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直径>2.5cm者为巨大动脉瘤,大约占颅内所有动脉瘤的5%。多数在颈内动脉海绵窦内和床突上段,而椎-基动脉系统很少,仅占全部巨大动脉瘤的8%。作者根据临床和动脉造影的记载,复习了200例位于颅后窝的巨大动脉瘤,其中企图作基底动脉或双侧椎动脉闭塞疗法的共71例,其中完全闭塞的60例。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分叉部的30例,在小脑上动脉下放置基底动脉止血带的共20例,但有5例未闭合。远端基底动脉夹闭者10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告球囊闭塞椎动脉治疗椎 -基底动脉瘤的情况。方法 局麻下股动脉插管 ,在球囊闭塞 (Ma-ta,s)试验成功后 ,闭塞小脑后下 (PICA)开口近端的椎动脉。结果 成功闭塞 5例椎动脉 ,无并发症。结论 球囊闭塞椎动脉治疗椎 -基底动脉 ,尤其是梭形、囊状巨大动脉瘤简捷、安全、效果好 ,实施控制性抗凝有助于防止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正>椎动脉瘤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0.5%~3%,好发部位为椎动脉干。大部分椎动脉瘤为梭形动脉瘤,其直径多为7 mm或更大(平均13 mm)[1]。椎动脉梭形动脉瘤是由动脉管壁梭形扩大形成的,多为夹层动脉瘤。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颅神经及脑干、小脑压迫症状。绝大部分椎动脉梭形动脉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中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的发生率约占1/2以上,且3%  相似文献   

4.
后循环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后循环动脉瘤手术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42例共44个后循环动脉瘤,包括基底动脉动脉瘤26例(27个)、椎动脉动脉瘤16例(17个).其中15例分别行颈外动脉-大脑后动脉P2段(4例)、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P2段(2例)、颌内动脉-大脑后动脉P2段(2例)、椎动脉颅内外段(2例)、枕动脉.小脑后下小动脉(5例)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余27例行单纯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经随访共37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4例、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3例、椎动脉动脉瘤9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5例、大脑后动脉P1~P2段交界处动脉瘤4例、小脑上动脉动脉瘤l例和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1例)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活动能力,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性神经功能障碍,恢复良好率达88.09%.其余5例患者,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术后出现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生活不能自理;2例(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因术后发生脑干缺血,围手术期死亡;2例(椎动脉动脉瘤)复发患者经再次治疗康复.结论 对于不宜直接行手术夹闭的后循环动脉瘤,为了避免因夹闭动脉瘤和延长临时阻断载瘤动脉时间而发生术后脑缺血事件.可选择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以避免动脉瘤夹闭术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椎基底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病例,其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2例;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7例;椎动脉瘤6例;小脑后下动脉瘤3例。行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动脉瘤囊内栓塞25例,对其中的宽颈、梭形动脉瘤等复杂动脉瘤辅以血管支架、球囊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完成治疗;另对3例大、巨型椎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术。结果25例行GDC动脉瘤囊内栓塞病例,达完全致密栓塞11例,90%以上填塞14例,其中1例置入支架的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病例,术后半年复查,发现支架发生移位。1例巨型椎动脉瘤于载瘤动脉闭塞术后2 d出现脑干缺血症状,给予气管切开、呼吸机维持呼吸,术后4 w死于肺部感染。术后半年,GOS预后评分良好27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是治疗椎-基底动脉瘤,尤其是后循环各种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采用恰当的操作策略是提高治疗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椎基底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瘤的方法.方法 26例28个椎基底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16例基底动脉瘤,10例椎动脉瘤.5例基底动脉顶部动脉瘤经翼点入路,5例基底动脉顶部和2例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用额颞颧(切断颧弓、扩大中颅窝底)入路,4例基底动脉中段动脉瘤采用乙状窦前(岩骨)和远外侧联合入路.10例椎动脉瘤中,4例椎动脉瘤采用乙状窦前(岩骨)和岩骨联合入路,6例取用远外侧-枕骨髁联合入路.11例术中临时阻断血管时间延长或可能影响开通血管患者行血管搭桥术,其中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P2段移植搭桥2例,颈外动脉与大脑后动脉P2段移植搭桥4例,椎动脉移植搭桥2例,枕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搭桥3例.结果 术后恢复正常工作,无神经功能障碍者: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9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5例,椎动脉瘤10例,良好率为92%.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术后有严重神经功能缺失,生活不能自理;1例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术后穿通动脉闭塞引起中脑缺血,术后20 d死亡.结论 选择适合的颅底手术入路有利于术中获得充分的手术操作空间.对于单纯手术夹闭困难的动脉瘤,用血管移植搭桥的方法,可以避免因夹闭动脉瘤和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出现术后脑缺血.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节段性发育不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发病部位,探讨颅内动脉节段性发育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分析我院1992年1月-2008年12月经脑血管造影诊断的颅内动脉瘤1768例患者的发病部位。结果 1768例患者96.35%动脉瘤位于眼动脉至前交通动脉及椎动脉发出小脑后下动脉处至基底动脉顶端这个节段内。结论颅内动脉节段性发育不良是动脉瘤发生的基础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82~1994年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治疗57例椎-基底动脉瘤,占同期动脉瘤11.2%,37例经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术后2例死亡,手术死亡率5.4%,术后并发症14.3%。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24例,42.1%,大脑后动脉24例,42.1%,椎动脉6例,10.5%,小脑后下动脉3例,5.3%。椎-基底动脉瘤的特点是体积大,动脉瘤内多含血栓,脑干和颅神经损害多见,文中作者介绍了手术经验,即术中降低血压,充分使脑回缩。  相似文献   

9.
<正>近些年关于椎基底动脉结构病变,如椎动脉发育不良或者一侧椎动脉优势以及关于基底动脉扩张迂曲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将对于后循环主要动脉的变异及其意义进行阐述。1正常的椎基底动脉及其走形椎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左侧的锁骨下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右侧的锁骨下动脉起源于头臂干,左右两侧的椎动脉分别起源于左右两侧的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在分支出下脑后下动脉后不久汇合成基底动脉,这些动脉供应着小脑  相似文献   

10.
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椎基底动脉系统通常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其主要供应脑干、小脑、大脑、枕叶和颞叶后下部,各种不同病因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将表现发作性眩晕, 听力减退,耳鸣、头痛、肢体麻木无力、平衡障碍等, 我院 2005-01~2009-01用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0例,疗效满意, 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LVIS支架治疗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PICA)起始部、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夹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椎动脉PICA起始部(椎动脉组)14例,基底动脉(基底动脉组)15例。栓塞结果依据Raymond分级评估,临床结果依据mRS评分评价。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动脉瘤完全栓塞5例,部分栓塞24例。椎动脉组和基底动脉组发生并发症各2、5例,其中死亡各1、2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0)。26例通过DSA检查及术后随访5~25个月,椎动脉组无进展病例,基底动脉组进展5例,差异显著(P=0.039);椎动脉组mRS评分预后良好12例,基底动脉组8例,预后良好率无明显差异(P=0.077)。结论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容易进展,要严格随访,更有效的治疗方式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二例孙林泉,杜子威,松本清,岩田隆信例1男,65岁。入院前二周觉头晕并逐渐加重。体检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头颅平扫CT见右小脑半球订一低密度灶,未见明显占位效应,脑血管造影示右椎动脉呈梭形膨大,提示夹层动脉瘤可能。MRI提示右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本组收治后循环动脉瘤47例,其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25例,小脑上动脉瘤4例,小脑后下动脉瘤5例、小脑前下动脉瘤2例,椎动脉解离性动脉瘤9例,多发动脉瘤2例,其中23例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7例采用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16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1例椎动脉小宽颈动脉瘤采用单纯Neuroform支架瘤颈成形术.结果 100%栓塞37例,95%栓塞9例.死亡1例.短期随访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复查脑血管造影,显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无复发,1例单纯支架成形患者复查造影动脉瘤消失.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宽颈动脉瘤应采用球囊辅助或支架成形栓塞以提高栓塞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颅多普勒(TCD)及椎动脉超声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4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椎动脉MRA、TCD及椎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 41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27例(65.85%),TCD异常32例(78.05%),椎动脉超声异常25例(60.98%).椎动脉MRA能清楚地显示血管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椎动脉局部狭窄、单侧椎动脉变细及血流信号降低.结论 椎动脉MRA、TCD与椎动脉超声的联合检查有助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5.
正本文就以基底动脉弯曲的形成机制及其与脑干梗死的关系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一、基底动脉解剖及对脑干的血流供应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为脑部两大主要血管供应系统,其后者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后1/3、部分间脑、脑干及小脑,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颅后左、右椎动脉在桥延沟附近汇合而成基底动脉,在桥脑腹侧面向大脑半球的方向走形,基底动脉是后循环血管中最大最粗的动脉,亦为此供血区域的核心,且其直径自下至上逐渐变细,其走形可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所致Terson综合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确诊1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致Terson综合症的患者,13例(21只眼)均行玻璃体切割术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病例中,前交通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小脑后下动脉瘤3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21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随访6.1月,21只眼视力均有所提高,平均视力恢复至0.45,其中视力≥0.3者16眼,占76.2%。结论对aSAH患者应常规进行眼科筛查有无Terson综合症;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Terson综合症安全有效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在超低温和阻断循环下进行颅内巨大动脉瘤手术1例。病历报告:患者,女性,28岁,在入院前8天有来自右椎动脉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检查见右侧动眼神经瘫痪,双侧三叉神经感觉障碍。CT和MRI 示双侧枕角少量出血,桥脑前池有一巨大动脉瘤侵犯脑干。血管造影示在靠近椎基底动脉联结处有一来源于右椎动脉的巨大宽基底动脉瘤。出血  相似文献   

18.
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干梗塞。脑血管造影呈“线征”、“串珠征”和“双管腔”等。一旦明确诊断应早期处理,防止发生危及生命的再出血。主要手术方法有椎动脉近端夹闭、椎基底动脉球囊栓塞、动脉瘤孤立及加固术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编织支架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行介入手术的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病变位于基底动脉1例,左侧椎动脉8例,右侧椎动脉6例。根据病人术前检查及术中造影评估,行单纯双支架重叠2例,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9例,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结果 本组完全栓塞11例,次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2例。术后即刻造影未见出血及载瘤动脉闭塞;术后1 d头颅CT无明显出血、脑梗死等异常情况。术后3~6个月,12例复查DSA示夹层动脉瘤处血管重塑良好、血流通畅,均未见复发。电话随访15例,症状完全好转12例,头痛轻度缓解2例,仍有头晕1例。术后3月m RS评分:0分13例,1分1例,3分1例。结论 颅内编织支架(LEO及LVIS支架)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方法选择及疗效.方法 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收治后循环动脉瘤14例,其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8例,小脑上动脉瘤3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椎动脉解离性动脉瘤2例.6例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3例采用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4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1例椎动脉动脉瘤采用单纯Neuroform支架瘤颈成形术.结果 100%栓塞11例,95%栓塞3例.短期随访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复查脑血管造影,显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无复发,1例单纯支架成形患者复查造影动脉瘤消失.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