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1,采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和观察组(n=32,给予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疾病控制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白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肾功能损伤、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脱发率为37.50%(12/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7.42%(2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81.25%(26/32),高于对照组的58.06%(1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提高疾病控制率,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和脱发率的效果优于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褚叶 《吉林医学》2012,33(28):6114-6116
目的:探究紫杉醇、顺铂联合唑来膦酸对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收治并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且骨转移的患者共计60例,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应用紫杉醇、顺铂联合应用唑来磷酸静脉滴注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紫杉醇和顺铂治疗方案,所有患者用药2周期后观察骨痛程度与骨转移灶效果、Kamofsky评分差异,并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骨转移疼痛缓解率83.33%,对照组骨转移疼痛缓解率60.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02,P<0.05);治疗组骨病灶治疗有效率(6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3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97 9,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例数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紫杉醇、顺铂联合唑来膦酸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骨转移灶控制率有所提高且骨转移性疼痛能够得到缓解,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血清NTx和BSP在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升微  夏斌  徐静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6):1771-1772
目的 探讨骨代谢生化指标血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和骨唾液酸蛋白(BSP)的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 临床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6例,初诊时分为骨转移组和无骨转移组,用ELISA法检测血清骨生化标记物血清NTx和BSP水平.随访6个月应用影像学检查对骨转移重新评估.结果 骨转移组血清NTX和BSP水平显著高于无骨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4例无骨转移癌患者中有12例在随访过程中新发生骨转移癌.新发骨转移癌组和初诊骨转移组NTx和BS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骨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NTx和BSP是诊断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其水平的增高是预测骨转移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和全身转移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来本院治疗的初治IV期NSCLC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指标包括年龄、身高、体重、性别、组织学分类、肿瘤分化、CEA水平、吸烟状况、骨转移、淋巴结转移、胸膜/积液转移、颈部转移、软组织转移、脑转移、全身转移得分及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结果:不同CEA水平患者的性别、组织学分类、骨转移、淋巴结转移和脑转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肿瘤分化、吸烟状况、胸膜/积液转移、颈部转移和软组织转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EA水平从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1分中的2.7 ng/m L上升至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7分中的374.1 ng/m L(P=0.003)。低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评分1~3分)与高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评分4~7分)比较表现出CEA水平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高CEA水平的比例从全身转移得分1分中占37.5%(15/40)上升至全身转移得分6中的100%(1/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高CEA水平的比例从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1分中占25.0%(2/8)上升至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7分中的100%(1/1)(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组织学分类、骨转移、淋巴结转移和脑转移是影响患者高CEA水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组织学分类OR(95%CI)=3.611(1.375-5.313)(P0.001)、骨转移OR(95%CI)=3.513(1.856-4.637)(P0.001)和脑转移OR(95%CI)=3.338(1.271-5.533)(P0.001)是影响患者高CEA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高CEA水平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全身转移潜能增加密切相关。升高的血清CEA水平更加频繁地在骨转移、脑转移、淋巴结转移和肺转移患者中发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甘露聚糖肽口服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ITP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观察组应用甘露聚糖肽口服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75%vs 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稍低于对照组(28.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聚糖肽口服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ITP疗效满意,可增加血小板计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原发性肺癌患者发生转移的评估效果,为肺癌转移的早期诊断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共纳入480例该院初诊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收集患者全血RDW数据.根据检查结果分为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并对转移组患者的转移程度及是否有远处转移进行分组.并以最终结局为金标准评价全血RDW对原发性肺癌患者发生转移的评估价值.结果 480例初诊为肺癌患者中,有338例患者发生转移,占70.4%,N1有40例,占11.8%,N2有50例,占14.8%,N3有68例,占20.1%,M1有180例,占53.3%;M1期中远处转移器官数1个88例,占48.9%,2个62例,占34.4%,≥3个30例,占16.7%.转移组RDW明显高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内比较发现:M1期患者RDW明显高于N1.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处转移组内比较发现:远处转移个数≥3的患者RDW明显高于个数为1~2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发现:RDW评估肺癌转移的的AUC面积为0.818;评估远处转移的的AUC面积为0.723;评估远处转移个数≥3个的的AUC面积为0.698.结论 RDW在肺癌转移患者中明显升高,尤其是远端转移、远端转移器官数≥3个患者,其对评估肺癌转移、远端转移、远端转移器官数≥3个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理分化程度、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MMP-7和bFGF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浸润及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石蜡包埋组织80例、正常肺组织40例中MMP-7和bFGF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1非小细胞肺癌组MMP7和bFGF阳性率均高于正常肺组织组(P=0.001)。2非小细胞肺癌组TNM分期中Ⅰ期合并后和ⅢⅡ期合并后和Ⅲ期合并后MMP-7和bFGF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低分化癌的MMP-7和bFGF的阳性率与高、中分化癌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3);淋巴结转移组MMP-7和bFGF的表达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0);3非小细胞肺癌中MMP-7和bFGF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377,P=0.001)。结论 MMP-7与bFGF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和演进的过程;MMP-7与bFGF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的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MMP-7与bFGF蛋白的联合检测,可能成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和评价预后的有效参考指标之一,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预测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Ⅲa(N_2)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放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Ⅲa(N_2)期非细胞肺癌术后放疗的治疗结果,同时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1987~2004年本院收治的Ⅲa(N_2)期非小细胞肺癌92例,所有病人都接受根治性手术,术后放疗46例(S+R组),单纯手术46例(S组),39例接受化疗;放疗中位剂量56Gy(40~64Gy).用Kaplan-Meier及Log-rank法计算和比较两组病人的生存率.结果:(1)全组病人5年及10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44.5%和30.4%.(2)术后放疗组与单纯手术组相比,5年及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9.1%、36.5%,36.3%、25.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P=0.65).(3)纵隔单站转移N2病人,术后放疗组有提高无病生存率(Diseaes-free survival,DFS)的趋势;而多站转移N2病人,术后放疗组与单纯手术组相比,5年及10年无病生存率明显提高,分别为:40.6%、4.5%,21.2%、4.1%,差异有显著性(χ~2=4.35,P=0.03),且有提高总生存率的趋势.(4)1996~2004年术后放疗病人的生存率优于1987~1995年.(χ~2=4.28,P=0.04).(5)治疗失败率63.0%,术后放疗组总复发率及局部区域复发率低于单纯手术组,差异具显著性,分别为50.0%、76.1%,(χ~2=6.72,P=0.001);及8.7%、32.6%,(χ~2=8.03.P=0.001).两组失败的首位原因均为远处转移.(6)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纵隔淋巴结受累的站数影响Ⅲa(N_2)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结论:(1)Ⅲa(N_2)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放疗有延长生存期的趋势.纵隔多站转移N2病人术后放疗可提高无病生存期.纵隔单站转移N2病人术后放疗价值不确切,有待于进一步的随机临床研究加以证实.(2)年龄和纵隔淋巴结受累的站数影响病人的生存期.(3)治疗设备和治疗技术可以影响术后放疗的价值.(4)无论是否放疗,失败的首位原因均为远处转移,提示这类病人可能从化疗获益,建议Ⅲa(N_2)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常规辅以化疗.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1):50-52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转移和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12年6月~2015年6月120例NSCLC患者化疗过程中使用与不使用rhIL-11的患者的肿瘤远处转移发生率、发生转移时间、肿瘤进展时间(TTP)和总生存期(OS)的差异。结果使用rhIL-11的患者60例(A组),未使用的患者60例(B组)。治疗6个月后肿瘤转移率比较:A组、B组为80.0%、63.3%,P=0.043。发生转移时间比较:A组、B组为(5.3±1.3)个月、(5.8±1.2)个月,P=0.026。TTP比较:A组、B组为(4.1±0.8)个月、(4.7±0.8)个月,P=0.000;OS:A组(9.7±0.5)个月,B组(9.9±0.3)个月,两组O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结论 rhIL-11可能促进NSCLC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模式及治疗效果.方法 1、2期小细胞细胞肺癌患者62例A组(32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给予放化疗,B组(30例)单纯给予放化疗.结果 A组中位生存时间为50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6%、70%、52%,B组总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3%、71%、48%;A组术后治疗中或治疗后出现转移病灶的情况依次为:失败原因包括局部复发(12%)、远处转移(32%)、局部复发加远处转移(8%)和脑转移(19%),B组失败原因包括局部复发(14%)、远处转移(30%)、局部复发加远处转移(9%)和脑转移(29%).手术+化疗+放疗组与放化疗组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化疗+放疗和放化疗对临床Ⅰ、Ⅱ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出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相关因素,为有效控制复发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60例经病理明确诊断,行化疗或放化疗联合治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与复发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癌胚抗原(CEA)水平升高、贫血、血小板计数、临床分期、T分期、N分期、化疗周期、治疗方式与肺癌复发有关(P<0.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EA水平升高、血小板计数升高及晚的临床分期是肺癌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OR>1);化疗>4个周期、放化疗联合治疗是肺癌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OR<1)。CEA水平升高、血小板计数升高、晚的临床分期是肺癌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OR>1);化疗>4个周期是肺癌远处转移的保护因素(P<0.05,OR<1)。结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后绝大多数出现复发,临床病理相关因素中,保护因素有化疗>4个周期、放化疗联合治疗;促使肺癌复发的相关因素有CEA水平升高、血小板计数升高、临床分期ⅢB期。  相似文献   

12.
金和坤  罗荣喜 《中外医疗》2008,27(16):44-45
目的 比较诱导化疗加同步放化疗与单纯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165例接受同步化疗加三维适形放疗的局部晚期不能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93例在同步化疗前接受了谤导化疗.结果 接受了诱导化疗组的病人在总生存率(中位:1.9和1.3年,5年生存率24%和11%.P<0.001)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5年率42%和23%,P=0.021)方面要好于无诱导化疗组;诱导化疗对腺癌或大细胞肺癌的总生存率有显著影响(5年生存率24%vs8%,P=0.003),但是对鳞癌没有差异.结论 诱导化疗加同步放化疗对局部晚期不能手术治疗的肺腺癌和大细胞肺癌在生存率方面能有显著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脾功能亢进患者选择更适合的微创手术。方法选择在我科住院的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病人1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单双日分为两组,A组62例行脾动脉主干截流术,B组66例行脾动脉部分栓塞术。观察术后1个月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数。结果两组术后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两组对比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t=0.34)、血小板计数(t=0.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其中剧痛(χ2=78.12)、高烧(χ2=41.55)、腹水(χ2=56.9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明显高于A组。结论脾动脉截流术与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相同,脾动脉部分栓塞术不良反应大,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建议选用脾动脉主干截流术。  相似文献   

14.
王慧霞 《吉林医学》2013,34(21):4234-4235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肺癌血清、胸水中Amy(淀粉酶)及同工酶的含量。方法:tAmy(总淀粉酶)活性测定采用EPS法,pAmy(胰淀粉酶)测定采用免疫抑制法,tAmy(唾液淀粉酶)活性为tAmy与pAmy之差,胸腔积液采集后,离心取上清液作为测定标本。结果:肺癌组血清tAmy及sAmy均明显明显高于健康人组(P<0.001),腺癌、鳞癌、小细胞癌tAmy、sAmy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小细胞癌组与对照组、腺癌、鳞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4例合并胸水的肺癌患者中sAMY升高,多见于小细胞癌(63.6%)腺癌(61.5%)。结论:对于肺癌患者,尤其是合并胸腔积液的病例可常规进行血清或胸水淀粉酶检查,可能对于肺癌的诊断、病情的监测及预后的评估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祝佼  骆文龙 《中国全科医学》2013,(30):2819-2822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增多与喉鳞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9例初发喉鳞癌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病理分化程度、临床分期(T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N分期)、有无远处转移(M分期)和生存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喉鳞癌患者的血小板计数〔(195.4±92.0)×109/L〕高于健康者〔(171.4±44.6)×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1,P=0.003)。(2)169例喉鳞癌患者中血小板计数增多者共24例(14.2%)。随着病理分化程度分级升高,血小板计数增多者增多;T3+4血小板计数增多者较T1+2组增多;N+组血小板计数增多者较N0组增多;M0组血小板计数增多者较M+组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rank检验显示,不同血小板计数、TNM分期喉鳞癌患者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喉鳞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病理分化程度及TNM分期均进入风险模型。结论血小板计数增多与喉鳞癌的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脑放射治疗结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基于2014年3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临床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的将这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单纯全脑放射治疗)和观察组(采用全脑放射治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两组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客观缓解率73.3%明显的高于对照组3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4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0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6.7%(共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低于对照组30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6.67%(共14例患者发生并发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进行全脑放射治疗结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有效控制病灶,并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陆晓旻  彭春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91-92,115
目的:探讨Ezrin蛋白在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20例正常肺组织(NL)中Ezrin蛋白的表达。结果:Ezrin蛋白在鳞癌、腺癌、鳞腺癌、大细胞癌阳性率分别为63.64%(14/22),70.00%(7/10),71.43%(5/7),66.67%(4/6),Ezrin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总的阳性率为66.67%(30/45),Ezrin蛋白在正常肺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00%(20/20),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Ezrin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主要表达于胞浆,在正常肺组织主要表达于胞膜,Ezrin蛋白的阳性表达与肺癌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肺癌分期无关,而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Ezrin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表达下降且表达部位发生移位,可能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远处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探讨其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和发展的关联性,并检测其基因位点936C/T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的遗传易感性. 方法:运用ELISA法及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方法检测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VEGF的表达水平,对其基因位点936C/T多态分型进行检测,并分析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性. 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VE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基因型频率(χ2=0.960,0.7500.05)和等位基因频率(χ2=0.968,0.2500. 05)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基因型与非小细胞肺癌组的相关性分析( PTC=0.554,PTT=0.670,P>0.05)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呈过表达状态,且VEGF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但VEGF基因位点936C/T多态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并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共9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TP方案治疗。给予观察组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方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比较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生存期的患者一般特征,分析影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2005~2010年初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251例患者.对生存期<6个月与生存期>2年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病理分型、治疗方法、TN分期、转移部位数、PS评分、是否脑转移、并发症等方面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比较.COX多因素分析对全组251例患者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51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48个月,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分别为17.53%、10.4%、2.79%.共44例(17.53%)患者生存期超过2年,其中超过5年的患者为7例(2.79%),74例(29.48%)患者生存期短于6个月.生存期<6个月与>2年的患者在性别、病理、治疗方法、N分期、转移部位数、PS评分、脑转移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为NO或N1 (P=0.000),PS评分为0~1(P=0.000),多学科治疗(P=0.01),单发肺内或骨转移(P=0.00),非吸烟(P=0.019)是患者长期生存的有利因素.结论 淋巴结转移为N0或N1、PS评分为0~1、单一肺内或骨转移、接受多种治疗方法、女性、腺癌可能作为预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长期生存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