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癌CT扫描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54例经胃镜活检、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胃癌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患者中早期胃癌1例,进展期胃癌53例。其中BorrmannⅠ型(蕈伞型癌)8例、BorrmannⅡ型(局限溃疡型癌)10例、BorrmannⅢ型(浸润溃疡型癌)18例、BorrmannⅣ型(浸润型癌)17例,发现CT对其正确诊断、分期及大体分型与病理对照准确率可达90.2%。结论 CT对胃癌的诊断与分期具有较高的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术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检查对脾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脾脏病变进行CT平扫和增强,均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和治疗随访观察证实。结果脾囊肿6例,脾脓肿1例,脾梗死1例,脾淋巴瘤2例,脾转移瘤7例。结论 CT对脾脏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发现脾脏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s 23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23例中,肿瘤发生于胃12例,空、回肠7例,十二指肠2例,食道和小肠系膜各1例。良性间质瘤5例,交界性2例,恶性间质瘤16例。良性平均直径3.6cm,交界性平均直径4.4cm,恶性者平均直径6.7cm。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7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5例;混杂密度1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6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囊状坏死17例。结论:多层螺旋CT是目前GISTs检查的最佳选择,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多层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3D-MSCTA)寻找肿瘤血管及其他血管变化,显著提高了GISTs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对GISTs 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CT表现为双基底节对称性低密度的各种疾病,探讨其鉴别要点。方法回顾分析了36例经临床证实的双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病变的CT表现。其中肝豆状核变性12例,病毒性脑炎6例,CO中毒6例,儿童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症4例,脑梗死4例,海洛因白质脑病2例,VitB1缺乏症2例。结果36例均表现为双基底节(壳核、苍白球、尾状核)对称性低密度影,呈圆形或斑片状,可伴有脑白质低密度病变、脑萎缩、脑软化。结论CT表现为双基底节对称性低密度病变很多,缺乏特异性,强度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5.
CT导向针刺切割活检诊断恶性纵隔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CT导向经皮针刺切割活检对恶性纵隔病变的诊断意义. 方法 2003年10月-2006年12月期间随机选择临床疑为纵隔肿瘤(直径≥15 mm)的71例患者,在CT扫描监控下,使用MD-TECH活检枪和与之配套的活检针进行78例次纵隔肿块自动切割活检(ACNB)与相应的病理细胞学检查. 结果经手术(46例)、尸检(3例)与1年以上随访(22例)证实:敏感性为93.8%(30/32),特异性为92.3%(36/39),准确度为93.0%(66/71). 结论 CT导向经皮纵隔病变ACNB是一种简便而又可靠的诊断方法,对纵隔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病变CT表现和鉴别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50例甲状腺病变的CT表现。结果:甲状腺病变类型分两类:局灶型和弥漫肿大型。局灶型包括甲状腺腺瘤20例,甲状腺癌2例,结节型甲状腺肿18例,弥漫型包括桥本氏甲状腺炎4例,Grave病6例。结论:甲状腺良恶性的CT征象主要区别是病灶边缘规整、清晰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与否。CT对甲状腺病变在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的特征改变,并在鉴别良恶性方面有重要意义,为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参数BV、BF、Patlak P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评估价值。方法:使用双源CT对98例胃癌病人行灌注扫描,获得BF、BV、Patlak P值并以其对胃癌的生物学行为进行评估,以确定该灌注参数的评估价值。结果:双源CT灌注参数BF对无远隔转移组的诊断灵敏度为72.13%,特异度为64.52%,阳性预测值为81.67%,阴性预测值为52.63%,正确率为70.41%。BV对无远隔转移组的诊断灵敏度为68.66%,特异度为51.61%,阳性预测值为75.41%,阴性预测值为43.24%,正确率为63.27%。BV对癌组织局限于浆膜内的诊断灵敏度为60.00%,特异度为69.57%,阳性预测值为86.54%,阴性预测值为34.78%,正确率为62.24%。Patlak P值对癌组织局限于胃壁肌层内的诊断灵敏度为61.54%,特异度为75.86%,阳性预测值为69.57%,阴性预测值为68.75%,正确率为69.09%。Patlak P对癌组织突破浆膜的诊断诊断灵敏度为14.29%,特异度为69.23%,阳性预测值为60%,阴性预测值为20%,正确率为27.27%。结论:双源CT灌注参数BF、BV、Patlak P能够对胃癌的生物学行为进行评估,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病变CT表现和鉴别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50例甲状腺病变的CT表现。结果:甲状腺病变类型分两类:局灶型和弥漫肿大型。局灶型包括甲状腺腺瘤20例,甲状腺癌2例,结节型甲状腺肿18例,弥漫型包括桥本氏甲状腺炎4例,Grave病6例。结论:甲状腺良恶性的CT征象主要区别是病灶边缘规整、清晰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与否。CT对甲状腺病变在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的特征改变,并在鉴别良恶性方面有重要意义,为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CT诊断胃窦癌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55岁.反酸、纳差、腹胀不适4个月,进食后明显.无明显腹痛,无恶心、呕吐、发热、黄疸.无晕厥、心悸、出冷汗等.间断自服“吗丁啉”等,无好转.患者精神、饮食、睡眠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及对预测手术可能性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2例胃癌患者术前的CT诊断结果及预测手术可能性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T正确预测不宜手术16例,错误预测不宜手术1例;术前预测宜手术36例,有34例成功实行根治术。结论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大容量及后处理速度快的特点,能清晰显示胃腔胃壁厚度及周围器官的解剖关系,肿瘤形态大小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较为可靠地预测胃癌的手术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在乳腺疾病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CT在乳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52例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先作全乳腺的平扫,其中38例平扫后加增强扫描,47例同时进行钼钯照片。结果 肿块边缘的毛刺、尖角及细小的簇状钙化为乳腺癌较特征性的表现。病灶明显强化、皮肤增厚、皮下索条状增粗影也是重要的征明。结论 CT在乳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CT增强扫描诊断乳癌(附2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增强扫描对乳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2例经病理证实及临床诊断的乳癌平扫和增强CT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注射造影剂100ml前后,对病灶进行薄层扫描,测量对应层面病灶的CT值。结果:22例CT平扫显示肿物12例,边缘毛刺10例。注射造影剂后22例肿瘤全部强化。强化方式有4种:均匀、不均匀、环形和多发结节,CT值上升5445±3147,并更确切显示肿块边缘、皮肤及胸壁受累改变。结论:增强CT薄层扫描有助于乳癌的检出和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数字胃肠造影和CT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数字胃肠和CT分别对42例胃癌进行检查,并对二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2例胃癌中,数字胃肠造影的特征为胃粘膜破坏40例,胃腔狭窄12例,恶性溃疡10例,充盈缺损12例,蠕动异常36例。CT检查特征为胃壁增厚30例,胃腔内肿块36例,胃腔狭窄36例,周围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19例,幽门梗阻4例。结论数字胃肠造影能清楚显示胃腔内变化,照片清楚细致。CT对胃腔外的肿块范围、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的诊断和手术适应证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多排螺旋CT特殊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特殊扫描(两次给药三次扫描)对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及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对30例临床确诊为胃癌的住院患者进行术前16排螺旋CT特殊扫描(即两次给药三次扫描),并根据SCT结果作出分期诊断。所有病人手术后,取病理并进一步进行病理TNM(p-TNM)分期。结果:MSCT三相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总准确度为73.3%,对进展期胃癌术前分期的准确度为78.5%,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MS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率为73.3%,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70.0%,阳性预测值为83.3%,阴性预测值为58.3%。结论:SCT三相扫描对胃癌术前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吴伟军  李婷婷  韩燕乔 《华西医学》2010,(11):2049-2051
目的探讨CT对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搜集2003年-2009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岁以内患儿腹部巨大囊性病变62例,分析其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分隔、密度和强化、囊壁及与周围脏器关系等要素。结果 62例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4例,重度肾积水36例,巨输尿管2例,囊性肾母细胞瘤4例,大网膜囊肿4例,肠系膜囊肿3例,卵巢囊肿6例,囊性畸胎瘤3例。各种囊性病变有其一定的发病部位和特征性的CT表现。结论 CT是婴幼儿腹部囊性病变定位、定性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相同和不同测量者对同一组原始数据行后处理测定灌注参数值,以评价肺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后处理技术对灌注参数测量的稳定性。方法肺孤立性球形病变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利用64层CT随机配置的body perfusion软件,用cine模式进行数据采集,所得原始数据传至Syngo工作站,由两名经过CT灌注成像技术应用培训的测量者采用统一的技术方法分别行后处理,得到CTPI图并测量病变的BF、BV、PS、MTT灌注参数值;一个月后其中一名测量者再以同样的方法重新处理一次。结果(1)相同测量者间、不同测量者间各灌注参数测量值的均差都较小,两次(者)测量差值基本位于95%一致性界限内;(2)相同测量者间、不同测量者间各灌注参数测量值的组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8。结论64层CTPI后处理技术对肺孤立性球形病变灌注参数的测量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获得的参数(BE、BV、PS、MTT)可用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各级医院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ehnoid hemorrhage,SAH)的CT漏诊情况及可能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国内文献发表的各医院CT检查漏诊的143例SAH的临床资料.结果 Hunt-Hess Ⅰ、Ⅱ级的SAH患者漏诊率较高(92.4%).高龄组SAH漏诊率明显高于中年龄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高血压病、脑卒中病史的SAH患者漏诊率明显低于无此类并发症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级医院漏诊率明显低于一级、二级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一级医院相对漏诊风险(odds ratio,OR)是三级医院的2.74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748).结论 Hunt-Hess分级较低、非SAH高发年龄段的SAH患者易漏诊,一级医院漏诊率较高,漏诊风险较大,临床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9.
腹部几类少见囊性占位的CT表现特点及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腹部少见类型囊性肿块的回顾性分析,探讨CT表现特点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44例7类腹部少见类型囊性肿块。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男20例,女24例,平均年龄51岁。临床腹痛36例、发现腹部包块31例、体检就诊8例。结果 囊性畸胎瘤18例,肠系膜囊肿5例,胆总管囊肿6例,胰腺囊肿6例,肾上腺囊肿4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脐尿管囊肿3例。结论 腹部囊性肿块可来源于腹膜后或腹腔,CT定位、定性准确性较高,但囊性占位病变的组织来源复杂,对于少见类型囊性肿块术前定性诊断仍有很大困难,尤其是巨大囊肿的定性诊断困难尤为突出。CT定位穿刺活检可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MSCT)多期扫描及三维重建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40例,术前行低剂量MS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扫描,再运用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及CT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技术,观察胃癌原发部位、外周浸润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低剂量MSCT图像质量均显示满意,均发现胃部原发病灶并获得胃周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较满意的诊断率。结论低剂量MSCT多期扫描及三维重建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可以揭示胃癌原发部位、外周浸润及远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