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掌握颅内病变的定位技术,是神经外科医师手术的基础,也是影响神经外科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无论是骨瓣开颅手术,还是立体定向、神经内窥镜、"锁孔" (key hole)技术等,都需依靠颅内结构或病变的精确定位的个性化选择手术方法,以利引导手术入路[1].在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中,医师是根据颅内病变的影像学资料,凭借解剖学基础和经验来确定病变的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了避免定位的偏差,常常需要做一个较大的头皮切口和骨窗,并减慢手术操作速度以利寻找病变、避开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这种操作远远不能达到当代微侵袭神经外科的标准.因此,寻找一种既精确、可靠,又简单、快捷的定位方法,已成为神经外科领域需要探索的课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立体定向技术以及神经导航系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神经外科疾病定位诊断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成为最重要的诊断与治疗手段,是当代神经外科医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相似文献   

2.
颅内病变体表定位板的制作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92年我们自行设计了一种CT扫描用的颅内病变体表定位板。其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定位准确 ,已被应用于临床多年 ,其效果非常满意。1 制作取一 8cm× 8cm大的正方形软铜片 ,厚约0 2mm ,剪成由八根平条辐和一根对角条幅相连成的正方形栅栏状定位板。各条辐宽约 1mm ,平行条辐之中心间距为 1cm ,对角条幅与平行条辐之间夹角为 4 5°。在病人剃头后将定位板固定在其病变附近头皮 ,并使各平行条辐与身体纵轴平行 ,作好标记 ,如图 1所示。然后作垂直于平行条辐方向的轴位扫描。由此定位板各平行条辐在CT片中呈间距为 1cm且呈…  相似文献   

3.
我们自92年开始,采用CT图像颅内病变颅表定位法,经137例颅内病变手术,穿刺证实,定位准确率达98.3%,现介绍如下:1.CT片的定位 ①在CT显示病变中心层面(图1)设其正中矢状线交头皮如AB,设病变中心为F,经F作AB垂直线交头皮为C,交AB为D,经F作CD的垂直线交头皮为E;②测出AD距离为Ycm,FD距离为Xcm;CF距离为acm,EF距离为bcm。③从定位片上测出或通过层厚乘层数计算出病变中心层面至扫描线距离Zcm。  相似文献   

4.
γ刀治疗颅内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中心自1996年12月至2002年11月6年间用γ-刀治疗各种颅内病变2 381例,现就其临床应用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本组2 381例,男1 288例,女1 093例;年龄3~84岁,平均45.8岁。其中良性肿瘤1 020例(42.84%),恶性肿瘤796例(33.43%),脑血管畸形374例(15.71%),脑功能性疾病及其它191例(8.02%)。  相似文献   

5.
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科于2004年1月至2005年11月对41例颅内各种病变患者进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治疗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27例,女14例,年龄6~61岁,  相似文献   

6.
影响脑胶质瘤等颅内病变预后的因素很多 ,除年龄 ,身体状况 ,肿瘤恶性程度外 ,手术切除程度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指标[1] ,而对切除程度的评价 ,首先是对残余肿瘤的准确判断。以往常凭手术者根据术中情况及经验判断 ,缺乏有效依据。本文对 32例颅脑病变术后病例进行多个时期MRI检查 ,以排除影响判定结果的因素 ,确立MRI检查的最佳时期。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 :男 12例 ,女 2 0例 ,年龄 18~69岁 ,平均 4 9 8岁。颅内疾病 :脑胶质瘤 8例 ,脑膜瘤 13例 ,脑内血肿 11例。2 .方法 :将资料分成肿瘤与非肿瘤两组 ,肿瘤组又根据是否具有包膜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危病人颅内浅表病灶的定位及手术方法。方法采用简易定位工具对31例高危病人颅内病变进行定位,行局麻下锁孔开颅病变切除术。结果手术时间40~130min,平均85min。术后1~2周复查CT,示病变均全切。病理结果:转移瘤16例,脑膜瘤7例,非特异性炎症3例,胶质瘤2例,脑猪囊尾蚴病1例,结核瘤1例,脑血管畸形1例。结论简易定位方法简便易行,创伤小,耗时短,费用少,在无立体定向仪情况下特别适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头皮定位法在颅内浅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前行磁共振头皮定位,确定颅内浅表肿瘤在头皮最近投影点并标记.手术时根据投影点切开头皮开颅,切除肿瘤。结果 20例病例病灶所在部位无定位失误.手术时间平均为(65.3±5.7)min,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术后复查MRI病灶均已切除,无术后感染。结论通过磁共振头皮定位法可在术前确定颅内浅表肿瘤在头皮最近投影点,设计手术路线,明确肿瘤与脑组织关系,有利于降低手术难度及术中可能对脑重要功能区或大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的颅内病变定位方法脑--CT定位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以颅内血肿定位穿刺为例,将脑CT定位贴介绍如下: 1 操作步骤 先在医用胶布上按一定规律固定定位扣(图1)。病人备皮后,将该定位贴贴于病变侧头皮上,平等第一排扣用1.0cm或0.5cm层厚行CT扫描(图2)。  相似文献   

10.
我院从2001年5月至今应用德国蛇牌硬质内镜行各种颅内病变手术7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78例,男53例,女25例;年龄5~8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癫痫发作、多饮多尿、步态不稳妥、肌力下降。病理类型:囊性病变32例,其中囊性颅咽管瘤7例、蛛网膜囊肿8例,血管网织细胞瘤8例、转移瘤4例和脑室内囊肿5例;肿瘤合并脑积水27例,其中胶质瘤12例,松果体瘤6例,髓母细胞瘤和转移瘤各2例,其它5例;脑积水14例,其中梗阻性脑积水12例(多次分流失败4例),单侧脑积水1例和交通性脑积水1例;其他病例5例。全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手机普视3D SLAM AR软件在颅内幕上浅表肿瘤术前定位的价值。方法 分析10例颅内幕上浅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直径2.3~6.8 cm。术前利用MRI或CT扫描数据对肿瘤、头部轮廓、鼻部及双侧耳廓进行三维重建,载入普视3D SLAM软件,进行肿瘤术前定位(实验组),同时利用传统定位方法进行徒手定位(对照组),最后利用神经导航定位病变中心点作为评价标准,普视3D SLAM软件与徒手定位的中心点与导航定位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定位误差,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普视3D SLAM软件的定位误差[(0.48±0.04)cm]小于徒手定位法[(2.08±0.23)cm](P<0.05)。结论 普视3D手机AR软件Slam模块对颅内幕上浅表肿瘤定位较传统徒手定位法更准确,此外还能直观显示病变周围的皮层静脉、纤维束等结构,有助于合理地制定术前计划,最大程度地减小手术创伤。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3): 32-35.]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一种简单实用的颅内病变定位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外科导航技术,使颅内病变定位非常精确,但其价格昂贵,基层医院难以普及。为了使颅内病变体表定位更精确,开颅手术时尽可能缩小手术切口,减少不必要的脑损伤。在术前必须精确标记出病变的体表位置。我们自制了一种环行的定位装置。使用方便。 1 材料与方法 1.1 制作材料 应用于血管内治疗的旧导管一根,截取约55  相似文献   

13.
重心动摇检查在颅内病变的表现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颅内病变患者重心在平面上连续变化的图形和轨迹。 方法 利用身体重心动摇测试仪,病人站在测试平台上,测试其睁眼和闭眼时的平衡功能。共测试56例病人,并以40例正常受试者作对照。 结果 在这些病人中,包括重心动摇、生物力学波谱和矢量检查及雷达图在内的平衡功能检查的各项参数值,均显示异常。结论 此项检查对颅内病变的敏感性较高,可试用之。  相似文献   

14.
垂体肿瘤定向粒子射线治疗 Lawrence等在广泛的生物学研究基础上创始了垂体高能粒子线定向放疗,克服了过去用光子线治疗的缺点,而且垂体四周的毗邻结构又能受到保护。如果垂体周围重要结构(视交叉、视丘下部、脑干)已经避开照射野,射线量可增至最大限度,对颞叶、颅神经的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机械臂辅助颅内病灶体表投影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患者术前使用机械臂辅助颅内病灶体表投影定位(机械臂辅助组),60例患者术前以常规方法进行病灶体表定位(常规手术组)。以开颅手术骨窗面积、手术耗时及手术全切率作为评价指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机械臂辅助组患者的术中骨窗面积为(83. 33±15. 72) cm2,常规手术组患者的骨窗面积为(113. 72±11. 93) cm2,两组骨窗面积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而两组患者的手术耗时及手术全切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 采用机械臂辅助颅内病灶体表投影定位选择最佳切口入路进行手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其操作方法简单、应用方便,能够准确地确定颅内病灶在头部体表的投影位置及减小手术骨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疾病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2月采用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13例颅内动脉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中,海绵窦动静脉瘘3例;动脉瘤10例。13例共置入Willis覆膜支架13枚,均一次成功置入支架。9 例动脉瘤术后即刻动脉瘤不显影;1例巨大型动脉瘤术后即刻少量内漏;2例海绵窦动静脉瘘术后即刻病变完全消失,责任动脉通畅;1例海绵窦动静脉瘘术后即刻少量内漏。13例术后随访7~25个月,平均(15±4.6)个月;病变均无复发,责任动脉通畅;2 例术后即刻少量内漏,随访期间内漏自行闭塞;1例CTA显示支架近心端中度狭窄;13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分,随访期间未出现任何相关临床不适。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疾病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基于三维重建模型的增强现实(AR)技术进行颅内病变的术前精确定位,并评估其定位效果。方法选取24例拟接受开颅手术的颅内病变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分别采用基于三维重建模型的AR技术及传统方法进行颅内病变术前定位,均采用常规方法开颅,通过与术中所见病变的实际位置对比,评估两种方法的定位准确度。结果研究组定位准确10例,较准确2例;对照组定位准确4例,较准确6例,不准确2例;两组定位准确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10,P=0.001)。结论与传统定位相比,基于三维重建模型的AR技术能提高颅内病变术前定位准确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微侵袭技术切除颅内病变.方法:手术113例,其中应用T型标记定位10例,框架式立体定向13例,神经导航定位90例,病变性质为脑囊虫(26例),胶质瘤(35例)和血管畸形(18例),其它24例.结果:应用上述方法定位准确,可减小开颅切口,缩小颅骨骨瓣和皮质切开范围,避免损伤重要功能区,缩短麻醉和手术时间,从而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结论:利用T型标记定位,简便易行,对于颞枕叶皮质表面的肿物定位较为准确,在无条件的基层医院,可作为开颅手术的参考标志.框架式立体定向,几乎适应于颅内各个部位,各种病变的定位和定向手术,有时妨碍麻醉和手术操作.导航系统可以在术前计划手术,术中精确的实时定位,而且能将术中的信息及时反馈,使医师能更好地理解解剖结构与病变的关系,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准确达到靶病灶.  相似文献   

19.
简易无创颅内占位病变头皮投影立体定位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介绍一种简易无创颅内占位病变头皮投影立体定位圈,该定位圈具有可塑性,可环行扣紧于头部,也可伸直或根据不同头围而改变大小。在CT扫描下,确定靶点层面,根据光标、金属线和刻度以及金属线与靶点的距离,确定切口或穿刺点的位置和深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导管成袢技术超选颅内锐角血管或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使用微导管成袢技术超选颅内锐角血管或动脉瘤病例临床资料。颅内动脉瘤19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10例,小脑后下动脉瘤3例,眼动脉瘤2例),动静脉畸形1例,动静脉瘘1例。均采用微导管"α"型成袢超选责任血管或动脉瘤。结果 21例病人采用成袢技术均超选成功,除1例病人出现轻度血管痉挛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采用微导管成袢技术可提高超选锐角血管或动脉瘤的成功率,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