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对高位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的髋臼形态进行三维表面重建和定量分析,以了解其髋臼解剖学特点,提高关节置换术前计划的准确性。方法 利用Mimics软件对13例(13髋)高位脱位DDH继发骨关节炎患者及13例(26髋)正常人的骨盆图像进行三维表面重建。对重建后的髋臼三维图像进行髋臼上下径、前后径、髋臼深度、内壁厚度、外展角及前倾角的测定,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高位脱位组髋臼形态不规则,上窄下宽,呈三角形;其髋臼上下径为(38.29±2.71) mm,前后径为(21.74±5.33) mm,髋臼深度为(15.50±2.93) mm,内壁厚度为(6.80±2.97) mm,外展角为(49.29±7.40)°,前倾角为(23.82±11.2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位脱位组在髋臼上下径、前后径及髋臼深度方面均小于对照组(\P<0.05),但其内壁厚度、外展角及前倾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三维表面重建技术能够还原髋臼真实形态,完成髋臼形态定量分析,提高术前计划的准确性。高位脱位DDH患者髋臼形态不规则、开口偏小、内壁较厚、外展角及前倾角较大,这些特点在行关节置换时需要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CT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小儿30例(55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因其他疾病进行盆腔CT扫描的惠儿30例(55髋)作为对照组,2组都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结果:观察组各脱位类型的髋臼前倾角度与股骨颈前倾角均与正常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并且脱位程度越重,髋臼前倾角与股骨颈前倾角越大。结论:多排螺旋CT对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髋臼前倾角度与股骨颈前倾角的精确测定,对于诊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不良的髋臼杯摆放角度显著影响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假体生存率,目前针对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髋臼,缺乏可靠的术中解剖标志来辅助髋臼杯前倾的摆放,本研究分析了髋臼前后切迹相对于骨盆在三维空间内的成角特点,探讨了髋臼前后切迹对DDH THA臼杯前倾摆放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至2018年的正常人、DDH病人髋关节CT数据(正常人组22人,共44髋;DDH组66人,共117髋)。凭借髋臼前后切迹构成的连线,依据不同的前倾角定义,测量3种切迹前倾角度(手术学、放射学、解剖学),分析不同类型髋关节中每个角度与对应臼杯安全角度的关系,并探究相应角度与DDH平片学指标的联系。结果:普通髋臼组与Hartofilakidis A型 DDH髋臼组中,髋臼前后切迹在CT上均能够清晰辨认,且2组的切迹手术学前倾角(surgical anteversion of acetabular notch,SAAN)(普通髋臼:22.4°±5.5°;Hartofilakidis A型DDH髋臼:25.5°±7.4°)处于臼杯手术学前倾安全范围内(6°~36°);在SAAN非安全的DDH髋臼组平片指标中,相较于安全组,Lateral center-edge(LCE)角更小(-2.3°±13.0° vs. 5.6°±12.3°,P=0.013),侧方脱位距离(20.9 mm vs. 15.9 mm,P=0.006)、Tonnis角(35.4° vs. 30.8°,P=0.005)更大。结论:髋臼前后切迹在正常或低脱位型DDH髋臼中CT识别率高,可以作为术中一个特定的解剖标志。对于发育正常髋臼与Hartofilakidis A型DDH髋臼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从骨盆矢状位来看,髋臼前后切迹可以作为髋臼杯前倾摆放的良好解剖参考标志。SAAN臼杯前倾定位法应避免在平片显示LCE角显著减小,侧方脱位距离、Tonnis角显著增大的髋关节中使用。  相似文献   

4.
操绪文  刘青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111-112
目的建立髋关节间隙的CT测量方法及正常值,探讨对半脱位的指导意义。方法挑选20-50岁之间健康男、女各20人行髋关节CT扫描并测量其间隙获取正常值,对照分析18例髋关节半脱位的CT改变。结果健康组前关节间隙(0.274-0.07)cm,后关节间隙(0.22±0.06)em,中间关节间隙(0.69±0.17)em;半脱位组患侧髋关节间隙与健侧对照,前、后关节间隙增宽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间关节间隙明显增宽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测量髋关节间隙建立其正常值,可对外伤性髋关节半脱位做出精确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CT重建的计算机模拟手术在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术前评估、术前手术设计以及术后评估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应用Mimics和Imageware等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对10例(10髋)DDH病人的CT原始数据进行3D重建、髋关节解剖形态学参数测量,术前评估髋臼开口方向、覆盖缺损的部位及程度,然后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术,设计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为实际手术提供参考。通过比较术前、术后的髋关节解剖形态学参数及临床功能评分评估效果。结果DDH病人患侧术前髋臼外侧中心边缘角(LCEA)、髋臼前方中心边缘角(ACEA)、髋臼前断面角(AASA)、髋臼后断面角(PASA)均小于正常对照侧(P < 0.05),髋臼前倾角(AAVA)大于正常对照侧(P < 0.05)。按照术前设计,术后病人的LCEA、ACEA、AAVA、AASA均较术前改善(P < 0.05),PASA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CEA、ACEA、AAVA与正常对照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DDH病人的患侧髋关节功能评分(HHS)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患侧的HHS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 < 0.05)。结论基于三维CT重建的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对DDH病人的髋关节解剖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实现了术前对DDH病人的解剖结构发育畸形作出精确量化,并设计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指导实际手术,使术后的影像学参数及临床功能评分获得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张化 《中国医疗前沿》2012,(12):37+11-37,11
目的 观察Salter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5 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采用常规Smith-Peterson切口,从同侧髂前上、下棘之间向坐骨大切迹截骨,在距离髂前上棘后方2.5cm左右处凿切长为3cm、30°左右的三角形骨块,将植骨块楔形嵌入,然后用2 枚克氏针从髂前上棘偏后穿绕固定.再同心圆中心复位髋臼后缝合关节囊.术后患肢予以改良贝氏石膏固定5 周左右.术后均随访2 年,记录髋关节功能和髋臼覆盖股骨头的百分比、髋臼指数以及CE角.结果 25例患儿术后随访时间均为2年,参照McKay髋关节评定标准以及Severin标准进行评定,优良率达96%.25 例患儿术后X 线片检查髋臼角为22°-27°,平均23±4°,平均纠正髋臼角15±5°;CE角为35°-43°,平均39.12±5.48°;髋臼覆盖股骨头的百分比为96.5%-118.9%,平均106.1±10.95%.与术前比较,P 〈0.05,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Salter截骨术适合于治疗1.5-6岁、髋臼指数〈45°,且股骨头大小与髋臼基本适应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可使股骨头达到中心复位,恢复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三维CT在股骨颈前倾角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三维CT测量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患儿股骨颈前倾角(FNA)的数值,初步研究单髋脱位患儿的双侧股骨近端发育演变规律。方法收集366例单侧DDH患儿的三维CT图像,按年龄分组:小于18个月组、18个月至3岁组、大于3岁组,测量各年龄组的患侧和健侧FNA的大小,利用统计软件学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DDH患儿的FNA-年龄变化曲线图。从而揭示股骨近端的发育演变规律。结果单髋脱位的患侧FNA比健侧平均大1°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18个月、18个月至3岁年龄组的患侧和健侧FNA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3岁的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髋脱位的股骨近端病理改变并不仅仅存在于患侧,其健侧也发生改变,且双侧FNA随年龄增大的演变规律是对称的。  相似文献   

8.
刘福存  华江  任洁  邹建琴  童培建 《浙江医学》2016,38(12):922-924
目的评估全髋关节置换联合髋臼造盖术治疗CroweIII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疗效。方法以行全髋关节置换联合髋臼造盖术的18例CroweIII型DDH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HHS)、骨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评分(WOMAC)评价手术前后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估内容包括髋臼前倾角和假体位移。结果术后12~42个月的随访期间未发生深部感染、脱位和无菌性松动等。HSS评分由术前(38.6±12.3)分升高至术后(90.3±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髋关节优良率为94.4%(17/18)。WOMAC评分由术前(60.3±14.5)分降低至术后(28.3±1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股骨假体前倾角13°~50°,平均(31.6±20.4)°;股骨柄与髋臼前倾角之和为26°~74°,其中40°~60°占83.3%。结论全髋关节置换联合髋臼造盖术可用于CroweIII型DDH患者重建髋关节力学机制,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CT股骨头覆盖率在儿童发育性髋脱位(DDH)Salter手术前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8例行Salter手术的单侧DDH患儿,Salter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进行骨盆正位X线摄片及髋关节螺旋CT扫描,计算并比较X线片股骨头覆盖率及CT股骨头覆盖率。以38个儿童正常髋关节为对照组。结果DDH组术前X线片股骨头覆盖率高于CT股骨头覆盖率(P〈0.01)。对照组CT股骨头覆盖率前部最高,中后部相对较低。DDH组术前CT股骨头覆盖率低,前部更加显著;术后CT股骨头覆盖率接近正常。结论CT股骨头覆盖率能立体反映髋臼与股骨头的发育状况,并对Salter手术近远期效果进行评价,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梁业  张辉  李登  杨宏 《广西医学》2011,33(11):1434-1436
目的探讨改良Pemberton髋臼成形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Pemberton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34例36个髋,采用Mckay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及Severin髋关节X线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30.3个月,30个髋关节为优,4个为良,2个为中,无差级病例。X线片结果显示CE角平均25.5°,髋臼指数平均19.7°,1个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翻转成形的髋臼折断,无骨骺早闭发生。根据Severin的评定标准,26个髋关节功能Ⅰ级26个,Ⅱ级7个,Ⅲ级3个。结论改良Pemberton髋臼成形术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理想术式之一,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筛查新生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DDH)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926例新生儿进行DDH超声筛查,比较健康新生儿双髋关节α、β角和股骨头覆盖率(MR),并比较正常髋关节与异常髋关节α、β角和MR.结果 926例新生儿中,738例(79.7%)髋关节正常,188例(20.3%)存在髋关节异常,其中41例(4.4%)为DDH患儿,男15例,女26例,男女之比为1∶1.73,健康新生儿两侧髋关节α、β角度及M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髋关节α角和MR大于异常髋关节,β角小于异常髋关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臀位、剖宫产和女性均为新生儿髋关节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 超声检查操作简单,无辐射,具有可重复性,对新生儿DDH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新生儿DDH首选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郑毅勇 《吉林医学》2014,(22):4843-4844
目的:探讨早期筛查,手法复位辅助蛙式夹板治疗新生儿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与传统婴幼儿单纯用蛙式夹板治疗DDH的疗效比较[1]。方法:选择在新生儿中筛选出的患有DDH的患儿共21例,与未能在出生1月内发现DDH的门诊婴幼儿患儿17例以手法按摩辅助蛙式夹板进行治疗对其效果比较[2]。参考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价[3]。结果:试验组21例及对照组17例均接受治疗及长期随访。试验组Harris评分,其中优9例,良10例,优良率为90.48%(19/21);对照组Harris评分,其中优3例,良5例,优良率为72.73%(8/11)。两组患儿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细胞活化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25/CD3~+CD4~+、CD69~+/CD3~+CD4~+、HLA-DR/CD3~+CD4~+、CD25~+/CD3~+CD8~+、CD69~+/CD3~+CD8~+、HLA-DR/CD3~+CD8~+T细胞在慢性AA组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并取61例患者为AA组与30例非血液系统疾病对照人群为对照组予比较。[结果]AA组CD25~+/CD3~+CD4~+T细胞比例为8.04%,对照组为6.75%,P<0.05,有统计学意义。AA组HLA-DR/CD3~+CD8~+T细胞比例为15.90%,显著高于对照组6.40%(P<0.01)。[结论]T细胞异常活化可能在再障发病或病情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邓京城  杨斌  马强  王昕 《北京医学》2009,31(1):37-40
目的通过手术治疗7~16岁儿童Ⅲ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以改善髋关节解剖关系,即股骨头和髋臼达到同心性或中心性复位,减轻髋部疼痛、跛行,减少脱位引发的晚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6年手术治疗的7—16岁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40例(48髋)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侧19例(19髋),右侧13例(13髋),双侧8例(16髋)。复位前经股内侧切口做内收肌及髂腰肌松解后骨牵引2—3周,采用改良的Dega不完全经髂骨截骨术。改良的Chiari骨盆内移截骨及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术后单髋人字石膏制动4—6周。结果术后随访3—10年(平均5年),采用改良Mckay评分:优13髋,良18髋,可14髋,差3髋;Severin评分:ⅠA级(优)20髋,ⅠB级(良)1髋,Ⅱ级(良)6髋,Ⅲ级(可)17髋,Ⅳ级(差)3髋,Ⅵ级(差)1髋。结论虽然大龄儿童Ⅲ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病变严重、手术治疗困难、术后并发症多,但仍强调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采用以上术式临床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髋臼的变化.方法:采用管型石膏固定方法制作动物模型,取经X线检查存在DDH的大耳白兔,行ECT检查后解剖双侧髋臼.以GREENHILL方法进行测量.分别沿长短径并与两径平行取材切片观察其组织学改变.结果:ECT检查结果显示病变髋臼核素浓聚明显低于对照侧.病变髋臼向后上方延长,失去其近似圆形的结构而呈椭圆形.组织学观察,沿长径的切片显示病变髋臼后上缘关节软骨外翻,其关节软骨生长柱方向也发生改变,异位关节软骨明显增厚;而沿短径的切片可以看到透明软骨去机化及向纤维软骨转化.结论:DDH动物模型中存在微循环的改变,软骨翻转导致髋臼后上方的延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螺旋CT三维成像进行髋臼形态学观察和三维髋臼指数测量,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中髋臼形态学改变的特点。 方法 对47例61髋进行三维CT观察,采用表面遮盖显示技术(SSD)研究髋臼的形态和缺损的类型并测量三维髋臼指数。 结果 轴位上7个半脱位髋臼圆弧形基本存在,深度稍变浅;54个全脱位的髋臼呈三角形或类三角形改变,其深度变浅;61个髋臼的三维CT显示髋臼缺损类型包括轻微缺损9髋(14.7%)、前上缺损17髋(27.9%)、中上缺损30髋(49.2%)、全缺损5髋(8.2%),髋臼缺损部位与股骨头脱位密切相关。上髋臼指数的改变程度明显大于前、后髋臼指数的改变,即上髋臼指数明显大于正常(P<0.01)。 结论 三维CT能够更好地反映髋臼的形态,确定髋臼缺损的类型,在手术方案制定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髋臼发育不良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三维光弹性实验研究髋臼发育不良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应用光敏材料E-51环氧树脂制作4套髋臼发育不良的骨盆模型,模型加载,应力冻结,测量分析髋臼的应力分布及形态改变。结果:髋臼发育不良之髋臼内壁剪切应力异常集中于髋臼顶部及后上缘,较髋臼前缘应力增加4-6倍,负重后正常骨盆髋臼外口呈椭圆形改变,髋臼发不良时髋臼无明显形态改变。结论:髋臼发育不良可引起髋臼生物力学环境发生改变;髋臼内壁应力分布不均以及髋臼顶部剪切应力成倍增加,交导致髋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金卫东  朱嬉  牛宁奎  詹学华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2):1152-1153,F0003
目的探讨改良Salter手术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平均年龄3.5岁的38例(52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行改良Salter截骨术,术后髋人字石膏固定6周,功能训练1个月后下地行走。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按照Mckay临床评价标准评价,其中优47髋,良4髋,中1髋,差0髋。结论改良Salter骨盆截骨术是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936C/T、-634G/C两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子痫前期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DNA测序,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本医院住院分娩的58例子痫前期,70例正常妊娠女性的VEGF+936C/T、-634G/C单核苷酸位点进行基因分析,比较各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无差异。用优势比(OR)计算VEGF+936C/T基因在子痫前期患病中的相对危险度,比较两组中两个位点不同等位基因孕妇的血压、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等临床指标。结果:子痫前期组VEGF+936CT、TT基因型、T等位基因高于正常对照组,VEGF+936CC基因型、C等位基因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634G/C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子痫前期组及正常对照组孕妇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子痫前期组人群中携带VEGF+936CT、TT基因型组发生子痫前期的危险性是CC基因型组的2.557倍;子痫前期组+936C/T位点CT+TT基因型孕妇与CC基因型孕妇的各临床指标比较,-634G/C位点GC+GG基因型孕妇与CC基因型孕妇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936C/T位点CT+TT基因型孕妇与CC基因型孕妇的各临床指标比较,-634G/C位点GC+GG基因型孕妇与CC基因型孕妇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VEGF+936CT、TT基因型者患子痫前期的危险性增加,-634G/C位点的G等位基因孕妇比携带C等位基因者更具有子痫前期遗传易感性,提示VEGF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子痫前期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治疗措施对髋臼发育不良(dysplasia the acetabulum,DA)恢复的有效性.方法 40例DA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治疗组早期(出生4周后)给予干预手段(采取屈髋外展操训练结合宽尿布片法治疗),对照组无干预措施,超声定期观察髋关节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组中2个月内DA 患儿恢复17例(85.0%),高于对照组11例(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病程3个月,治疗组恢复20例(100.0%),对照组仅有14例(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对照组仍有3例未恢复正常.治疗组恢复效果的散点回归方程斜率4.0大于对照组斜率2.9,表明治疗组的恢复速度快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干预措施能够促进DA患儿的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