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摸清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的分布、带毒情况及汉坦病毒的型别,为防制HF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年6月-2005年10月对5个监测点媒介动物自然感染出血热病毒进行调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鼠肺汉坦病毒抗原,用双抗原夹心麟方法检测鼠血出血热抗体。用单克隆抗体进行病毒分型。结果共捕获478只小兽,总鼠密度为3.4%,室外为3.31%,室内为3.59%,黑线姬鼠是野外的优势宿主,占室外所捕小兽的38.29%,褐家鼠是室内的优势宿主,占室内所捕小兽的46.91%,其次为小家鼠(30.25%),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占捕获总数的46.86%。抗原和抗体阳性鼠为39只,总感染率为9.49%。五个监测点间捕获率和带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黑线姬鼠主要携带Ⅰ型汉坦病毒,褐家鼠主要携带Ⅱ型汉坦病毒,阳性鼠肺Ⅰ型7只(占41.18%),Ⅱ型10只(占58.82%)。黑线姬鼠和褐家鼠的带毒指数分别为9.02%、13.73%。共检测清洁级实验大鼠26批213只,其中阳性率为2.35%;SPF级大鼠78只,未检出HV抗体。结论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为姬鼠型和家鼠型混合型疫区,出血热防制工作应以灭鼠和人群免疫相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1982~1986年在北京地区8个监测点先后检测1905只鼠。结果仅于1985,1986两年从通县、朝阳、某机场、顺义4个点的鼠类中检出6份黑线姬鼠鼠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抗原、带毒率为0.9%~1.9%;检出抗体25份、阳性率为0.6%~11.2%;并以2份抗原阳性鼠肺接种Vero-E_6细胞首次分离出2株HFRS病毒。确定了北京地区HFRS的主要传染源为本地黑线姬鼠,并非由外地传入。从而证实北京地区HFRS自然疫源地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急剧增多,1984年北京地区出现首例HFRS原发病例,至1996年一直处于间断、偶发个别病例状态,未能构成流行势态,疫源地均分布在乡村地区较小的特定范围内,其间共监测鼠类2877只,检出HV抗原阳性鼠肺6只(均为黑线姬鼠),带毒率0.21%,1987年从阳性鼠肺中分离到两株Ⅰ型即汉滩型(HTN)病毒,确定了HTN型病毒灶性疫源地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正> 作者等于1982年10月~1983年3月对HFRS高发区进行了储存宿主的调查,捕获6种1299只鼠,用间接荧光技术查到其中4种43只鼠HFRS抗原阳性,总阳性率3.3%。黑线姬鼠534只,阳性29只,带毒率5.4%;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摸清山东战略要地HFRS传染源及宿主动物自然带毒与地方毒株的抗原型,探讨病毒抗原型发病的关系。方法:从调查点收集动物组织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法(IFA)和细胞或乳鼠脑培养来分别检测组织HFRSV抗原和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从8种动物肺中检出HFRSV抗原,其中大仓鼠、褐家鼠和黑线姬鼠带毒率较高,分别为8.15%、6.40%和6.19%。同时从鼠肺、早期病人血和尿等标本分离出6株病毒,抗原成份分析表明,有3株不含Ⅰ型病毒抗原成份,毒力较弱;3株为含Ⅰ型抗原成份的Ⅱ型毒株。结论:从病原学证实当地HFRS疫区呈多宿主性,鼠肺病毒抗原型与宿主种类相一致:分离毒株抗原成份及毒力有差异,检出含有Ⅰ型抗原成份的Ⅱ型病毒。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泾源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宿主动物构成、密度、带毒率,为HFRS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的要求,对2005-2012年间泾源县的宿主动物监测结果分析.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抗原,酶联免疫法检测鼠血抗体,RT-PCR法进行汉坦病毒基因分型.结果 2005-2012年泾源县居民区平均捕获率为4.27%,野外平均捕获率为3.69%,以2006和2012年为高.居民区以小家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黑线姬鼠和灰仓鼠为优势鼠种.在2005-2012年中,有5年未检出带病毒鼠,带病毒鼠指数从2011年开始有所上升;主要带病毒鼠种为黑线姬鼠和灰仓鼠.汉坦病毒基因分型显示均为HTN型病毒.结论 泾源县目前仍为HFRS姬鼠型疫区,近年来鼠密度和带毒率有所上升,应加强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城镇、农田、农舍鼠类密度、种类、数量变化,及其携带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情况,为制定综合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每月均在1~15日期间布夹,每个监测点每次布鼠夹300夹以上,晚放晨收。将捕获的鼠类无菌解剖取肺进行冰冻切片,作FHFS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布鼠夹11 105个,捕获鼠类974只(8个品种),平均鼠密度为8.77%;对符合无菌要求取的823份鼠肺样本进行冰冻切片检测,有4只不同种类的鼠检出HFRS病毒抗原阳性,带毒率为0.49%;黑线姬鼠带毒率最高(2.78%),其次分别为小家鼠(1.92%)、褐家鼠(0.40%)和四川短尾鼩(0.21%)。黑线姬鼠的带毒率分别是小家鼠、褐家鼠、四川短尾鼩的1.40倍、6.95倍和13.24倍。结论城镇、农田、农舍的鼠类均带毒。因此,开展城镇、农田、农舍统一灭鼠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1986年7月—1987年6月在本省资兴市何家山乡两个观察点进行了鼠螨季节消长与HFRS的发病关系调查,发现黑线姬鼠是野外优势鼠种(66.42%);褐家鼠为室内优势鼠种(85.97%)。以11月—12月捕获率最高(12.17%和11.5%),鼠密度高峰出现在人群发病高峰前约一个月,用IFAT检测481只(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社鼠、黄毛鼠、小家鼠)鼠种,阳性鼠24只(褐家鼠、黑线姬鼠),阳性率为49.90%,其它鼠皆为阴性。提示何家山乡HFRS病毒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从逐月鼠密度变化和褐家鼠及黑线姬鼠的带毒率高峰来看,与HFRS发病呈一致关系。该病在人群中存在隐性感染。调查情况证明,当地确实存在流行性出血热的自然疫源地。各鼠种普遍带革螨,以毒棘厉螨和巴氏厉螨为优势螨种,分别为27.80%和23.50%。  相似文献   

9.
为查明潍坊市流行性出血热(EHF)传染源或宿主动物,确定流行类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T)对潍坊市鼠类、家庭饲养的家兔和鸡进行了调查。共检测鼠肺标本2931份,流行性出生热病毒(EHFV)抗原阳性45份,阳性率为1.54%。带毒鼠种为褐家鼠、黑线姬鼠、小家鼠和大仓鼠,带毒率分别为2.57%,1.09%,0.28%,0.59%;检测某学院实验大白鼠肺164份,EHFV抗原阳性24份,阳性率为14.63%;检测家兔血清80份,EHFV抗体阳性1份,阳性率为12.5%,初步证实潍坊市EHF传染源为褐家鼠、黑线姬鼠、小家鼠和大仓鼠。其流行类型为家野鼠混合型。南部以野鼠型为主,中部、东部、西部和北部以家鼠型为主,并有实验动物型存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种类、密度和带毒率特点。1990~1996年全省共捕获宿主动物16种,优势鼠种室内以褐家鼠(占52.22%)为主,其次为小家鼠(占24.95%),野外以黑线姬鼠(占72.18%)为主,其次为褐家鼠(占9.85%)。宿主动物带毒率以黑线姬鼠(10.80%)和褐家鼠(8.29%)为最高,野外宿主动物带毒率明显高于室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洞庭湖区洪灾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动物宿主及人群隐性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夹夜法捕鼠,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鼠肺肾综合征出血热抗原及人血清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人群肾综合征出血热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灾区、邻灾区及新建移民点的鼠密度分别为6.95%,6.28%及8.67%;3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河北省201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掌握疫情发展动态,为防治HFRS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全省HFRS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夹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及鼠种构成,对鼠肺进行汉坦病毒抗原检测及病毒基因分型。结果 2012年河北省共报告病例687例,发病率为0.95/10万,死亡2例。病例分布在全省85个县(市、区),占总数的48.30%,主要集中于秦皇岛市和唐山市。发病明显呈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季节高峰,春峰高于秋冬季峰,占发病总数的48.90%。15~70岁人群为高发人群,占发病总数的88.50%,大年龄人群发病有增加趋势;病例男女比例为2.4:1;农民发病占79.48%。居民区平均鼠密度为2.88%,野外为1.08%,居民区鼠带病毒率为10.54%,野外未检出,均高于去年。居民区和野外优势鼠种仍为褐家鼠。阳性血清和鼠肺进行PCR分型,结果均为家鼠型(Ⅱ型)。结论河北省HFRS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重点为河北东北部的唐山和秦皇岛两市,属于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防控应对重点区域采取针对家鼠型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华亭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情况及鼠类种群密度和带病毒情况。方法采用夹夜法捕鼠,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方法,对1990-2007年华亭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报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鼠总带毒率为1.47%,室内以褐家鼠为主,为1.20%。野外以社鼠最高,为7.14%,黑线姬鼠为5.71%。室内鼠种以褐家鼠、小家鼠为优势种群,分别占65.93%、31.85%,平均鼠密度为3.93%;野外以黑线姬鼠、灰仓鼠、大仓鼠、褐家鼠为优势种群,分别占24.14%、23.79%、17.24%、16.90%,平均鼠密度为6.48%。华亭县1990年首次发生肾综合征出血热,1991和1994年发病率分别达35.18/10万和98.86/10万,流行强度为高发水平。1995年发病率陡然下降为5.32/10万,之后连年处于低发水平。结论华亭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因素仍广泛存在,需进一步加强相关媒介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200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掌握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点,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各监测点采集的人血清、捕鼠并采取鼠肺脏和鼠血清进行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测等相关疫情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年全省共报告72例,死亡1例,年发病率为0.17/10万,病死率为1.39%。主要发病地区为红河州、大理州、昆明市和楚雄州。监测点县人群隐性感染率为2.94%。在泸西、寻甸和永胜监测点捕获鼠类11种537只,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间的汉坦病毒带毒率为3.44%,带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大绒鼠、中华姬鼠和臭鼯。结论监测区内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以大绒鼠和中华姬鼠为主的野鼠型疫源地。疫区的进一步扩大是发病率上升重要因素。应在加强监测的同时,采取以灭家鼠和接种家鼠型或两型混合型疫苗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a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主要流行区汉坦病毒主要流行株的基因型及其变异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河北省东北部地区捕获的啮齿动物,均为褐家鼠,取鼠肺组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抗原阳性的标本进行汉坦病毒(Hantavirus,HV)M部分片段扩增并测序,与该地区以往序列及其他部分标准株进行系统发生树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收集164份鼠肺标本,经IFA检测26份阳性,挑选9份有代表意义的标本进行逆转录巢式PCR扩增,9份鼠肺标本经RT-PCR检测均为汉城(SEO)型HV,病毒间变异不大,同源性达95.2%~100.0%。以往测序株与新测序株比较同源性为99.0%~100.0%。系统发生树分析结果表明9份标本均为SEO型HV,且为S3亚型。结论河北省HFRS主要流行区HV以SEO型为主,亚型为S3亚型。同型HV基因相对保守,具有区域稳定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重庆段移民区宿主动物携带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状况和自然疫源地类型,为库区移民卫生防病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含流行病学资料,啮齿类生态和病原检测)。应用直接免疫荧光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宿主HFRSV-Ag和HFRSV-RNA。结果:在5个移民区宿主带毒率分别为19.4%、17.0%、14.0%、13.7%和8.5%。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检测证实,5个移民区宿主动物均存在HFRSV-RNA。结论:该研究证实这5个移民区为HFRS的自然疫源地,三峡库区成库后水位提升,鼠类将大量迁移,可能造成HFRS暴发或流行,加强和移民区灭鼠与防鼠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2001-2010年监测资料,研究广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人间疫情监测、宿主动物监测资料,实验室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血清HV特异性IgG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汉坦病毒(HV)抗原。结果 2001-2010年共报告HFRS743例,死亡4例,发病率为0.81/10万,病死率为0.54%。发病人数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发病高峰在10月至次年6月,病例集中在天河区、海珠区和白云区,职业分布以工人、家务及待业、商业服务为主,其次是民工和农民。男女比例为3.10∶1,年龄集中在20~50岁。鼠密度为9.64%,鼠血清HV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为4.94%,鼠肺HV抗原阳性率为5.56%。鼠密度和鼠种构成相对稳定,但2004-2010年鼠血清HV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和鼠肺HV抗原阳性率均处于持续上升趋势。鼠种构成主要以褐家鼠(70.01%)为主,其血清HV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6.02%)和肺HV抗原阳性率(6.58%)在各鼠种中最高。结论广州市HFRS疫情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发病风险不断增大,应加强预防控制工作;另外,广州市可能已经由家鼠型疫区演变为混合型疫区,应寻找进一步的相关证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深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源地的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我市所辖4个区设25个点采用笼日法布笼捕鼠,调查鼠类种群构成;间接免疫荧光法检验鼠血清汉坦病毒(HV)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检验鼠肺抗原。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472只,捕获率为8.25%,隶属于2目2科3属4种,4种鼠形动物中,除板齿鼠外,其余3种均发现携带HV或感染,带毒鼠全部为成鼠。褐家鼠占捕获鼠形动物的87.50%,为本市优势鼠种,其HV感染率和带毒率分别为18.20%和10.97%,臭鼩鼱占4.45%,HV感染率和带毒率均为11.76%,黄胸鼠占8.05%,HV感染率和带毒率均为2.94%。鼠血清平均HV感染率为16.78%,鼠肺平均带毒率为10.38%,平均带病毒指数为0.09。福田区鼠HV感染率、带毒率最高,分别为32.41%和20.69%,带毒指数达0.14。不同生境中旧居民区、菜市场及餐饮类场所鼠带毒指数较高,分别为0.13、0.11、0.11。结论深圳市广泛存在家鼠型HFRS疫源地,呈增强趋势,主要宿主动物为褐家鼠、臭鼩鼱和黄胸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献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宿主动物的构成、分布及携带汉坦病毒状况,为HFRS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县4个监测点,分别于春季、秋季开展宿主动物调查,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病毒抗原。结果 2009-2011年监测点居民区鼠密度波动在0.00%~5.00%之间,野外鼠密度波动在0.00%~1.50%之间,居民区鼠密度高于野外(χ2=8.41,P<0.01);鼠带病毒率居民区为4.00%,野外为0.00%;鼠种构成居民区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大仓鼠优势鼠种;1份阳性鼠肺标本为褐家鼠。结论褐家鼠是献县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在HFRS的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鼠密度和鼠带病毒率均较低,预示献县HFRS不会出现大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