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性长QT综合征长期误诊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28岁,反复晕厥24年,加重1年。患者24年前惊吓后突发晕厥,意识丧失,摔倒在地,2~3min自行缓解,此后8年中每年发作晕厥1~2次。12岁~19岁的7年中无晕厥发作,近8年晕厥次数再次频繁,近1年,每3个月发作1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7岁。反复晕厥20年,发作频繁3年(每年3~6次),于1990年4月7日入院。晕厥发作时突然跌倒,意识丧失,约1~2分钟自行缓解,严重时伴抽搐及大小便失禁。情绪激动可诱发晕厥。患者家族中无近亲婚配及聋哑史。其姐姐有类似晕厥史,20岁猝死;父亲  相似文献   

3.
朱俊清 《山东医药》2009,49(31):118-118
据国外统计,人群中约20%至少发生过一次晕厥,6%的住院者及3%的急诊者因晕厥而就诊。2006年10月-2008年10月,我们对18例疑诊为心源性晕厥患者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15例患者明确了病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2 岁,因"反复晕厥 3 年,胸痛伴晕厥 1 次"入院.患者 3 年前起反复发作晕厥,发作前于运动中突发头晕、黑矇,随即晕厥,每次持续约 10~20 min,曾行心肺复苏后苏醒,醒后感胸前区发紧、疼痛,约 5 min 后缓解.既往多次就诊于外院,未查明病因.患者于运动中再发晕厥,症状同前,就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性晕厥常见的发病病因。方法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晕厥待查收住院的患者252例,年龄≥60岁并符合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诊断标准的老年性晕厥患者131例,统计年龄、性别、晕厥发生时体位、诱发因素、伴随症状、意识丧失的持续时间、既往史及相关辅助检查等资料,分析各类晕厥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结果 131例老年性晕厥患者占同期全部晕厥的52.0%(131/252),神经介导性晕厥为43.5%(57例),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38例,情境性晕厥15例,颈动脉窦高敏性晕厥3例,精神疾病所致晕厥1例。心源性晕厥为32.8%(43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19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4例,快-慢综合征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2例,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5例,泵衰竭4例,束支传导阻滞3例。神经系统疾病所致晕厥为12.2%(16例)。其他原因晕厥为7.6%(10例)。原因不明为3.8%(5例)。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族史、治疗依从性、糖尿病及血脂异常为神经源性晕厥、心源性晕厥患者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老年性晕厥的主要原因为神经介导性晕厥,其次为心源性晕厥,其他原因较少见。  相似文献   

6.
直立试验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韦凡平 《心脏杂志》2002,14(2):180-180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晕厥类型 ,倾斜试验是确诊这种疾病的主要方法 [1 ]。但大多数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于直立时 ,我们用直立试验检测了 2 0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 ,以探讨用这种简单方法替代倾斜试验来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有反复晕厥史并经临床检查排除了心、脑血管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2 0 (男 11,女 9)例 ,年龄 17~ 5 1岁。晕厥病史 1个月~ 5年 ,症状发生于较长时间站立时 13例 ,卧位或坐位站起后 2例 ,大便后站起时 2例及直立排尿时 3例。1.2 方法 所有患者试验前停用任何药物 3d。试验…  相似文献   

7.
晕厥指意识短暂的完全丧失伴有姿势紧张的消失,持续几秒至几分钟自行恢复。晕厥占急诊病房1%左右,占青年人1/3~1/2。心源性晕厥总死亡率30%,年猝死发生率20%。晕厥原因系复合性心血管病因(表),频繁的晕厥可能为多因素,病人常不能获得肯定的诊断,仅50%能明确晕厥原因。系列无创检查技术有助于确定心源性晕厥的病因,这些无创检查均应用于创伤性检查(如电生理检查)之前。  相似文献   

8.
埋藏式心律失常追踪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不明原因晕厥与严重心律失常有关,对这类晕厥,诊断精度和效率最高的方法是为患者安装埋藏式心律失常追踪器(ILR)。不论患者有无症状,新一代ILR可在长达3年的监测期内,借助手动/自动存储模式选择性捕捉有意义事件前/后的心电信息,明确心律失常与患者晕厥有或没有相关性,进而大大改进晕厥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转归。  相似文献   

9.
53岁男性,因4天来晕厥3次入院,入院后再次晕厥时心电图示全心停搏达5.8 s,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患者仍有晕厥发作,发作时起搏器工作正常。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示右侧颈部肿瘤、局部淋巴结肿大。诊断为颈动脉窦综合征,行颈部肿瘤及肿大淋巴结切除后患者未再出现不适。关闭起搏器,随访2年未出现黑矇或晕厥。  相似文献   

10.
晕厥是一种常见症状。神经介导性晕厥预后良好;直立性低血压导致的晕厥猝死风险较低;心源性晕厥预后差,有些可能是猝死先兆。经初始评估,约1/3的晕厥患者原因不明,因此对晕厥的危险分层十分重要,决定了对患者的临床处理策略。2017年ACC/AHA/HRS晕厥诊断与处理指南将晕厥分为短期风险和长期风险。不同于以往版本,该版指南将男性、年龄、肿瘤、脑血管疾病、糖尿病、CHADS-2评分高和肾功能也纳入危险分层。2018年ESC发布的晕厥诊断和处理指南根据病史、体征、辅助检查,将患者分为高危和低危,并建议对高危患者积极检查,治疗,对低危患者以进行患者教育、改变生活方式及行物理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1.
以排尿性晕厥为表现的膀胱嗜铬细胞瘤三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排尿性晕厥为主要表现的膀胱嗜铬细胞瘤临床上罕见 ,现将我们收治的 3例报道如下。例 1 女性 ,32岁。因反复排尿后晕厥 1年 ,血压增高半年入院。患者于 1987年 5月一天晨起排尿后突然晕厥约10min ,醒后疲乏、心前区不适。此后每月类似发作 1~ 2次 ,多次就医诊断为“排尿性晕厥”。入院前 1次发作后有头痛、头昏、心悸和出汗 ,检查血压 192 / 15 0mmHg(1mmHg =0 .133kPa) ,予以多种降压药治疗 ,血压随有无排尿晕厥而波动在 140~ 190 / 10 0~ 15 0mmHg。既往体健 ,血压 90 / 6 0mmHg。无高血压家族史。查体 :T 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2017年7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诊断为不明原因晕厥, 并植入ICM的患者45例, 其中男29例, 女16例。中位年龄52.6岁, 年龄范围11~87岁。所有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 随访内容包括是否再次发生晕厥及晕厥前兆事件、ICM程控读取随访期间记录到的事件。若患者出现晕厥, 则及早行ICM程控。结果随访(15.0±12.3)个月, 15例(15/45, 33.3%)患者再发晕厥或晕厥前兆, 其中9例为心动过缓导致的(窦性停搏7例,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 2例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1例为心房颤动(房颤), 另有3例意识丧失发作时ICM未记录到心律失常事件, 后经脑电图证实为癫痫。在心源性晕厥患者中, 9例植入永久起搏器, 2例选择药物治疗, 有1例室速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结论 ICM可有效提高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3.
268名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电生理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晕厥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 ,其病因多种多样。尽管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倾斜试验对部分心源性和神经血管性晕厥患者可作出诊断 ,但仍有近一半的晕厥原因通过无创性的检查难以确诊 ,需要进行有创性电生理检查。本文对 2 68名原因不明晕厥患者的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病例选择与电生理检查方法 所选病例为 1 990年至2 0 0 0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因晕厥原因不明接受过电生理检查的患者。这些患者均有过 3次以上的晕厥发作 ,且通过无创性检查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窦试验、倾斜试验等未能明确晕厥…  相似文献   

14.
植入心电记录器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诊断复发性晕厥的“金标准”是发作当时的心电图[1] 。但是由于晕厥的偶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等特点 ,往往很难获得发作当时的心电图。植入式心电记录器 (Insertablelooprecorder ,ILR)埋植于皮下 ,进行 14~ 18个月的心电监测 ,可获得晕厥发作时心律变化的确切资料。本文简述了如何做到随时获得稳定、清晰的心电记录波形 ,明确诊断晕厥病因的护理配合技术 ,并附一例ILR植入患者的随访结果。1 病例资料患者 ,男性 ,74岁 ,反复发作性晕厥 3年。先后多次门诊检查及 3次住院治疗 ,但是诊断仍然不明确。 2 0 0 2年 3月 2 9日再次入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ICM)对不明原因晕厥、心悸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纳入因不明原因晕厥或心悸患者184例(晕厥144例, 心悸40例), 其中99例患者(晕厥77例, 心悸22例)接受ICM植入, 植入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直至出现晕厥或心悸事件, 随访时调取ICM记录的心电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85例未植入ICM患者(晕厥67例, 心悸18例)行常规随访。结果植入ICM组随访时间为(29.3±9.3)个月, 未植入ICM组随访时间为(27.2±10.4)个月, 两组晕厥和心悸的总检出率38.4% 比 3.5%(P<0.001), 晕厥事件检出率40.3% 比 3.0%(P<0.001), 心悸事件检出率31.8% 比 5.6%(P<0.05)。结论 ICM可以提高不明原因晕厥、心悸患者的诊断率, 对于不明原因晕厥、心悸的患者建议尽早植入ICM。  相似文献   

16.
起搏器电能耗竭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 ,男 ,70岁。主因起搏器术后 6年 ,阵发性晕厥 3d入院。自述 6年前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多次发生晕厥在外院行心室起搏器 (VVI)置入术 ,起搏频率为 6 0 /min ,术后患者一切不适症状停止。本次主因 3d前上下剧烈起蹲活动后 ,出现晕厥 ,当时未曾在意 ,待病情缓解后 ,到医院行心电图检查示 :起搏器呈VVI工作方式 ,起搏器功能正常。在第 2、3d多次出现晕厥现象 ,随后就诊我院。门诊以“起搏器术后 6年 ,晕厥原因待查”收住。入科后查 :T36 /min ,P6 0 /min ,R2 0 /min ,BP12 0 / 80mmHg( 1mmHg =0 .133kPa) ,发育正常 ,神清语晰 ,头颅…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36岁。3年来心慌、晕厥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14岁,反复发作胸闷、心悸、晕厥5年。患者上述症状常发生在活动中或运动后,多数伴情绪激动,发作时心悸、乏力,可伴晕厥、意识丧失,小便失禁。每次晕厥20s至5min不等,可自行恢复神志。就诊时心电图正常,脑电图未见异常。动态心电图示:最慢心率47bpm,其他无特殊异常。自行在家服中药治疗。3个月后再次晕厥、意识丧失并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19.
<正>晕厥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3%,在急诊患者中约3%,住院患者中约6%。引起晕厥的原因有很多,但大多原因不明,其中,与神经反射有关的晕厥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和排尿性晕厥等[1]。VV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不明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114例女性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情况。方法选取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心内科2002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4例女性VVS患者,直立倾斜试验(HUTT)检查资料完整。入院后均进行相关治疗,出院前均进行系统宣教,随访至2014年9月。回顾性分析其年龄分布情况、HUTT检查结果、疾病分型、晕厥前诱因、晕厥先兆症状、HUTT检查时晕厥及晕厥先兆症状、随访时转归情况。结果年龄分布:12~19岁8例、20~29岁4例、30~39岁10例、40~49岁31例、50~59岁21例、60~69岁28例、≥70岁12例。HUTT检查结果:基础倾斜试验阶段阳性30例,药物激发试验阶段阳性84例。疾病分型:血管抑制型(VD型)53例(46.5%),心脏抑制型(CI型)12例(10.5%),混合型(MX型)49例(43.0%)。50例(43.9%)患者就诊前晕厥发作1次。89例(78.1%)患者晕厥前有具体诱因,其中部分患者有多种诱因。98例(86.0%)患者有晕厥先兆症状,其中胸闷、头晕和全身出汗为最常见的3个先兆症状。110例(96.5%)患者在行HUTT检查时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症状,其中64例(58.2%)患者同时出现3种或3种以上的先兆症状。78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70例患者未再次发生晕厥,8例患者仍有晕厥发生。结论了解女性VVS患者的发病特点有助于临床尽早明确诊断,且系统的宣教能有效预防VVS跌倒伤害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