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抗凝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合并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急性DVT合并HI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使用肝素治疗DVT期间出现血小板减少合并血栓范围扩大,立即停用肝素,给予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同时给予阿替普酶置管溶栓治疗。结果对6例HIT患者行阿加曲班联合阿替普酶溶栓综合介入治疗均有效,4例下肢肿胀完全消失,2例症状明显缓解。随访6~24个月,6例患者DVT均无复发。结论对于急性DVT接受肝素治疗后高度怀疑HIT者,应立即停用肝素,改用阿加曲班等替代抗凝药物,对于血栓范围扩大而尿激酶溶栓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改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合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科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60例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阿加曲班组和对照组,各组80例。阿加曲班组患者给予阿加曲班注射液和尿激酶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低分子肝素钙合尿激酶治疗,共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阿加曲班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凝血指标(PT、TT和APTT) 及PLT变化均处于正常范围。结论 阿加曲班合尿激酶治疗下肢DVT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安全性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与肺栓塞(PE)形成的原因,诊治要点和预防措施,回顾性分析22例腹部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并发DVT,8例同时出现DVT与PE。 14例DVT的发生为单侧肢体患病,超声检查可以证实,早期抗凝治疗顺利出院;8例PE患者有典型的胸部症状,心电图、血气出现改变,8例D-二聚体呈现阳性,5例超声检查肺动脉压异常,肺栓塞溶栓及抗凝治疗后7例顺利恢复。提示DVT和PE的高危因素是手术创伤、恶性肿瘤、长久卧床和血液高凝,应早期治疗并对高危人群采取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中,对预防致命性肺栓塞(PE)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手术指征。方法 10例下肢DVT患者接受IVCF植入术,术后给予溶栓及抗凝治疗。结果全组病例均获成功,疗效满意。1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个月,随访期间无PE、严重出血性疾病及滤器相关死亡发生。结论 IVCF植入的应用不仅有效预防PE的发生,而且使溶栓治疗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老年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DVT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10 d,平均4 d;其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下肢肿胀。所有患者接受个体化的规范的以抗凝为主的综合治疗。出院后96例患者获访,随访率为98.0%,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治疗后3个月96例患者患肢的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和患肢周径变化(患肢大腿中部周径变化和患肢小腿中部周径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01)。96例患者中,治愈9例,显效81例,有效6例。住院及随访期间本组患者均无致死性肺动脉栓塞(PE)发生,且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DVT复发。结论老年急性DVT患者就诊晚,采用个体化的规范的以抗凝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腔静脉临时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治疗中预防肺动脉栓塞(PE)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2月~2009年8月行腔静脉临时滤器植入术的49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例滤器均成功植入及取出,30例取出滤器可见捕获血栓,无PE发生。结论临时滤器在下肢DVT治疗中预防PE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PICC)致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 方法:2011年6月—2012年6月间29例PICC相关性上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治措施及疗效。 结果:全组29例经患肢抬高并制动、抗凝、溶栓、促进静脉回流等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血栓吸收,期间未发现明显肺动脉栓塞(PE)症状,随访1年后未见复发及明显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 结论:PICC相关性上肢DVT一经确诊,应及早予抗凝、溶栓治疗,后期给予抗凝等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正血栓性浅静脉炎(SVT)是临床上常见的外周血管疾病,SVT可通过股隐静脉处及交通支蔓延至深静脉,引起严重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甚至肺动脉栓塞(PE)~([1]),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对于SVT并发DVT国内外尚无大宗临床病例报道,也无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可供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共收治下肢SVT病人242例,其中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21例,在抗凝、溶栓等治疗基础上,联合二期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量表(RAPT)评分≤5分的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及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9—2016-10诊治的348例RAPT评分≤5分的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抗凝药物分为抗凝组和对照组,抗凝组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 100 IU qd),术前12 h停药,术后12 h伤口无明显出血,拔除引流管时再次给药,对照组则不应用抗凝药物,2组均给予足底静脉泵物理治疗;术后2、30 d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统计血栓发生率、分布及转归情况。结果术后发生DVT 17例(4.89%),抗凝组7例,对照组10例。术后2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3,P=0.385);2组术后在DVT分布、累及肢体和静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43,P=0.656;χ~2=2.205,P=0.364;χ~2=0.957,P=0.916)。所有患者获得30 d随访,2例仍存在远端肌间静脉血栓,但无临床症状;复查超声显示血栓未向近端蔓延,均未出现致死性肺栓塞(PE)。结论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率较低,给予基本预防和物理预防即可,临床上应结合RAPT评分充分评估患者并发VTE的危险程度,避免盲目进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0.
阿加曲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常规使用肝素和阿加曲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8例下肢DVT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阿加曲班组(n=94)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钙+尿激酶,n=94),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肢体周径差和疗效的差异,并在治疗过程中监测凝血指标(PT、APTT及PLT)变化。结果阿加曲班组治疗10d后,双侧肢体周径差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总有效率(97.87%)优于对照组(89.37%),P〈0.05。阿加曲班组无血小板减少症(HIT)发生,对照组发生2例HIT;阿加曲班组PT、APTT和PLT变化均处于正常范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治疗下肢DV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7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然后以CDT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通过电话、血管彩超及血管造影的方法进行随访,观察下肢深静脉通畅率,有无肺动脉栓塞(PE)发生,滤器内血流通畅情况及滤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8±0.4)个月,2例失访。下肢深静脉通畅率为(60.03±13.48)%,治疗期间有2例发生轻度PE症状,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血管造影发现滤器内拦截血栓者12例,及时予以滤器内置管溶栓及导管吸栓后,血栓基本清除。随访发现滤器内血流通畅率为93.02%。结论对于急性下肢DVT行CDT治疗的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方法,有效避免了PE的发生,降低溶栓治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药物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0年10月间收治98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下肢DVT60例,右下肢DVT 33例,双下肢DVT 5例,均通过下肢血管彩超确诊.患者均经足背静脉输注尿激酶7~10天溶栓治疗,25~50万U/d;同时辅以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10~14天,4000~6400u皮下注射、12小时一次;其中26例溶栓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出院后服用华法林和/或阿司匹林继续抗凝治疗5~26个月.结果 98例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症状均缓解出院.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肺栓塞6例,4例为有症状性肺栓塞,经溶栓及抗凝治疗后好转;无其他出血并发症发生.8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至4年,平均11.2个月.结论 尿激酶辅以低分子肝素钠在下肢DVT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是否需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重要原因.我们对162例下肢急性或亚急性DVT患者治疗中采用临时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恶性肿瘤与非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肺栓塞(PE)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收治的128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恶性肿瘤组(16例)与非恶性肿瘤组(112例),分别比较两组住院和随访期间有症状PE的发生率。结果:住院期间(7~14 d),恶性肿瘤组与非恶性肿瘤组有症状PE发生率分别为25.0%和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随访期间(6~60个月),恶性肿瘤组失访2例,非恶性肿瘤组失访8例,两组发生PE各1例(8.3%vs.0.89%)且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5)。结论:恶性肿瘤合并下肢DVT的PE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纯抗凝和抗凝联合置管溶栓两种不同方法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68例产后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抗凝治疗30例,抗凝联合置管溶栓38例,通过下肢深静脉造影来评价早期疗效,通过治疗后6~24个月随访情况来评价中期疗效。结果置管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组总有效率达86.84%,单纯抗凝组总有效率为53.33%。6~24个月内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c syndrome,PTS)发生率置管溶栓组为5.26%,单纯抗凝组为26.67%。结论 CDT治疗产后DVT可显著提高早期下肢深静脉复通率,并可有效降低PT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方法及经验。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237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以抗凝、祛聚为主的非手术治疗198例,行介入手术治疗39例。结果 198例给予抗凝、祛聚为主的非手术治疗者中临床治愈85例(42.93%),有效108例(54.55%),无效5例(2.52%);39例给予介入手术治疗(均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然后行球囊导管取栓治疗33例,行介入溶栓6例)者均临床治愈(100%)。总有效率为97.89%(232/237)。对39例行介入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0个月),2例患者出现下腔静脉阻塞并发下肢DVT,经抗凝、祛聚等治疗后症状缓解;均未见滤器移位、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DVT患者介入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是DVT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近年收治的45例合并DVT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血栓形成的机制及防治措施.结果:38例(84.4%)患者经正规抗凝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其中1例出现皮下淤血;4例(8.9%)抗凝溶栓过程中出现肺栓塞(PE),其中3例抢救后肺栓塞症状基本缓解,1例抢救无效后死亡;3例患者因出血风险仅给予制动、对症及活血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8例与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PICC)置入有关的上肢DVT患者治疗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拔除导管,未出现明显PE症状.结论:恶性肿瘤患者需警惕DVT形成,确诊后应积极治疗.对无明显诱因的DVT患者要高度警惕并存恶性肿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疾病。肺动脉栓塞(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是其两大并发症。其临床治疗在于预防血栓蔓延、预防症状性PE和预防PTS发生。充分有效的抗凝治疗是急性DVT的基本治疗方式,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可避免反复监测凝血功能,方便抗凝治疗。但对于有抗凝禁忌证者,下腔静脉滤器可作为一种替代治疗,能有效预防致命性PE的发生。随着可回收滤器取出时间窗的延长,可回收滤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血栓清除术包括手术切开取栓术、导管接触性溶栓及机械-药物溶栓术等,有利于血流的再通,目前这些血栓清除的方式趋于微创和高效。DVT常合并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当血栓清除后,髂静脉支架解除髂静脉阻塞有利于预防PTS的发生。同时长期口服抗凝药物也是预防PTS发生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压力治疗包括弹力袜治疗和循环驱动治疗也可减轻DVT的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护理。方法:通过对50例经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的并发DVT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采取防止静脉滤网、抗凝、溶栓治疗。结果:48例患者临床治愈,2例患者出院后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结论:双下肢骨折术后易并发DVT,在应用深静脉滤网、溶栓及抗凝治疗的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合并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围手术期肺栓塞预防及临时性腔静脉滤器使用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782例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明确诊断有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选择其中相对年轻(年龄≤45周岁)的91例患者放置临时性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89例成功置入临时性腔静脉滤器,置入时间15~42 d,平均27 d,取出时拦截血栓78例,拦截率87.6%.82例(92.1%)在预期时间一次取出,7例(7.9%)拦截较大血栓经再次溶栓后二次取出.无一例更换永久性滤器,取出后随访3~6个月并行标准抗凝治疗,未发生致命性肺栓塞,32例(35.9%)患者行肺动脉CT成像(CTPA)检查,证实未发现微小肺动脉栓塞灶.结论 临时性腔静脉滤器能有效地减少下肢骨折合并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围手术期肺栓塞发病率及致死率,并能减少置放永久性滤器所致的中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