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7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恶化组与非恶化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是否及时等指标检查差异显著(P0.05)。梗死面积与大面积脑梗死有着重要关联,临床治疗预后较差,早期有效的防止对于疾病的预防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是内科常见多发病症,发病急,致残率高,病死率亦高,尸检结果证明:自80年代起,脑血管疾病为第一位,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分居二、三位;90年脑血管疾病仍居首位,恶性肿瘤、心血管病分别居二、三位。  相似文献   

3.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病情进展快、病死率、致残率高。本文对6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因素、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和护理观察等资料作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病情进展快、病死率、致残率高[1].本文对6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因素、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和护理观察等资料作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MCI)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MCI患者临床资料,发病后1个月内死亡者纳入死亡组(n=26),未死亡者纳入存活组(n=64)。归纳MCI总体临床特征,分析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 MCI多由高血压性脑动脉硬化及心源性脑栓塞所致,患者多存在头痛、呕吐、尿失禁、昏迷、中枢性高热等体征,部分还可伴发肺部感染或消化道出血,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躯干、肢体感觉障碍,可伴有双眼偏向梗死灶侧凝视症状;发病后1个月内死亡率为28. 89%,死因为脑疝或多器官衰竭,存活患者后遗症严重,多以植物生存与不同程度瘫痪为主。高龄、脑室中线移位较大、继发肺部感染及单纯保守治疗是导致MC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 MCI临床特征突出且病死率较高,故针对高龄、脑室中线较大移位、继发肺部感染及单纯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需引起足够重视,以期最大程度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研究膳食纤维和常见危险因素对社区脑梗死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某社区急性脑梗死及高危患者218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将218例患者分为脑梗死组(86例)和非脑梗死组(132例),对两组患者膳食纤维每日平均摄入量进行评估,同时检测血压、血脂和血糖等相关指标,对膳食纤维及常见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同时根据膳食纤维的含量,将患者分为膳食纤维<10g组(42例)、10g≤膳食纤维<25g组(128例)和膳食纤维≥25g组(48例),比较各组间的临床参数。结果脑梗死组患者在伴有颈动脉斑块、糖尿病、膳食纤维摄入量低、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平均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gradient,DBP)、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以及Crouse积分等方面与非脑梗死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Crouse评分、SBP和DBP水平升高对脑梗死发病具有显著影响(P<0.01),属于独立危险因素,而膳食纤维和HDL的水平上升与脑梗死的发病呈负相关,属于保护性因素;膳食纤维各组间脑梗死患者比例分别为73.81%、36.72%和16.67%,三组间脑梗死患者所占比例具有显著差异性(χ^2=8.986,P=0.000);膳食纤维各分组间SBP、DBP、LDL、Crouse评分、HbA1C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患者脑梗死的发病与Crouse评分、SBP、DBP水平增加以及膳食纤维摄入量减少和HDL降低密切相关,膳食纤维能通过调节SBP、DBP、HbA1C的水平来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发病和复发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18-45岁脑梗死患者226例,采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按病因进行TOAST分类。选取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异常、吸烟、饮酒、房颤、房扑、心肌梗死、心脏附壁血栓等危险因素为研究内容。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评价NIHSS分级与TOAST分类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青年脑梗死复发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复发14例,男11例(6.4%),女3例(5.6%)。NIHSS分级中轻度为主(75.2%)。而TOAST分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最多(47.8%),不明原因者19.5%。NIHSS分级与TOAST分类无关(P=0.96);糖尿病和高血压与青年脑梗死发病和复发相关(分别为P=0.042,OR=3.91,95%CI 1.12-14.24;P=0.047,OR=4.21,95%CI 1.12-14.24)。结论:在青年脑梗死发病和复发的危险因素中,糖尿病和高血压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并脑梗死的发病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与其梗死灶最大直径、神经功能损伤、临床疗效、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系。方法 60例糖尿病并脑梗死与60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糖尿病并脑梗死60例中血脂、血压增高亚组分别与血脂、血压正常亚组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并脑梗死时多为主干支大灶性梗死,且神经功能损伤重,临床疗效差,并发症和病死率高。另外并发症和病死率均与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呈正相关。结论 血糖水平升高、高血脂、高血压可加重脑梗死,适当使用胰岛素降低血糖并降血脂、降血压对脑梗死治疗及预后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Background: Peopl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earch of onset risk factors of cerebral apoplexy of middle and young people because of its severe harmfulness. We analyzed clinical data of 57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of middle age and young people from 1997~ 2000.  相似文献   

10.
中青年大面积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都很高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疾病谱的变化,青年(≤45岁)脑卒中比例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相似文献   

11.
张垚  薛钋 《中国康复》2007,22(2):118-118
目的:观察大面积脑梗死早期康复治疗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7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康复组40例和常规组36例,均给予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细胞及预防并发症等常规治疗。康复组患者早期即行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维持、体位转移及步行等训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0d后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Fugl-Meyer及ADL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促进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康复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热的危险因素及探讨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76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发热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热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性护理措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热与意识障碍、留置尿管及气管插管或切开等11个因素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入院时白细胞计数12.0×109/L、吞咽困难、意识障碍、脑中线移位、留置尿管及气管插管或切开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热的危险因素。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热的危险因素较多,在对存在发热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护理时应严格按护理常规操作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减少发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痛风发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作堂 《临床荟萃》1996,11(4):153-155
痛风(gout)是一种嘌呤代谢障碍产生过多的尿酸盐,并在体内蓄积沉淀所致的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可引起痛风石(tophus)、痛风性关节炎及痛风性肾病。痛风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Hall等观察到痛风侵犯13%的男性成人和5%的女性。发病率最高是男性50~59岁年龄组,而女性则为50岁以上各年龄组最高。现复习有关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文献,就痛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及痛风的预防作一简述。 1 痛风的危险因素 痛风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尿酸血症。在两篇前瞻性研究中,血清尿酸(SUA)浓度的高低和发生痛风的危险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SUA高于536μmol/L者发生临床痛风的机率很高。 附表 痛风发病率和积累发病率与男性SUA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头部低温启始时间对大面积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头部低温启始时间对大面积脑梗死 (L CI)患者预后的影响 ,探讨头部低温最佳启始时间窗。方法  92例患者中脑梗死后≤ 6 h头部低温治疗者为 A组 (31例 ) ;脑梗死后 7~ 10 h治疗者为 B组(31例 ) ;脑梗死后 11~ 14 h治疗者为 C组 (30例 )。以病死率、梗死灶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NDS)、生存者预后日常生活质量 (ADL)等为观察指标。结果 头部低温治疗后梗死灶体积 A、B两组均较 C组明显缩小 (P均 <0 .0 1)。以 C组病死率为高 (2 6 .6 7%比 A组 3.2 3%、B组 6 .4 5 % ,P均 <0 .0 5 ) ;C组高热生存者病死率最高 (75 .0 0 %比 A组 0、B组 11.11% ,P均 <0 .0 5 )。生存者预后 NDS与 ADL A、B两组较 C组也明显减少或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1) ;C组高热生存者与 A、B两组高热生存者预后 NDS和 AD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以 L CI发病 10 h内进行头部低温治疗效果最佳 ,11h后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脑梗死出血患者的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9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4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558例非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疗效、各检查指标及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出血性的并发症因素。结果 2组患者高胆固醇血症、心房颤动、尿蛋白阳性、梗死面积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糖、凝血酶原时间及入院NIHSS均显著小于对照组,但入院GCS显著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梗死面积、尿蛋白阳性、应用抗凝药物、心房颤动、高胆固醇等指标是影响脑梗死出血并发症的主要因素。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应用抗凝药物、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是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脑梗死出血性并发症由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导致,值得临床医生关注。  相似文献   

16.
荆晓蕾  赵淑霞  李新立  夏强  刘群才 《护理研究》2009,23(26):2377-2378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高热对大面积脑梗死(LC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3例入院时合并不同程度高热的LCI病人入院后出血性转化(HT)、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病死率、医院感染、生存者预后生活质量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发生HT者27例(13.30%);死亡21例(10.34%);MODS者23例(11.33%);不同体温生存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温越高出院时NDS、ADL得分越高.[结论]LCI高热病人体温越高HT及MODS发生率、病死率、医院感染率等升高,且生存者生活质量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商程度高热对大面积脑梗死(LC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3例入院时合并不同程度高热的LCI病人入院后出血性转化(HT)、多胜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病死率、医院感染、生存者预后生活质量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发生HT者27例(13.30%)I死亡21例(10.34%);MODS者23例(11.33%);不同体温生存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比较差异免统计学意义,体温越高出院时NDS、ADL得分越高。[结论]LCI高热病人体温越高HT及MODS发生率、病死率、医院感染率等升高,且生存者生活质量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影响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因素,分析糖代谢情况、腹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是否为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连续纳入急性脑梗死病例76例,测量腹围,确定糖代谢情况及TOAST分型,入院及发病2周或出院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评分的差值作为结局变量。比较预后良好(NIHSS差值≥4)及预后不良(NIHSS差值<4)两组患者的糖代谢情况、腹围、基线NIHSS评分及TOAST分型的差异。结果糖代谢正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预后良好比例为29/37,而糖代谢异常者为1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基线NIHSS高者预后相对较差(P=0.011);腹围数值对早期预后无影响(P=0.770),不同TOAST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2)。结论糖代谢情况、基线NIHSS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预后明确相关,而腹围、TOAST分型对早期预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心肌病(ICM)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某些临床状态组成的综合征,以心脏扩大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是晚期和/或严重冠心病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分析我院近5年来诊治的37例ICM,以探讨影响该病预后的危险因素。1 病例与方法 37例ICM,男28例,女9例;年龄39~84岁,平均62.9岁,60岁以上22人(59%);病程2个月~10年,平均3.2年。将同期诊治的37例心绞痛(AP)作对照。临床检查包括血压、眼底、超声心动图、心脏X线片、肝肾功能检查等。本组1例39岁女性,死后尸检有广泛而严重的冠状动脉硬化和狭窄,心肌广泛多发性梗塞。 本组ICM的诊断依据:心脏明显增大,有充血  相似文献   

20.
哮喘是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近20年来,儿童和成人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加,约以每10年20%-50%的比率增长。认识和控制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是控制和治疗哮喘的重要环节。哮喘的发病危险因素分为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宿主因素是指易感个体或保护机体并防止哮喘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易感性、个体特应性、气道高反应性和性别等。环境因素是指影响易感个体,加速哮喘恶化和/或导致持续出现哮喘症状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