂曲6支,先天性一侧发育细小4支,先天性双侧发育细小2支,椎动脉窗2支,基底动脉窗1支,基底动脉起源异常2支。50例对照组受试者中有2例基底动脉迂曲2支。两组受试者的暴露率有统计学差异(χ~2=27.77,P0.001)。基底动脉系统异常是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独立风险因素(OR=20)。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变异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CTA可以通过显示椎-基底动脉的解剖关系,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提供诊断和预测。  相似文献   

5.
王刚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9):106-106
目的:初步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拟诊为后循环缺血患者120例行头颈部CTA,观察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有无异常、狭窄等。结果:82例显示椎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系统的各种血管异常,另有椎动脉内支架3例,血管未见明显异常的35例。结论:16层螺旋CTA能够显示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形态、走行、分支等情况,可以更全面的评价后循环缺血的病因。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特点.方法:对214例CI患者采用MSCT血管成像检查,观察其颈内动脉及分支血管、椎基底动脉及分支血管,分析动脉的形态、狭窄程度及斑块特点.结果:本组颈内动脉系统闭塞或狭窄以颈内动脉起始部为主,其发生率为74.3%;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或狭窄以椎动脉起始部及锁骨...  相似文献   

7.
88例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方毅  袁良津  蒋鸣坤  施雪英 《安徽医学》2010,31(9):1035-1036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所显示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及其分布。方法 88例脑梗死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排除出血。上述患者全部进行选择性颈部和颅内血管造影。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以及血管狭窄形态并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88例脑梗死中血管造影显示69例(78.41%)有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58例有颈动脉系统受累,29例有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锁骨下动脉受累8例。其中38例同时有多部位受累。颈动脉系统中以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受累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的以椎动脉开口处最为常见。19例血管造影正常。结论脑梗死患者DSA显示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开口部位病变为主。DSA是一项安全有效的诊断脑血管病变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观察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血管的形态变化,进一步为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观察对象为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性的92例患者,全部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分析血管形态异常的类型、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后循环TIA患者92例,病变137侧,其中前循环(颈动脉系统)病变l5侧(11%);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22侧(89%),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3l例(34%),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39侧(28%),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13侧(9%),后循环变异59侧(43%)。结论:后循环狭窄和变异可能是中老年人后循环TIA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后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T I A患者128例,其中男76例,女52例,年龄30~69岁.患者在入院前1个月内至少发作1次,其中颈内动脉系统8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30例,累及两个系统12例.结果 1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52例发生脑梗死,其中颈内动脉系统3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0例,累及两个系统7例.52例发生后继脑梗死患者与76例未发生脑梗死患者相比,其发作频率增多,发作时间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间与后继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与CTA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的诊断与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椎-基底动脉TIA病人进行CDFI和CTA检查并进行对比,其中10例病人有明显的颈椎退行性改变.结果 30例患者中,CDFI的椎动脉狭窄阳性率为66.67%,其中:左侧椎动脉(LVA)有9例狭窄(30%),右侧椎动脉(...  相似文献   

11.
吴晓莉  杨华  先世伟  刘鲁  张知贵 《重庆医学》2012,41(26):2730-2732
目的评价椎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后循环缺血(PC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PCI的100例患者进行椎动脉CTA检查,对椎动脉的起始、走行、管腔狭窄及周围骨性结构压迫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PCI患者椎动脉CTA中椎动脉异常91例,其中椎动脉先天性变异123支;粥样硬化狭窄142段,椎动脉闭塞3段;钩椎关节增生压迫135段。结论 CTA能很好地显示椎动脉管腔及周围情况,对PCI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椎动脉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CT血管成像(椎动脉CTA)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对32例经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CTA检查,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处理图像重建椎动脉,观察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的形态学变化及椎动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相互关系。结果:32例患者中有椎动脉异常表现者31例,横突孔异常者6例,钩椎关节增生者20例。结论:椎动脉CTA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程麒麟 《中外医疗》2012,31(4):108-10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6例,通过临床观察、检查,分析致病原因和特点。结果 36例患者中,24例(66.7%)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2例(33.3%)为椎基底动脉脑缺血发作,以上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者29例(80.6%)。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病变部位主要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CT血管成像(CTA)检查和ABCD2评分,分析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及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TA检查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44例(73.3%)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血管狭窄,其中正常及轻度狭窄35例(58.3%)、中度狭窄15例(25.0%)、重度狭窄10例(16.7%);根据ABCD2评分法评估显示,低危组21例(35.0%)、中高危组39例(65.0%);60例TIA患者7 d内13例发生脑梗死,其中颅内血管轻度狭窄1例(1.7%)、中度狭窄6例(10.0%)、重度狭窄6例(10.0%),与轻度狭窄患者比较,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患者发生脑梗死概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危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为30.8%,较低危组患者的4.8%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血管狭窄、ABCD2评分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重要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5.
后循环系统TIA的TCD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勇  孙燕嫦 《河北医学》2008,14(1):66-67
目的:了解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TIA)的TCD表现。方法:用TCD检测76例TIA患者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系统各分支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脉动指数(PI)等有关血流动力学的数值。结果:76例中有69例(90.79%)TCD异常,主要为椎-基底动脉分支血流动力学异常;1个月TIA发作较频繁(≥3)的患者TCD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发作较少(<3)的患者。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TCD检测结果与临床判断的符合率较高,TCD检查结果可作为评价椎-基底动脉系统分支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与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260例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颅内动脉检测。结果:发现226例血管流速异常(占86.9%)。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异常(53.1%),部分患者颈内及椎—基底动脉系统流速均有异常(28.3%);少数患者单纯表现颈内动脉系统流速异常(18.6%)。结论:表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为临床研究椎—基底动脉TIA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及临床诊断、观察病情、指导用药及早期预防提供了较为理想的非外伤性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并将颈内动脉系统TIA以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介入灌注治疗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2组,A组为颈内动脉系统TIA(60例),B组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60例),A、B2组中随机分别抽选3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其余2组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均采用介入灌注治疗,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颅内血管情况,将椎造影管超选进入责任病灶血管,将小剂量尿激酶(颈内动脉系统4~6万u和椎基底动脉系统2~4万u)分别以脉冲式注入动脉内。对照组:选取TIA常规治疗。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脑血管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病变.方法 对45例患者进行头颈64排CT血管造影(CTA)及经颅多普勒(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 CTA检查45例TIA患者中40.例颅内外共116支动脉狭窄或闭塞,总异常率为88.9%,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61.1%高于颅外动脉38.9%,颅外动脉狭窄中以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狭窄最多44.4%,颅内动脉狭窄中以ICA颅内段狭窄最多32.3%,频发(发作频率≥2/d)及短时程(发作持续时间在1h以内)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74.2%)高于非频发组及长时程(发作持续时间≥1 h),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TCD异常75.6%,占CTA异常的94.4%,TCD血流速度增快85支,较CTA65支多;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16例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共35支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7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检出率低于CTA,对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检出率远低于CTA.结论 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及斑块发生率高,CTA检查显示动脉狭窄或闭塞异常率为88.9%,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外动脉,频发及短时程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卢昕 《中国医疗前沿》2013,(6):75-75,82
目的观察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入院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68例,应用椎动脉三维CT成像技术对患者重建椎动脉和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并应用CT血管成像观察椎动脉的外形、行经及其与颈椎骨的关系。结果椎动脉正常者2例(2.94%)。椎动脉较健侧细1.0mm以上或直径小于2.8mm的椎动脉纤细26例(38.24%),均为单侧变细,其中左侧变细11例(42.31%)、右侧变细15例(57.69%)。血管硬化4例(5.88%)。管腔局限性狭窄13例(19.12%)。血管走行迂曲15例(22.06%)。两侧不对称的横突孔有2例(2.94%),一侧横突孔变小的有4例(5.88%),两侧对称且大小正常的有62例(91.18%)。43例(63.24%)患者呈不同程度的钩椎关节增生,其中C4-5、C5-6最为常见。结论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能良好显示椎动脉的异常与横突孔及钩椎关节的病理情况,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期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颅内血管情况,排除颅内动脉瘤和脑动脉畸形等出血性疾病,将椎造影管超选进入责任病灶血管,将小剂量尿激酶(颈内动脉系统4~6万单位和椎基底动脉系统2~4万单位)分别以脉冲式注入动脉内,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脑血管介入灌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