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华兴  郝良  刘芬  何燕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1):1295-1299
目的通过对比培训家庭保健员前后社区居民生活习惯及基本生理指标的变化,探索家庭保健员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自愿报名、社区百姓推选、现场筛选等途径,在社区内选择符合相关条件的居民入选家庭保健员并进行培训。在培训前、培训结束1年后两个时间点以问卷形式进行健康信息收集采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培训前健康信息收集采样调查家庭保健员5 400人,家庭成员3 600人,共收回有效问卷7 236份(80.4%)。培训结束后1年,再次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部分失访,收回有效问卷6 729份,回收率为92.99%,其中家庭保健员4 018份,家庭成员2 711份。两次收回有效问卷中家庭保健员均以35~59岁为主,家庭成员均以≥60岁为主;家庭保健员和家庭成员均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培训结束后1年家庭保健员和家庭成员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日常生活心态的调整、吃早餐、食用蔬菜、水果、豆、奶及豆奶制品情况、炒菜用油、食盐摄入量等情况较培训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结束后1年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被调查者的吸烟和饮酒情况较培训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结束后1年被调查人员的收缩压、舒张压及空腹血糖水平较培训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保健员在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家庭保健员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为今后在社区中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社区中采取自愿申请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原则筛选家庭保健员,并对其进行培训,同时设立对照组。一年后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吸烟、饮酒、炒菜用油、饮食咸淡和计测血压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在吸烟、饮酒、炒菜用油、饮食咸淡和计测血压等方面干预组比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保健员培训对社区慢性病防治起到积极作用,是社区开展慢性病防控的一项有效措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家庭保健员培训在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方法,对220例糖尿病患者或其照顾者进行家庭保健员式的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对比患者或其照顾者培训前及培训后6个月对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及糖尿病相关临床检查指标3个方面的变化,评价家庭保健员培训在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结果培训后患者及其照顾者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总体评分情况高于培训前(26.41±4.90 vs.13.38±1.43,F=336.78,P=0.001)。培训后对糖尿病相关知识回答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依据培训前后回答问题得分差值,分成培训效果显著组(n=134)和培训效果不显著组(n=77),培训效果显著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3±0.2)%]明显低于训效果不显著组[(8.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9,P=0.001)。全组接受家庭保健员培训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下降[(6.8±0.5)% vs.(9.4±0.5)%,t=53.97,P0.05],体质指数与培训前无明显差异(t=85.63,P=0.86)。结论家庭保健员培训在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应该积极强化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弹子石社区贫困人员的健康状况,为针对性地开展本社区贫困人群疾病(主要为慢性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弹子石社区3 000名贫困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及健康体检,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 000名贫困人员体检结果异常者1 863例,异常率为62.10%.前五位的慢性病依次为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其检出率分别为30.87%、21.90%、14.57%、5.73%、4.53%.男女贫困人员高血脂、肥胖症、脂肪肝的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贫困人员前五位慢性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85,P<0.01).结论 该社区贫困人员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慢性病是危害贫困人员的主要疾病,定期健康体检对慢性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重要意义,应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提高贫困人员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糖尿病社区综合管理的作用,特别是有家庭保健员参与对社区综合管理是否存在优势,为改进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社区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对象共分为3组,A1、A2组由"健康管理"团队按照既定方案进行干预,并对A2组的家庭,限一户一人,按照北京市家庭保健员计划进行培训;根据年龄、性别等因素相近的原则选择对照组(B组),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管理.干预期限为6个月.结果 (1)A1和A2组的空腹血糖水平下降较B组更为明显,A2组的三酰甘油水平下降较B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三组的本身变化看,干预6个月后A1组患者的体质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腰围、血肌酐的变化是正向的;A2组患者的体质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腰围、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的变化是正向的;B组患者仅有血肌酐的变化是正向的,三酰甘油的变化是负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1组和A2组患者自身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均较干预前有明显的提高,而B组患者只在糖尿病控制措施及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个月的干预,A1组和A2组对糖尿病知识知晓率之间并无明显差异,但均较B组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3)经过6个月的干预,A2组患者的健康行为变化指标为8项,A1组为6项,B组为4项.在讲究个人卫生、每天检查足部情况方面,A2组较其余两组有明显的提高;而有意识地减轻体质量、吃高纤维的饮食、尝试减轻生活压力、开始戒烟或劝阻周围人吸烟这四项,A1、A2组患者较B组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社区综合管理这一慢病管理模式,可以增加患者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使患者具备不断增强改变行为的能力;而有家庭保健员参与,通过家庭成员共同干预,将会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和解决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6.
健康促进诊疗管理模式对社区慢性病的干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建华  梁彤  孙晨  王东雷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2):1141-1142
目的 探讨应用健康促进诊疗管理模式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干预的效果,为今后开展社区慢性病的防治提供经验.方法 在社区选取1 096例慢性病患者,对其实施慢性病健康促进诊疗管理,主要包括健康干预、诊疗管理和随访管理.结果 干预后患者的体质指数、血压、血糖、血脂的达标率和健康知识知晓率及用药依从率、非药物治疗依从率分别为68.3%、47.0%、43.8%、60.7%、91.5%、89.0%、77.6%,与干预前(分别为56.4%、23.0%、20.1%、51.2%、45.7%、58.6%和49.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利用健康促进诊疗管理模式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干预,可以提高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2007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社管中心)推出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家庭保健员计划"模式,并于2009年北京市卫生局开始在全市推广.本中心于2009年7月对330例门诊慢性病患者进行家庭保健员培训,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农村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经村卫生室慢性病防治培训合格的120例农村家庭成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未采取任何措施,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农村家庭成员干预前后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变化、干预后两组农村家庭成员基本生理指标变化.结果:两组农村家庭成员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干预后明显高于干预前.两组家庭成员干预前后基本生理指标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体质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水平亦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农村家庭成员进行慢性病防治知识培训,帮助其掌握较多慢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可以使其承担起家庭健康教育、医患互动联络以及健康生活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现况.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居民的慢性病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九龙坡区慢性病患病率为21.3%,其中城市慢性病患病率为27.0%,农村慢性病患病率为16.7%;慢性病患病率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炎;城市与农村慢性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与农村居民高血压、冠心病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岁与≥60岁居民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60岁老年人高于<60岁者.做好健康教育,加强疾病的监测,利用行为干预等手段控制慢性病人群的继续增加,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弹性特点及与抑郁的关系.方法 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老年抑郁量表(GDS)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对620例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1)社区老年人心理弹性得分为(60.17±14.28)分,与中国社区人群(65.4士13.9)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不同社区性质、婚姻状况、居住方式的社区老年人心理弹性总分及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健康状况、慢性病、应激事件、身体锻炼、家人关系的社区老年人心理弹性总分及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社区老年人心理弹性总分和力量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乐观性维度除在经济状况和家庭关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其余变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心理弹性及三因素与抑郁呈负相关(r=-0.28~-0.14,P<0.001);不同抑郁程度其心理弹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社区老年人心理弹性偏低,其心理弹性与抑郁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