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腺样囊性癌又称圆柱瘤 ,主要发生于小涎腺及大涎腺 ,以小涎腺为多见。临床表现以侵袭性生长、进展缓慢及远处转移为特征 ;组织分化较为成熟 ,结构较为复杂。我院自 1985~ 1995年诊治腺样囊性癌 4 8例 ,现将其病理类型及生物学特性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性别和年龄  4 8例中 ,男 2 2例 ,女 2 6例。年龄 2 1~ 72岁 ,平均年龄 5 0岁 ,其中以 4 0~ 6 0岁最多 ,共 36例 ,占 75 %。1.2 部位 腭腺 18例 ,颌下腺 14例 ,腮腺 8例 ,舌下腺 4例 ,其它部位 4例。1.3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均不明显 ,也不具特征性。疼痛和肿块是患者的主要主诉…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资料的总结,旨在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相应的临床资料总结与HE组织学观察.结果 36例患者中,大涎腺发病者多于小涎腺.腺样囊性癌占涎腺癌的28.1%,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10.9%,其中筛状型28例,管状型4例,实性型4例,Ⅱ级28例,Ⅰ级和Ⅲ级分别4例.结论 涎腺腺样囊性癌是涎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浸润性极强,手术以局部大块切除为主,术后复发、转移率均较高,这与肿瘤的发病部位、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和有无神经侵袭等均有关.  相似文献   

3.
4.
涎腺腺样囊性癌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通过对89例经手术治疗的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进行了临床病理的回顾性研究,旨在分析影响腺样囊性癌预后的各种因素。方法 全部资料用SPSS 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根据生命表法(life table)估计各时间点的生存率,并将其绘制为生存曲线,用Wilcoxon(Gehan)检验各组间差异。结果 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提示预后不良的因素包括年龄在50岁以上、临床症状体征出现3个或更多、肿物大于2cm、手术切缘阳性及口底部的腺样囊性癌。临床分期属早期(I,Ⅱ期)、病理分型为腺样型或管状型、神经未受侵犯的患预后优于临床分期属于晚期(Ⅲ,Ⅳ期)、病理分型为实体型、神经受侵。结论 临床分期、病理分型、神经受侵与否是影响涎腺腺样囊性癌患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涎腺腺样囊性癌40例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4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临床病例,了解其发病情况,探讨影响SACC的预后因素。[方法]选择1986年8月~2002年6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涎腺恶性肿瘤手术患者108例,均经病理科确诊,其中腺样囊性癌40例。肿瘤分期按UICC(2002年)TNM分类进行;肿瘤病理参考WHO(1991年)的涎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法。[结果]SACC占涎腺恶性肿瘤的37.04%,腮腺和颌下腺多发,平均患病年龄51.83岁,男女比为1∶1;腺样囊性癌的死亡原因主要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发生在颌下腺和腭部及其他小涎腺的SACC复发率和转移率高,Ⅲ和Ⅳ期相对于Ⅰ和Ⅱ期的复发率高,实性型比腺样-管状型SACC的复发率和转移率高,神经受侵者比非神经受侵者SACC的复发率和转移率高。[结论]SACC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SACC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较高,这与肿瘤的发病部位、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有无神经侵袭情况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穆红  吕翔 《现代医学》2013,(2):144-147
涎腺的基底细胞腺瘤(BCA)与腺样囊性癌(ACC)分别为一种发生于涎腺的良性上皮性肿瘤及一种明显恶性的高度侵袭性癌,二者虽然在生物学行为及患者的预后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但其瘤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却十分相似,在两种肿瘤中均含有导管上皮细胞及肌上皮细胞。因此,二者的鉴别诊断常十分困难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本文中作者着重对BCA及A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等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的相关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对50例濞生癌进行组织分型,嗜神经性观察,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S-100、神经特异性烯酶及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与该肿瘤嗜神经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与组织分型,S-100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酶的表达及二者的共同表达无明显关系,而与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密切相关。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与神经细胞粘分子的表达密切相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患者的临床特征,探究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集2016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笔者医院口腔科腺样囊性癌患者的病例资料38例,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 SACC好发生于腭部、口底等部位,平均年龄为56.7岁,易转移至肺部、骨组织及肝脏等部位,其中T3和T4分期的患者有17例(44.7%),22例(57.9%)有神经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 PNI),17例(44.7%)侵犯淋巴结,术后复发13例(34.2%),PNI与术后复发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淋巴结侵犯与生存率无相关性(P>0.05),手术切缘阳性和术后复发对预后生存率相关(P<0.05),5年生存率为73.7%。结论 SACC是一种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SACC手术切缘阳性、术后复发与预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侵犯与预后生存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10.
董震  毛钊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1):1225-1228
涎腺腺样囊性癌(ACC)占涎腺恶性肿瘤的21.9%~24.0%,是一种生长缓慢,但具有易复发及远处转移特性并最终引起死亡的一种涎腺肿瘤.现就近年来ACC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84例涎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临床诊断指标及预后分析。方法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涎腺癌的特点,采用随访方式追踪观察其预后。结果84例涎腺癌平均年龄为43岁,原发瘤68例,复发瘤16例,多发生于腮腺及腭腺,主要病理类型有恶性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肌上皮癌、皮脂腺癌等,手术治疗后配合化疗,复发率为8%,其1a、3a、5a生存率分别为85%、70%和45%。结论涎腺癌是口颌面部常见恶性肿瘤,临床组织病理学分型很多,且各具有临床病理特征,其预后与病理类型、发生部位、分化程度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亲和型酪氨酸蛋白激酶类受体(TrkA)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的病理类型及嗜神经性中的作用和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法检测6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及35例正常腮腺组织中TrkA的表达,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ACC组织中,TrkA阳性表达率为93.3%,在正常腮腺组织中,腺泡细胞不着色,导管细胞(闰管、纹管、排泄管)有中等强度表达,两者的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TrkA在不同病理类型ACC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嗜神经现象33例,存在嗜神经现象27例,两组间TrkA阳性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生存期分析中,TrkA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TrkA的表达强度与ACC病理类型有高度相关性,ACC与嗜神经性密切相关,TrkA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相关抑癌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万远 《医学综述》2013,19(18):3300-3303
涎腺腺样囊性癌(ACC)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涎腺恶性肿瘤,具有嗜神经侵袭和肺转移特性,其发生和发展是多个基因及产物共同作用的结果.传统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大量的临床研究已初步证实,ACC的癌细胞中存在多个抑癌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从而使细胞失去调控呈无限增殖.目前所研究的基因大多涉及癌细胞的发生、黏附、周期调控和信号转导等方面,对这些基因的研究关系到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CT与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2例ACC的CT与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22例患者中,发生于腮腺7例、上颌窦3例、舌3例、下颌下腺3例、鼻腔2例、筛窦2例、腭1例、气管1例,形态较规则14例,不规则形8例;直径10mm~53mm,平均约29mm;14例行CT检查,平扫5例为均匀等、稍低密度,9例为不均匀等低密度,增强扫描4例均匀强化,10例不均匀强化,内见小斑片状、筛孔状未强化区。8例行MRI检查,T1WI为均匀或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主要为混杂高信号,6例内见小斑片状、筛孔状更高信号区,增强扫描2例均匀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内见小斑片状、筛孔状未强化区。周围结构侵犯9例,淋巴结转移3例,远处转移1例。结论ACC的病理基础决定其影像表现,CT及MRI增强扫描ACC易出现小斑片状、筛孔状未强化区域,并且CT与MRI检查对判断肿瘤侵犯范围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报告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ACC)67例。发病年龄在21~71岁之间,以40~50岁为最多见,发病部位以腭部为首位,其次是舌下腺、腮腺。临床资料表明:ACC术后的局部复发和肺部转移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多发生在术后1~6年。结合临床资料和文献,对ACC的治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外耳道腺样囊性癌误诊的原因及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总结3例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外耳道腺样囊性癌都被误诊,误诊的主要原因是本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及临床医生对其缺乏全面细致的认识.结论:提高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对外耳道可疑的病变组织应行活组织病理检查,早期确诊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施行扩大根治性手术加放疗可获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4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MVD和VEGF进行检测。结果:肿瘤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70%(28/40),MVD均值为(51.2±6.6),显著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5);VEGF高表达组的平均MVD值明显高于低表达组的平均MVD值(P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腮腺腺样囊性癌的理想方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2004年9月-2008年5月江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05例腮腺腺样囊性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给予手术联合放疗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转移率及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复发率、转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手术相比,手术联合放疗治疗腮腺腺样囊性癌可以获得更佳的远期疗效,该联合方案是治疗腮腺腺样囊性癌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9.
细胞粘附分子-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细胞粘附分子-1(ICAM-1)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1例腺样囊性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腺样囊性癌管状型、混合型、实体型中ICAM-1表达率为88.24%,66.67%,25%。31例发肿瘤最大直径≥3cm者无1例高表达,直径<3cm者有12例高表达,12例复发或淋巴结转移;ICAM-1在直径≥3cm和复发转移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直径<3cm及无复发转移者(P<0.01)。结论 涎腺腺样囊性癌ICAM-1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肿瘤进展及复发、转移有关,ICAM-1高表达者复发转移较低。ICAM01可作为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中的表达及其与嗜神经性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NGF在43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它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病理组织学类型和嗜神经性的关系及其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NGF在ACC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GF在嗜神经现象组与无嗜神经现象组间的阳性表达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GF在ACC中的表达强度与ACC病理组织学类型及嗜神经性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该肿瘤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