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脑卒中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调查20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与收缩压、脉压呈正相关(r=0.21、0.26,P<0.01),与高血压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亦呈正相关(r=0.17、0.30,P<0.05),与尿酸、胆红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脑卒中均有关。结论上述心血管危险因素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有益于减少脑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2.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8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分为两组,斑块组54例,无斑块组30例,检测血脂和尿酸变化,监测24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血脂和尿酸水平、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差水平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之间年龄分布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斑块组PP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03);年龄与脉压之间呈正相关(r=0.301,P=0.005)。结论脉压增大可能是导致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子,降低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的保护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吸烟与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硬化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2月在北京市丰台区王佐卫生服务中心、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花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7 284例,将患者分为从未吸烟组和吸烟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根据吸烟指数将吸烟组患者分为轻度吸烟、中度吸烟及重度吸烟3个亚组,观察吸烟时间、吸烟量等因素下不同亚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与未吸烟组相比,吸烟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与吸烟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34、0.125,P0.05);在吸烟组各亚组间,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依次增高(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发生率与吸烟指数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22、0.09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指数、体育锻炼很少或轻体力劳动、明显超重等与颈动脉硬化相关。与不吸烟组相比,轻度吸烟组OR=1.549(P0.01),中度吸烟组OR=1.7 6 7(P0.01),重度吸烟组OR=2.147(P0.01)。结论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吸烟是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发生呈正相关,吸烟时间、吸烟量等因素与颈动脉硬化发生亦呈正相关,吸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影响是累积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tHcy)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测定90例老年ISH患者血压和血脂,并检测其血Hcy浓度、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尿微量白蛋白(MAU),测定左室质量指数(LVMI),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FMD)和颈动脉内膜厚度(CIMT)。结果(1)Hcy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利用单变量分析显示:Hcy与血清甘油三酯(r=0.318,P=0.003)呈正性相关,与胆固醇(r=0.238,P=0.029)、低密度脂蛋白(r=0.221,P=0.043)、脉压差(r=0.253,P=0.019)无相关性;而采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Hcy与血清甘油三酯(r=0.302,P=0.004)呈正相关,但与脉压差、(r=0.217,P=0.038)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收缩压及舒张压无相关。(2)Hcy与血清炎性因子相关性:Hcy与IL-6呈正性相关(r=0.426,P=0.000).(3)Hcy与内皮功能相关性:校正年龄、血脂及血清炎性因子,利用偏相关分析表明Hcy与FMD的变化呈负相关(r=-0.332,P=0.003)。(4)Hcy与靶器官损害关系:未发现Hcy与CIMT、LVMI及MAU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有一定相关性,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目的 初步探讨高血压及高血压伴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谱勒显像仪对48例非老年高血压患者、79例老年血压患者、37例老年高血压伴DM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观察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及血脂、血凝的关系。结果 老年高血压组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63.3%)显著高于非老年高血压组(22.9%,P<0.01),老年高血压伴DM组与老年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老年高血压组中,颈动脉内膜增厚组脑梗死发生率(66.7%)较颈动脉正常组(25.0%)增高(P<0.05),与斑块组(36.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老年高血压伴DM组中内膜增(66.7%)及斑块组(46.4%)脑梗死发生率均较颈动脉正常组(0.0%)高(P<0.05)。老年高血压组及老年高血压伴DM组高血压病史与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血脂及纤维蛋白原(FIB)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超声对脑梗死的预测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应积极控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脂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的中老年患者64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HCY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行颈动脉壁内膜一中膜厚度(IMT)、动脉斑块积分检查。结果: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IMT、动脉斑块积分呈正相关(r=0.498,0.747,P〈0.001),血清HCY水平与高脂血症无关。结论:血清HCY水平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尿酸(UA)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将6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3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组(IMT≤0.9 mm)(16例)、颈动脉IMT增厚组(IMT 1.0-1.3 mm)(19例)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IMT≥1.4 mm)(25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乳胶浊度法测定3组患者Lp(a)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3组患者Hcy水平,采用酶连续监测法测定3组患者UA水平。结果颈动脉IMT增厚组、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组血清Hcy、Lp(a)、UA水平均明显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P均〈0.05),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组血清Hcy、Lp(a)、UA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IMT增厚组(P〈0.05)。颈动脉IMT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中患者血清Hcy水平与UA水平呈正相关(r=0.65、0.70,P〈0.05),Hcy水平与Lp(a)水平呈正相关(r=0.63、0.67,P〈0.05),Lp(a)水平与UA水平呈正相关(r=0.67、0.65,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Hcy、Lp(a)、UA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17例正常对照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同时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的变化。结果三组间的年龄、性别、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显著性差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和硬斑块积分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呈正相关(r=0.468,P〈0.01;r=0.592,P〈0.01;r=0.677,P〈0.01);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硬斑块积分呈正相关(r=0.449,P〈0.01;r=0.493,P〈0.01;r=0.435,P〈0.01;r=0.227,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呈正相关(r=0.253,P〈0.05;r=0.431,P〈0.01;r=0.547,P〈0.01)。去除年龄因素后,偏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r=0.461,P〈0.001)、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r=0.441,P〈0.001)、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r=0.241,P〈0.01)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和硬斑块积分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正常对照。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动态脉压指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动态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 对103例老年EH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和动态血压测定,PPI=24h脉压(PP)均值/24h收缩压(SBP)均值,按PPI值分为A组(PPI〈0.40,n=15)、B组(PPI:0.40~0.49,n=48)、C组(PPI≥0.50,n=40)3组,观察各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水平。结果 B组IMT[(0.15&#177;0.07)mm]水平高于A组[(0.12&#177;0.04)mm,P〈0.05],C组IMT[(0.16&#177;0.05)mm]水平高于B组(P〈0.05),并显著高于A组(P〈0.01),随着PPI逐渐增大,IMT明显增加(P〈0.05);老年EH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发生与PP及PPI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矫正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SBP、DBP与PP后,PPI仍然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主要决定因素(P=0.009)。结论 老年EH患者PPI和PP与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PPI是老年EH患者颈动脉病变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血管内皮功能、颈动脉硬化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冠心病(CAD)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CAD的患者106例(观察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狭窄的健康者4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二维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Sutton法,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AD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缩功能(FMD)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缩功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AD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FMD与冠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r=-0.651,P〈0.001),颈动脉IMI及斑块积分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871,0.702,P〈0.001)。结论: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相平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程度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的关系。方法360例老年心血管病例和180例对照病例进行血脂测定,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探查,比较两组在不同颈动脉硬化程度时的血脂变化,NON-HDL-C与其他血脂间差异的显著性。结果(1)颈动脉硬化程度相同时,两组比较NON-HDL-C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并且随着颈动脉硬度增加差异更大(P〈0.01~0.001)。其他各项血脂改变不如NON-HDL-C显著。(2)以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正常者与心血管病组中不同颈动脉硬化程度水平和对照组中颈动脉斑块形成者比较,NON-HDL-C仍显示出与其他血脂间的明显差异。TC增高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和斑块形成中有差异,HDL-C降低在颈动脉斑块形成中差异呈高度显著性。(3)logisi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硬化斑块者,NON-HDL-C较LDL-C的递增性更明显,差异更明显,提示NON-HDL-C在参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并不逊于LDL-C。结论NON-HDL-C与老年人颈动脉硬化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含量与颈动脉厚度(IMT)、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血糖、血脂等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3月~2008年3月在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住院患者250例。进行Hcy,IMT,血脂和血糖检测。并对吸烟、饮酒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为非高Hcy组(≤15μmol/L)和高Hcy组(〉15μmol/L)进行分析。结果:①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有随血压增高而升高趋势;②与非高Hcy组比较,高Hcy组的右颈内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颈内动脉组的IMT值显著升高;男性的右颈总动脉、右颈内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颈内动脉组的IMT值和女性左颈总动脉、左颈内动脉的IMT值显著升高(P均〈0.05)③相关分析显示,Hcy与右颈内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颈内动脉、饮酒、吸烟正相关(r=0.1140.27,P均〈0.05).,与HDL负相关(r=-0.15,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厚度、血压水平、吸烟、饮酒呈正相关,与高密脂蛋白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斑块形成与高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C反应蛋白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1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并与高血压病程、脉压、血压、体质指数(BMI)、合并症(包括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年龄、吸烟史、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FBG)等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脉压呈正相关,与尿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均有关,高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糖尿病的发病呈正相关。结论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发生与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密切关系,要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就应重视早期强化降压及对相关危险因素的综合性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水平、补体C3与血压及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3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血压值的不同分为3组,比较各组间CRP、UA与血压的相关性,对各组患者分别检测血生化指标:血清CRP、UA、补体C3,B超观察颈动脉内膜变化,按B超结果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各组间CRP、UA、C3水平。结果高血压3级患者CRP、UA显著高于高血压1级、2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高血压患者CRP、UA值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异常组CRP、UA、补体C,值明显高于内膜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增加,UA、CRP的浓度亦逐渐增高;颈动脉内膜异常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压、UA、CRP和补体C3浓度密切相关。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CRP、UA浓度与IMT呈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绝经期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女性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110例绝经前SLE女性患者及40名健康女性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所有人选对象均要求无临床心血管疾病史。在此基础上对高血压、血脂情况、吸烟、肥胖等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在111例SLE组患者中有16例(14.4%)存在颈动脉斑块,而在40名正常对照组中无一例存在颈动脉斑块(P=-0.007)。与对照组相比,SLE组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高(P〈0.01),血清总胆固醇(TC)(P=-0.022)、甘油三酯(TG)明显增高(P〈0.01)。SLE病程、患高血压及体重指数是SLE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 在绝经前SLE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SLE病程、高血压及体重指数是SLE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36例老年观察对象分为老年高血压组(76例)和老年健康对照组(60例)。用欧姆龙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thickness,clMT),对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o在控制了年龄、体重指数、高血脂等多种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仍然存在正相关性(r=0.452,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控制血压对于延缓老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CRP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应用超声多普勒检测11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用免疫学方法测定其血清CRP浓度。结果随IMT增大。CRP浓度增高(P〈0.05);高血压级别越高,IMT越大,CRP越高(P〈0.05);粥样斑块级别越高,CRP浓度越高(P〈0.05)。提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CRP水平与颈动脉IMT、斑块级别呈正相关;CRP可作为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非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非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2例,根据24h尿MAU量分为正常组78例(MAU30 mg/24h)和MAU组64例(MAU 30~300mg/24h)。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CIMT增厚率以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结果:BMI、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MAU组中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IMT、CIMT增厚率以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在MAU组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AU量与HbA1c(r=0.205,P=0.014)和CIMT值(r=0.294,P=0.000)呈正相关性。结论:老年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MAU与颈动脉硬化相关,可能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58例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斑块进行超声检测,与35例具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作对照。结果: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指数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年龄,血总胆固醇、收缩压水平,高血压病呈正相关(r=0.267-0.532,P<0.05-0.01)。结论:年龄、甘油三酯、收缩压、高血压病程及斑块指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GHbA1c)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reactive protein C,hsCR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52例原发性高血压3级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测GHbA 1c和hsCRP。按不同颈动脉超声结果分组后比较各组的GHbA1c和hsCRP乘积。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尤其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和HbA1c的乘积显著高于无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F=8.893,P=0.001):血清hsCRP和HbA1c的乘积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增厚或斑块形成)呈正相关(r=0.459。P=0.001)。结论糖耐量异常和炎症反应的联合作用,加重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