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鞍区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手术治疗的23例鞍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采用额底外侧入路12例,额底纵裂入路7例,眉弓入路4例。病灶全切除19例(82.6%),次全切除4例。术后病理结果示垂体腺瘤7例、鞍结节脑膜瘤5例、颅咽管瘤6例、嗅沟脑膜瘤1例、嗅神经鞘瘤1例、Rathke囊肿3例。21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出现发热10例、电解质紊乱15例、尿崩8例,无死亡病例。23例术后3个月至1年;肿瘤复发4例,其中2例垂体腺瘤、1例颅咽管瘤,再次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鞍区占位性病变,良好的手术入路及解剖暴露可提高手术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鞍区非垂体腺瘤性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鞍区非垂体腺瘤性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鞍结节脑膜瘤5例。脊索瘤4例,鞍上颅咽管瘤2例。均在神经导航定位下行扩大经鼻蝶窦入路,以内镜和显微镜结合切除鞍区病变。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其中5例鞍结节脑膜瘤均达SimpsonI级切除:次全切除2例,均为脊索瘤。术后3例发生脑脊液漏需二次手术修补。2例脊索瘤次全切除病人行常规放疗。随访6。58个月.3例脑脊液漏病人经再次手术修补均治愈;M对复查均未见肿瘤复发;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鞍区非垂体腺瘤性病变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介绍1例垂体腺瘤合并脑膜瘤的病例,总结颅内多发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垂体腺瘤合并鞍结节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本例术前MRI仅显示垂体腺瘤,行额外侧入路开颅手术切除肿瘤,术中探查发现另一占位性病变,予以一并切除并送病理。结果 病理结果:垂体静止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合并脑膜瘤。术后MRI示:垂体腺瘤全切除,脑膜瘤SimpsonⅠ级切除。术后病人视力、视野明显改善。结论 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颅内多发原发性肿瘤女/男性别比例约1.5∶1,超过半数病人发病年龄为40~60岁。合理设计手术方案,病人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加深对影像学表现为伴有蛋壳样钙化垂体瘤的认识,提高对鞍区占位灶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分析就诊我科的1例影像学表现为蛋壳样钙化的促甲状腺激素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头颅CT检查发现鞍区蛋壳样钙化灶,考虑鞍区占位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促甲状腺激素型垂体瘤,免疫组化提示TSH(+),术后随访1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视力视野正常,激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临床上伴有钙化的鞍区占位病变除了常见的颅咽管瘤和脑膜瘤等,还需考虑垂体腺瘤的可能,术前仔细阅片,结合血清激素水平和临床表现有助于术前诊断,指导进一步手术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使患者受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方法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鞍区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垂体腺瘤26例(其中无功能垂体腺瘤6例、泌乳素瘤16例、垂体生长激素腺瘤4例),拉克囊肿1例,胆脂瘤1例,脑膜瘤1例,颅咽管瘤1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27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3例发生脑脊液鼻漏,经腰大池持续引流后痊愈。无死亡病例。随访3~6个月,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治疗鞍区肿瘤,较单纯的显微镜手术治疗创伤更小,肿瘤全切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经蝶窦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报告96例鞍区肿瘤采用鼻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体会。介绍该手术方法及其适应证,以提高手术技巧,预防并发症,降低手术死亡率。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至1999年间本科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96例鞍区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96例鞍区肿瘤,其中全切除51例,次全切除39例,仅作病检切除6例。病检证实,垂体肿瘤92例,其中泌乳素腺瘤79例,生长激素腺瘤4例,混合性腺瘤6例,无功能腺瘤3例;颅咽管瘤2例;脑膜瘤1例;鼻咽癌1例。好转89例,无变化7例,无恶化死亡。本组病人亦未出现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手术并发症。结论本手术所需手术设备相对简单,适用于沿身体纵轴位发展的鞍区肿瘤,特别适用于垂体微腺瘤和向下发展突入蝶窦的肿瘤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垂体腺瘤伴Rathke囊肿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伴有Rathke囊肿的垂体腺瘤病例资料。结合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手术治疗以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例病人均经翼点入路行开颅手术,术后病理结果为垂体腺瘤合并Rathke囊肿。1例术后随访13个月复查MRI示未见肿瘤及囊肿复发,1例术后视力较术前好转。结论伴有Rathke囊肿的垂体腺瘤临床罕见,鞍区MRI提示垂体腺瘤旁存在囊性信号应考虑合并Rathke囊肿。临床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对于压迫症状明显且伴有Rathke囊肿的垂体腺瘤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小翼点入路手术切除鞍旁肿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12月小翼点入路手术切除的7例鞍旁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4例,Ⅱ级2例,Ⅳ级1例。术后3例出现暂时性面部感觉异常,3例暂时性第三神经麻痹,1例永久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脑积水。术后病理示脑膜瘤5例,软骨肉瘤1例,神经鞘瘤1例。术后随访3~12月,中位数5个月,无复发或死亡。结论 对于合适的鞍旁肿瘤病人,小翼点入路手术切除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鞍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10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杂鞍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近4年来通过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的106例复杂鞍区肿瘤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改良翼点入路,运用显微外科技术从鞍区的各个手术间隙分块切除肿瘤。结果73例垂体腺瘤肿瘤全切59例,大部分切除14例;22例颅咽管瘤全切18例,大部切除4例;11例脑膜瘤全切9例,大部分切除2例。病人术后均神志清楚,6例发生了视神经功能障碍,2例发生了动眼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改良翼点入路是处理复杂鞍区肿瘤的极佳手术径路。熟练掌握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熟悉鞍区的各个手术间隙解剖并能在术中充分利用之是完成复杂鞍区肿瘤切除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研究背景发生于垂体的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临床罕见,由于其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易误诊为垂体腺瘤,是术前诊断鞍区肿瘤的难点。本文回顾分析1例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生长激素垂体腺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经过,结合文献对此类临床少见垂体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2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头痛伴视物模糊8月余,以及肢端肥大和闭经表现。头部CT和MRI显示鞍内和鞍上不规则占位性病变,呈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界清晰,压迫视交叉和第三脑室底部。手术全切除肿瘤。组织学形态观察,肿瘤组织分为两部分结构,一部分为不规则簇状排列的神经节细胞样细胞分布于神经纤维背景中,另一部分为片状排列或局部乳头状结构的圆形和卵圆形细胞,两部分结构相互混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神经节细胞样细胞区域肿瘤细胞胞质突触素(Syn)呈弥漫性强阳性,腺垂体激素呈阴性;圆形细胞区域肿瘤细胞胞质Syn呈弥漫性阳性,约30%肿瘤细胞生长激素呈阳性,其余神经垂体激素呈阴性。最终病理诊断为(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生长激素垂体腺瘤(WHOⅠ级)。术后未予放射治疗,随访1年,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肿瘤未复发。结论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临床罕见,鉴于目前大多支持该肿瘤是起源于垂体干/祖细胞、具有内分泌细胞和神经元双向分化的独立肿瘤实体,故建议采用"伴神经节细胞分化的垂体腺瘤"的诊断术语,应注意与两种独立肿瘤形成的碰撞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经蝶手术治疗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的长期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经蝶手术的疗效,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资料完整经蝶手术治疗的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椐肿瘤大小、术前生长激素水平、侵袭性、肿瘤病理类型等进行分类,根据术后激素水平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总缓解率为46.3%;微腺瘤、大微腺、巨腺瘤术后缓解率分别为76.1%、44.3%和13.5%:侵袭性和非侵袭性腺瘤的缓解率则为37.0%和58.6%。手术治疗效果与肿瘤大小、术前生长激素水平及肿瘤的侵袭性相关。结论微腺瘤和非侵袭性腺瘤采用经蝶手术可取得满意疗效,侵袭性腺瘤或巨大腺瘤采用经蝶手术治愈率较低,术后常需药物治疗或放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眉眶上keyhole入路治疗颅前底、鞍区病变的适应证和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眉眶上keyhole入路治疗46例颅前底、鞍区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嗅沟脑膜瘤13例,鞍结节脑膜瘤17例,垂体柄占位3例,垂体瘤3例,颅内动脉瘤10例。结果嗅沟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垂体瘤均全切,垂体柄占位活检成功,动脉瘤成功夹闭。术后脑脊液鼻漏2例,新增尿崩症1例,对症治疗后痊愈。随访46例,时间6~21个月,平均9个月,肿瘤、动脉瘤未见复发,余病情稳定。结论经眉眶上keyhole入路治疗选择性颅前底、鞍区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梗死性垂体腺瘤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缺血梗死性垂体腺瘤卒中的病例资料。8例有较典型的临床卒中症状。术前存在高生长激素血症6例,伴全垂体功能低下2例。CT或MRI增强扫描示肿瘤周边不均匀环形强化8例,鞍底下陷7例。术中见肿瘤血供差7例,明显干酪样或豆腐渣样组织5例,瘤内少量陈旧性出血2例。结果组织病理均见大片凝固性坏死,生长激素型腺瘤4例,生长激素+卵泡刺激素型腺瘤2例,催乳素型腺瘤1例,无功能型腺瘤2例。术后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随访4个月以上,未见明显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梗死性垂体腺瘤卒中临床少见,常有较典型临床卒中症状,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生长激素型腺瘤具有好发倾向,经蝶入路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鞍区碰撞瘤     
目的报道1例垂体腺瘤合并恶性蝾螈瘤的鞍区碰撞瘤患者,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59岁,因双眼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伴头晕首次入院,头部MRI显示鞍区占位性病变。遂行鼻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手术部分切除肿瘤。术后3个月患者出现视力下降至失明伴头痛再次入院,头部CT显示鞍区和鞍上占位性病变,遂行开颅鞍区和鞍上肿瘤切除术。两次手术标本组织学形态观察,肿瘤组织由呈巢团状和梁索状排列的上皮细胞和弥漫性分布的梭形细胞组成,两种肿瘤成分单独或交错分布,首次手术标本中梭形细胞形态温和,核分裂象罕见,再次手术标本中梭形细胞密度增加,胞核深染,核分裂象易见,可见散在分布的胞质红染的横纹肌样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垂体腺瘤成分(上皮细胞区域)细胞角蛋白8、嗜铬素A、突触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呈阳性,恶性蝾螈瘤成分(梭形细胞区域)CD56、CD57、钙视网膜蛋白呈阳性,S-100蛋白、结蛋白和肌细胞生成蛋白呈局灶性阳性。超微结构观察,垂体腺瘤区域胞质中粗面内质网丰富,可见圆形分泌颗粒,梭形细胞胞膜外缘可见不连续基膜。最终病理学诊断为鞍区碰撞瘤(无功能性促甲状腺激素腺瘤合并恶性蝾螈瘤)。患者再次手术后6个月死亡。结论垂体腺瘤合并恶性蝾螈瘤的鞍区碰撞瘤极为罕见,术前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难以明确诊断,仍依靠对充分取材的手术标本进行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超微结构观察。含有恶性蝾螈瘤成分的鞍区碰撞瘤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视束水肿样变(OTE征)在鞍区良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学和治疗学意义.方法 207例初次确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良性占位病变患者,肿瘤均接触或压迫视交叉和/或视束,其中垂体腺瘤116例、颅咽管瘤52例、鞍区脑膜瘤18例、囊肿性病变14例、垂体脓肿7例,回顾性分析MR上OTE征的影像学特点、阳性率、与肿瘤大小和术前视觉功能障碍的关系.结果 OTE征在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区脑膜瘤、囊肿性病变、垂体脓肿的阳性分别为6、20、1、0和3例.在垂体瘤,OTE征与肿瘤大小有关,而与术前视觉功能障碍无关.在颅咽管瘤,OTE征与肿瘤大小和术前视觉功能障碍均无关,与肿瘤的生长方式有关,鞍上生长的肿瘤发生OTE征的比例显著高于鞍内鞍上生长的肿瘤(P=0.003).70.8%的OTE征在术后1个月内即可消失.结论 OTE征不是颅咽管瘤的特征件表现,在手术满意切除鞍区良性占位病变后,视束水肿样变多可很快消失.  相似文献   

16.
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405例颅内脑膜瘤,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37例脑膜瘤术后复发,其特点表现为患者年轻、术前存在癫痫、肿瘤基底位于矢状窦旁及鞍结节、蝶骨嵴、颅眶沟通等颅底部位、体积大、不规则形、瘤周水肿明显或瘤内存在低密度、手术切除程度低或病理级别高.结论 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术前癫痫、肿瘤部位、最大径、形状、瘤周水肿、病理类型以及手术切除程度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多发性内分泌腺瘤1型相关垂体腺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1型(MEN1)相关垂体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垂体功能与鞍区MRI检查。开颅经翼点入路行肿瘤切除2例,显微镜下经口鼻蝶窦入路行肿瘤切除28例。结果病变均镜下全切除,无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8年,肿瘤复发13例。结论 MEN1相关垂体腺瘤好发于中青年,以泌乳素型和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常见。有甲状旁腺腺瘤或胃泌素瘤等其他内分泌肿瘤的病人,应考虑到合并有垂体腺瘤的可能。MEN1相关垂体腺瘤倾向于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特征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血管瘤型脑膜瘤的影像资料,对其MRI特点及病理基础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位于大脑镰旁15例,桥小脑角区3例,小脑幕旁5例,鞍结节2例,影像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实性软组织肿块;大部分病变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瘤内可见流空血管,占位效应明显而水肿轻;肿瘤内部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实性肿瘤均非常显著强化。结论血管瘤型脑膜瘤发病率较低,但其M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检查有利于肿瘤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9.
鞍区占位陛病变误诊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误诊的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误诊时间最短3周,最长7年。首发症状表现为视力、视野障碍21例,内分泌功能障碍11例。头颅CT检查32例,MRI检查20例,MRA和DSA检查2例。27例行垂体激素测定,PRL升高9例,GH升高2例。手术治疗29例,病理检查证实垂体腺瘤22例,颅咽管瘤5例,脑膜瘤2例。结论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常首诊于眼科、妇产科或内分泌科,掌握丰富的相关知识、完善有关检查可减少和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锁孔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效果,以及术中垂体柄的保护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采用锁孔手术切除的36例鞍区肿瘤临床资料,采用眶上锁孔入路和翼点锁孔入路。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垂体腺瘤13例,脑膜瘤14例,颅咽管瘤9例。肿瘤全切除33例,近全切除3例。垂体柄全保留32例,部分保留3例,术中未发现垂体柄1例。近全切除3例术后行伽玛刀治疗。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锁孔手术治疗鞍区肿瘤,既安全、便捷、微创,又能达到切除肿瘤、保护垂体柄等重要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