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中学生艾滋病(AIDS)知识、态度和行为及学校健康教育对其影响,为制定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浙江省德清县城镇和乡村学生,采取匿名自填式答卷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为60.9%~91.9%;传播途径知晓率为22.0%~93.1%;大部分中学生对艾滋病持正确态度,对感染者不存在歧视;大部分中学生赞同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城镇学生对艾滋病了解程度好于乡村学生(P〈0.05),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也更少(P〈0.05)。结论目前中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有一定的水平.应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学校健康教育,加强农村学校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做到知、信、行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艾滋病歧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农村居民对艾滋病感染者歧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和完善消除艾滋病歧视的政策或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襄樊市襄城区和南漳县随机抽取2个村,每个村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随机调查50名村民,共收回有效问卷196份。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秩和检验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被调查对象的艾滋病一般知识知晓率与其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相关(r=0.2916,P〈0.01),但是与相关行为无关。艾滋病传播途径相关知识知晓与态度相关(r=0.4444,P〈0.01),与行为也相关(r=0.3525,P〈0.01)。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与其相关行为呈现相关(r=0.652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性别和婚姻状况是艾滋病歧视态度的影响因素,而影响歧视行为的因素为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结论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与艾滋病歧视态度和行为密切相关,在消除艾滋病歧视的策略制定上,要特别关注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的宣传教育,从而减少艾滋病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学健康教育教师和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方法]2008年4~8月,在452所中学举办了中学健康教育教师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班,向在校中学生发放《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手册,开设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并于培训前后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结果]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前后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6.97%(640/736)、100.00%(736/73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中发放《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手册和开课前后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64.88%(2365/36465和90.10%(3956/439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中发放《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手册和开课前后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1.31%(2911/3566)和92.78%(3069/330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学健康教育教师和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培训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商丘市某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艾滋病(AIDS)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及态度,为有关部门开展AIDS健康教育活动、有效阻断HIV传播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11月15~18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商丘市某高等院校学校1000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学生985人,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为87.03%,其中对12项AIDS知识全部知晓的427人,占43.35%。艾滋病相关知识知识晓率,计算机专业为88.12%,艺术专业为89.47%,外语专业为88.98%,体育专业为82.60%(P〈0.01)。AIDS相关态度正确率为53.03%。艾滋病相关态度计算机专业为53.00%,艺术系专业为63.58%,外语专业为56.26%,体育专业为43.80%(P〈O.01)。[结论]该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掌握AIDs有关知识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青岛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A1Ds)认知、态度和行为情况,为今后在高校中针对性地开展预防AIDS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体随机抽样法,2010-2012年,每年在对青岛市3所高校4个校区进行AIDS防治知识巡回宣传活动中,从每个校区抽取500名共2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010-2012年大学生AIDS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86.94%、89.49%、92.56%(P〈0.01);知识来源途径主要为网络、宣传资料分别占76.35%、69.52%;相关生活技能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1.11%、84.48%、88.18%(P〈0.01)。结论青岛市部分高校大部分大学生对AIDS基本知识掌握较好,但对自身如何预防AIDS认识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校外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干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重庆市校外青少年社区预防艾滋病综合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区4个社区的校外青少年,对其进行预防艾滋病干预,并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对象对“艾滋病不可治愈”和“看似健康的人体内可能有艾滋病病毒”的知晓率均从干预前的不足40%提高到干预后的71%以上;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干预后均超过84.0%,高于干预前的知晓率(P〈0.01)。调查对象对患者同情理解并采取完全正确的态度的比例从干预前的46.9%提高到干预后的72.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外青少年从宣传资料获得艾滋病知识的比例从干预前的43.0%提高到干预后的56.5%。结论在社区采取预防艾滋病综合干预措施,能够明显提高社区校外青少年的艾滋病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不同类型艾滋病相关知识、民族、文化程度对歧视态度的影响,为有针对性的降低大众人群的艾滋病歧视态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收集四川省普通居民共28112份问卷调查,内容主包括艾滋病相关知识、歧视态度。结果①大众人群只知晓日常生活接触知识、只知晓高危行为知识、两种知识均知晓、两种知识均不知晓的比例分别为8.0%、24.7%、47.1%和20.2%;无歧视态度的比例为52.1%;②文化程度高、汉族人群较文化程度低、少数民族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无歧视态度比例高;③日常生活接触知识对无歧视态度的影响略大于高危行为知识;汉族中,文化程度偏低者知晓两种知识的OR值(13.8)高于文化程度偏高者(8.O),少数民族则相反,分别为4.4和8.0。结论日常生活接触知识和高危行为知识对无歧视态度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其作用程度受民族和文化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我国9省6类专业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全国28所高校6类专业的1762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药院校学生艾滋病的知识得分最高,民族院校学生最低;艺术类学生安全套使用意向最强,民族院校最弱;在使用安全套的自我效能方面,艺术类学生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男生中民族院校的学生自我效能最弱,女生中民族、理工和师范类较弱。男生性行为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艺术院校(31.2%)、民族院校(19.8%)、文科院校(12.3%)、医药院校(10.1%)、理科院校(9.9%)、师范院校(8.8%),艺术院校高于其他院校(P〈0.01),民族院校高于后4个院校(P〈0.01),文科院校高于师范院校(P〈0.05)和理科院校(P〈0.01)。女生性行为发生率排序依次为:艺术院校(13.7%)、理工院校(4.9%)、文科院校(4.2%)、民族院校(3.7%)、师范院校(3.0%)、医药院校(2.6%),艺术院校高于其他院校(P〈0.01),理工院校高于师范院校和医药院校(P〈0.01),文科院校高于医药院校(P〈0.01)。结论亟待全面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艾滋病预防教育,艺术类院校则需要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理工科学校需要对女生更加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四川省9县未婚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的知识现状及需求。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固定样本方便抽样法进行抽样,调查员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开展现场调查。结果共调查1180名15—24岁的未婚校外青少年,运用国家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指标评价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9.3%(818/1180),不同年龄组、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程度的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8.81,P〈0.01;x。=53.28,P〈0.01;x。=50.82,P〈0.01),其中20岁以下年龄组、少数民族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81.9%)、报刊书籍(43.6%)和网络(63.1%);希望获得艾滋病知识的3个主要途径,分别是电视(72.4%)、网络(53.3%)和宣传材料(29.4%)。结论某省校外青少年对于艾滋病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差别较大,应针对校外青少年的特点及需求,加强对校外青少年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0.
某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了解高校学生AIDS知识来源及AIDS知识态度行为,为开展AIDS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AJDS知识调查,并运用Excel、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AJDS知识来源主要是医教人员、报纸杂志、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大多数学生对AIDS的三条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90%),但对一般日常生活接触是否传播AIDS知晓率偏低,如蚊虫叮咬不传播的知晓率只有29.8%。对AIDS病人或感染者普遍存在歧视态度。结论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预防AIDS的知识和较为正确的态度,今后应进一步加强AIDS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1.
何文华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5):1014-1015
目的对江华县开展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形式开展健康教育,随机选取400名企业职工,400名社区居民,400名娱乐场所从业人员(CSW),800名学生,调查分析健康教育前后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KAP)。结果企业职工、社区居民、CSW、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从健康教育前的60%、40%、30%、70%提高到85%、80%、80%、95%;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的接受率有较大提高,对艾滋病朋友的态度及性观念均有较大改善。结论开展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对提高大众艾滋病防治知识,转变不良观念和改变高危行为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某高校662名大学生通过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等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高,达到81.2%。57.1%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持同情态度,9.3%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有性行为的学生中29.5%的人每次使用安全套。结论 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较为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某医科院校学生艾滋病KAP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医科院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P),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三、四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共400名,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现况调查。结果:总体上医学生对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普遍知晓,但对三大传播途径具体细节问题的答对率相对较低;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和预防艾滋病具体方法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昆虫叮咬"、与HIV感染者"共用浴池"和"共用坐式马桶"会感染HIV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7.8%、38.8%和36.3%;认为"锻炼身体"、"吃保健品和营养品"能预防艾滋病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5.7%和20.1%;学生对HIV感染者普遍存有歧视;预防专业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好于临床和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结论: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深入,医科院校应结合学生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其医学教育资源可及性好的特点,重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全面系统地向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传授。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贵州省铜仁市汉族与少数民族商业女性性服务者(FSW)艾滋病相关知信行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率。方法对246名汉族和173名少数民族FSW开展横断面匿名问卷调查及HIV抗体检测。结果汉族与少数民族FSW在年龄、工作场所、婚姻状况、月收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汉族FSW中外县市户籍者比例较少数民族者高,而少数民族FSW的文化程度较汉族者低。FSW均具备一定的艾滋病知识,但少数民族FSW的艾滋病知晓率较汉族者低。研究对象最近一次及最近一个月商业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95%和87.5%,而最近一次及最近一个月与固定性伴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70.3%及56.7%,少数民族FSW与汉族FSW安全套使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少数民族FSW接受艾滋病咨询及性病诊疗服务方面的比例低于汉族FSW。未发现HIV感染者。结论贵州省铜仁市各民族FSW中商业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高,HIV流行率低,但仍需加强针对该人群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尤其要重点关注少数民族FSW。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湛江市某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结合2007年世界艾滋病日开展大型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预防艾滋病认知水平,并评价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在健康教育前后抽取大学一年级学生447名和637名进行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后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改善明显,艾滋病总知识知晓率从86.8%提高到91.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蚊子叮咬”及“共用浴缸、游泳池”答对率分别从71.6%和67.8%提高到80.8%和74.7%,对性病患者和同性恋患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认知,健康教育前后认知率分别从63.5%和73.4%提高到71.9%和84.9%,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态度方面改善有限,且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后,有88.4%的学生对艾滋病病人持同情、理解态度,只有22.5%学生支持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做好保密工作,愿意与艾滋病病人一同工作、学习的只有57.9%。有97.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却只有72.8%的学生愿意向其他人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除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外,他们希望通过讲座/会议和医生/护士等途径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结论本次大型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效果明显,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有一定幅度提高,但需要进一步做好相关态度转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深圳市工厂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由人力资源部门协调,根据方便抽样原则,抽取深圳市南山区马家龙工业区1家服装制造厂和1家电子晶体制造厂一线员工中全部流动人口的1/3左右员工,并使抽样人群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在征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发放匿名自填式问卷收集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以及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等信息。结果共有383名被调查人员有效完成问卷。该群体总体艾滋病知识回答正确率为60.93%,"蚊子叮咬可以传播艾滋病"的回答错误率最高,为61.10%。艾滋病正向态度报告率为41.69%,安全套正确使用率为61.01%。最近一年接受过专门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工厂流动人口为35.51%,艾滋病健康教育状况与年龄分布、婚姻状态相关。想了解的艾滋病相关知识依次为传播途径(58.22%)、预防知识(44.91%)、治疗知识(37.08%)、临床表现(34.73%)、流行情况(31.07%)。工厂流动人口喜欢的健康教育方式依次为电视(55.87%)、书刊报纸(42.04%)、宣传展览(33.94%)、收音机(26.89%)、专题讲座(25.33%)。结论工厂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与正向态度报告率和行为正确率均较低。开展工厂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应根据该人群的不同需求制定健康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福州市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AIDS)相关的知、信、行情况,为外来务工人员宣传教育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7月,对福州市参与红丝带健康包"百校进千企"项目的9家企业的1 100名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调查。[结果]调查786人,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7.68%,其中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56.74%。调查806人,经常有商业性行为的14人,每次性行为时均使用安全套的12人;偶尔有商业性行为的43人,其中每次性行为时均使用安全套的7人。调查786人,认为AIDS与己无关的占12.72%,认为歧视、冷漠比艾滋病病毒(HIV)更可怕占25.19%;获取AIDS相关知识的途径是电视、广播的占70.36%;是书报杂志的占57.89%。[结论]2011年福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对AIDS了解不足,部分人员有不安全性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深圳市新生代农民工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纳入条件的251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新生代农民工总体艾滋病知识回答正确率为64.44%,"蚊子叮咬可以传播艾滋病"的回答错误率最高,为64.14%。艾滋病正向态度报告率为43.63%,安全套正确使用率为58.03%。最近一年接受过专门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新生代农民工为33.47%,艾滋病健康教育状况与年龄分布、婚姻状态相关。新生代农民工想了解的艾滋病相关知识依次为传播途径(56.97%)、预防知识(52.99%)、治疗知识(42.23%)、流行情况(35.86%)。新生代农民工喜欢的健康教育方式依次为电视(60.16%)、书刊报纸(48.21%)、宣传展览(41.04%)、专题讲座(27.89%)。结论新生代农民工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与正向态度报告率和正确行为率均较低,是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应根据该人群的不同需求制定健康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南海区某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性观念,为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南海区某师范大学3129名大学生,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在93%以上,女性平均知晓率为82.7%,高于男性的80.3%,对“蚊子叮咬不能传播”和“性病患者易得AIDS”知晓率较低,分别为43.9%和37.3%;有89.4%的学生希望给予艾滋病患者关心和同情,对于“如果感染了HIV”的态度,73.9%的学生选择“积极面对”;对于婚前性行为和同性恋行为选择“赞同”或“无所谓”的学生分别占55.0%、48.0%,在对发生性行为前是否使用安全套时,45.0%的学生选择“不使用”或“看情况”。结论大学生性观念开放,存在高危行为,应制定适合大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措施,培养正确的性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宝鸡市城乡居民艾滋病知晓情况和态度,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全市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2013年调查全市城乡居民2 719人,其中学生1 142人,城镇居民647人,农村居民450人,农民工480人.结果 学生、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农民工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2.36%、82.30%、81.16%和77.04%,各类人群知晓率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城乡居民对待艾滋病感染者6个问题的正向态度持有率各类人群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城乡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与“十二五”行动计划确定的既定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对感染者的歧视态度仍然存在,我市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