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53例ITP患儿及15例非ITP的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G、M)的水平,并分别进行ITP与非ITP的进行配对比较,ITP的PAIg与血小板计数行相关分析,ITP急性期与恢复期进行比较.结果 ITP患儿的PAIgG, PAIgM和PAIgA分别为(77.00±20.99)%、(62.02±24.91)%和(48.98±25.36)%,明显高于非ITP的(28.47±32.52)%、(5.13±9.19)%和(10.27±17.09)%(P<0.01).PAIgG、PAIgM和PAIg与血小板计数呈高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86、-0.79和-0.60,急性期PAIg高于恢复期(P<0.01).结论 血小板相关抗体可作为诊断ITP的重要参数,可与非ITP的患者进行鉴别,其数值(尤其PAIgG)与血小板计数呈高度负相关,并与预后密切相关.流式细胞术可快速、有效、准确地测定PAIg.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咖啡酸片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将40例ITP患者随机均分为泼尼松或地塞米松联合咖啡酸片治疗组(A组)、泼尼松或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B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结果两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4周,A组、B组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且A组血小板增加程度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咖啡酸片联合糖皮质激素对ITP的短期疗效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正>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现已证明血小板表面相关IgG(PAIgG)值,在ITP患者中及某些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均明显增高。它可作为ITP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估计的指标。我们采用悬液相放免法测定了64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PAIgG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与网织血小板(RP)、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改良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捕获血小板抗原试验(MAIPA)测定ITP(86例)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30例)患者血浆中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GPⅡb-Ⅲa以及P-选择素自身抗体,同时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相应的RP%及PAIgG.结果 ITP组MAIPA、RP%和PAIg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2.79%、80.23%和70.93%;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分别为6.67%、23.33%和36.67%;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三种方法检测ITP结果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MAIPA是ITP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多种抗体应用可以提高其敏感度.MAIPA联合PAIgG及RP测定有益于ITP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曾明  程樱  钱婷  侯伶俐 《河北医药》2016,(10):1494-1497
目的 研究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检测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诊断作用研究.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ITP患者50例(A组),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20例(B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20例(C组),另征集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D组.测定4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以及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PAIgM水平,对ITP患者进行病情分级,并对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统计各个分级的ITP患者及不同疗效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结果 4组PLT、PAC-1、PAIgA、PAIgG、PAIgM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AIgA、PAIgG、PAIgM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患者(P<0.05).ITP 1、2、3级患者PAIgA、PAIgG、PAIgM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ITP分级升高,患者PAIgA阳性率呈升高趋势(r值分别为0.712、0.614、0.732,P<0.05).显效、进步、无效组患者PAIg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效果的改善,PAIgA阳性率呈降低趋势(r=0.642,P<0.05).显效、进步、无效组患者PAIgG、PAIgM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疗效改善,患者PAIgG阳性率呈升高趋势(r值分别为0.723和0.721,P<0.05).结论 ITP患者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较正常人有所升高,且血小板相关抗体高低与病情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助于临床ITP的诊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获得性纯巨核细胞再生障碍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8例AA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同一时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1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巨核细胞(MK)、血小板(PLT)计数、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及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PAIgG)进行测定.结果 MK总数AATP组明显减少甚至缺如,ITP组明显增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1.5)vs(195.0±47.3),P<0.01].AATP组在MPV正常范围,ITP组大于正常[(7.1±2.4)vs(14.5±3.8),P<0.05].初诊时PLT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IgG阳性率AATP组55.6%,ITP组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ATP是临床上少见的以巨核细胞再生障碍伴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与ITP有本质区别.AATP在治疗上存在一定难度,在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康力龙及环孢素A能获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的表达水平与循环血小板计数的关系,以明确肝病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采用放射免疫竞争法测定血清TPO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慢性肝炎组与肝硬化组的血清TPO水平比较,肝硬化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外周血小板计数,肝硬化组明显低于慢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P<0.01)。随着肝脏损伤的加重,血清TPO水平逐渐升高,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P<0.01)。肝硬化组中,血小板减少28例(66.7%),血小板正常组和血小板减少组血清TPO水平无差异,血小板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脾切除组与脾未切除组血清TPO水平无差异,血小板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硬化时血小板减少不太可能用TPO不足解释,肿大的脾脏对血小板的瘀积和破坏还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ELISA)定量测定方法检测17例ITP患儿治疗前后TGF-β1水平、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并与16例正常健康儿童血清TGF-β1、血小板计数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ITP患儿血清TGF-β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TP患儿治疗前血清TGF-β1水平均高于治疗后(P<0.01);血清TGF-β1高者,治疗过程中血小板计数恢复较慢。相关分析显示:TGF-β1水平与患者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与骨髓内巨核细胞数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 TGF-β1参与ITP的发病过程,其水平与血小板变化密切相关,可能与机体免疫机制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探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140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PAIgG、PAIgM、PAIgA3项联合检测。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伴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PAIg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血液肿瘤组和肝病患者组PAIg阳性略高于正常对照组。ITP、SLE的PAIgG、PAIgA、PAIgM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肿瘤组和肝病患者组则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AIg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必要时也可作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在巨核细胞系改变的原因。方法观察47例ITP患者,其中急性ITP20例,慢性ITP27例的巨核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结合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的分析。结果急性IT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颗粒巨核细胞增多(P<0.05),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减少(P<0.05),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急性IT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1),慢性IT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急性ITP组与慢性ITP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观察ITP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系及血小板参数的改变,有助于对ITP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的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选取50例妊娠合并ITP患者、50例GT患者、50例正常妊娠女性、50例非妊娠期育龄女性ITP患者及50例正常育龄女性的外周血,检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并分离血清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  相似文献   

12.
对81例急、慢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ITP)病人和30例正常人献血员外周血管的血液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了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发现ITP病人和正常献血员之间的PAIgG有明显差异,而PAIgM和PAIgA在急性期ITP则有明显上升的诊断意义,但对慢性ITP诊断上,PAIgM和PAIgA检测结果均值变化不大,故无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CsA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采用CsA治疗21例难治性ITP患者并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小板抗体、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CsA治疗难治性ITP总有效率为62%,其中显效率为29%,治疗前血小板计数为(19.10±6.97)×109/L,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为(66.14±52.54)×109/L,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血小板抗体(PAIgG)下降(P<0.01)。治疗前CD4为(0.30±0.05),CD8为(0.32±0.05),CsA治疗后CD4、CD8均降低,分别为(0.29±0.03)、(0.25±0.06),但是CD8降低最明显(P<0.01),CD4/CD8较治疗前升高(P<0.01)。结论CsA主要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起治疗作用,对大多数患者来讲,毒副反应较轻微,可以耐受,可作为难治性ITP的一种有效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4.
皮质类固醇、脾切除和免疫抑制剂曾被应用于特发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但是,某些病例对所有这些治疗均无反应。最近,Imbach等介绍一种对这些难治性病例特别有效的新疗法——大剂量r-球蛋白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本文探讨这种治疗对血小板计数增加的机理。病人和方法 ITP的诊断根据下列标准:血小板减少在3个月以上,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加,无明显脾肿大,并除外已知发病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本文5例病人均给予免疫球蛋白“Veno-globulin-1”(日本绿十字有限公司产品),0.4g/kg/天,静脉注射,连续5天。测定抗血小板抗体效价、血小板相关IgG(PAIgG)和循环血中免疫复合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归纳总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骨髓象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情况,分析各种治疗的效果与骨髓巨核细胞增生度和PAIg表达的关系及疾病的转归的情况,阐明骨髓检查对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性。方法收集广州市五家三级甲等医院,1997至2008年近11年间住院的所有诊断为ITP的患者共198例,其中激素治疗有效136例,激素禁忌9例,激素治疗无效53例,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脾切除组21例,免疫抑制剂组3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者占84.1%,激素治疗效果优于巨核细胞减少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脾切除组中巨核细胞增多者与减少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抑制剂组中巨核细胞增多者与减少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115例患者行PAIg检测,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者抗体阳性率高于巨核细胞减少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抗体阳性者激素治疗效果优于抗体阴性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脾切除组中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抑制剂组中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PAIg阳性且激素治疗、脾切除术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者,其抗体水平治疗前后对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3种治疗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ITP患者中,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者占大多数,其PAIg阳性率高于巨核细胞减少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巨核细胞数和PAIg表达相关,脾切除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与巨核细胞数和PAIg表达无关。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于ITP的诊断,是一项必要的方法,巨核细胞数及PAIg水平有助于激素疗效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及健康对照血小板表面GPⅡb/Ⅲa的阳性表达率。结果ITP、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数较健康对照明显减少(P<0.01),ITP组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表面GPⅡb/Ⅲa的阳性表达率较健康对照明显减少(P<0.01),ITP较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小板GPⅡb/Ⅲa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GPⅡb/Ⅲa对ITP的诊断、鉴别诊断指导用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沈桂芳  季强  方代华  安琪 《河北医药》2008,30(4):473-475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率、规律和意义。方法选择初诊ITP患儿273例,ITP的治疗随机分为2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组为治疗1组;泼尼松及氢化考的松为治疗2组。以血小板计数≥500×109/L(重复2次)为血小板增多。结果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率占11.7%,治疗1组发病率明显高于治疗2组(P<0.05),且出现时间早,2组出现血小板增多症的时间分别为(7.7±2.4)d和(9.8±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1岁19例(59.3%),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血小板计数有>1000×109/L4例,>700×109/L者均属治疗1组且<1岁的患儿;激素减量及停用后血小板降至300×109/L以内的时间分别(11.2±4.2)d和(6.5±2.5)d,治疗2组恢复较快(P<0.01)。结论ITP治疗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并不少见,大剂量IVIG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ITP有引起血栓的危险,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长春地辛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有效性,找出其适应证。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30例,所有患者选用长春地辛治疗,根据疗效将其分为2组,治疗有效组16例(53.3%),无效组14例(46.7%),分析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新诊断;持续性;慢性)、抗核抗体阳性率及既往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等方面对长春地辛疗效有无影响。同时分析两组患者在长春地辛治疗前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宽度、大血小板比率及骨髓巨核细胞上的差异。结果治疗无效组抗核抗体阳性率高于有效组(P<0.05),治疗有效组血小板宽度(17.42±3.87)、大血小板比率(43.40±9.22)值均较无效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长春地辛治疗ITP在抗核抗体阴性、大血小板比率及血小板宽度显著升高者有较好的疗效,无严重不良反应,且骨髓巨核细胞数量不影响最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血清IgE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清IgE水平与ITP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62例新诊断ITP患儿,检测血清IgE水平,其中血小板计数(PLT)<20×109/L患儿22例为ITP 1组,20×109/L9/L患儿40例为ITP 2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ITP患儿IgE水平、IgE阳性(IgE>100 IU/mL)患儿与幽门螺杆菌(Hp)及血小板相关IgG抗体(PAIgG)阳性率的关系。结果:ITP 1组和ITP 2组IgE水平阳性率高于对照组(χ2=11.89,P<0.05);ITP 1组和ITP 2组IgE水平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χ2分别为9.28、8.23,P<0.05)。IgE阳性与IgE阴性患儿中Hp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9,P>0.05);IgE阳性与IgE阴性患儿中PAIgG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6,P>0.05)。结论:血清IgE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了ITP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下简称ITP)是一种免疫性血液系统疾病。自1975年Dixon以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测定了血小板表面相关IgG(Platelet Associated IgG,简称PAIgG)以来,国内外已经有20多种实验方法,使ITP的免疫发病更加清楚。最近我们应用徐氏的“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简称ELISA),对30例慢性IT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