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会引起中风我知道,但降血压怎么也会中风呢?”中风的赵师傅很不解。“我的血压一直都不高,还是低血压,中风也找上门了?”中风的陈阿姨同样迷惑。——神经内科病房见闻  相似文献   

2.
早春防中风     
中风,是中医对脑血管意外的统称,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发病急骤,来势凶猛,难以预测,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故祖国医学素有“人之百病,莫大于中风”之说。大量临床医学统计资料表明, 50%以上的中风患者发生在早春,故医学专家把中风又称之为“中老年人早春的流行病”。   为什么早春易发中风呢 ?医疗气象学研究认为,早春时节气候仍干燥、寒冷,气温、气压、气流等变化剧烈,正如民谚所云:“春天孩子面,阴晴随时变。”遇到阴雨天气则冷风阵阵,寒气袭人。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常导致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全身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  相似文献   

3.
林兴栋 《家庭医生》2008,(11):54-55
“山雨欲来风满楼”,不耻下接一句——“中风袭至兆全身”。不少中风到来之际,会出现头晕、手麻等症状,通常持续十余分钟至半个小时。然而,对于这种先兆,很多病人及家属却往往被自己“忽悠”了。  相似文献   

4.
学会第二次“说话”──中风病人的语言康复训练上海市老年人康复中心主任医师严忠浩中风后约有20%的病人有言语障碍。有的人以为中风病人的言语障碍就是说话不清,以后会慢慢自行恢复。其实不然,中风病人的言语障碍,由于脑血管的病变部位不同,而有失语,失读、失写...  相似文献   

5.
夏季炎热,一些患有“三高”的老年人往往会发生中风。有的地区盛夏发生中风而住院的患者比隆冬还要多,特别是70岁以上的老人较为多见,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李文涛 《益寿宝典》2012,(11):10-11
有部分“小中风”患者,发病时症状看起来不那么严重,或只是短暂性症状.而这会使许多一人不重视此等病情。认为影响不大,休息下就会好转,更不需要住院治疗。实际上,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我们一定要重视小的中风症状,预防大的中风症状。  相似文献   

7.
一提起中风,人们就会与半身不遂相联系,的确,中风将会使病人发生偏瘫、感觉障碍、失语等,不但给病人带来痛苦,也使病人亲属陷入沉重的护理负担中。目前,我国约有300万脑血管病患者。因此,懂得一些有关中风的常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什么是中风?简单地说:中风就是脑血管产生意外。当脑部血管发生“阻塞”或“爆烈”,使脑部组织不能得到  相似文献   

8.
怎样治疗中风 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原则是相反的,前者是“止”和“堵”,后者是“溶”和“疏”,如果误诊误治,会出危险. 先谈谈脑出血的治疗。脑出血后,由于脑子内部多了一团血块,逐渐增大后会对周围脑子产生压迫,使周围脑组织水肿,而过分水肿的脑子就会从头颅骨的缺口中钻出去,形成脑疝。脑疝能致人于死地,所以  相似文献   

9.
很多人都知道,冬天是中风的高发期,却不知,暑天也容易发生"热中风". 天气热,人体出汗过多,会导致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血流不畅,引发血管堵塞. 中暑VS热中风 中暑跟热中风很相似,都有头晕、头昏等症状.一些患者还可能同时出现中暑和热中风. 如何辨别?记住"中风120".  相似文献   

10.
雷鸣 《现代养生》2014,(3):30-31
“中风”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一提到中风,大家都会想到脑中风,可你知道吗?子宫也会中风!子宫卒中,又称老年性子宫内膜出血性坏死,是妇女绝经后心血管功能代偿性失调的一种临床表现,主要是因为冠;l犬动脉硬化、心肌长期缺血所致。子宫中风主要特征是阴道出血,出血量的多少因人而异,持续时间也各不相同,有的可突然发生大出血,有的则以间断、少量出血为主。本病发生的出血,并不是恶性病变所致,而是动脉硬化的结果。它与动脉硬化所致的“脑出血”、腹腔动脉硬化所致的“腹腔内出血”同出一辙。因此,临床称之为“子宫卒中”或“子宫卒中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田华 《健康人生》2005,(6):43-43
夏去秋来,天气由热转凉,由于昼夜温差悬殊,易导致伤风感冒,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胃病,中风等多种疾病发生。老年朋友们因脏器“老化”,功能逐渐减退,适应性较差,伉体抵抗力减弱,更是容易发病。为此,要提醒老友们,重视预防,当做好下面事项:  相似文献   

12.
多隆  李俊 《健康文摘》2008,(1):48-48
对于我国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仅仅限于“暖冬”、“酷暑”这样的“天气异常”,往往会忽视“异常”背后的根源。科学家称,极端天气的增加主要根源在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放宽视野,气候的变化也正在一点点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许多人都知道,脑血管缺血、出血会引起中风(脑卒中),冠状动脉缺血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但是,因腹腔动脉缺血而使小肠、结肠缺血缺氧造成“肠中风”,则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4.
特别提醒     
《大众医学》2010,(5):4-4
中风容易“遗传”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父母亲在65岁前发生过中风,其子女在65岁前发生中风的风险是其他人的4倍;母亲在65岁前发生中风,其女儿发生中风的风险很高,而父亲发生中风与其子女发生中风的关系相对弱一些。另外,因脑血管阻塞发生中风的“遗传性”比出血性中风更高。研究还发现,如果子女具有中风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等,则发生中风的风险更高。专家指出,有些因素是无法控制的,如家族史,但要以此为警诫,注意预防。  相似文献   

15.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随着天气变冷,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骤然上升.中风更是首当其冲。中风,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隙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以脑梗塞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6.
《医疗保健器具》2004,(1):32-33
立冬之后天气渐寒冷、气候干燥,给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带来诸多不良影响,稍不注意便会引起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常见疾病(例如感冒、中风等)都很容易在冬季发生,老年人冬季应重视保健。  相似文献   

17.
胡波 《大众医学》2010,(12):20-20
据统计,70%以上的中风(卒中)都是在秋末和冬季发生的,神经科医生将中风称为秋冬季神经科的“流行病”。冬季中风有哪些特点?中风最爱“突袭”哪些人?听听专家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冬天一到,天气渐变寒冷,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这个季节,冷空气频频袭来,温差变化较大,人们极易受凉。除了人群中感冒病人增多外,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的症状会发作或明显加重。而寒冷对心血管病、肝病也有很大的危害,它能使高血压病的舒张压升高,诱发心肌梗死和中风,甚至导致重症病人死亡。正如俗话所说的“老人难过冬至关”,此说难免有些夸张,但冬季对于老年人来说如不注意,对身体健康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老年人在冬季时衣食住行上要注意以下5个方面,安全过冬。  相似文献   

19.
董绍军 《药物与人》2013,(11):28-29
每年的秋末冬初,中风就会进入高发期。据资料,80%的中风由血管梗死引发。血管梗死多半是由血管狭窄引起,另一个原因则是天气冷了之后血管痉挛,导致血液黏稠流动缓慢。天冷之后老年人对口渴的敏感度降低,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老年人除了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物外,还应保持每天饮水量在700~800毫升,避免情绪过度激动:此外,对于55岁以上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人群,可以进行血管造影检查,以了解血管是否出现狭窄,来评估中风发生的危险系数.  相似文献   

20.
汪涛 《健康生活》2007,(1):21-21
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统称为“脑卒中”或“脑中风”。又根据中风的性质,是血管栓塞还是血管破裂,还是两者皆有之,又称之为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或混合性中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