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经阔筋膜张肌臀中肌间隙入路带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头坏死的解剖学基础,总结用该术式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经验.方法:在尸体解剖和模拟手术的基础上,对2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施行阔筋膜张肌臀中肌间隙入路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手术.结果:28例成功完成股骨头坏死病灶清除带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移植+钽棒内固定术.平均切口长度9.3 cm,平均手术时间6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60ml,术中输血3例,均为200 ml.结论:阔筋膜张肌臀中肌间隙入路行股骨头坏死修复术切口小,组织损伤轻,出血少,显露良好、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3.
背景:由显微外科技术在股骨头坏死治疗的运用中发展而来的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联合植骨为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方法之一。 目的:通过回顾及分析对于大转子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从不同层面对大转子骨瓣移植术的研究进行探讨。 方法:以“Osteonecrosis Femoral Head、greater trochanter bone flap”或“Osteonecrosis Femoral Head、 bone flap”或“Osteonecrosis Femoral Hea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72年1月至2011年10月);以“股骨头坏死、大转子骨瓣”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1979年1月至2011年10月)。选择以大转子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根据纳入标准共46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关于目前较常用的病灶清除+带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联合打压植骨+游离髂骨瓣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报道甚少,此术式结合了皮质骨的生物力学优势,同时又有带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加松质骨粒提供良好的血供环境,能很好的解决血供与力学重建的平衡性,达到股骨头的生理重建。  相似文献   

4.
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头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在32例经红色乳胶灌注过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测量了旋股外侧动横支的起始,走行位置和分支。观测了供应股骨大转子前外侧血供的来源,可切取大转子骨瓣3.5×2.0×4.0cm。从而设计了带旋股外侧血管横支的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本文还对手术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大转子骨—骨膜瓣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股骨干骨缺损、骨折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标本上对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进行解剖学观察,设计了以该血管为蒂大转子骨瓣转位修复股骨干中、上段及股骨头颈部骨折、骨缺损。结果:该动脉外径2.5mm,长度5.1cm,在股外侧肌深面和外缘发出2~4支外径在0.4~1.1mm的骨膜支到大转子前外侧,供应范围3.5cm×2.0cm×3.5cm。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大转子骨瓣移位修复股骨中段或上段骨缺损具有可行性,临床应用1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为临床应用大转子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及手术方式。方法:在52侧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对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升支的臀中肌支走行、分布及臀中肌的形态、血供来源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起始点外径(2.5±0.8)mm,其上行支分布于大转子前外侧部,供血范围4.0cm×2.0cm×3.5cm,下行支分布于股骨前外侧的骨膜,供血范围9.7cm×4.6cm。臀中肌支起点至入肌点的距离为(3.5±0.8)cm,血管在近臀中肌止点处有小动脉穿出至大转子上部和外侧面。臀中肌由多条血管供血,诸血管肌支在肌肉内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网。结论:可设计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联合升支的臀中肌支为蒂大转子骨(膜)瓣,移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股骨中上段缺损的手术方式,并具有血供可靠、操作简便、术式灵活多样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检测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移植修复前后股骨近端的力学特性变化,验证该术式力学安全性及有效性,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单侧ARCO Ⅲ期股骨头坏死并行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股骨近段的螺旋CT扫描,应用专业医学建模软件MIMICS及HYPERMESH建立正常、坏死和修复三组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模拟人体站立及运动等小同情况,设置边界条件和加载条件,执行计算.结果:三组模型大转子及股骨颈前方均表现为低应力低应变区;坏死模型可见部分压力骨小梁被破坏呈囊性变,其与正常骨小梁交接处存在应力集中;修复模型股骨近端的力学特性与正常模型相近,结果明显优于坏死模型.结论: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转移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侧成人尸体上观察了股深动脉的类型,测量了各分支的长度和外径。结果:股深动脉主要从股动脉后方(60%)和后外侧(26%)发出,分为深全干型(60%)、深外干型(20%)、深内干型(14%)和深孤独干型(6%)。各主要血管外径为:股深动脉5.7±1.6mm;旋股内侧动脉3.6±1.0mm,其升支2.0±0.9mm;旋股外侧动脉3.7±1.1mm,其升支2.5±0.8mm。结论:该项研究为提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提供了详尽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经乳胶灌注防腐成人下肢标本20侧及新鲜成人下肢标本2侧,观察股深动脉的起点方位及分支类型,测量股深动脉及各分支长度和外径以及各分支起始部的角度.结果 股深动脉主要从股动脉后方(36.4%)和后外侧方(36.4%)发出,旋股内侧动脉从股深动脉发出(72.7%),从股动脉发出(27.3%).各主要血管的长度为:股深动脉(19.22±10.19) mm,其根部距腹股沟韧带的距离为(38±11.78)mm;旋股内侧动脉(12.56±6.17) mm;旋股外侧动脉(13.93±11.04) mm.各主要血管的外径为:股深动脉(5.20±1.57)mm,旋股内侧动脉(3.64±0.99) mm,其升支(2.66±0.99)mm;旋股外侧动脉(4.48±1.19) mm,其升支(2.12±0.59) mm.旋股内侧动脉升支以与主干成接近90°的夹角;旋股外侧动脉与其升支间约呈115.82°夹角.结论 熟悉股动脉应用解剖,有利于完善这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第1穿动脉升支大转子骨瓣在股骨颈(距)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报道应用第1穿血管升支大转子骨瓣转位重建股骨颈(距)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第1穿动脉的分支分布情况。结果:股深动脉于小转子尖下方4.5±1.7cm处发出第1穿动脉,外径为2.8±0.7mm,第1穿动脉分为升支和降支,升支走向大转子方向,发出外径1.0mm以上的肌骨膜支,分布于臀大肌下部和大转子等处,并参与十字吻合。自1991年始,以第1穿动脉为蒂切取大转子骨瓣转位修复股骨颈和股骨距缺损8例,疗效满意。结论:以第1穿血管为蒂的大转子骨瓣,可用于股骨颈及股骨距缺损的修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2.
旋肱后血管为蒂肱骨骨膜瓣移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肱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一种新的显微外科修复方法。方法 :在 3 2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 ,解剖观测了旋肱后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 ,设计了以旋肱后血管为蒂肱骨骨膜瓣移位术。结果 :旋肱后动脉在出四边孔即距肱骨大结节顶点下 5 .6± 0 .9cm处发大结节骨膜支和三角肌肌支 ,本干循肱骨外科颈后面向前行并与旋肱前动脉吻合。大结节骨膜支起点管径为 1.2± 0 .2mm ,向大结节顶点走行 ,沿途分 4~ 5条侧支呈扇形分布于大结节后外侧面骨膜 ,供骨面积可达 3 .0cm× 5 .0cm。结论 :以旋肱后血管为蒂肱骨骨膜瓣移位可用于修复肱骨头缺血坏死 ,方法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13.
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为切取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的髂骨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6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的走行、分支和分布。结果 :臀中肌支入肌点距髂前上棘平面下方约 5cm ,入肌后臀中肌支主干与纵轴呈 35°~ 40°夹角行向髂骨后上方 ,沿途分出诸升支以第一升支为优势支。结论 :设计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髂骨瓣的改良术式 ,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和骨瓣血供丰富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以第1或第2穿动脉为蒂骨瓣转位重建股骨距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为带血管蒂骨瓣转位重建股骨距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对第1、2穿动脉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和骨膜支进行详细的解剖学观察。结果:股深动脉在小转子尖下4.5±1.3cm、9.3±2.7cm处分别发出第1、2穿动脉,外径分别为2.8±0.7mm、2.4±0.6mm。穿动脉发出1~3支外径在1.0mm以上的肌骨膜支,分布于股骨后部中上段骨膜。结论:可以第1或第2穿动脉为蒂设计股骨瓣,可转位重建股骨距或修复股骨颈。  相似文献   

15.
旋肱前血管外侧降支为蒂肱骨上段骨膜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带旋肱前动脉外侧降支为蒂的肱骨上段外侧面骨膜瓣痊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在38侧经动脉环绕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对旋肱前上侧降支的来源、走行、分布进行了了解剖学观测,并在4侧标本上不幕拟手术实验。结果:旋肱前动脉经 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深面,绒上科颈外进至结节间沟外侧缘分别分出升支和降支。升支上行分布于肱骨头和小结节部。降支有2条分别沿胸大肌止腱内、个侧紧贴骨膜下行,为内侧降支和外侧降支。外侧  相似文献   

16.
预构真皮下薄型皮瓣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预构知名血管真皮下薄型皮瓣的可行性以及修复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用新西兰大白兔45只,将大白兔耳后动脉静脉预置在颈部皮下,分别在2、3、4、5、6周制成岛状皮瓣,14d内分组进行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自2001年1月起,用同样技术,临床应用预置旋股外侧血管降支于大腿内侧真皮下,5周切取该血管为蒂的真皮下薄型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掌、手背、足背等处的皮肤缺损11例。结果:8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皮瓣边缘少许坏死,换药治愈,创面得到满意修复。结论:预构以旋股外侧血管降支的真皮下薄型皮瓣可行,为临床治疗复杂皮肤缺损提供了一种有效修复方法。但预构皮瓣的基础理论及扩大应用有等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和横支骨瓣转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为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和横支的骨瓣转位,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经4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对旋股外侧血管的升支、横支和降支的走行和分布进行了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结果:设计了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和横支的骨瓣,以降支为带转移到股骨干中下段的手术方法。结论:本研究证明了该方法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可行性,并有简便、易行和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以内踝前或跗内侧血管为蒂第一楔骨瓣转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第一楔骨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和分布.内踝前动脉和跗内侧动脉恒定地紧邻胫骨前肌腱两侧走行,分别发2~6支和2~9支外径0.2~0.8mm的骨膜支至第一楔骨背内侧面.以内踝前血管或跗内侧血管为蒂可截取约1.5×1.0×0.5cm大小的骨瓣,经摹拟手术和临床应用,证实是修复距骨颈骨折、距骨体缺血性坏死以及踝足部诸关节植骨融合的一种简易可行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