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 (SEA) 和可溶性成虫抗原 (SWAP) 诱导小鼠效应性B细胞分化情况。方 方 法 法 SEA、 SWAP和脂多糖 (LPS) 分别体外刺激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和脾脏CD19+ B细胞, 72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CD19+ IL?6+ 及CD19+ IFN?γ+ 细胞比例;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抗原刺激后脾脏B细胞培养上清中IL?6和IFN?γ 水平。用SEA、 SWAP、 PBS分别和不完全弗氏佐剂混合免疫小鼠, 每周1次, 共3次, 末次免疫后7 d取小鼠脾脏, 流式细胞 术检测CD19+ IL?6+ 及CD19+ IFN?γ+ 细胞比例, 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6和IFN?γ水平。 结果 结果 SEA与LPS可以体 外诱导脾脏单个核细胞和脾脏B细胞分化为CD19+ IL?6+ B细胞 (F = 5.099, P < 0.05; F = 6.951, P < 0.05), 并刺激脾脏B细 胞分泌IL?6 (F = 55.184, P < 0.01); SEA免疫小鼠后, 可以在体内刺激小鼠脾脏B细胞分泌IL?6 (F = 19.244, P < 0.01), 并诱 导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分化为CD19+ IL?6+ B细胞 (F = 14.904, P < 0.05)。SWAP可以体外诱导脾脏单个核细胞分化为 CD19+ IFN?γ+ B细胞 (F = 3.277, P < 0.05), 但不能单独诱导脾脏B细胞分化为IFN?γ+ B细胞, 也不能刺激脾脏B细胞分泌 IFN?γ; SWAP免疫小鼠后, 可以在体内刺激小鼠脾脏B细胞分泌IFN?γ (F = 31.886, P < 0.01), 并诱导其分化为CD19+ IFN? γ+ B细胞 (F = 49.873, P < 0.01)。 结论 结论 日本血吸虫SEA可以优势诱导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分化为CD19+ IL?6+ B细胞, 而 SWAP可以优势诱导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分化为CD19+ IFN?γ+ B细胞, 但依赖于其他免疫细胞的参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华支睾吸虫成虫抗原(Crude antigen,CA)、排泄/分泌产物(excretory-secretory products,ESPs)对T细胞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小鼠骨髓细胞诱导分化为未成熟骨髓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C,iDC);磁珠分选仪分选小鼠脾脏细胞的初始CD4+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DC、CD4+T细胞的纯度;抗原刺激DC细胞,实验分为PBS阴性对照组,LPS阳性对照组,CA和ESPs刺激组;负载抗原后的DC细胞与分选的CD4+T细胞共培养72h;Real time-PCR检测T-bet、GATA3mRNA的相对表达量;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4细胞因子的表达量。结果与PBS组相比,ESPs刺激组Tbet、GATA3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而CA刺激组T-bet、GATA3 mRNA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与PBS组相比,ESPs刺激组细胞因子IFN-γ、IL-4的含量均升高(P0.05),CA刺激组仅IFN-γ的分泌增高(P0.05),IL-4无明显变化。结论 CA可能诱导宿主产生Th1型免疫应答,ESPs可能诱导宿主产生Th1型、Th2型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CD4^+CD25^+T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及特征。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10&#177;2条)感染BALB/c小鼠,在感染后6周(急性期,10只)和13周(慢性期,10只)取脾脏,制成脾单个核细胞,用免疫磁珠分选出CD4^+CD25^+T细胞。体外实验,将急性期和慢性期来源的CD4^+CD25^+T细胞与CD4^+CD25ˉT细胞共培养,^3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体内实验,将CD4^+CD25^+T细胞被动转移到日本血吸虫辐照致弱尾蚴免疫的小鼠体内,2周后剖杀取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组织中白细胞介素4+(IL-4+)、IL-10+和干扰素γ+(IFN-γ+)CD4^+T细胞比例,ELISA检测血清抗辐照致弱尾蚴抗原IgG1和IgG2a水平。结果体外实验显示,在血吸虫虫卵可溶性抗原(SEA)刺激下,与单纯CD4^+CD25ˉT细胞培养组(脉冲指数即cpm值为7615&#177;1058)相比,CD4^+CD25^+T细胞对CD4^+CD25ˉT细胞增殖具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并且感染慢性期来源的CD4^+CD25^+T细胞抑制作用(cpm值为2336&#177;490)强于急性期来源的CD4^+CD25^+T细胞(cpm值为4467&#177;144)(P〈0.05);并对IL-4、IFN-γ和IL-2等细胞因子分泌也具有抑制作用,其中急性期来源的CD4^+CD25^+T细胞对各细胞因子的抑制率分别为32.0%(P〈0.05)、66.3%(P〈0.01)和63.2%(P〈0.01);慢性期来源的CD4^+CD25^+T细胞对各细胞因子的抑制率分别为28.4%(P〈0.05)、60.1%(P〈0.01)和58.3%(P〈0.01)。体内实验显示,在辐照致弱尾蚴诱导的免疫应答中,转移慢性期血吸虫感染小鼠的CD4^+CD25^+T细胞对IFN-γ和IgG2a抗体的产生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诱导的CD4^+CD25^+T细胞具明显免疫抑制作用,并呈现优势抑制Th1应答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诱导宿主免疫应答下调的机制.方法 6~8周龄雌性队LB/c小鼠分为2组,实验组小鼠口服血吸虫虫卵10 000个以及尾静脉注射可溶性虫卵抗原(SEA)200μg,每周免疫1次,共4次;对照组注射PBS.流式细胞仪检测SEA免疫小鼠CD4+CD25+T细胞数量;与CD4+CD25-T细胞共同培养,检测CD4+CD25+T细胞抑制功能;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细胞表达IL-4、IL-10与IFN-γ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静脉血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小鼠CD4+CD25+T细胞数量为14.7%,对照组为7.4%;实验组IL-10为29.2 pg/ml,对照组为11.0 pg/ml.与CD4+CD25-T细胞相比,CD4+CD25+T细胞主要合成IL-10及少量IFN-γ.CD4+CD25+T细胞显著抑制CD4+T细胞增殖. 结论 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可能通过诱导CD4+CD25+T细胞和IL-10下调机体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 观察并比较日本血吸虫可溶性成虫抗原 (SWA) 与可溶性虫卵抗原 (SEA) 诱导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 (Treg) 细胞水平及其抑制能力的差异。方法 方法 分别以PBS、 SWA和SEA免疫小鼠, 取小鼠脾淋巴细胞,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Treg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 以及Treg细胞中产IL?10、 TGF?β的细胞比例。采用磁珠分选出各组小鼠的Treg细胞后, 以3 H?TdR掺入法检测其抑制靶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结果 与SWA相比, SEA可诱导更多的Treg细胞 (P < 0.05), 刺激 Treg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的能力也更强 (P < 0.05); SWA、 SEA免疫小鼠后, SEA刺激Treg细胞产生IL?10、 TGF?β的能力更强(P < 0.01)。结论 结论 SEA较SWA能更好地活化诱导Treg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MHV-3病毒感染所致的暴发性肝炎小鼠肝脏T淋巴细胞亚群胞内细胞因子IL-9表达的变化,以探讨IL-9在该疾病模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MHV-3病毒诱导Balb/cJ小鼠暴发性肝炎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脏分泌IL-9的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结果随着MHV-3感染时间的延长,肝脏分泌IL-9的CD4+T细胞比例由感染前的1.87±1.36%于48小时升高到4.77±0.42%,差异显著(P〈0.05);而分泌IL-9的CD4-CD8(-DN)T细胞比例则于感染后72小时达峰值7.83±3.30%,显著高于感染前(3.57±1.82,P〈0.05)和24小时时(3.60±0.85,P〈0.05)。结论随着感染时间延长,肝脏分泌IL-9的CD4+T和CD4-CD8(-DN)T淋巴细胞显著升高,说明IL-9可能参与了MHV-3诱导的暴发性肝炎小鼠免疫诱导的肝脏损伤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颗粒化日本血吸虫Mr22600抗原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s)功能的影响及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方法体外实验:分别用Sepharose 4B偶联rSj22.6/26GST抗原与可溶性rSj22.6/26GST抗原负载DCs,流式检测DCs表型变化,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DCs功能。将不同抗原负载的DCs,与CD4+T细胞共培养,流式检测观察对CD4+CD25+Foxp3+T细胞数量的影响。体内试验:将42只BALB/c小鼠随机分6组(每组6~8只),A组免疫Sepharose4B偶联rSj22.6/26GST抗原,B组免疫福氏佐剂乳化rSj22.6/26GST抗原,C组免疫rSj22.6/26GST抗原,同时设Sepharose4B对照组(D组),福氏佐剂对照组(E组)和PBS对照组(F组),各组均为皮下多点免疫50μg抗原,隔2周加强免疫,共免疫2次。末次免疫后2周处死,无菌取腹股沟淋巴结,制备细胞悬液,流式检测DCs占淋巴结细胞的比例;同时取脾脏,制备成脾脏单个核细胞,流式检测各免疫组CD4+CD25+Foxp3+T细胞占脾细胞的比例。用免疫磁珠分选各免疫组CD4+CD25+T细胞,与CD4+CD25-T细胞共培养,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体外实验结果显示,DCs经可溶性抗原刺激后表面分子CD40、CD80、CD86表达率分别为(43.5±6.2)%、(37.7±0.1)%和(71.4±1.4)%,经Sepharose4B偶联抗原刺激后表达率分别为(31.2±5.4)%、(32.0±1.6)%和(63.8±1.0)%,与可溶性抗原相比,Sepharose4B偶联rSj22.6/26GST抗原不能有效刺激DCs成熟。Sepharose4B偶联rSj22.6/26GST抗原负载DCs可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扩增。体内实验结果显示,Sepharose4B偶联rSj22.6/26GST抗原免疫小鼠可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且与可溶性抗原组(cpm值为3558±147)相比,Sepharose4B偶联rSj22.6/26GST抗原组(cpm值为1420±335)来源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能力更强。结论 Sepharose4B偶联rSj22.6/26GST抗原与可溶性抗原相比,更易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诱导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具有更强的抑制功能,且这一作用可能与不同性状抗原干预DCs的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的 观察并比较日本血吸虫可溶性成虫抗原 (SWA) 及虫卵抗原 (SEA) 在诱导CD4+ T细胞分化中的不同作用。 方法 方法 分别用SWA、 SEA免疫C57BL/6小鼠后分离脾细胞, 或用SWA、 SEA体外刺激正常小鼠来源的脾细胞后, 采用流式细胞术 (FCM) 检测脾细胞中产生IFN?γ及IL?4的细胞比例, 以及CD4+ T细胞中Th1、 Th2细胞亚群的比例。 结果 结果 SWA比SEA更能优势诱导CD4+ T细胞产生IFN?γ (P < 0.05),SEA比SWA更能优势诱导CD4+ T淋巴细胞产生IL?4 (P < 0.05)。结论 结论 SWA较SEA更能优势诱导Th1细胞分化, SEA较SWA更能优势诱导Th2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感染后内脏高敏感小鼠肠黏膜固有层树突细胞(DC)诱导活化Th17细胞与肠道感染消退后肠黏膜免疫系统的持续激活有关。推测DC可能系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23(IL-23)活化Th17细胞。目的: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DC分泌IL-23,探讨感染后内脏高敏感小鼠肠黏膜固有层DC活化Th17细胞的机制。方法:建立旋毛虫感染后内脏高敏感小鼠模型,以免疫磁珠分选肠黏膜固有层DC和脾脏CD4+T细胞。构建、鉴定小鼠IL-23小发夹RNA(shRNA)干扰质粒,以脂质体法转染DC(A组)以抑制IL-23表达,同时设置转染空脂质体的DC(B组)和转染无关序列shRNA干扰质粒的DC(C组)作为对照。各组DC与CD4+T细胞共培养120 h,以单独培养的CD4+T细胞(D组)作为对照。以ELISA方法检测DC转染前后培养上清液中的IL-23水平,以及DC与CD4+T细胞共培养上清液和CD4+T细胞单独培养上清液中的IL-17水平。结果:A组DC培养上清液中的IL-23水平较转染前显著降低(P〈0.05),B、C两组转染前后IL-23水平无明显变化。A、B、C组DC与CD4+T细胞共培养上清液中的IL-17水平均较D组显著增高(P〈0.05),其中A组显著低于B、C两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后内脏高敏感小鼠肠黏膜固有层DC可能通过分泌IL-23活化Th17细胞,参与维持肠道感染消退后肠黏膜免疫系统的持续激活。  相似文献   

10.
三组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细胞,分别采用低剂量粒细胞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高剂量GM—CSF诱导及脂多糖(LPS)刺激、低剂量GM—CSF诱导及LPS刺激,使其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CD11c、CD25、CD40、CD80和CD86、MHC-Ⅱ,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IL-12,初次和再次混合淋巴细胞实验检测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术前回输DC行同种异位心脏移植并观察术后移植心存活时间。结果显示,低剂量GM—CSF能诱导骨髓细胞分化为CD11c^+、CD25^-、CD40^low、CD80^low和CD36^low、MHC-Ⅱ^low未成熟表型DC,经LPS刺激后分化为CD11c^+、CD25^-、CD40^mid、CD80^low和CD86^low、MHC-Ⅱ^mid。半成熟表型DC;半成熟表型DC培养上清液中IL-10/IL-12明显升高,该DC可明显抑制同种异型T细胞增殖反应,较未成熟DC更能延长移植心存活时间。认为小鼠骨髓细胞经低剂量GM—CSF体外诱导可分化为未成熟DC,经LPS刺激可转化为半成熟DC,拥有更强的致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阴道毛滴虫重组AP33融合蛋白对宿主的保护性免疫机制。方法用纯化的重组AP33蛋白抗原免疫BALB/c小鼠,检测小鼠血清和脾细胞多项免疫指标的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用滴虫滋养体进行皮下和腹腔攻击,观察各组小鼠的行为变化和死亡时间。结果重组AP33蛋白免疫小鼠产生高效价抗体;实验组小鼠的CD4+T淋巴细胞有所增高(30.65±3.69)%,CD4+/CD8+比值明显升高(3.96±0.56)%(P<0.01);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IL-2、mIFN-γ、mIL-4和mIL-6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尤其mIFN-γ浓度增高最明显;皮下注射组,实验组小鼠背部出现明显溃疡;腹腔注射组,对照组小鼠6d内全部死亡,而实验组小鼠的存活时间比对照组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AP33融合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诱导小鼠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可能成为阴道毛滴虫预防或治疗性多价疫苗的侯选抗原。  相似文献   

12.
何长伦  王寿明  张锦海  吕恒  郑纪山 《肝脏》2010,15(5):332-334
目的观察不同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8^+ T细胞的细胞内毒性颗粒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方法用rHBcAg作为刺激剂,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度、重度患者以及无症状HBV携带者外周血CD8^+ T细胞的IFN-γ/IL-4和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CD8^+T细胞的穿孔素及颗粒酶B百分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和HBV携带者(P〈0.05,P〈0.01),中度患者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2组慢性乙型肝炎IFN-γ+/CD8^+ T细胞(Tc1)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和HBV携带者(P〈0.05)。HBV携带者CD8^+T细胞的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以及Tc1百分率与健康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4^+/CD8^+ T细(Tc2)表达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8^+ T细胞中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率的增加以及Tc1细胞增加与慢性HBV感染的肝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雨蛙肽联合脂多糖诱导小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方法和Treg(CD4+CD25+FoxP3+T调节淋巴细胞)及IL-4(白介素-4)对SAP时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M2极化状态的调节作用的比较。方法 (1)正常组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S);SAP组予腹腔注射雨蛙肽联合脂多糖。SAP组细分为3组:造模后9 h、12 h和24 h组,比较胰腺病理情况。(2)比较正常组与模型组(SAP 8 h+NS组)肝脏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3)模型组分3组:SAP生理盐水对照组(SAP16 h+NS组)、SAP IL-4治疗组(SAP 16 h+IL-4组)、SAP Treg治疗组(SAP 16 h+Treg组)。RT-PCR检测肝脏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IL-10 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肝脏CD163、CCR7的表达。结果 (1)HE病理结果造模后24 h可见胰腺片状坏死。(2)模型组IL-1β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3)SAP Treg治疗组IL-1β、TNF-α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SAP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SAP Treg治疗组IL-1β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SAP IL-4治疗组(P0.05)。结论雨蛙肽联合脂多糖成功诱导小鼠SAP。IL-4和Treg对SAP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不同病期体内及体外培养后脾CD4+T淋巴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表达谱,探讨协同刺激分子介导Th1/Th2极化的作用。方法收集血吸虫感染后4w、7w、12w、16w和20w小鼠及正常小鼠脾CD4+T淋巴细胞,以及上述不同病期经SEA诱导72h后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ICOS、CD40、OX40、4-1BB及PD1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Th1细胞因子IFN-γ,Th2细胞因子IL-4、IL-5、IL-10、IL-13。结果血吸虫感染后小鼠脾CD4+T淋巴细胞表面CD86、ICOS、CD40和OX40的表达均随感染时间延长而上调,其中ICOS和CD86表达上调最为显著;经SEA诱导培养72h后CD86、ICOS亦显著上调表达;培养上清检测发现IFN-γ在4w时呈高表达,7w开始随感染时间延长呈下调表达;IL-4、IL-5、IL-10和IL-13的表达水平则从7w开始明显升高,IL-5的峰值出现在12w,其余均16w达高峰,致20w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CD4+T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水平与Th1/Th2免疫偏移密切相关,其中ICOS、CD86在介导Th2极化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病人体内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和CD4/CD8比例;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γ、IL-2、IL-4和IL-5。结果试验组外周血CD4^+T细胞和CD4/CD8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D8^+T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血清中IFN-γ和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IL-4和IL-5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布鲁杆菌感染后T细胞免疫主要表现为Th1功能增强,这可能对机体清除病原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冬凌草甲素(oridonin)衍生物HAO472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无菌分离小鼠肠系膜淋巴结细胞,体外以抗小鼠CD3/CD28磁珠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及诱导分化,并加入不同浓度HAO472与淋巴细胞共培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HAO472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以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FCM)检测48 h 0.5μg/mL和1.0μg/mL HAO472对CD4+T细胞增殖的作用,FCM检测48 h 0.5μg/mL和1.0μg/mL HAO472作用后CD4+T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IL)-2、IL-17的变化。结果 :0.5、1.0、1.5、2.0μg/mL的HAO472能明显抑制抗CD3/CD28磁珠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P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食管癌引流淋巴结(TDLN)细胞体外培养结果及其抑瘤作用。方法术中切取食管癌患者的TDLN进行培养,分为3组:A组,培养基中添加IL-2;B组,添加IL-2+IL-4+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C组,添加IL-2+IL-4+GM-CSF+自身食管癌细胞抗原。于培养第1、7、14、21天行细胞计数;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TDLN细胞的CD3+、CD4+、CD8+、CD5+6、CD8+3;MTT法测定各组TDLN细胞和淋巴因子激活杀伤(LAK)细胞对自体瘤细胞的抑瘤率。结果每1.0 g淋巴结组织培养第7、14、21天收获细胞数三组间差异不显著;A组第14天细胞明显多于第7天和第21天(P〈0.01),第7天和第21天之间无明显差异;B组、C组结果类似。三组间CD4+、CD8+、CD8+3细胞数相比,P〈0.05。未经培养的TDLN细胞、LAK细胞和各培养组TDLN细胞对自体肿瘤细胞的杀伤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TDLN细胞通过培养可以获得大量成熟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培养基中添加GM-CSF和IL-4的TDLN培养后对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刘丽平  刘健  郭鸿  尹超  朱磊  李斌 《胃肠病学》2013,18(5):281-285
背景:小肠缺血再灌注(I/R)是危重症过程中常见的病理改变,研究其损伤发生机制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COX-2在小肠I/R损伤中对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I/R模型组(n=20)和COX-2选择性抑制剂尼美舒利干预组(n=20),干预组于造模前1h予尼美舒利80mg/kg灌胃。各组分别于再灌注3、6、12、24h后采集标本,行小肠组织COX-2mRNA、血清D-乳酸、血清促炎(IL-6、TNF-a)和抗炎(IL-10)细胞因子以及全血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I/R模型组小肠组织COX-2mRNA表达、血清D-乳酸水平在再灌注后3h即明显增高,6h时达峰值,各时点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同时血清IL-6、TNF-a、IL-10水平显著增高(P〈0.05),全血CD4+/CD8+比值持续降低(P〈0.05)。与同时点I/R模型组相比,尼美舒利干预组COX-2mRNA表达、D哥L酸水平显著降低(P〈0.05),IL-10水平、CD4+/CD8+比值显著增高(P〈0.05),IL-6、TNF-a水平略有降低。结论:COX-2在小肠I/R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改变促炎/抗炎细胞因子之间以及CD4+/CD8+细胞之间的动态平衡,即同时作用于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系统,导致严重的机体免疫状态紊乱。COX-2选择性抑制剂可能系通过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改善小肠I/R损伤。  相似文献   

19.
成利伟  孔歌  李莉  潘修成  傅涓涓  李丽 《肝脏》2014,(4):246-249,25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 HBV特异性IL-21的表达及其对CD8+T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以 HBVc18-27(10μg/mL)多肽刺激46例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ELISA检测上清液IL-21水平。在 HBVc18-27(10μg/mL)多肽和IL-21(50 U/mL)或IL-2(100 ng/mL)培养条件下,应用 MHC-肽五聚体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 HBV特异性CTL细胞频数变化;免疫磁珠分离纯化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激活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CD8+T淋巴细胞,以 HBcAg(10μg/mL)预刺激CD8-PBMC 5 h后,采用Transwell 小室共培养技术,在阻断IL-21通路条件下,应用实时PCR检测CD8^+T淋巴细胞IFN-γmRNA的表达。结果 HBV特异性IL-21在免疫控制期和免疫激活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 B MC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免疫耐受期患者,而在免疫控制期和免疫激活期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与 PBS 对照组相比,IL-21组 HBV 特异性 CTL 细胞频数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IL-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IL-21抗体阻断IL-21通路后,CD8^+T 淋巴细胞IFN-γmRNA 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控制期和免疫激活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 均可生成一定水平的 HBV 特异性IL-21,并能增强外周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IFN-γ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