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静脉溶栓冠脉再通对急性心肌梗死生存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对64例经静脉溶栓治疗的患,以临床血管再通为标准,对比分析再通组与未通组的存活率。结果:血管再通组存活率为97.6%,死亡率2.4%,未通组存活率为73%,死亡率27%,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再通后,大量心肌酶快速冲刷释放人血,使心肌酶出现一峰值,临床常用此酶峰值水平反映心肌梗死范围大小和心肌细胞损伤的程度。本文观察了198例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心肌酶的动态变化,旨在探讨维生素C对冠脉再通后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P)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再通速率、梗死面积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200例首次AMI患者,有IP史108例(A组),无IP史92例(B组)。所有患者一次性予尿激酶150万IU溶栓,计算血管再通时间、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心肌梗死面积、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1)A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均高于B组(P<0.05)。(2)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A组低于B组(P<0.05)。A组心肌梗死面积较B组明显缩小(P<0.05)。(3)A组LVEF高于B组(P<0.05);住院期间心脏主要并发症及病死率A组均低于B组(P<0.05)。结论IP可能促进血管再通,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减少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改善AMI左心室功能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患者近期及远期预的影响. 方法 选取152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首次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根据AMI发病前24h内是否有IPC分为有IPC组(A组,n=80)和无IPC组(B组,n=72)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评估心肌梗死面积、左心室功能改变及血管开通率,分析院内(2~3周)及随访(12~36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进而比较IPC对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 结果 ①A组CK峰值、CK-MB峰值、CK到达峰值的时间、QRS积分、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室壁运动异常节段数显著低于B组,而血管开通率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B组,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②近期预后比较住院期间并发症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A组低于B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③远期预后比较不稳定心绞痛、MACE事件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溶栓治疗患者具有明显再灌注保护作用,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但对患者远期预后影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们观察了老年(≥6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73例,从其临床上表现来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人AMI的影响。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全组73例,男50例,女23例,年龄60~88岁(70±8岁),根据其在AMI之前有无反复发作心绞痛分为两组,A组(35例):突然发病,发作前无心绞痛史,男25例,女10例,年龄60~88岁(71±8岁);B组(38例):在AMI前有反复多次心绞痛发作史.男25例,女13例,年龄60~82岁(70±6岁)。1.2方法全组患者均符合WHO(1979)缺血性心…  相似文献   

6.
目的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血管再通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AMI并进行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组(IP)与非心绞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对心肌酶浓度、冠脉再通率、左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1)IP组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高于对照组(P〈0.05);(2)IP组AMI后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面积及心脏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对照组(P〈0.05);(3)IP组AMI后EF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缺血心肌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对提高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的损害程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表现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AMI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预缺血组和无预缺血组,分组观察AMI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住院期间并发症(心衰、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以及住院期间心性病死率。结果:预缺血组血清CPK峰值明显低于无预缺血组(P<0.05),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无预缺血组(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可减轻心肌坏死程度,缩小梗死面积,并减少AMI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70例,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史分为缺血预适应组42例和无缺血预适应组28例,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缺血预适应组小面积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缺血预适应组,而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和再梗死等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AMI具有保护作用,可限制梗死范围扩大,维护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 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廖家杰 《内科》2013,(5):502-503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6例,根据患者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前48h内是否出现过心绞痛症状,将患者分为心肌缺血预适应的观察组(64例)及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后,均进行相同的临床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的患者比较,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的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小,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低,预后好。  相似文献   

11.
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急性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4 3例 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 ( 35例 )、未通组 ( 2 3例 )和对照组 ( 85例 ) ,比较急性期和远期预后。结果 :急性期心脏性死亡率再通组 ( 2 .9% )、未通组 ( 13.0 % )明显低于对照组 ( 2 5 .9% ) ;其它心脏事件发生率、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比较 ,再通组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而未通组大多数指标亦优于对照组 ( P <0 .0 5~ 0 .0 1)。远期随访 ,再通组、未通组 3年生存率分别为 94.3%和 82 .6% ,明显高于对照组 ( 71.8% ) ( P <0 .0 5~ 0 .0 1) ;但心绞痛、再梗、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溶栓治疗能显著改善 AMI患者急性期预后 ,即使临床间接指征判定未通者 ,其部分指标亦优于对照组。溶栓治疗能提高 AMI患者 3年生存率 ,但对远期再梗、心绞痛、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缺血性修饰白蛋白(IMA)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前后峰值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41例AMI溶栓患者均于溶栓前,溶栓后即刻、2h、4h、6h采血检测IMA;根据溶栓结果分为再通组(23例)和未再通组(18例),比较两组溶栓后IMA值及溶栓后IMA的峰值情况。并与32例健康者IMA值做比较。结果:AMI两组(再通组、未再通组)患者溶栓前IMA值均高于正常对照者[(69.015±2.818)U/ml:(68.718±3.224)U/ml:(45.444±3.541)U/ml,P0.01];溶栓再通组患者IMA于溶栓后再次出现升高,于2h达到高峰,而未再通组IMA值呈逐渐下降趋势,再通组IMA值均显著高于未再通组(P均0.01),分别为:溶栓后2h[(73.332±3.569)U/ml:(64.359±3.431)U/ml]、4h[(70.541±2.712)U/ml:(60.655±3.267)U/ml]、6h[(64.756±3.914 U/ml):(57.573±3.863)U/ml]。结论:缺血性修饰白蛋白有望成为提示心梗后溶栓再通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 M I)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N O)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28例 A M I患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后3 h 分别测定其血清一氧化氮( N O)、超氧化物岐化酶( S O D)及丙二醛( M D A)的含量变化。结果:溶栓治疗后3 h 的 N O、 S O D 含量较治疗前含量显著减少( P < 0.05)。 M D A 含量显著增加( P < 0.05)。尤以冠状动脉再通组 N O、 S O D 含量减少( P < 0.01), M A D 含量增加( P < 0.01)更明显。而未通组在治疗前后的 N O、 S O D、 M D A 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结论: N O、 S O D 含量减少, M A D 含量增加与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有关,在对 A M I患者行溶栓治疗同时,应同时积极采取抗氧化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急性期和远期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将 143例 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 (35例 )、未通组 (2 3例 )和非溶栓组 (85例 ) ,比较三组急性期和远期运动耐量。结果 :急性期 ,再通组的运动量、运动时间、最大心率、心率血压乘积均明显高于未通组和非溶栓组 (P<0 .0 5 ) ,运动诱发的心绞痛或血压下降≥ 10 m m Hg(1m m Hg=0 .133k Pa)的比率明显低于后两者 (P <0 .0 5 )。远期随访 ,三组的运动量、最大心率、运动时间、心率血压乘积及运动诱发心绞痛或血压下降的比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溶栓再通能显著提高 AMI患者急性期运动耐量 ,但对远期运动耐量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冠脉内溶栓及急诊置人支架术的效果。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资料,50例病人中,33例成功支架植入为支架组;17例不适合或支架失败者为冠脉内溶栓组,经导管注入50万单位尿激酶至梗塞相关血管,术中监测TIMI血流,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及心肌酶和心功能。结果:血管开通率,支架组达到97%,冠脉内溶栓组只达到5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植入支架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恢复心肌血流灌注的最好方法。对于不适合植入支架者,冠脉内溶栓也是一种值得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龄(≥7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1例高龄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口服阿斯匹林(ASA)。常规治疗组31例,除不用UK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血管再通率溶栓组为66.7%(20/30),常规治疗组为12.9%(4/31),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住院4周病死率为3.3%,常规治疗组为22.6%,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未见严重出血等并发症。结论:UK+ASA治疗高龄AMI可以提高冠脉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溶栓治疗对心率变异性 (HRV)的影响。  方法  测定AMI组 13 6例和健康对照组 3 0例HRV时域 6项指标 ,并作对比分析。  结果  AMI组的平均R R间期的标准差 (SDAR R)、平均R R间期标准差均值 (SD)、平均R R间期标准差的标准差 (SDSD)、相邻R R间期差值均方根的均值 (mSASD)低于健康对照组 ,分别为 ( 3 9± 14 )ms和 ( 5 2± 2 6)ms(P <0 0 1)、( 3 1± 12 )ms和 ( 4 3± 17)ms(P <0 0 1)、( 11± 6)ms和 ( 15± 7)ms(P <0 0 5 )、( 2 0± 10 )ms和 ( 2 8± 18)ms(P <0 0 5 ) ;AMI再通组的平均R R间期(AVGR R)、SDAR R、平均R R间期的变异系数 (CV )、SD、SDSD和rmSASD高于未溶栓组和溶栓未通组 ,P <0 0 1,但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前壁心肌梗死溶栓后SDAR R( 5 8± 18)ms低于下壁心肌梗死 ( 72± 2 5 )ms ,但无统计学意义 ;溶栓再通后心源性死亡者SD低于溶栓再通后的存活者。  结论 成功的溶栓治疗可提高HRV ,改善AMI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衡 ,减少由此引起的致命性心律失常等事件的发生 ,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完全开通后的近期预后。方法 :对 2 1例糖尿病并发 AMI溶栓后 ,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冠状动脉开通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 ,并于梗死后 3~ 4周内行核素心室造影和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 ,观察心功能、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情况 ,且随访梗死后 3~ 5周内心绞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与 37例非糖尿病 AMI溶栓后冠状动脉开通者进行比较。结果 :与非糖尿病组相比 ,糖尿病组冠状动脉的残余狭窄较重 ,冠状动脉病变积分较高 ;梗死后近期左室功能较差 ,心肌缺血的发生率较高。结论 :糖尿病并发 AMI溶栓后冠状动脉开通者冠状动脉病变仍然较重 ,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在 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2 0例初发 AMI患者 ,按 AMI发作前 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 (IP组 n=6 6 )与对照组 (n=5 4) ,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和左心室室壁运动情况、心肌酶 (CPK、CPK- Mb)峰值、心电图 QRS记分 ,观察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和室壁瘤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IP组 CPK、CPK- Mb峰值、心电图 QRS记分和心功能不全、频发室性期前收缩、VT/VF和 II- III°房室传导阻滞 (AVB)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期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而 L 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 AMI病人中发挥了心脏保护作用 ,有利于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恢复 ,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住院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报告6例发病时间在4~10小时内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冠状动脉狭窄口堵塞近端注入东菱克栓酶(DF-521)20~30BU(Batroxobinunit简称BU,是Batroxobin的酶活性量的表示单位。37℃以下,标准人~枸椽酸血浆0.3ml中加入Batroxobin溶液0.1ml,19.0±0.2秒发生凝固时其酶活性为2BU)。进行溶栓治疗,60~90分钟后重复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全部有效,4例闭塞管腔再通(TIMI达Ⅲ级)2例大部分再通(TIMI达Ⅱ级),从而限制了梗塞发展且无出血及其它并发症,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