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甲状腺术中观察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探讨避免因显露而造成医源性喉返神经损伤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与甲状腺外科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同时显露双侧喉返神经的1642例甲状腺手术的病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显露双侧喉返神经,发现右侧2条“非返性喉返神经”。左侧喉返神经主干位于甲状腺下动脉之前、之后和动脉分叉之间的比例分别为27.2%(446/1642)、41.7%(684/1642)和31.2%(512/1642);右侧分别为20.2%(331/1642)、43.4%(712/1642)和36.4%(597/1642)。医源性损伤8例,永久性损伤3例,暂时性损伤5例。神经减压11例,半年内神经功能恢复7例。结论尽管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不恒定,但经验丰富、熟悉喉返神经解剖特点的医师,术中耐心的显露辨认和保护可避免喉返神经的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疾病再次手术中喉返神经的显露与保护。方法回顾性分析214例甲状腺疾病再次手术的临床资料,问隔较近再次手术或甲状腺癌外侵的患者从带状肌外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在上纵膈气管食管沟外侧区或入喉处显露喉返神经,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从肿大淋巴结旁显露喉返神经;再次手术间隔时间较长、良性或肿瘤未外侵的甲状腺癌从颈前中线显露甲状腺,从甲状腺中静脉平面的侧后方或甲状腺下动脉区显露喉返神经。结果全组共解剖显露喉返神经344条(右侧188条,左侧156条),单侧显露84例,双侧显露130例。喉返神经入喉处显露44条,甲状腺中静脉平面的侧后方显露104条,甲状腺下动脉区显露40条,上纵膈气管食管沟外侧区124条,肿大淋巴结旁32条。其中首次手术于外院,术后当天即声音嘶哑的2例,入院再次手术时发现喉返神经在入喉处被缝线结扎。全组喉返神经分支损伤0.87%(3/344)。结论甲状腺再次手术时,熟悉并识别喉返神经正常、变异或病理状况下的解剖,避开粘连、疤痕组织,选择适当的解剖途径显露喉返神经,可降低术中喉返神经的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甲状腺手术中识别喉返神经的有效解剖标志.方法:将355例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为分3组,术中以甲状软骨下角为解剖标志显露喉返神经(甲状软骨下角组)119例,共解剖喉返神经158条;以甲状腺下动脉为解剖标志显露喉返神经(甲状腺下动脉组)118例,共解剖喉返神经155条;以气管食管沟为解剖标志显露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沟组)118例,共解剖喉返神经167条.结果:甲状软骨组喉返神经损伤12条,损伤率为7.59%;动脉组喉返神经损伤8条,损伤率为5.16%;气管食管沟组喉返神经损伤2例,损伤率为1.20%.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气管食管沟为解剖标志识别喉返神经可以有效地降低喉返神经的损伤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甲状腺手术避免神经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解剖观测 12 0例 (左右各 60例 )成人防腐固定标本。结果 喉上神经外支在平甲状软骨上缘与甲状腺侧叶上极上方约 1 2cm处之间 ,两者距离很近 ,其横径为 0 6± 0 2mm。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处横径为 1 4± 0 4mm ,其入喉点至环甲关节 (甲状软骨下角尖 )的距离为 5 2± 1 6mm。喉返神经行于甲状腺下动脉前方者右侧稍多于左侧。左侧沿气管食管沟上行 ,右侧与气管食管沟之夹角为 17 8°± 8 2°。结论 喉上神经外支与甲状腺上动脉关系密切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呈交叉或交织关系 ,显露神经的术式 ,术中以气管食管沟、甲状软骨下角等为标志 ,是显露喉返神经简便、安全、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解剖关系.方法 纳入接受甲状腺切除术患者50例,其中45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5例为良性甲状腺肿.记录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解剖关系.结果 在49.0%的情况下,喉返神经位于甲状腺下动脉前;41.0%的情况下,喉返神经位于甲状腺下动脉后,其余10.0%的病例观察到喉返神经在甲状腺下动脉分支内经过.左、右侧喉返神经与甲状腺动脉位置关系有明显差异,右侧喉返神经多行于动脉之前,左侧喉返神经多行于动脉之后.结论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解剖学关系高度可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甲状腺手术造成喉返神经(RLN)损伤的原因,探讨术中预防损伤的方法。方法:回顾2004年至2006年212例实施甲状腺手术资料,分析RLN的特点。结果:6例患者发生一侧RLN,5例发生在右侧,永久性损伤1例,发生在右侧,暂时性损伤5例,无双侧病例。结论:手术时要掌握喉返神经的三个危险区的操作技巧;掌握喉返神经解剖变异;在做双侧大部切除术时,右侧腺体残留多些,左侧少些;腺叶切除时需掌握甲状腺下动脉与喉返神经的三种关系。术中根据术式要求显露喉返神经可有效避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切除术解剖显露喉返神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8例甲状腺切除术中解剖显露喉返神经的方法及其对喉返神经的保护效果.结果:68例中共解剖显露喉返神经103条(含一条喉不返神经),损伤6例,总损伤率8.8%.其中属暂时性损伤5例,占7.35%,永久性损伤1例,占1.47%.结论:甲状腺切除术中必须熟悉喉返神经的正常解剖及其变异情况,对再次手术、甲状腺癌根治术或对甲状腺背侧肿物行次全切除术时,解剖显露喉返神经是避免其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的显露方式及临床意义,减少术中喉返神经的损伤.方法 回顾性分析49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喉镜检查双侧声带运动情况,所有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并常规显露喉返神经,手术切除范围以CT及术中快速病理为指导,并对喉返神经的显露特点、损伤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共解剖喉返神经624条,左侧304条,右侧320条,未发现有喉不返神经病例.其中有5例术后出现声音嘶哑、音调下降.其中有1例术中证实为肿瘤侵犯喉返神经,予部分神经切除,其余4例术后行电子喉镜检查示一侧声带运动障碍,发声均在4~8周左右恢复.结论 熟悉相关解剖,术中做到有计划、仔细、轻柔的解剖,充分考虑到各种变异因素,能有效避免喉返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的方法及其安全性。方法1458例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1974侧(其中6例为喉不返神经,均位于右侧),经甲状腺下动脉径路显露1915侧,占97%,经喉返神经入喉处及峡部至气管食管沟径路各显露38侧和21侧,分别占1.9%和1.1%。结果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7例,占0.5%,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24例,占1.6%。结论甲状腺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是安全的。显露应从甲状腺下动脉附近开始,至神经入喉处全程显露。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文  谢明均  马昌义 《四川医学》2009,30(11):1728-1730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方法及其对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将甲状腺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显露组(64例)和未显露组(62例),分别进行显露喉返神经的手术和未显露喉返神经(保护喉返神经解剖区域)的手术,经甲状腺下动脉径路显露60例(93.8%);经喉返神经入喉处及峡部至气管食管沟径路各显露3例(4.7%)和1例(1.5%)。结果显露组喉返神经损伤0例,未显露组损伤4例。显露组发生喉返神经损伤的概率显著低于未显露组(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能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显露应从甲状腺下动脉径路,全程显露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RLN)的解剖特点及探查方法,以减少神经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327例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资料。常规显露RLN242例(293条),不显露RLN85例,并对RLN解剖特点、损伤情况和预防进行分析。结果显露RLN者暂时性损伤率为1.65%(4/242),无永久性损伤;未显露者暂时性损伤率为8.23%(7/85),永久性损损伤率为2.35%(2/85),两组暂时性损伤率之间和永久性损伤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7.23%(197/293)的RLN在入喉前分为前后两支,61.09%(179/293)的RLN位于甲状腺下动脉的深面,31.39%(92/293)位于动脉的浅面,4.09%(12/293)穿行于动脉的分叉处,4.13%(10/293)与动脉无关,“非返性喉下神经”的发生率为0.68%(2/293)。结论RLN的行程过程中解剖关系较为复杂,甲状腺手术中有计划地显露RLN可以预防其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喉返神经(RLN)显露在甲状腺全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间116例主动显露201侧RLN的甲状腺全切除术资料。结果116例甲状腺疾病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术中均成功显露双侧或单侧RLN,其中1例右侧非返RLN。RLN永久性损伤0例,暂时性损伤0例,永久损伤率为0。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术中应常规在甲状腺下动脉周围寻找RLN,主动显露RLN可避免其损伤发生,并可提高甲状腺癌手术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13.
The study was done to see the relationship of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s with corresponding inferior thyroid artery with the aim to increase the knowledge regarding variational anatomy in our population. Sixty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s block dissection of thyroid gland along with the surrounding structures containing the supplying vessels and adjacent nerves from 48 male and 12 female cadavers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fixed in 10% formol-saline solution. Fine dissection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toporgaphic relationship of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s with corresponding inferior thyroid artery. The findings were compared between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also with the findings of western researchers. In this study, in majority of the cases the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s were found in their usual location that is posterior to the terminal branches of inferior thyroid artery on the left side and anterior to that artery on the right side. It wa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on both sides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s were also frequently found to pass in between the terminal branches of inferior thyroid artery.  相似文献   

14.
喉返神经及其分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颈部手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30具(60侧)成人颈部尸体标本,对喉返神经及其分支进行定位观测,并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喉返神经横径为(1.92±0.35)mm。(2)喉返神经行于气管食管沟内,但也有少部分离开一定距离斜行人沟内,尤以右侧常见。(3)87.0%喉返神经分支形态呈树枝状;13.0%喉返神经分支与分支或分支与交感神经间吻合成袢状。(4)喉返神经在喉外一般有2-5条分支,以3、4支型多见,占71.7%。(5)93.3%喉返神经的喉支在距甲状软骨下角尖端(16.5±7.2)mm处分为前、后支,喉外支多在其下10.5~70.2mm范围内发出。前、后支可在甲状软骨下角尖端的前下、后下和直接下方入喉。(6)61.7%喉返神经分支发出部位在甲状腺下极平面以上,距甲状腺下极(10.2±7.1)mm;4.0%分支发出部位与甲状腺下极相平齐;31.7%在其平面以下,与之距离为(8.5±5.6)mm。(7)喉返神经位于甲状腺下动脉主干之后者为多见,占46.7%;但左右有明显差异,左侧神经位于动脉之后的多见,而右侧神经位于动脉之前的多见。结论在颈部手术中应注意喉返神经的各种变异,通过显露和辨认喉返神经防止其损伤。  相似文献   

15.
邓保平 《医学综述》2011,17(4):588-590
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如何避免喉返神经损伤成为甲状腺手术的难点,以往通常采取保留部分背侧甲状腺组织方法避免喉返神经损伤,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解剖喉返神经能够减少喉返神经损伤,同时做到甲状腺全切术中真正的甲状腺全切。因此,建议与喉返神经关系密切的手术,尤其甲状腺全切术时采取解剖喉返神经以减少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术中喉返神经的观察与测量为甲状腺手术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通过术中观察和测量接受甲状腺手术病人的喉返神经的解剖特点及其"区域解剖变异",总结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措施及保护技巧。结果勾绕动脉后上行的喉返神经多数(62.54%)位于气管外侧缘中下1/3的深面;左侧喉返神经与气管侧壁距离为(5.63±0.58)mm;右侧喉返神经距离为(6.47±0.98)mm。走行于甲状腺背侧叶的喉返神经大部分(63.96%)位于左右侧叶中内2/5。喉返神经分叉大部分(67.14%)位于甲状腺下极的后外下方与甲状腺下极水平距为(0.624±0.021)cm。结论熟悉喉返神经的解剖特点,有选择的进行喉返神经显露,掌握喉返神经的显露技巧,能够有效的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喉返神经在颈部的局部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避免在甲状腺手术中误伤喉返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5具(男30具,女15具)成人尸体的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进行解剖,以观测二者的解剖关系。结果:喉返神经平均横径为1.93±0.35mm。喉返神经入喉支以2~5干型的为多见,占68.9%。甲状腺下动脉的直径为2.61±0.23mm。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之间的关系,左右侧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喉返神经横径平均在1.93±0.35mm之间;喉返神经在甲状腺峡平面分支的最为普遍;神经行于动脉主干之后的有48.9%,为多见;神经行于动脉前及动脉分支的例数差不多,左侧神经行于动脉之后的多见,而右侧神经行于动脉之前的多见,左右有明显差异,在临床外科颈部手术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