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的动态变化,探讨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变化机制,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实验室凝血功能数据分析。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 6000全自动血凝仪对2011年12月~2012年4月我院78例静脉血栓病例不同患病时间与45例正常体检的标本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静脉血栓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FDP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D-二聚体值在急性期内含量较高,治疗后20~30d下降至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FDP含量不同时期均存在动态变化,观察静脉血栓患者的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恢复的重要诊断指标,为临床诊治静脉血栓疾病提供客观实验室数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的动态变化,探讨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变化机制,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实验室凝血功能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日本Sysmex-CA 6000全自动血凝仪对2011年12月~2012年4月我院78例静脉血栓病例不同患病时间与45例正常体检的标本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静脉血栓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FDP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 D-二聚体值在急性期内含量较高,治疗后20~30d下降至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FDP含量不同时期均存在动态变化,观察静脉血栓患者的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恢复的重要诊断指标,为临床诊治静脉血栓疾病提供客观实验室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急性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的变化,了解其血液的高凝和纤溶亢进的变化.方法 对35例急性期HSP患儿及16例健康儿童采血,采用胶乳凝集试验检测D-二聚体和FDP,并测定PT、KPTT.结果 HSP患儿35例,D-二聚体检测阳性13例,FDP检测阳性12例,阳性率分别为37.1%和34.3%;对照组16例中,D-二聚体和FDP检测均为阴性.两组D-二聚体、FDP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98和7.17,P<0.01);PT和K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2和0.478,P>0.05).结论 D-二聚体和FDP的升高是HSP高凝和纤溶活性增强较灵敏的标志,其检测对合理应用抗凝治疗及改善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0):123-125+130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单体(FM)、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病情进展和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2016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住的12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将其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组)96例(其中M3 15例)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26例,检测两组血浆FM、FDP、D-二聚体水平,同时检测100例健康正常者(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FDP、FM水平。对比分析FM、FDP、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FDP、FM水平更高。ALL组低于A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FDP、FM水平可以作为评价急性白血病疗效及病情进展的潜在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儿童过敏性紫癜(HSP)血D-二聚体、FDP的变化,探讨HSP患儿血凝集功能的改变。方法应用ELISA法和反向间接血凝法分别测定60例HSP急性期患儿及正常健康儿童血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结果HSP病例组在发病初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D-二聚体、FDP均显著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SP患儿急性期体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血液呈高凝状态,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邱梅婷 《海南医学》2012,23(13):97-98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其降解产物(FDP)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检查的重要意义。方法对恶性肿瘤转移组、恶性肿瘤未转移组、良性肿瘤组、健康对照组的D-二聚体、Fib和FDP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转移组D-二聚体、Fib和FDP水平显著高于未转移组、良性肿瘤组及对照组,未转移组D-二聚体、Fib和FDP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及对照组,良性肿瘤组D-二聚体、Fib和FDP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的D-二聚体、Fib和FDP常升高,处于高凝状态,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准确测定D-二聚体,根据标本采集、运输等实际情况,在标本不同保存时间及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检测,明确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D-二聚体检测标本20份,离心后即刻测定,然后分别置于-20℃、4℃和室温保存。-20℃保存的标本仅在24小时测定,其余温度保存标本分别在1h、2h、4h、6h、24h进行各测定一次。结果:-20℃条件下保存的标本测定结果7天内无显著性差异,4℃条件下保存6小时标本和室温下保存4小时的标本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标本在室温下保存6小时和在4℃保存24小时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的结果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所以对于检测D一二聚体的标本最好在4小时内出报告,如不能及时出报告,应将血浆放置4℃冰箱保存但不宜超过24小时,24小时之内不能检测的标本须放在-20℃冷冻保存,这样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刘祥平 《吉林医学》2014,(5):915-915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DIC患者22例,选取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30例,分别设为DIC组和对照组;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含量和FDP含量。结果:DIC组D-二聚体和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有效的治疗其D-二聚体和FDP水平逐渐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D-二聚体和FDP的检测对DIC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D-二聚体、FDP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不同疾病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检测,探讨两者在临床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方法用乳胶凝集法对不同疾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FDP进行检测。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肺栓塞、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糖尿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等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FDP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D-二聚体、FDP均阳性。结论D-二聚体、FDP的检测对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20,(4):506-509
目的:探讨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这五项凝血指标水平与肾病综合征的关联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130例肾小球肾炎患者和136例健康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肾病综合征患者组的FDP、FIB和D-二聚体检测高于肾小球肾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肾病综合征组的D-二聚体、FDP阳性率分别为86.8%和68.4%高于肾小球肾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肾病综合征组的PT和APTT结果低于肾小球肾炎组和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球肾炎组D-二聚体、FDP、FIB、PT和APT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可以提示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凝状态和血栓风险,有利于患者的合理诊疗及血栓预防。  相似文献   

11.
D-二聚体和FDP联合检测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液中D-二聚体和FDP联合检测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50例为脑梗死组,另选健康查体者130例为对照组,应用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两组病人的D-二聚体和FDP数值,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FDP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液中FDP和D-二聚体可作为评价脑梗死病变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血浆-D二聚体及FDP检测在DIC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胡波  王珂 《重庆医学》2004,33(11):1666-1668
目的探讨分子标志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检测DIC患者18例(DIC组)、DIC疑诊组10例(DIC疑诊者)和正常人2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结果以上三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 (2 199.12±1 872.90)ng/ml、(89.80±173.58)ng/ml、(182.57±45.76)ng/ml.血浆FDP阳性率分别为0.20%,94.4%.DIC组血浆FDP和D-二聚体显著高于DIC疑诊组和正常对照组,而DIC疑诊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动态观察发现,血浆D-二聚体和FDP升高的5例DIC疑诊者有3例随后转变成DIC.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DP是DIC时敏感指标,监测2指标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胸痛患者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的表达水平与急性胸痛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表现为急性的胸部 和/或背部疼痛,入院时均检测血浆D-二聚体,FIB和FDP,均通过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确诊。比较3种疾病患者的D-二聚 体,FIB和FDP的水平和阴性率。结果:共纳入234例患者,包括主动脉夹层患者9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和肺栓 塞患者41例。主动脉夹层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和肺栓塞组的D-二聚体阴性率依次分别为13.68%,70.41%和4.88%;FDP 阴性率依次分别为24.21%,81.63%和 24.39%。主动脉夹层和肺栓塞组中D-二聚体和FDP阴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但心肌梗死组的D-二聚体和FDP阴性率显著高于主动脉夹层和肺栓塞组(均P<0.001)。急性心肌梗死组D- 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主动脉夹层组和肺栓塞组(均P<0.001),而主动脉夹层组与肺栓塞组之间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间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的FDP水平显著低于主动脉 夹层组和肺栓塞组(均P<0.001),而主动脉夹层组与肺栓塞组之间的FD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 聚体和FDP在主动脉夹层和肺栓塞导致的急性胸痛中表达水平升高,并可能作为二者初步诊断的标志物;但不适于 诊断疑似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D-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在三峡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诊治的经飞利浦螺旋肺动脉成像确诊为急性肺栓塞的12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有急性肺栓塞相同临床表现的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最后经确诊排除急性肺栓塞的185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上述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FDP水平,并用ROC曲线分析其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中D-二聚体和FD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和FDP联合诊断急性肺栓塞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6,灵敏度为88.6%,特异性为85.7%,其中AUC、敏感性、特异性都较单独诊断时高(P0.05)。结论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FDP能提高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快速、无创、价廉,值得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广泛开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林青 《海南医学》2006,17(3):106-107
目的探讨D-二聚体、FDP和TNT在心肌梗死患者病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22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采用乳胶凝集法进行D-二聚体及FDP检测,采用干化学分析法进行TNT检测.结果AMI组与UAP组、SAP组、对照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SAP组与对照组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参考指标及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心绞痛鉴别的参考指标,TNT能对AMI做出早期诊断,并且有特异性,且灵敏度高,其检测迅速、方便,与D-二聚体、FDP联用有助于提高AMI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变化在儿童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中的诊断价值及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4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EBV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同期3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M)患儿为EBV-IM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等凝血指标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各凝血指标对EBVHLH的诊断效能;比较存活与死亡EBV-HLH患儿各凝血指标的差异,分析各指标的预后意义。结果:EBVHLH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FDP、PT、APTT、TT、INR均较EBV-IM组明显增高(P<0.05),EBV-HLH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量(FIB)较EBV-IM组明显降低(P<0.05)。血浆D-二聚体、FIB、FDP预测EBV-HLH的敏感度分别为97%、93%、87%,特异度分别为93%、87%、87%。在这些凝血指标中,D-二聚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FDP敏感度较FIB低,但特异度相似。EBV-HLH死亡病例与存活病例比较,APTT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P<0.05)。结论:除血浆FIB降低外,血浆D-二聚体、FDP、PT、APTT、TT、INR升高等凝血功能异常在儿童EBVHLH患者中也较为常见。血浆D-二聚体、FDP升高可辅助诊断EBV-HLH,有助于从EBV-IM患者中早期识别出EBV-HLH患者。APTT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闫芸芳  李绪清  肖兰  周家德 《安徽医学》2018,39(10):1171-1176
目的 探讨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血小板(PLT)计数与上皮性卵巢癌(EOC)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6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手术治疗的EOC患者19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外周静脉血PLT、FDP和D-二聚体数值为术前留取,对比不同水平D-二聚体、FDP和PLT情况下患者临床(年龄、手术方式、化疗率)及病理情况(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并对比不同止凝血指标水平下患者的生存情况(总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结果 EOC晚期(Ⅲ~Ⅳ期)患者D-二聚体、FDP、PLT水平高于EOC早期(Ⅰ~Ⅱ期)患者(P<0.05)。低分化EOC患者FDP、PLT水平高于中高分化EOC患者。D-二聚体和FDP阳性组(D-二聚体>0.5 mg/L,FDP>5 g/L)患者的累计生存率低于D-二聚体和FDP阴性组(D-二聚体≤0.5 mg/L,FDP≤5 g/L)的患者(P<0.05),高D-二聚体和FDP水平EOC患者预后较差。PLT>350×109的卵巢癌与PLT≤350×109/L的卵巢癌患者生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OC晚期患者D-二聚体、FDP和PLT较早期患者升高,D-二聚体及FDP高水平的EOC患者预后不佳,其检测可能有助于识别卵巢癌复发高危人群、评估预后、指导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孕期阶段(早、中、晚)孕妇凝血四项、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plasma 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200例孕妇就诊资料中的凝血四项,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并对FDP与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孕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凝血四项、FDP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孕早期、孕中期与孕晚期P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孕中期与孕晚期三个阶段的T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的APTT明显长于中期、晚期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中期、晚期孕妇,随着孕周的增加,FIB水平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血浆D-二聚体、心肌损伤及N末端钠尿肽前体(NT-proBNP)标志物在主动脉夹层疾病中的变化情况,为筛查主动脉夹层和临床诊疗提供线索。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于秦皇岛市北戴河医院检查胸腹主动脉(CTA)的患者300例,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非主动脉夹层疾病(100例)与主动脉夹层疾病(200例)两组。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心肌损伤[肌红蛋白、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及NT-proBNP标志物、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主动脉夹层组患者D-二聚体、CKMB水平高于非主动脉夹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肌红蛋白、NT-proBNP、FDP在非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夹层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主动脉夹层疾病的诊断与NT-proBNP标志物、CKMB、肌红蛋白的相关性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D-二聚体、FDP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FDP与主动脉夹层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相关性,对临床中快速简便诊断主动脉夹层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探讨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变化机制,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实验室凝血功能指标.方法 采用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CA6000全自动血凝仪对2010年7月一2011年6月我院48例脑梗死与45例正常体检的标本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均存在动态变化,观察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恢复的诊断指标,为临床诊治脑血管疾病提供客观实验室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